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与等级制度

作者&投稿:红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大名著作者的朝代分别是什么?~

四大名著作者的朝代分别是:《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
《三国演义》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罗贯中( 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著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三国演义》,施耐庵合著《水浒传》,另著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0年),《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具有争议,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
介绍:《水浒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西游记》作者也存在一定争议,但目前普遍认为作者为吴承恩。
介绍: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
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扩展资料: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按照成书顺序)这四部巨著。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名著

你好。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权力挂钩的,史料显示,先秦时期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等,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周代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豆也是如此,《礼记。礼运》载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食品的消费十有严格限制的,《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种等分出自古代的记载。《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这就是说只有君主才能作威作福,吃玉食。《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直至清代,这种等级上的饮食规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皇家宴为例,皇帝宴桌有菜肴40品;皇后的头等宴桌膳品减少为32品;妃嫔的二等宴桌每桌2人,三等宴桌每桌3人,每桌菜肴则递减为15品。而皇帝皇后吃不完的菜则往往赐给大臣们吃。
  礼仪虽在不断改变,但总的精神是不变的:我的官做得比你大,我的权力比你大,吃得也要比你好。
  天下最大的官是皇帝——其实官儿也不过是皇帝的奴仆而已,最大的官儿也跟皇帝有本质性的等级差别,权力最大的也是皇帝,所以,中国的食文化悠久与精美也在皇帝那张嘴巴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孙中山先生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此言极是。孙先生同时又指出,这饮食文化之成熟表明了中华文明之成熟。这就值得商榷了。其实,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峰,正如中国的”性文化“达到的高峰一样,都是极权制度。
  何以见得?当年齐桓公吃厌了珍馐美食,就想换个口味——直接说吧,他齐桓公想吃人肉了。他手下有个臣子叫易牙,此人的厨艺非常出色,齐桓公就把自己的这个意思对易牙说了,易牙就马上回家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做成婴儿汤给齐桓公喝了。
  中国的君王有如此权力,想吃什么就是什么,吃了山珍要吃海味,吃了“常味”要吃野味,吃了野味要吃人味,这吃美食的欲望无限放大,如此,则中国的美食想不称霸全寰也难啊!
  在饮食发展史上,帝王与权臣贵族起了最大的推动作用。而最好的美食总是首先出现在帝王与贵族的豪华筵席上。
  中国的宫廷御膳,称为天厨,代表了不同时期饮食文化的高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中国的饭店往往都要声称自己有宫廷秘方做的菜,即使是街头小摊也往往要把那圆溜溜的肉丸讲成是贡丸,把那黑不溜秋的黄酒说成是贡酒,以此招徕大众。而在电视里做的食品保健品广告,也每每挖空心思要和皇帝扯上关系,往往要让那假皇帝举起那大拇指,连声赞叹,以此诱导大众。
  连那武侠小说说到吃,也总以那宫廷之菜为上,如《射雕英雄传》中写那九指神丐洪七公在皇宫大梁上连蹲着三个月,吃那皇宫里的佳肴,临死前还不忘那宫菜鸳鸯五珍烩。
  自周朝起,在饮食方面皇室都是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的,很是能遵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教诲。
  周代宫廷中,建有庞大而完善的饮食管理与服务机制,其中包括负责食源的机构,负责屠宰及烹饪的机构等六种机构,六种机构又包括22个单位,计2307人。
  在《周礼。天官》中说,周天子进膳时,“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中国烹饪史上有“八珍”之说,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不过,那时的八珍没有后世那样的奢侈与“穷凶极恶”。(根据注疏,这八珍是淳熬:肉酱油烧稻米饭;淳母:肉酱油烧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煨烤炸炖母羔;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网油:网油包烤狗肝。)
  强大的汉王室在饮食方面当然比周朝更进一步了。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
