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

作者&投稿:邵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学儿童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

要让小学儿童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小学儿童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古”“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

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1、如何充分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有意注意,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多地需要有意注意的调节和控制。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活动的前提。

  (2)、培养间接兴趣。除了确立学习目标,还应对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的科目学习中,使学生了解知识掌握后的功用和社会价值,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可以使他们进入有意注意的学习活动。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维持有意注意,但人的注意力又很难长久地集中,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应避免任务安排过满,节奏过于紧张,应该张弛有度,给学生适当放松休整的时间。有时,教师适当放慢速度,穿插些有趣的谈话,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说,课堂教学组织越合理,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要,学生越不容易分心

  对于学生的无意注意,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一些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因素。

  (1)教学内容要具体生动,新颖有趣。抽象,枯燥无味的内容会使学生注意分散。

  (2)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根据学生无意注意和具体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光讲抽象的概念或道理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离开了具体实物就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直观形象。要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画片、挂图、标本、模型、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规律组织教学

  任何学习都要求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为用。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往往需要学生做很大努力去观察、思考才能突破。因此在学习重点、难点时,特别容易疲劳;而单靠无意注意也不能达到系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两种注意协调活动,把握好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转化规律,既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色彩鲜艳的图片、动画使学生轻松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去学习知识。但在阐述基本原理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等复杂内容时,必须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品质,带领学生克服困难,弘扬刻苦钻研、知难而进精神,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了兴趣的时候,他的注意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学习上,不再对学习感到头痛。这时的有意注意则转变为无意注意。但这种无意注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无意注意。称有意后注意,是通过努力学习,克服困难转化而来的,是一种更高级的、有自觉目的的注意,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一种注意。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堂课是最重要的,就如姚教授所讲的,本课程的目的意义要首先讲,详细讲,可以先问学生对这门课有些什么样的认识和期望,有时候我们设想的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知道学生的状态之后,我们再有针对性的给出一些目的和意义,并且大致指出和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会在哪一部分讲解。

  每一堂课的开始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尝试用问题、事例或者社会事件引出我们的内容,也就是姚教授所讲的尽量把理论生活经验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用不同的事例,这些事例应该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相关,让学生学习时感觉到心理学对他的学习和生活有益的。

  老师的表达和表现也很重要,有好的教案,讲的不温不和,两节课下来学生有动机也给没了。

  老师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四)、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五)、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六)、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如何依据学生的气质与性格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教师清楚地把握所教对象的气质特点,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有效进行因材施教。如,对胆汁质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克服容易发火的弱点,着重培养他们的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心理特征;对多血质学生,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克服轻浮、做事虎头蛇尾及见异思迁等弱点,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做事有始有终,严格要求,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对于粘液质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克服执拗、淡漠、偏执等弱点,训练他们的敏捷性,让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等;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情感脆弱、敏感、多疑、孤僻、胆小、忸怩等弱点,教师应多加鼓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乐群等心理品质。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于创造力的培养:基于我国教育方面“标准”“最佳答案”要求过多,创造力的培养应当首先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和可能性,老师鼓励学生发言,不要做任何评价。即思路要“放得开”。

  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1)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启发式问题;

  (2)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讨论,产生思维的碰撞;

  (3)发散问题和聚合思维相结合,就一个问题,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想象进行发散训练发散思维,再由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归纳,训练逻辑思维,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动机,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突破填鸭式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开设相关课程,教会学生一些有关创造的知识与技能.

  (7)平时多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或者协同老师参加一些课题研究.

  (8)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9)教给学生进行新的创造的方法。

  (10)课堂教学中,开展创造实践活动。

  (11)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分析、总结人类的创造活动,实现对创造力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认为创造是伟人的事情到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创造的转变。

  5、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有哪些?

