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象形字的古玉石砚台

作者&投稿:华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收藏玉石如何入门~

第一步:体验标准级开门物件

新手初入门,最好能有一位启蒙老师指点迷津。这需要机缘。很多新人会因为遇不到这样的人而半途而废。
老师一方面能提供给自己物件,再针对包浆、打眼,打磨和陀工痕迹等基础知识辅以讲解。通过学习,“初哥”已经没有当初那种见“老”就冲动的感觉,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第二步:从市场角度建立价格标准
即便都是行家,对同一件东西也会因喜好不同,给出不同的价位。因此,不少玉器的价格都上下波动。
个人价格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从市场认可度出发,从交易记录中寻找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可判断藏品价格:材质、工艺、年代、品相、器形、寓意及存世量等。此外,还应考虑地域及收藏品种间存在的价格差异。
第三步:鉴别玉石的贵贱和真伪
鉴别古玉真伪就是8个字:比较鉴别,熟能生巧。可以对比博物馆陈列的出土玉器实物、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目录或收藏界普遍认可的藏品。收藏玉石如何入门?因此他建议,刚入门的朋友应当遵循多看少买的原则,通过学习逐渐形成从材料、工艺、器形、沁色、文饰、用途的个人鉴别标准体系。
第四步:分清“普品”和精品
能称之为精品的古玉必然是材质上乘、工艺精美、品相完好、人文精神蕴含其中的,而玉质不精的、工艺粗糙的、存世量较大的都是“普品”。但有玩家坦言,普品是收藏玉器的必经阶段.

上面是普品,下面是精品。

古代玉石的收藏已经成为当下热门,一件玉器动辄几万、十几万、几百万,促使许多想一夜暴富的趋之若鹜。殊不知玉石行业的水很深,行内有句话叫打眼是正常,不打眼是运气,所有想淘到一件正品是多难,玉石网告诫各位玉友在没有丰富知识的情况下,请勿随便下手购买。以下是玉石收藏的一些禁忌,希望对大家有用。一、古玉收藏八大注意事项1、忌缺乏恒心,朝三暮四。一个有水平的收藏家,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都是数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很可能半途而废。2、忌好高骛远,门类求全。必须集中目标,选好自己的收藏对象,在收藏过程中,要先易后难,先粗后精,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珍罕稀品。3、忌犹柔寡断,丧失良机。收藏之物,一旦看中,就应当机立断。须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此种教训,比比皆是。4、忌粗心大意,盲目购进。目前古玩市场鱼龙混杂,收集藏品,必须细心谨慎,特别对较为珍贵之物,更要仔细从事。5、忌玩物丧志,影响本职。业余收藏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而要摆正位置,不能本末倒置。诚然,无癖难以搞好收藏,但业余收藏不要影响本职工作,玩物不丧志,是当今收藏新风尚。6、忌不遵法规,不讲道德。收藏者必须遵纪守法,切不可见利忘法。人品重于藏品,为了藏品而丧失人品,是违背收藏道德的。7、忌只藏不学,夜郎自大。收藏贵在研究,只藏不学,与保管员无异。小有成果便炫耀自己,不求进取,更是井中之蛙。二、古玉保养四怕1、怕冰。古玉经常接触冰,土门受损,玉理黯然不能显出色沁,就不会活,成为“死色”。 二是怕水。2、怕火。古玉若常与火近,色浆即退。火不同于天然的地热,古玉长期受天然的地热所蒸,变软而发生变化,才会慢慢受色沁所侵。3、怕姜。有人以为用姜水浸泡可以除腥、辟臭。其实不然。古玉与姜水接触,已有的色沁会黯然无光,如浸得太久,更会浑身起麻点,日后虽然盘之玩之,也难以补救。4、怕跌。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三、古玉保养三禁忌1、玉忌腥,忌和有腥的物体接触 ,咸味、腥味都容易伤害玉质。2、玉忌油,有些古玉入土的地方,因为地张不足,常常粘有油腻,使清光不能够透出来。有些人玩玉,喜欢用面油、发油等摩控,更有用吃剩的油涂抹在玉上,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古玉油润。其实,这些油脂阻碍古玉透出精光,变成一种“封闭”,而不能使之温润。有经验行家,把玩日久,恐怕给油沁,隔段时间就用热水洗之或用热茶洗涤,作退油保养,使玉能润。3、玉忌污秽。满手污秽即盘玉,会使古玉的土门闭塞,玉理的灰土不能退出,即使日玩日盘,也是劳而无功,甚至弄巧成拙。玉石行业假冒伪劣现象层出不穷,诚信成为这个行业的一种奢侈,公然的欺诈被堂而皇之的冠以“行规”。所谓的玉石鉴定中心到处敛财骗钱,玉石网提醒您收藏古玉需谨慎!玉石行业假冒伪劣现象层出不穷,诚信成为这个行业的一种奢侈,公然的欺诈被堂而皇之的冠以“行规”。所谓的玉石鉴定中心到处敛财骗钱,提醒您收藏古玉需谨慎!编辑:李雯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所以,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编辑]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编辑]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编辑]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的字 图片可参考:http://www.eramx.com/article.php/174/2