  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 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梁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节的变化对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有着不小的影响。如汉末人徐干说:“在炎气酷烈”的夏季,即使是贵族也感到“身若点漆,水若流泉,粉扇靡效,宴戏鲜欢。”然而季节对饮食生活的限制在皇帝和其后妃那里却被降至当时的最低程度。在冬天,皇帝可以享用春季才生成的葱,韭黄等蔬菜,而这些蔬菜是耗费大量钱财,太官“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而生。”在炎热的夏季,皇帝与后妃则是“坚冰常奠,寒馔代叙。
  盛唐在美食方面亦是一大盛世,烧尾宴正是此中的代表。何谓“烧尾宴”?据《旧唐书。苏瓌传》:“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这就是说,大臣初上任时,为了感恩,向皇帝进献盛馔,叫做“烧尾”。
  烧尾宴奢侈到什么程度呢?
  《清异录》中记载了韦巨源设烧尾宴时留下的一份不完全的食单。食单中共列菜点58种,糕点有20余种。菜肴有32种,从取材上看,有北方的熊、鹿、驴,南方的狸、虾、蟹、青蛙、鳖,还有鱼、鸡、鸭、鹌鹑、猪、牛、羊、兔等等。
  例如宴席上有一种看菜,即工艺菜,主要是用来装饰和观赏的,其中有一道看菜叫“素蒸音声部”,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莱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70件。你看,一个工艺菜,就得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如一糕点名为“金银夹花平截”,是把蟹黄,蟹肉剔出来,夹在蒸卷里面,然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段。又如其中一个叫“通花软牛肠”的菜,是用羊骨髓加上其他辅料灌入牛肠,做成香肠一类的食品。烧尾宴中的羹汤也是非常精致的,如“冷蟾儿羹”,即蛤蛎羹,但要冷却后凉食,如清凉臛碎,是用狸肉做成羹,冷却后切碎凉食,类似肉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限于篇幅,对菜肴只能稍做介绍。
  这58种菜点,还不是“烧尾宴”的全部食单,只是其中的奇异者。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简略,烧尾宴确切的整体规模和奢华程度是我们今天所无法真正确知的。
  宋代的宫廷饮食,也以穷奢极欲著称于世。如皇帝,“常膳百品”、“半夜传餐,即须千数。”至于宴会,更是奢侈到了惊人的程度。如神宗,晚年沉溺于深宫宴饮享乐,往往“一宴游之费十余万”。史载,仁宗有一次内宴,“十閤分各进馔”,仅蛤蜊一品二十八枚。当时蛤蜊一枚值一千,这样仁宗“一下箸二十八千”。
  明代的宫廷饮食也是奢靡无度的。如正月十五日宫中的元宵节,其元宵制作十分精细——将糯米磨成细面,再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作馅,然后用酒水滚成,大小如核桃般。十六日,宫中赏灯活动更盛,据《明宫史》载:“天下繁华,咸萃于此”。这一时节,宫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鸡zong(土+从),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笋、糟笋等,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中都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黄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枣、木兰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应有尽有,实是难以一一例举。
  以上历朝历代的宫廷美食虽然已极其奢华,但和清朝帝宫美食相比,却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几千来的美食到清朝始臻颠峰。
  清朝的御膳,积历代之经验,集全国之精华,美乎极乎。
  据记载,清宫膳食,归内府管辖,具体由总管太监三员、首领太监十名、太监一百名,“专司上用膳馐、各宫馔品、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注解18)当时,紫禁城里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膳房。这个伺候皇帝吃喝的御膳房到底有多少人,从无准确统计,只知道“养心殿御膳房”一处就有几百人。
  “御膳房”菜点的原料,来自全国的五湖四海,天上地下,有渤海的对虾、黄河的鲤鱼、镇江的鲥鱼、阳澄湖的大蟹、南海的鱼翅、海南的燕窝、东北的熊掌、山东的鲍鱼……
  宫廷膳食的工序要求是特别高的,如有一道“清汤虎丹”的菜,是用小兴安岭雄虎的睾丸作成,其形状如小茶碗口大小,制作时需要微开不沸的上好鸡汤炖煮三小时,然后剥去皮膜,放在调有佐料的汁水中渍透,再用特制的钢刀银刀,平片成纸一样的薄片,在盘中摆成牡丹花形状,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
  皇帝们不仅在宫里吃得好,出去吃得也绝不会差到哪里去。如乾隆南巡时,河北怀柔县一个姓郝的地主接待乾隆,一天的酒食费就达白银十多万两。
  慈禧,中国的事实上的最后皇帝,生活奢侈,爱搞排场,食肠发达,胃口巨大,美食是她最大的爱好。她的私厨“西膳房”比光绪皇帝的“御膳房”还大,这“西膳房”能制作菜肴4000余种,点心400余种。慈禧的每顿正膳,所用菜肴要摆三张拼起来的膳桌,菜点常在百种以上。她老人家虽说胃口很好,但面对百种菜肴实在也令她为难,所以大多数的菜她大多只瞟了一眼,就原封不动地从她眼前自动消失了。
  慈禧夏天还爱吃西瓜,但只吃瓢中心的一点,一天竟可用去350个。
  更值得一书的是:当年她老人家把国事弄得一塌糊涂,被八国联军赶着屁颠屁颠地往西安跑。跑到西安后,仍是不知俭约,硬从各地调集燕窝鱼翅,仍要吃那百种佳肴,日耗伙食费200两银子。逃难结束后,回京的路上,1900年10月11日到达曲沃县侯马镇(今侯马市)时,曲沃县令王廷英在高显报马两镇办好皇差,在高显设三个行宫,在侯马改驿馆为行宫,另还备有45处公馆,招待的宴席上有八珍、八八席、六六席,支银数万两。
