《文化旅途》谁看过啊?介绍介绍

作者&投稿:周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化苦旅》摘抄+评价。。。急~

摘抄:
a道士塔--------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这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caver:这是一位青年写给额尔京的一首诗,极具侠义风骨:战场拼刀,一决胜负。侠者,小人者,不言而喻.)


b.莫高窟-----------
(1)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件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
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
(caver:是的,中国的遗迹具有时间的积累,这是由于中国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造成的吧。)
(2)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caver:说的好啊,这才是历史遗迹应有的影响与作用。可惜的事,这样的遗迹太少了)
(3)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
(caver:写唐代修缮的莫高窟,写的很美。不,不应该只用美来评价,其实这中间更有一种繁荣,生态的力量。)
(4)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caver:评价唐代,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朝代,还是挺长志气的,余秋雨先生在这里是从色彩来讲的,但鄙人认为有一层更深的意思,“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这里,我觉得这里体现了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一种从物质到精神上的感召力,统治力。)
(5)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粑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caver:评价莫高窟,从没看过余秋雨先生这么激动过…虽然没去过莫高窟,但是已有一种向往..)


c.阳关雪---------
(1)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caver:文人的力量,特别是中国文人的力量,从来是不可忽视的,说的现实一点,这些文人推动了旅游,印刷等行业的发展;说的理想一点,中国的文人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比如人人皆知的五四运动,说的重一点,它挽救了整个堕落的中国。 回到正题…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正是有文人笔墨的装点,才变得那样生动,传神;才有一个个难以忘怀的故事让我们去追寻。)
(2)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caver:描写沙漠中的天和地,从这句话中,我可以看出余秋雨先生对自然的敬畏,正是有这样的敬畏,才给了他智者的眼光,而不是一个激进的无知者)
(3)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caver: 写荒原或沙漠,很经典的作文素材。可适用于“柔美与粗犷的文风”,“边塞”等话题。)
(4)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caver:写唐人风范,虽然唐人风范到底是什么,现在已无从考证,至少余老师给了他的见解,个人觉得也有道理,但我想老师可能忽略了个东西,您举的例子只是唐人中较为豪放的,而其他的呢?无从考证的呢?其实,给一个东西下定义是很难的…)

评价:
一篇篇以地名为题的文章却凝集着中华各地的文化与历史,一幅幅历史的画面又如同现实中的场景一般展现在我们脑海中,让人多少为之而深发感慨,中国大学网范文之心得体会:《文化苦旅》读后感。

  初读《文化苦旅》你会觉得这不就是平平常常的游记而已嘛,为什么总有人念念不忘余秋雨,又念念不忘这部《文化苦旅》呢?到底是余秋雨成就了《文化苦旅》,还是《文化苦旅》点缀了余秋雨呢?它的苦到底来源于何方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步入这次文化的苦旅吧。经过慢慢品味,才发现每个角落中总藏着中华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在这里不断地呈现,也许正因为此次的旅途涉及了大量的文化历史而称之为文化的旅程。至于文化苦旅中的苦的来处,也许这正如余秋雨自己所说的那样“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吧。而我们在旅途中所看到的风景也许只是历史呈现的一种载体,而当我们慢慢体会其中的文化遗迹时,我们才发现有那么一丝淡淡的忧伤却潜藏于残景之后。就如一道风景曾经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历程,而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只是一片废墟。也许这会让你去努力回忆它魅力之处,但更多的却是为它的逝去而痛心,为文化的遗失而烦恼。苦便是在深切感悟后的深深忏悔吧。在一切经历、体验后的感悟中总是离不开苦,衰退的文化让人将历史的灰色变成心中的苦涩;如今璀璨的文化也会给过去的暗淡填了不少淡淡的苦味。也许这也是在>中获得的些许收获吧,因为我们的那么一丝痛代表我们还有着那么一丝觉悟,那么至少说明我们的文化还没有完全被遗忘,我们的文化还有重新辉煌的机会。因为我认为感悟到苦往往就意味着心的觉醒。