  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又是犯罪的前奏,采取的教育措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具有心理学依据,主要有:强化动机理论:采用负强化;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品德结构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德发展理论:他律到自律。

  另外还有:

  (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教育者在转变品德不良的学生时,首先要转变对他们的态度,要以信任与尊重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并以包容的爱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恳,消除疑惧心理,这样才能架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便教育影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转化教育不但没有效果,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加快学生的堕落。

  (2).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的重建

  品德不良的学生在长期的低评价中形成了低自尊的状态,容易形成破罐破摔、自甘堕落的思想。这种学生表面看起来对批评和处罚满不在乎,似乎没有羞耻感,其实内心深处依然渴望别人的认可。他们缺乏荣誉感其实也往往因为自己并未真正融入集体,或感觉受到了集体的排斥。所以转化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重建十分重要。

  (3).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离不开道德认识的提高;而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说理,也就是常说的说服教育。影响说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意义障碍”。所谓意义障碍,就是受教育者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这会使教育者的说理对学生全然无效。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对具体人的意义障碍。造成这种意义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教师未考虑学生的动机,常常把学生不存在的动机强加在他们身上,学生就可能对这个教师有看法,产生意义障碍,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谈话和采取必要的实际行动表示善意,消除学生的敌意。

  二是对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造成这种意义障碍主要是由于教师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态度而机械重复某些要求,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拒绝接受。这是针对某些要求的意义障碍。消除这一意义障碍的关键,是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4).改善微观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处于发展之中,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为教育者,无法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实现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但是完全可以尽可能改善学生所处的微观社会环境,使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因素多一些积极的东西。所以,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可以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通过适当的干预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建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5).锤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

  对于品德不良的学生来讲,接受转化教育过程中的的考验是来自教育者的信任的表示,这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尊严感。成功的考验会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力求改正不良的习惯。进行考验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考验应当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要有适当监督,争取成功。二是要允许反复,在反复中坚持教育。学生在转变过程中必然会有反复,反复有其双重性:学生如果能在反复中吸取教训,这种反面经验就会成为日后抑制诱因、抑制不良习惯的内在力量,增强学生对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反之也可能出现大倒退。教育者要以学生的反复为契机,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引导他们继续保持正确的努力方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或者说, 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某种事物时,这就是注意。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在课堂上善于组织学生的注意,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呢?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是在没有人的任何意图、没有预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它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意识指向和集中。它既是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也可能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防止它的消极作用。
1、合理使用直观教具,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小学语文教学,经常会用到一些直观教具。因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但在教学中必须合理使用直观教具,不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有的教师在使用了幻灯片和放像机后,没有将幻灯片取下或将放像机关上,就开始讲解其它内容,一部分学生的眼睛仍盯着幻灯或录像,影响听课效果。有的教师过早地将直观教具展现出来,学生的注意马上被直观教具吸引了,教师讲解的内容就听而不闻了。
2、防止单调呆板,避免学生失去兴趣。单调的、呆板的、多次重复的东西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我们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灵活多变。教师说话的音量、音调、节奏的快慢的变化和教师表情的变化,都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另外,教学方法的多变,也可维持学生的注意。如教拼音字母,可采用游戏助学法;教《小山羊》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教《雪地里的小画家》,可采用绘图助学法;教《捞铁牛》,可采用实验演示法;教课文朗读时,可分全班读、分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
二、注意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能力。
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仅靠无意注意,不能使学生的注意长久。而且学习是复杂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能力。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越明确,其意志力就越强,有意注意的能力也越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学习的思想,注意让学生明确学好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每堂课、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如教《太阳》时,可以这样导入:“人们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到底太阳有什么特点,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太阳》这一课。”
2、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知、情、意结合。采用情境教学法,即在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触动他们的思想。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对知识产生-冷漠、厌倦的态度,而是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他们会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教师一边讲解诗意,一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作者、香炉山、瀑布等。学生看着板画,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激发了灵感,他们赞美瀑布、赞美大自然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学生学这篇课文时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就会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能较好地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看书、看图片、看演示;听老师讲解、听同学回答;读书、答问、讨论;书空、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圈、点、划、记;进行表演等。
三、 因材施教。
学生的注意力是受他所懂得的一些常识特约的。如果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略有所知,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思想活动就比较积极,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联系学生已掌握的常识,又要使学生有所发现。如教《鲸》时,可以设计这些问题:现在世界上什么动物最大?鲸长得这么像鱼,又在海洋里生活,它是鱼类吗?同学们画鲸时,常常会在鲸的脊背上画条水柱,这水柱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哪些海兽?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讲课、提问,还是练习、复习,教师必须既要照顾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照顾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教学速度和难易程度要适中,使成绩好的能“吃得饱”,成绩差的能及时消化、吸收。布置练习时,有的同学写得较慢,有的同学写得比较快,写得快的同学写完后就喜欢东张西望或玩耍东西。教师可教育他们养成写完练习后认真默读的习惯,或另外布置一些提高性练习。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注意规律,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学儿童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