  接上所述,清朝的帝王们平时一餐就得用去百余种菜点,当碰到节日或款待亲王大臣时,其宴席之盛况又当如何?
  这就可以重点谈谈上文提到的满汉全席了。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北京御膳饭店曾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如蒙古亲潘宴即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于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如廷臣宴则是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等也皆参加。皇帝则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满汉全席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所谓山、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驼峰、熊掌、猩唇、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禽八珍指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草八珍指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蕈、羊肚蕈、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乾隆甲申年间(公元1746年),江苏省义征县有位叫李斗的人,著了一本《扬州画舫录》,其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
  满汉全席可谓是中国极权主义引导下的饮食文化在几千年的演练中结成的硕果,可说是达到了人类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至今仍无物能逾越。——去年1月有客商在西安一掷万金,出36. 6万去吃一酒店做的满汉全席,其实那个所谓的满汉全席当然不是真正的满汉全席,因为有些东西,如熊掌,猩唇,是不大可能得到了。那么,也由此可见,真正的满汉全席该价值多少人民币了。
  当年香港金鹰皇冠酒店倾情推出法国宫廷大菜,共九道,每位客官698元。地球人都知道,法国菜是欧美国家中最食不厌精的菜系,但法国的宫廷大菜跟中国的满汉全席一比,那豪华奢靡程度是差得远了!
  从商朝的酒池肉林到清朝的满汉全席,中国人民可说是为统治者端出了一道道惊人的盛宴。
  从皇帝的御女一千二百到明清的三千后宫,中国百姓可谓是真正做到了为统治者做到了鞠躬尽瘁,连爱女也都尽献出来,奉王之淫乐。
  鲁迅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此言是也!只不过把阔人用统治者用皇帝用权臣套进去就更恰当了!
  我翻阅整部中国饮食史及各类有关的笔记野史,看到了不少有关权臣豪贵的暴殄珍物的记载,而却很少看到古代的富豪在饮食方面是怎样的一个奢华的场面。或者说,富豪的奢华还是远远比不上权贵的奢华。有关权贵在饮食上的奢华与暴殄珍物,以下可举几例:
  如《世说新语》上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以人乳喂猪,所以他家的清蒸猪蹄膀味道十分鲜美,令皇帝也大感惊讶。
  如明代宰相,当时的首号权臣张居正奉旨归葬,封疆大吏“皆跪迎。”他所经之处,供奉的“牙盘上食,味逾百品,犹以为无下箸处。盖无锡人能为吴馔,居正甘之曰:”吾至此,始得一饱。‘于是吴人之能庖者,招募殆尽。可见这张先生对味觉的要求比起皇帝来也差不了多少。
  而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有一个山西一大官僚,喜吃驴肉。养了几只肥驴。他要吃炒驴肉丝的时候,要求厨师在活生生的驴身上刲取一块腴肉,刲得驴儿身上鲜血直流,然后用烧红的铁板烙之,血即止。此时,驴活崩乱跳,痛得死去活来,则不顾也。
  清薛福成《庸斋笔记》记载了道光年间南河河道总督的奢侈残暴食俗。书中道:总督家炒烧的里脊肉,比起他人家的,都要鲜美得多。但众人都不知其原因。后筵席期间有一客人为解手而走到后院时,竟看见了有数十只死猪暴露于庭院中。经询问得知,总督家的里脊肉之所以如此鲜美,是因为其制作方法与众不同。其制法如下:选中猪后,就把猪关在室内,众仆人以竹竿打猪之背部,猪奔窜不已,直至其血液聚集在背脊上,于是杀猪得其里脊,其余则不用。一顿里脊下来,要杀个几十只猪。总督厨师言:才来数月,而杀猪数千。
  又据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记载:道光年间南河河道总督为吃到所谓的鲜美绝伦之鹅掌,先把鹅关在一小铁笼里,鹅下堆炭火,旁放酱醋,鹅受热跳腾不已,自饮酱醋,至死时掌厚数寸,脂膏尽在其中。于是吃其掌。也是这个总督,另有一残忍吃驼峰法:沸水浇其背,烫死骆驼,使全身精华集中到背部。然后割下驼峰,烹制成佳肴。
  此为权贵的残忍吃法。
  为什么中国的权贵在饮食上的要求比富豪还要高,而其古怪的想法也要比富豪多呢?这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个权力社会,富豪在这样的社会岂敢嚣张至此?还因为富豪得钱不易,自然会加以珍惜。另外,我也深信,古代的当官人,诸侯、王侯与霸占一方的军阀才是真正的有钱人,没权的有钱人的财富是绝难与权势者相媲美的。
  所以说,把鲁迅说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改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其权贵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更为恰当。说到底,中国一直都是个权力社会,而非商业社会啊!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垄断了暴力手段,所谓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是也。又采取了愚民政策,所谓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是也。——这两项政策是秦始皇所开创的,但被历代统治者所沿用。毛氏也有诗云:百代皆行秦政治。又说祖龙(指秦始皇)魂死业犹在。在哪里?就在这套做法上。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权力有关,历史资料表明先秦时期的饮食礼仪和管理是相当完整的。从食物的种类到烹饪的口味,从吃的方式到宴会,有严格的规定。