  >不过是>中的小小一篇,但要说起都江堰它也是可以与长城并肩的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因为它的水利作用,而且是它把四川孕育成天府之国,更让人诧异的是这浩大的工程居然出自一位对水利完全不懂的外汉--李冰。《都江堰》的写法也许平常但也是一种适宜用于平常的写作中的手法.当我们欲言此物时,何不像他那样先描彼物.>的开篇就赞许长城的工程宏大,接着慢慢引入话题,不断地凸显都江堰的独特之举.而其中的“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就实实在在地占据了渺远的时间。”这不更好地将都江堰的优势展现地琳琳精致了嘛。作者又认为它毫不夸张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确实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续,因为有了标志性的象征,而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这样一个强悍的民族。

  民族应该感谢都江堰,更应该感谢给了她生命的李冰!然而关于李冰,人们能追想到的更多的也只有这样一座小有名气的的都江堰,心得体会《《文化苦旅》读后感》(http://www.unjs.com)。作者也这样称赞道“因为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也许正是这个疑惑才使我们对他产生了更多的兴趣。虽然未学过水利然而凭着“以生命为学校,死钻几载”的精神,终于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直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这种治水的韬略竟被替代为治人的计谋,这不就是人类的智慧嘛!与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相比,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这正是他被世人永记的原因,民族的延续也正因为有了这样高尚的起点才变得强大。

  李冰留给人们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给我们的深思那样丰富而美丽,这也是李冰赐予都江堰最珍贵的礼物。

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试水位,这“三神石人”的其中一尊就是李冰雕像。因为人们懂得了唯有哪里才是他最适合的岗位。然而我们却应问问自己:活着应该站在何地?死了又该立于何处?也许还会有人觉得这样一个问题是好笑的,但这种职业精神如今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呢?

  看到“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人一点的人” 这句话,你难道不为人类的这种行为而无地自容吗?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旅程,更是人类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洗礼吧。若果你的心还能为之有所触动,说明此次苦旅还是有价值的。无论是苦涩后的回味,还是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都将是一种旅途的收获,更应该是民族历史进程中的收获。

通过《都江堰》,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也不单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师—李冰,更应该是一个民族所在的精华与衰败的缘由。

  让你与我心中的那一丝疼痛化作奋起的动力。将民族的华丽再次呈现吧,取而代之的不再是让你隐隐作痛的苦旅,而是一趟文化的盛典!一本文化艺术修养的作品往往能让我们对生命多了一份灵动的诗情画意,〈〈文化苦旅〉〉就这样丰富着我的思绪,而我将继续品读它其余的精华。

  从此次文化旅程中,我们看到了都江堰的自然风光,也跟随着它穿越时空看到了悠远的历史踪迹。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我们在其中也有所领略。但我相信在《文化苦旅》中藏着的秘密远大于我此时所看到的,那么就让我们一同研究,一同发现那更深层的真谛吧。

《绿光森林》被翻拍?我还记得追求幸福的勇气和力量

忽然刷到《绿光森林》要被翻拍的新闻,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还记得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现在电子设备的普及增加了生活中的娱乐项目,可再也找不回以前那种感觉了。想起《绿光森林》,虽然忘记了剧情,还会觉得内心暖暖的。为了回忆我的童年,再度复习《绿光森林》,回想起心中早已淡忘的童话(有剧透)。



-01-
公主,王子,骑士,坏人

角色简介:公主:苏菲; 王子:威廉; 骑士:欧文; 坏人:养女苏珊。

小时候,公主和骑士是邻居,小小的传声筒拉近了两个房子的距离,为了守护心爱的公主,骑士耐心倾听公主的苦恼,私底下与坏人正面交锋,防止公主再度受到坏人的伤害。
忽然有一天,学校来了一位新客人——王子。不想上课的公主把课本借给王子,因此受罚(被老师打手掌心),王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让公主不被惩罚,王子忽然站起来,拉走了正在受罚的公主。王子和公主手拉着手不停奔跑,直到在森林当中迷路了。
这时候,出现一位老奶奶,和他们说:“不要怕,只要相信,就能看见幸福绿光。”
公主和王子真的看见了绿光,然后就安全回到各自的家里。



说实话,看完第一集,我有点震惊。我小时候真的喜欢看这个电视剧吗?