要让小学儿童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小学儿童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古”“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

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学儿童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

要让小学儿童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小学儿童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古”“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

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1、如何充分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有意注意,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多地需要有意注意的调节和控制。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活动的前提。

  (2)、培养间接兴趣。除了确立学习目标,还应对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的科目学习中,使学生了解知识掌握后的功用和社会价值,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可以使他们进入有意注意的学习活动。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维持有意注意,但人的注意力又很难长久地集中,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应避免任务安排过满,节奏过于紧张,应该张弛有度,给学生适当放松休整的时间。有时,教师适当放慢速度,穿插些有趣的谈话,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说,课堂教学组织越合理,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要,学生越不容易分心

  对于学生的无意注意,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一些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因素。

  (1)教学内容要具体生动,新颖有趣。抽象,枯燥无味的内容会使学生注意分散。

  (2)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根据学生无意注意和具体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光讲抽象的概念或道理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离开了具体实物就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直观形象。要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画片、挂图、标本、模型、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规律组织教学

  任何学习都要求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为用。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往往需要学生做很大努力去观察、思考才能突破。因此在学习重点、难点时,特别容易疲劳;而单靠无意注意也不能达到系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两种注意协调活动,把握好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转化规律,既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色彩鲜艳的图片、动画使学生轻松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去学习知识。但在阐述基本原理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等复杂内容时,必须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品质,带领学生克服困难,弘扬刻苦钻研、知难而进精神,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了兴趣的时候,他的注意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学习上,不再对学习感到头痛。这时的有意注意则转变为无意注意。但这种无意注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无意注意。称有意后注意,是通过努力学习,克服困难转化而来的,是一种更高级的、有自觉目的的注意,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一种注意。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堂课是最重要的,就如姚教授所讲的,本课程的目的意义要首先讲,详细讲,可以先问学生对这门课有些什么样的认识和期望,有时候我们设想的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知道学生的状态之后,我们再有针对性的给出一些目的和意义,并且大致指出和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会在哪一部分讲解。

  每一堂课的开始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尝试用问题、事例或者社会事件引出我们的内容,也就是姚教授所讲的尽量把理论生活经验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用不同的事例,这些事例应该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相关,让学生学习时感觉到心理学对他的学习和生活有益的。

  老师的表达和表现也很重要,有好的教案,讲的不温不和,两节课下来学生有动机也给没了。

  老师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四)、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五)、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六)、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如何依据学生的气质与性格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教师清楚地把握所教对象的气质特点,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有效进行因材施教。如,对胆汁质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克服容易发火的弱点,着重培养他们的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心理特征;对多血质学生,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克服轻浮、做事虎头蛇尾及见异思迁等弱点,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做事有始有终,严格要求,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对于粘液质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克服执拗、淡漠、偏执等弱点,训练他们的敏捷性,让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等;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情感脆弱、敏感、多疑、孤僻、胆小、忸怩等弱点,教师应多加鼓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乐群等心理品质。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于创造力的培养:基于我国教育方面“标准”“最佳答案”要求过多,创造力的培养应当首先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和可能性,老师鼓励学生发言,不要做任何评价。即思路要“放得开”。

  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1)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启发式问题;

  (2)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讨论,产生思维的碰撞;

  (3)发散问题和聚合思维相结合,就一个问题,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想象进行发散训练发散思维,再由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归纳,训练逻辑思维,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动机,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突破填鸭式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开设相关课程,教会学生一些有关创造的知识与技能.

  (7)平时多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或者协同老师参加一些课题研究.

  (8)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9)教给学生进行新的创造的方法。

  (10)课堂教学中,开展创造实践活动。

  (11)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分析、总结人类的创造活动,实现对创造力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认为创造是伟人的事情到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创造的转变。

  5、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有哪些?