在周朝流行的青铜食具鼎,用于衡量社会地位。王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豆子也是如此。《礼经》中有天子三十六粒豆、诸侯六粒豆、诸侯二粒豆、诸侯八粒豆、诸侯六粒豆。对食物的消费有严格的限制。

太盖皇帝,牛羊杂食齐全,诸侯吃牛,清朝吃羊,医生吃腊,施治玉,俗食,这样的对等从古代记录。《史记》中的洪帆说:“唯一的祝福就是独一无二。”成为威胁的唯一途径就是与众不同。

也就是说,只有君主才能统治和吃玉。《礼记》说:“诸侯无缘无故不杀牛,医生无缘无故不杀羊,师无缘无故不杀犬,妃子无缘无故不吃宝。”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饮食的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的时候讲究很多,例如坐次,女子不上席,吃饭不能说话等等。几乎中国古人对吃饭的每一个细节都作了要求。某些规矩是出于礼貌和身份,也就是古人说的“尊品”;有一些规矩源自习俗;还有一些规矩是对人们不必要的约束。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这些规矩都曾经存在过,也能多多少少放映出古代人们的饮食生活和饮食文化。是否遵守这些规矩,决定着一个人在别人眼里的地位,别人也能从中看出你的文化底蕴和家庭教养如何。中国人特别爱请客吃饭,不论谈生意、论交情、混官场,请客吃饭是必须的。所以,人们才更应该注意自己吃饭时的仪表,也要遵守中国的饮食禁忌。



关于你的问题可以参考以下相关文献:
戴良燕:《论先秦的饮食与等级性》,《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最早的礼仪是在饮食活动中产生的。古代中国是一个家族式的政治国家,有着严密的等级结构。在先秦时期,饮食作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同样显示出鲜明的等级性来。 中国古代关于烹调与饮食的古籍来了解,如宋代浦江的《吴氏中馔录》、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林洪的《山家清供》、郑望之的《膳夫录》、黄庭坚的《食时五观》、司膳内人的《玉食批》以及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等,这些古籍,对研究中国古代时期的饮食文化均有一定的价值。
从《周礼》所记载的人员名册上充分地看出来。在负责帝王居住区域内的约4000 人中, 有2200多人, 或者说有约60 % 以上是管理饮食的。包括: 162个膳夫,7 0 个厄人,128 个内赛,62 个亨人, 335 个甸师, 6 2 个兽人, 34 个渔人,28 个腊人,1 10 个酒正,34 0 个酒人,17 0 个浆人,94 个凌人, 31 个拨人, 61 个酸人,62 个酸人和62 个盐人121。另外九鼎的易手也就成了统治天下大权易手的标志。武王迁商九鼎于锥, 楚庄王问鼎于周,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正是“ 毁其宗庙, 迁其重器” 政权易手的表示。
此外饮食时候的乐器,餐具,座位次序等都能反映出社会等级性,饮食相关信息反映出古代饮食与等级性,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北京御膳饭店曾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如蒙古亲潘宴即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于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如廷臣宴则是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等也皆参加。皇帝则籍此施




中国古代饮食与等级制度
古代中国是一个家族式的政治国家,有着严密的等级结构。在先秦时期,饮食作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同样显示出鲜明的等级性来。 中国古代关于烹调与饮食的古籍来了解,如宋代浦江的《吴氏中馔录》、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林洪的《山家清供》、郑望之的《膳夫录》、黄庭坚的《食时五观》、司膳内人的《玉食...