王子突然要到国外学习,临走前匆匆回校找公主,却偶遇坏人。坏人认出公主的王子,主动询问他是不是在寻找公主,王子高兴地点头,坏人告诉王子,公主的名字叫做苏珊,王子将这个名字刻在心中。
骑士也随父母出国,临行前来不及与公主告别。

镜头一转,公主,王子,骑士,坏人都已长大成人,四个人齐聚一堂,开始一段新的故事。

王子回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自己的“公主”苏珊,真正的公主很伤心,她认出了自己的王子,可王子却不属于公主。骑士很生气,也很纠结,一方面,他很爱公主,希望公主属于自己;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公主收获幸福,和王子一起过上快乐的生活。

经过重重误会,骑士帮助王子找到了真正的公主,并且和王子一起守护公主。



一定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让我重新打开这部剧集!

-02-
精英教育?快乐教育?

皇家音乐学院宣扬国际化教学模式,培育的是有理想,有纪律,有知识,有能力的精英少年,绿光小学虽然在皇家音乐学院旗下,校长却坚持完全相反的教育理念:顺从天性,快乐成长,团结互助,在大自然中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音乐是有价还是无价的辩论中,皇家音乐学院决定关闭绿光小学。

从小在绿光小学读书的苏菲、威廉、欧文不允许绿光小学被关闭,他们不惧怕困难和挑战,凭借出色的音乐才能,因材施教,让皇家音乐学院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看到,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也可以成长为非常优秀的音乐人才。

在合唱比赛中,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唱世界知名歌曲,英语流利,节奏整齐,声音洪亮。
绿光小学的孩子们演唱的是乡村传统民谣,通过质朴的歌声和有趣的舞蹈动作打动了每一个听众的心。
如何判断孰优孰劣?都是很优秀的孩子,不是吗?

一场接力赛,决定绿光小学是一个独立的学校,还是直接被关闭。
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因为脚抽筋,无法完成赛跑。绿光小学的孩子本可以直接跑到终点,从此绿光小学获得独立权,但是孩子觉得胜之不武,又跑回去,搀扶着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一起走向终点,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团队合作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狗眼看人低的董事成员被这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感动,直接宣布支持绿光小学独立。

我想这部电视剧,除了谈情说爱,更让我们思考,我们追求的精英教育,是在教育什么?人生不是只有输赢,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导演最想要表达的,应该是人情味。

很多人总是在追求着更快、更好、更强,觉得传统的方式老土,只有接轨国际化,才可以适应当下的潮流。时尚就是好的,老土就是要被淘汰的,真的是这样的吗?

导演并没有偏激的支持精英教育或者快乐教育:为了扑灭一戳小火苗,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组织孩子们排成一条整齐的队伍,绿光小学的小孩提议传水桶的方式,团队合作灭火,让我们看到,精英教育和快乐教育的融合,才是对青少年最好的教育方式。



-03-
成长型女二:苏珊

苏珊的亲生父亲是一个爱动手打家人的司机,母亲因为受不了家暴逃走,剩下女儿孤苦无依。苏珊的父亲因为醉驾,车祸过世,苏珊被苏菲的父母领养,终于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苏珊嫌弃自己的出身,拼命追求“幸福”。可是她又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创伤,自己在心中建起了围墙。一边渴望关心,一边封锁自己。

她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苏菲有的东西,她要拥有,苏菲没有的东西,她也要有。她一定要比苏菲幸福。

何时宇喜欢苏珊,可他是园丁的儿子,苏珊要成为人上人,嫁给何时宇,依旧是下等人。
尚董事喜欢苏珊,她没说拒绝,她也想要苏菲的威廉王子和欧文骑士。

比起大大咧咧的苏菲,苏珊的确不讨人喜欢。苏珊拥有太多的心理问题:敏感,自卑,嫉妒,愤恨……
但是她能成为皇家音乐学院的艺术总监,意味着她是一位上进并且有能力的女强人。
正是这份不服输的韧劲,深深打动了同样来自底层但是逆袭成功的尚董事。

苏珊想要获得幸福的心态没有错,错的是她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她的人生不应该和苏菲绑在一起,她值得拥有更远更大更美好的世界。尚董事理解苏珊,保护苏珊,帮助苏珊走回正道。

在苏珊的认知里,苏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当她得知苏菲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才知道她过去错的有多离谱。相比起苏珊的命运,苏菲的确非常幸运,可是老天爷却没有给予她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命的美好。苏珊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拥有未来几十年的生命,相较之下,苏菲还是那个最幸运的女孩吗?