  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又是犯罪的前奏,采取的教育措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具有心理学依据,主要有:强化动机理论:采用负强化;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品德结构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德发展理论:他律到自律。

  另外还有:

  (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教育者在转变品德不良的学生时,首先要转变对他们的态度,要以信任与尊重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并以包容的爱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恳,消除疑惧心理,这样才能架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便教育影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转化教育不但没有效果,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加快学生的堕落。

  (2).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的重建

  品德不良的学生在长期的低评价中形成了低自尊的状态,容易形成破罐破摔、自甘堕落的思想。这种学生表面看起来对批评和处罚满不在乎,似乎没有羞耻感,其实内心深处依然渴望别人的认可。他们缺乏荣誉感其实也往往因为自己并未真正融入集体,或感觉受到了集体的排斥。所以转化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重建十分重要。

  (3).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离不开道德认识的提高;而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说理,也就是常说的说服教育。影响说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意义障碍”。所谓意义障碍,就是受教育者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这会使教育者的说理对学生全然无效。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对具体人的意义障碍。造成这种意义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教师未考虑学生的动机,常常把学生不存在的动机强加在他们身上,学生就可能对这个教师有看法,产生意义障碍,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谈话和采取必要的实际行动表示善意,消除学生的敌意。

  二是对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造成这种意义障碍主要是由于教师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态度而机械重复某些要求,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拒绝接受。这是针对某些要求的意义障碍。消除这一意义障碍的关键,是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4).改善微观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处于发展之中,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为教育者,无法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实现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但是完全可以尽可能改善学生所处的微观社会环境,使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因素多一些积极的东西。所以,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可以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通过适当的干预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建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5).锤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

  对于品德不良的学生来讲,接受转化教育过程中的的考验是来自教育者的信任的表示,这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尊严感。成功的考验会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力求改正不良的习惯。进行考验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考验应当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要有适当监督,争取成功。二是要允许反复,在反复中坚持教育。学生在转变过程中必然会有反复,反复有其双重性:学生如果能在反复中吸取教训,这种反面经验就会成为日后抑制诱因、抑制不良习惯的内在力量,增强学生对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反之也可能出现大倒退。教育者要以学生的反复为契机,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引导他们继续保持正确的努力方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或者说, 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某种事物时,这就是注意。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在课堂上善于组织学生的注意,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呢?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是在没有人的任何意图、没有预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它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意识指向和集中。它既是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也可能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防止它的消极作用。
1、合理使用直观教具,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小学语文教学,经常会用到一些直观教具。因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但在教学中必须合理使用直观教具,不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有的教师在使用了幻灯片和放像机后,没有将幻灯片取下或将放像机关上,就开始讲解其它内容,一部分学生的眼睛仍盯着幻灯或录像,影响听课效果。有的教师过早地将直观教具展现出来,学生的注意马上被直观教具吸引了,教师讲解的内容就听而不闻了。
2、防止单调呆板,避免学生失去兴趣。单调的、呆板的、多次重复的东西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我们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灵活多变。教师说话的音量、音调、节奏的快慢的变化和教师表情的变化,都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另外,教学方法的多变,也可维持学生的注意。如教拼音字母,可采用游戏助学法;教《小山羊》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教《雪地里的小画家》,可采用绘图助学法;教《捞铁牛》,可采用实验演示法;教课文朗读时,可分全班读、分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
二、注意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能力。
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仅靠无意注意,不能使学生的注意长久。而且学习是复杂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能力。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越明确,其意志力就越强,有意注意的能力也越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学习的思想,注意让学生明确学好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每堂课、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如教《太阳》时,可以这样导入:“人们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到底太阳有什么特点,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太阳》这一课。”
2、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知、情、意结合。采用情境教学法,即在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触动他们的思想。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对知识产生-冷漠、厌倦的态度,而是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他们会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教师一边讲解诗意,一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作者、香炉山、瀑布等。学生看着板画,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激发了灵感,他们赞美瀑布、赞美大自然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学生学这篇课文时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就会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能较好地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看书、看图片、看演示;听老师讲解、听同学回答;读书、答问、讨论;书空、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圈、点、划、记;进行表演等。
三、 因材施教。
学生的注意力是受他所懂得的一些常识特约的。如果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略有所知,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思想活动就比较积极,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联系学生已掌握的常识,又要使学生有所发现。如教《鲸》时,可以设计这些问题:现在世界上什么动物最大?鲸长得这么像鱼,又在海洋里生活,它是鱼类吗?同学们画鲸时,常常会在鲸的脊背上画条水柱,这水柱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哪些海兽?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讲课、提问,还是练习、复习,教师必须既要照顾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照顾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教学速度和难易程度要适中,使成绩好的能“吃得饱”,成绩差的能及时消化、吸收。布置练习时,有的同学写得较慢,有的同学写得比较快,写得快的同学写完后就喜欢东张西望或玩耍东西。教师可教育他们养成写完练习后认真默读的习惯,或另外布置一些提高性练习。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注意规律,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地觉察到或认识到客体的数量,即注意的范围。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刺激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对象。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能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教学】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三、恰当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体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授法运用得好是分不开的。自主性学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应当认识到,学生的能力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放手”学习就很有可能异化为“放任”学习。其实,教师对课文适时适度地解说完全是教师职责内的正常教学行为。 当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也并非完全有益。以信息教育中最广泛使用的多媒体...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给音乐教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在音乐教学中正确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直接鉴赏到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姿势等形式内容,音响效果使学生获得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能深刻地理解音乐,亲切地表现音乐,使学生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审美能力得到升华。因此,在...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评价学生
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有什么样的评价,就出现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地评价学生,呵护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中不断反思对学生的评价,从而真正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