为何在宋朝百姓一天只吃两餐,诸侯只食三餐,皇室却吃四餐?
至于一日四餐,那在古代属于“帝王餐”,在汉朝时被制度化。中国古代饮食制度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和礼仪特征,贵为天子的皇帝饮食安排自然要与众不同,以“别尊卑”。原来,帝王每天吃四顿饭是借“四方”“四时”之数字概念,有迷信色彩在里面。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的生活,那简直是太好了,一日六餐...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每天吃三顿饭
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

古代饮食方式变迁中,为何分食制到合食制的成功转型会在明代?
所以明代选拔人才更加的不拘一格,而这就导致一个现象——明代很多官僚都是平民百姓出生的,而他们对于这种合食制的饮食方法并没有什么抵触,于是这种合食制的方式终于是在有明一代成为了饮食方式的主流。

我国为何改成合餐制,实行了两千年的分餐制是怎么结束的?
分餐制规矩会更多些,南北朝以前的汉贵族分餐制,一人一个小桌子规矩可一点也不少,依旧是长者先动筷子,然后吃的时候还要用大袖子挡住嘴巴,不能让别人看到咀嚼的样子。古人不光有分餐,还重视“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要讲话,更注意不能吧嗒嘴吃饭。现在中国的饮食习惯是优化分餐制的结果,国外...

按《周礼》中国古人吃饭是分餐的,为什么后来变成合餐了呢?
所以在中国的原始部落时期,是实行分餐制的。 氏族公社后期,开始出现了阶级,那时,包括食物分配在内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强烈地等级差别,地位高的人,分得的食物质量好,数量多,地位低的人分到的食物肯定不能和地位高的人一样,所以,他们也没法在一起进餐,只能实行分餐制。 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礼仪制度,这种礼仪是...

古代等级划分制度
团有校尉。在明清两代,1989年的卫兵和军衔官员被称为校尉,在清朝的军衔官员中,有长官和副长官。夏商周时期,皇帝和诸侯都是上士、军士、下士的官职,是秘书长军衔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还有人用古制而上、中、下士为官职。中国古代爵位一览一、先秦时期的爵位1。古代“爵位”《通典....

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有哪些?
封建主对于农民或奴隶的基本形式是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属于众星捧月的社会结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阶层是封建主...

古代等级制度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

古时为什么谦称要吃豆腐饭?
同时,豆腐饭也被视为一种“节俭”的饮食方式,因为它只需要少量的食材就可以做出美味的饭菜。这种节俭的精神也符合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总之,豆腐饭作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之一,其出现与古代社会的农耕文明、等级制度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方式,更是一种代表普通百姓生活...

开远市15157136750: 中国菜的饮食礼仪 -
闭桦安禾: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开远市15157136750: 古人是怎么吃饭的? -
闭桦安禾: 古代人怎么吃饭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

开远市15157136750: 古代人怎么吃饭的?
闭桦安禾: 一开始是手抓!然后就是石头(石器时代).一直到现在的筷子、叉子、勺子等用餐工具

开远市15157136750: 中国古代有哪些食礼 -
闭桦安禾: 饮食礼俗,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一点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

开远市15157136750: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与当时的封建制度有关联吗? -
闭桦安禾: 从古至今,饮食文化与政治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有学者说:“饮食文化与社会政治相互渗透习染,结缘相关,是从国家政治形态的萌生开始的”

开远市15157136750: 古代的食与饮是怎样的?
闭桦安禾: 远在春秋时,中国人就已习惯把日常的 饮食分为食、饮两大部分,但在正式宴请场 合,古人则把饮食分为四个部分:食、膳、 馐、饮. “食”是指用五谷做的饭,“膳”则是指 用六畜制成的肉食佳肴,“馐”又称“百馐” 指的是以粮食为主料制成的多种精美素食, “饮”则是古代饮料的统称.

开远市15157136750: 秦朝的饮食是怎样的? -
闭桦安禾: 衣着以长袍为主,鞋一般为长布鞋和木屐为主,饮食以清淡为主,因为那个年代的人对肉食的做法,还是很落后的,就差生吃了,想吃咸的也没有,因为制盐水平落后,所以吃饭的时候都要喝点酒,不然,估计早就自杀了

开远市15157136750: 说明中国等级观念饮食礼仪的关系?
闭桦安禾: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

开远市15157136750: 古代关于衣食住行的 -
闭桦安禾: 古代的衣食住行一、衣 “衣”,狭义指人上身所穿的部分,广义可泛指一切蔽体的东西. 古代的服饰有区别等级的作用. 1、头衣 冕——天子、诸侯、大夫所戴,上部有延,呈长方形,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珠,称为旒.据说天子有12...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