很多观众讨厌苏珊,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很容易成为苏珊。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婪,也是人生的一堂修行课程。



-04-
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威廉身为皇家音乐学院的执行长,坚持宣扬绿光小学的教育理念,和董事会成员唱反调。尚董事认为,只有皇家音乐学院的教育理念才是正确的。
威廉赢得了比赛,把绿光小学和皇家音乐学院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拥有更高视野的霸道总裁形象。

世界上不是只有对和错,还有一条缓冲地带。

苏珊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一直被排斥?欧文一直笃信,苏珊一定会伤害苏菲,不知道过去是非的威廉,更加公正地给予苏珊自由。
正是欧文的偏见,让苏珊的嫉妒之火越烧越旺。而威廉公平的态度,把苏珊变成了朋友。

生活中,我们真的很容易被偏见所影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希望我们能够像威廉一样,减少自己的偏见,扩宽自己的眼界,让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05-
为什么喜欢这部偶像剧?

这部电视剧让我看到了爱的真正含义。
在苏珊眼中,威廉就是她赢得比赛的奖品,而她把这误认为爱。
欧文爱苏菲,但他可以为了爱而放手。

自己爱的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假如非要强求,那只是占有,不是爱。

为了守护绿光小学,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排除万难。就像歌词唱的那样:
种下爱,种下梦,种下我们的喜悦,让阳光照亮在我们心灵最深处,那些事,那些歌,伴着我们的喜悦,不能哭,我们要,挑战未知旅途,不怕输,我们有,笑声交织着泪水,最勇敢的幸福。

我们喜欢的是:追求幸福的勇气和力量。

公众号:姚先生快乐进步营

http://v35.blog.sina.com.cn/yuqiuyu
文化苦旅
【基本信息】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余秋雨著
类 别:文 学 -> 中国文学
开 本:32开 开 ISBN:780627698X
页 数:364
出版日期:1992-03-01

本书获: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 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 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 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

【内容提要】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陨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机构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余秋雨著名的散文集、回忆录还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

【导 语】

这是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目 录】

自序 1
道士塔 1
莫高窟 9
阳关雪 17
沙原隐泉 22
柳侯祠 27
白莲洞 34
都江堰 4l
三峡 48
洞庭一角 56
庐山 64
贵池傩 74
青云谱随想 82
白发苏州 9l
江南小镇 99
寂寞天柱山 116
风雨天一阁 128
西湖梦 144
狼山脚下 155
上海人 163
五城记 184
牌坊 194
庙宇 202
夜航船 211
吴江船 219
信客 227
酒公墓 235
老屋窗口 244
废墟 252
夜雨诗意 258
笔墨祭 265
藏书忧 281
腊梅 290
家住龙华 296
三十年的重量 304
漂泊者们 312
华语情结 330
这里真安静 349
后记 36l