刻象形字的古玉石砚台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

龙潭区17091484224: 请懂行的朋友鉴定一下下面图片中的古董情况及价值.类似个玉刻的卧牛状砚台. -
秋定妇炎: 您的这一个藏品,是大开门的老的真品;是典型的“晚清民初时期的青田石水盂”,完整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2000元左右;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

龙潭区17091484224: 这快砚台被面有手刻的孔子像.是什么时候的啊? -
秋定妇炎: 您好,这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个是古董来的,千万要保护好!

龙潭区17091484224: “文房四宝”中最好的砚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
秋定妇炎: 我国有四大名砚: 即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为我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 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

龙潭区17091484224: 清代的砚台值钱吗?一面有狮子,一面有铭文 -
秋定妇炎: 清代四大名砚之一砚台上雕有四爪龙,真品值钱的;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龙潭区17091484224: 家里有个黑色砚台,从爷爷的爸爸那时候就有了,做工挺精致.背面刻着三十二字繁体铭文,开头八个字是:... -
秋定妇炎: 应该是晚清道光左右的砚台,收藏价值大概在2000左右.

龙潭区17091484224: 请大师们帮忙看看这个砚台上面刻的是什么字? -
秋定妇炎: 从上向下,从右向左读,是篆书体的方款:綘源州制. 源、州、制,篆字如下:

龙潭区17091484224: 中国最好的砚台是哪种 -
秋定妇炎: 洮砚、端砚、歙砚、澄泥砚,这些是四大名砚 徐公砚、黄石砚、松花石砚、龟山砚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龙潭区17091484224: 请教高人这几个是什么字,在砚台的背面刻的,谢谢! -
秋定妇炎: 这几个字是大篆:“司马敀鈢(第四字读玺).而制砚台的人在仿刻这古玺印时,没有注意细节,如大篆马字的左上两笔是通的,他却断开了.鈢(玺)字,在秦代对印章的称谓,到汉代始称“印”.你这砚的印如此刻,它主要是装饰作用.

龙潭区17091484224: 砚可以分为哪几个种类? -
秋定妇炎: 砚的分类及称谓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历史已很久远了,近年出土文物中,有西汉初期的砚台和砚石,那么,它至少有二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关它的称谓或别称,可谓多矣! 一曰即墨侯.唐朝文嵩以砚拟人,作《...

龙潭区17091484224: 请问各位高手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砚台,什么年代的,上面三个字是什么字?坐等答案. -
秋定妇炎: 您的这一块砚台,是大开门的老的真品;是典型的清代的砚台;上面是篆书“直方大”;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