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
长期光讲不练,不能发现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程度,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样也会极大地降低教学的效率。同时,适当的教学压力也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在教学时给学生以紧张感,让学生在一个紧张的气氛中动手操作,真正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是值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性地运用教学媒体
——高新区孺子学校 李先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及其它许多的教学媒体已经悄然地走进我们的教学生活。它们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积极地调动学生情感,快速地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在语文课堂中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如何用又该怎么用呢?我想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运用教学媒体要...

教学让废旧材料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旧而不废的实践探索
现在的幼儿园大都提倡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环境,废旧材料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幼儿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在实践创新、身体素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最后还为幼儿园节省了开支,让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其他更需要的地方上去。但是,如何去收集废旧材料,如何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如何使废旧材料废而不旧,这就迫使我们...

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现状及对策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为此,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甚至...

谈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哪些作用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影响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教师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取得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我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一、利用现代技术能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心理学...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教育学生克服习惯性思路,摒弃旧观念,树立新思想。习惯性思路是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的一种不自觉的惯性,一想就想到那里,成为一种习惯,而且总认为是对的。这样就难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为习惯性思路是走前人走过的老路。我们要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运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活跃学生思维,...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学生的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

城口县18336006400: 联系实际论述注意规律在教导中的应用 -
淫国丹桃:[答案]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故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应分为无意注意规律和有意注意规律的应用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环境方面,要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室应远离喧闹的地方、教师的穿着要大众化等; 2.在...

城口县18336006400: 论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淫国丹桃:[答案]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故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应分为无意注意规律和有意注意规律的应用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在教学环境方面,要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室应远离喧闹的地方、教师的穿着...

城口县18336006400: 论述题:如何利用注意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活动? -
淫国丹桃: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无意注意主要是受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不自觉地产生的,它缺乏目的性,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常会导致学生上课分心,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这是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消极作用.但无意注意在教学中也有...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有意注意是学习活动中应该具备的一种必须的注意状态,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第一...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

城口县18336006400: 如何将注意规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 -
淫国丹桃: 注意涉及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等. 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应用有意注意,就是在关键知识点要引起学生注意.明确教课重点.

城口县18336006400: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 -
淫国丹桃: 展开全部展开全部(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

城口县18336006400: 浅淡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
淫国丹桃:[答案]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 :“注意是一座门 ,凡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我国古代学者也说 :“学者不进则已 ,欲进之则不可不有成心.”这都是说进行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古人所谓“成心”是什么 “成心”就是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现代心...

城口县18336006400: 教学中如何应用注意的规律 -
淫国丹桃:[答案] 这个在心理学课本上有哎,长篇大论,心理学,不是教育学哦...

城口县1833600640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 -
淫国丹桃:[答案]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或者说,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是在没有人的任何意图、没有预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它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