【前 言】

我在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著,记得曾有几位记者在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由此,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
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龄经常会在心头打架,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例如连续几个月埋首于砖块般的典籍中之后,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随之而来,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我知道,这是不同于案头年龄的另一种年龄在捣乱了。助长这种捣乱的外部诱惑也很多,你看眼前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纽约大学的著名教授Rich ad Schecllner比我大二十多岁,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回到上海仍毫无倦色,逛城隍庙时竟像顽童一样在人群中骑车而双手脱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给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与刚满八岁的小儿子合著的,父子俩以北冰洋的企鹅为话题,痴痴地编着一个又一个不着边际的童话。我把这本书插在他那厚厚一叠名扬国际的学术著作中间,端详良久,不能不开始嘲笑自己。
即便是在钻研中国古代线装本的时候,耳边也会响起一批大诗人、大学者放达的脚步声,苏东坡曾把这种放达称之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牵猎狗,左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其实细说起来,他自称“老夫”那年才三十七岁,因此他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
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在这种困惑中迟迟疑疑地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 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悄悄出发了。
当然不会去找旅行社,那种扬旗排队的旅游队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
最好是单身孤旅,但眼下在我们这儿还难于实行: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都雇不到了,我无法穿越那种似现代又非现代、由拥塞懈怠白眼敲诈所连结成的层峦叠嶂。最方便的当然是参加各地永远在轮流召开着的种种“研讨会 ”,因为这种会议的基本性质是在为少数人提供扬名机会的同时为多数人提供公费旅游,可惜这种旅游又都因嘈杂而无聊。好在平日各地要我去讲课的邀请不少,原先总以为讲课只是重复早已完成的思维,能少则少,外出讲课又太耗费时日,一概婉拒了,这时便想,何不利用讲课来游历呢?有了接待单位,许多恼人的麻烦事也就由别人帮着解决了,又不存在研讨会旅游的烦嚣。于是理出那些邀请书,打开地图,开始研究路线。我暗笑自己将成为靠卖艺闯荡江湖的流浪艺人。
就这样,我一路讲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实在不少。旅途中的经历感受,无法细说,总之到了甘肃的一个旅舍里,我已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
原因是,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示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没有料到的是,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其实这是不奇怪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这种回忆又渗入了笔墨之中。我想,连历史本身也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致,但它终究还是要以自己的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线条来勾勒出人生的局限。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待到随着年岁渐趋稳定的人伦定位、语言定位、职业定位以及其他许多定位把人重重叠叠地包围住,最后只得像《金色池塘》里的那对夫妻,不再企望迁徙,听任蔓草堙路,这便是老。
我就这样边想边走,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走。走一程寄一篇,逛到国外也是如此,这便成了《收获》上的那个专栏,以及眼下这本书。记得专栏结束时我曾十分惶恐地向读者道歉,麻烦他们苦苦累累地陪我走了好一程不太愉快的路。
当然事情也有较为乐观的一面。真正走得远、看得多了,也会产生一些超拔的想头,就像我们在高处看蚂蚁搬家总能发现它们在择路上的诸多可议论处。世间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一些可选择的余地,也许,正是对这种可选择性的承认与否和容忍的幅度,最终决定着二个人的心理年龄,或者说大一点,决定着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生命潜能和更新可能。事实上,即便是在一种近似先天的定位中,往往也能追寻到前人徘徊的身影,那我们又何必把这种定位看成天生血缘呢? 其实,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杨明:《我以为有爱》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泰戈尔:《采果集》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基于此,我的笔下也出现了一些有关文化走向的评述。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已是一种奢望。

【后 记】

这本书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获》杂志上以全年专栏形式连载过,后来又陆续被海外报刊转载,所以读到和听到的评论也就很多。在所有的评论中,我觉得特别严肃而见水平的是鄂西大学学报所设“《文化苦旅》笔谈”专栏中该校中文系五位教师发表的文章。(这个颇具规格的学报在英译中把《文化苦旅》简称为CPAT,原来他们对它的全译是Cultund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y—el,似乎略嫌重涩,什么时候很想请英语专家再斟酌一下。)我很惊讶鄂西大学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散文艺术的思考水平,后来曾到武汉打听,得知这所大学躲在该省的边远地区恩施,从武汉出发也要坐很长时间的火车,有一位女作家曾到那里去过,竟像探险家一样述说着那里的风土人情。我问能不能坐飞机去,被告知:“坐飞机也得好多小时,是小飞机,而且常常降不下去又回来了,因为那里雾多山多。”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却深感中国大地上藏龙卧虎的处所实在不少”。
也许是沾了巴金先生主编的《收获》杂志的光吧,《文化苦旅》一开始兆头不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七家著名出版社和海外出版公司都寄来过出版约请,但不知怎么一来,我竟然被一位专程远道而来的组稿编辑特别谦恭忠厚的口气所感动,把文稿交给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结果是,半年后来信说部分稿件在“审阅”过程中被丢失要我补写,补写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后他们又发现我的文章并不都是轻松的游记,很难成为在每个旅游点兜售的小册子,因此决定大幅度删改后付印,并把这个消息兴高采烈地写信告诉我。当时我远在国外讲学,幸亏《收获》副主编李小林女士风闻后急忙去电话强令他们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寄回。寄回来的原稿已被改划得不成样子,难以卒读,我几次想把它投入火炉,又幸亏知识出版社 (现更名为东方出版中心)的王国伟先生、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陈先法先生、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鲁萍小姐都有心救活它,最后由王国伟先生雇人重新清理抄写使之恢复原样,才使这本书死里逃生。
这件事其实怪不得那家出版社,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工作规范和处世准则在办事,谁叫我事先不打听清楚呢。但我就此联想到,一本书的出版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得经历七灾八难,越是斯文遇到的麻烦可能越多。只要一步不慎便会全盘毁弃,能像模像样存活下来其实都是侥幸。况且文人本身的毛病也多,大多既有点孤傲又有点脆弱,不愿意为了一种精神成果而上下其手、四处钻营、曲意奉迎,往往一气之下便愤然投笔,毁琴焚稿。在我们漫长的文化延续史上,真不知有多少远比已出版的著作更有出版资格的精神成果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其间自然还包括很多高人隐士因不想让通行言词损碍玄想深思而故意的不着笔墨。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精神成果的大量耗散和自灭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由于一时的需求、风尚、机遇、利益而使历史上某些人的某些书得以出版面世,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连篇累牍的书籍文明的隐显有无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十分困惑的现象。我记得有一位当代青年美术家曾将几十万个木刻印刷汉字层层叠叠地披挂在屋顶和四壁,而细看之下却没有一个字能被我们认识。这个奇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文化怪诞感,曾使我深深震动。当然话又说回来,历代总有不少热心的文化人企图建立起一种比较健全的社会文化运行机制以求在偶然性和怪诞感中渗入较多明智的选择,尽管至今这还是一种很难完全实现的愿望。
既然如此,我这些零篇散章的出版也仍然是一种侥幸。许多因不趋时尚而投递无门、或因拒绝大删大改而不能付梓的书稿一定会比它好得多。能侥幸就侥幸了吧,读者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随便翻翻。
一九九一年夏

