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译员的称呼

作者&投稿:石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古代对译者的称呼:

中国古代对译者的称呼有:象胥,舌人,反舌,行人,译官令,九译令,译语人,少卿,典客,大行令,大鸿胪,典乐,客曹,译长。

古时候,各朝各代专门设置了翻译官职,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当时的译者主要从事口译工作:因此也被称为“舌人”

根据《周礼》和《礼记》记载:《礼记:王制》“东方贝寄:南方旦象:西方贝狄騠,北方曰译。在周王朝,有官员专门负责接待来自四方的使节及翻译事宜,叫做“象胥”。

象胥下属专门的翻译人员,根据地理区域的不同,另有称呼:翻译东方民族语言的人叫“寄”,翻译南方民族语言的人叫“象”。

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叫“狄鞮”,翻译北方民族语言的人叫“译”,后来的“象寄译鞮”一词,就是指的语言翻译。这里的“译”字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翻译”中的“译”。

现代翻译可分为哪种类型?

可分为口译和笔译两类。口译一般指口头翻译,其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连续传译,用于会议发言、商务谈判、学术研讨等场合,发言人讲完部分或全部内容之后,由口译人员进行翻译。

二是同声传译,通常用于大型正式会议上,要求译员利用专门设备,不间断地边听边译。

笔译就是笔头翻译,多用于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文献资料的翻译。其有利条件是时间限制不像口译那样紧迫,往往可以反复斟酌,但在标准方面则要求更严更高。




翻译在古代的雅称
据考证,这类职位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当时的译者主要从事口译工作,因此也被称为“舌人”。根据《周礼》和《礼记》记载,在周王朝,有官员专门负责接待来自四方的使节及翻译事宜,叫做“象胥”。象胥下属专门的翻译人员,根据地理区域的不同,另有称呼:凡翻译东方民族语言者,称为“寄”;凡翻译南方民族...

古代哪个称呼指的是从事翻译工作的人?
中国古代翻译官的各种称谓 古代精通“六蛮语”的翻译官称作“像胥”;主管“七戎”的是“狄鞮”;负责“八狄”事务称作“译知”;负责“九夷”事务的称作“寄司”。周朝时期,翻译官被统称为“像胥”,根据对“狄、蛮、戎、夷”语言的熟悉程度,“像胥”分“上士”、“中士”、“下士”、“徒”...

古代对翻译的称呼
答:胥,舌人,反舌,行人,译官令,九译令,译语人,少卿,典客,大行令,大鸿胪,典乐,客曹,译长。翻译官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中国的翻译这一职业始于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语言不一,与境外的往来也很频繁,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翻译机构。

古代翻译的称呼
古代翻译的称呼是“舌人”或“通事”。在古代,翻译被称为“舌人”或“通事”,这两个词都源于古代对能够运用不同语言进行沟通的人的称呼。舌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指的是负责传达王命和翻译外来语言的官员。而通事一词则最早出现在《史记》中...

翻译在古代的叫法
在古代,翻译一般被称为“译员”、“通事”或“翻译官”。在中国古代,译员一般是指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语言,能够进行语言翻译和交际的人。在历史上的外交活动、官方文书、商贸活动中,译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古代中国的官方机构中,专门设有“通事司”来负责官方翻译工作。总之,翻译在古代被视为一项...

古代哪个称呼指的是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司寇通事
通事。通事,指交际往来之事;旧指翻译人员。语出《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在古代,通事常用来指翻译人员,主要负责交接往来、朝觐聘问和沟通信息,承担语言翻译和文书译写职能,也是官民互动、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司寇是中国古代主管刑狱的官名。

中国古代对翻译官的称呼
中国古代对翻译官的称呼是“舌人”或“寄应”。“舌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负责翻译外族语言的官员。在古代,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流需要翻译官来沟通语言和文化,因此“舌人”成为了翻译官的代称。他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不...

古代哪个称呼指的是从事翻译工作的女子
古代哪个称呼指的是从事翻译工作的人称为通事。在我国古代,翻译官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翻译官不是将外文翻译成中文,而是翻译北方民族语言。在历史文献里,关于翻译的记载是这样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礼记·王制》)寄、...

现代词语翻译文言文
中国古代称呼翻译人员:(以下名称不分朝代先后)通译,象胥,舌人,反舌,行人,译官令,九译令,译语人,少卿,典客,大行令,大鸿胪,典乐,客曹,译长。 起源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诗经》中就讲究翻译的信达雅,《礼记》已有关于翻译的记载。 《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礼记...

中国的第一个翻译官是谁?
早在周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翻译的官职。《周礼》中称当时的翻译官为象胥(“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礼记》则对负责东南西北四方的翻译人员给予了不同的称呼:“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北方...

樟树市15260888262: 礼仪知识大全 -
宿瑾樟脑: 敲门方法、拜访他人、餐桌礼仪、文明外出、走亲戚的顺序.以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仪知识,注意礼仪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1、敲门方法:敲门时,以三次为宜,正确的做法是伸出右手,手指自然弯曲,掌心朝向自己,抬起中指第二指...

樟树市15260888262: 古代人们之间有哪些称呼吖? -
宿瑾樟脑: 古人的谦称和尊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

樟树市15260888262: 关于我国古代自己或他人的称呼 -
宿瑾樟脑: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俺”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樟树市15260888262: 孙权劝学中古代表示称谓的词语,和表示语气的词语有哪些 -
宿瑾樟脑: 称谓:孤: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卿: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大兄 :“大兄”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语气词: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耳:“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樟树市15260888262: 我国古代对个年龄段的称呼 -
宿瑾樟脑: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文并加以承传.0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

樟树市15260888262: 李济深为什么叫任公 -
宿瑾樟脑: 在中国古代直至民国时期,一般有地位身份的人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都会有相应的字,字表示的对自己名的解释和延伸,也可以用来表述自己的志向和背景等和自己相关的信息,一般同辈人和后辈人对前辈们...

樟树市15260888262: 古代称媒人的说法有哪些?越多越好? -
宿瑾樟脑: 媒人的称呼有很多,一说男曰媒,女曰妁.《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另外还有红娘、月下老人、月老、月老公、月老爷、执柯、伐柯、伐柯人、冰人、保山、媒婆、马泊...

樟树市15260888262: 中国古代称谓 -
宿瑾樟脑: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一般古代人不叫名,而称呼别人的表字,显得亲切.

樟树市15260888262: 中国对配音职业的称呼是什么 -
宿瑾樟脑: 声优(日语:声优,せいゆう)声优是主に声だけで出演する俳优的缩写,是日本人对配音演员的称呼,“优”在日语中是演员的意思.对于爱好者来说:在剧集中,人物的声音是日本演员的称声优,其他的称配音演员.“优”这个字,在日文中的意思大致是“演员”“表演者”追根溯源这个意思还是来自于中文,在我国古代就称梨园中的戏子为优伶.声优,顾名思义,是用声音来表演的人,即我们日常所说的配音演员.在日文中的发音是seiyuu,英语中称为CV(Voice Character),也有称为cast的.

樟树市15260888262: 古人如何称呼对方的名与字 -
宿瑾樟脑: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