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集,我们那时候语文阅读题有时候就是选的上面的文章。让你看你就看嘛,觉得不好看不看就是了。

应该是《文化苦旅》吧

这个书名对? 文化旅途 怎么也给个作者啊? 余秋雨有个 文化苦旅 不知道lz是不是记错了 嗯嗯 要是好书不可能都搜捕到阿 或者可能外国的人写的 书名译文有出入?

应该是文化苦旅吧,再搜搜看


《文化旅途》谁看过啊?介绍介绍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作者:余秋雨著类别:文学 -> 中国文学开本:32开 开 ISBN:780627698X页数:364出版日期:1992-03-01本书获: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 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 台湾一九九二...

有什么好看的言情小说
5<大宋胭脂> 文一般,但是啥也不想的时候,打发时间看,还是心情挺好的,成人童话嘛!就说这几个吧,记得还有<凤舞大清>也不错来着,<清空万里>没见过这么狗血的文,呵呵 心情不好看看到还不错. 历史类的,我基本看过就忘,可能还有大好文,我现在想不起了...--- 现代都市 1 作者-吴小雾 ,俺的大...

一个人的旅途?|读《文化苦旅》
说来也是有缘,笔者在初中时代就对此书有所耳闻,甚至也算有所涉猎,当然仅限于语文作文素材背诵;也未曾想到,在大学时代第二次去读此书,竟是源自一位友人推荐;更未曾想过,自己真的会有一天像余秋雨先生一般一个人踏上一段旅途。这本书的出现,最先是受到一位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老教授虽然年老...

文化苦旅读后感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终究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国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这样追随着余秋雨老师的足迹,在寂寞间行走着...

读《文化苦旅》有感优秀
我拿到的《文化苦旅》是牛皮纸的封面,书内的纸张泛着青黄。我不知这样安排是否刻意,只是当我翻开它的时候,不禁莞尔:它,与余秋雨先生自命的“漂泊旅程”倒真是十分相衬。读它的时候,我也正在旅途中,同样怀了一份“旅”的心情,只不过,我的这段旅程要舒适安逸得多。合上它的时候,我仍在旅途...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
在书中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天时间,我便读完此书。可却读不到自己的感悟。遂我读第二遍。仿佛重新开展了一场旅途。这次旅途我放慢了脚步,仔细观察身边风景。读毕,我认为《文化苦旅》主要写了四种元素,即:风景,历史,文化,人生。自古以来,华夏文明有许多文化皆是隐匿于山水之间,可以说山水本身就是文化,它包含着...

求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500字以上,接近初一水平最好,不要太雷同了。一w...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2漂泊——《文化苦旅》读后感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

求一篇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2.漂泊 ——《文化苦旅》读后感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

有关旅行的7本好书推荐
05、陈春花《让心淡然》 这是著名管理学家、企业家陈春花教授的一本游记——南极之旅。 无论是浩瀚的大洋、无际的天宇、变幻的冰川,还是活跃的企鹅、日月同辉的天空、深不见底的海,足以衬托人之渺小。 这本书比较小众,看过的人不多。我个人的一个阅读习惯就是一旦认可一个人,我会找到他(她)写的基本上所有...

日本动漫超好看的有什么?
本人看过很多日本动漫,但是一直追求的是那种有点爱情味道并加入点搞笑的剧情故事,而且让我觉得好看,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情是极为重要的,我看过濑户的花嫁和零之使魔,都是接近我喜... 本人看过很多日本动漫,但是一直追求的是那种有点爱情味道并加入点搞笑的剧情故事,而且让我觉得好看,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情是极为...

石河子市13662817792: 谁能介绍几本好书啊.有思想有启发性的那种.名著言情武侠方面就不用了.不甚感激啊. -
牧泉天力: 思想性和启发性?这种词算是很主观的吧.我按照自己的说说吧.我看过的最好的一本书应该是高(和谐)行健的《灵(和谐)山》,这是我读过的最了不起的一本书.也是拿过诺(和谐)贝尔奖的那本.另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1q84》也是...

石河子市13662817792: 推荐一本书,要求如下 -
牧泉天力: 落落的《须臾》图文随笔集. 收录:《漩涡》、《魔羯》、《漏光的树》所有未发表篇目. 在旅行的途中,记录人生过往,全新创作. 旅途│曾经│所有应该忘记即将忘记而没能忘记的故事│小时候的家园│爱情 简介: 电车穿梭在森林和溪水中间. 叶片的影子摩擦在窗上,田地变得稀少,偶尔才在窗外露出一片平坦.但又随即被密林替代. 组成宛如古老破损的绿色隧道,延续我对过往的回访. 时光旅途. 世界植满漏光的树. 当无限须臾小事,在沿路车站上化为路标. (不过还没出,但应该快了2月底3月初的样子)

石河子市13662817792: 《千雯之舞》的内容是什么? -
牧泉天力: 三百多年前,江南某地发生了一桩怪事.书生顾远谋参加乡试,写出一篇绝好文章,发榜之前却被考官指责交的是白卷.看见卷子上空无一字,顾远谋不由得大吃一惊,他心中明白,一定是被人调换了试卷. 遭人陷害还受到考官的斥责,顾远谋...

石河子市13662817792: 余秋雨 的《文化旅程》中的哪篇文章似乎也是在抒写着一个古老民族的苍凉悲壮 -
牧泉天力: 额 这个你的书名好象弄错了,是《文化苦旅》..道士塔,讲的是民族悲哀

石河子市13662817792: 谁帮我整理一下我的自我介绍!!谢谢! -
牧泉天力: 大家好,我叫彭洛(彭德怀的彭,洛阳的洛)我的理想是背上行装,踏上旅途,各地旅游,我的性格很开朗,家乡是山东省惠民县(惠民县简介:孙子故里.孙武、东方朔、展子虔、李之...

石河子市13662817792: 谁能介绍点余秋雨的文学书看哈!!1 -
牧泉天力: 文化苦旅 霜冷长河 山居笔记

石河子市13662817792: 想问一本书.看过简介,不好意思书名忘记了.以前看过一本书的简介,
牧泉天力: 《西方人性格地图》? 是关于西方主要国家或民族性格特点的图书. 内容介绍 本书是关于西方主要国家或民族性格特点的图书.选编了国内外报刊、图书、网络商业已发...

石河子市13662817792: 艺术生面试自我介绍怎么写? -
牧泉天力: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dlhss1 艺术生面试用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让别人认识你的一个过程,如果你没有介绍好,就相当于你花了时间说了废话,简直毫无意义,为了让你有一个好的自我介绍,不要再犹豫了,赶紧到XX去...

石河子市13662817792: 十大网络小说 -
牧泉天力: [ZT]十一部巅峰作品赏荐能称得上“巅峰”二字,自然要远胜同侪,无论语言、情节、人物刻画,都要有较高的造诣.这十一部书各有不同风格,几乎代表了所有的网络小说类型.从思想深度、历史的厚重感来看,...

石河子市13662817792: 新加坡电视剧人在旅途 - 谁看过新加坡连续剧《人在旅途》?大概故事情节在那个网站可以找到?
牧泉天力: 这是在我小时候(大概7,8p岁)最火暴的电视剧了.这首〈人在旅途〉的主题曲在那时几乎人人都会唱的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向着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