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文言文中,以、固、因、焉、其的一词多义。

作者&投稿:刀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里、与的一词多义都有哪些、急求!!!!!!!!~

◎ 与

与 yǔ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 ),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give grant;offer]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5) 交往;交好 [get along with;be friendly with]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6)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7) 奖赏 [reward]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8) 又如:与奖;与津贴

(9) 帮助;援助 [help]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10)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11) 随从;随着 [follow]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12)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13) 合乎 [conform with]。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14) 等候,等待 [wait]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5) 如:岁不我与

(16) 允许 [permit]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17) 又如:与告(准假)

(18) 交付,偿还 [pay]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19) 又如:与利息

(20) 亲近 [be friend with]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力,朕( 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2. 同本义 [can bear]
胜,任也。——《说文》
胜,克也。——《尔雅》
莫之胜说。——《易·遯》。虞注:“能也。”
武王靡不胜。——《诗·商颂·烈祖》。传:“任也。”
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管子·入国》。注:“堪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 杜甫《春望》
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不胜其苦(苦得受不住);胜任愉快(有能力承担并能愉快地完成任务);胜兵(能充当士兵参战的人)
4. 战胜,打败 [defeat]
胜殷遏刘。——《诗·周颂·武》
胜,克也。——《尔雅》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 宋· 苏洵《六国论》
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汉· 贾谊《论积贮疏》
5. 又如: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6. 胜过;超过 [surpass;prevail over]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 欧洲。——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7. 又如:胜常(超过平常);胜却(胜过)(略胜一筹)
8. 一说通“称”。相当;相称 [be equal to]
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国语·晋语四》
调乃三体相胜。——《礼记·学记》注
9. 克制;制服 [exercise restraint;check;subdue]
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胜也。——《管子》
10. 又如:胜残(遏制残暴的人)
11. 通“升”。上升 [rise]
卿当日胜贵。——《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名〉

1. 特指名胜古迹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al sites]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胜迹
3. 通“升”。容积单位 [liter]
县前已窖八千斛,率以一胜完一亩。——宋· 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
4. 古代妇女首饰 [jewelry]
胜里金花巧耐寒。——杜甫《人日》
5. 又如:蓬发戴胜
6. 姓

〈形〉

1. 胜利 [victory]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宋· 苏洵《六国论》
2. 又如:胜负兵家之常(胜利或失败是作战的人常碰到的事);胜期,胜日(胜利之日)
3. 非常美好;美妙 [wonderful]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 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4. 又如:胜异(奇妙出众);胜绝(绝妙);胜妙(佳妙);胜情,胜致(高雅的情趣);胜否(善恶);胜侣(良伴);胜语(出众的言语,警句);胜谈(高明的言论);胜处;胜气(不平凡的气质、气度);胜士(佳士,才识过人的人士);胜致(优美的景致);胜事(美好的事情)

〈副〉

1. 尽;完 [exhausted;completely]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可胜道也哉!——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固】gù (1)动词 ①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⑥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2)形容词 ②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增加: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3)名词,险要的地势 ⑤秦孝公据肴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肴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4)副词 ④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⑦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增加: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固】gù (1)动词 ①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⑥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2)形容词 ②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增加: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3)名词,险要的地势 ⑤秦孝公据肴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肴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4)副词 ④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⑦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增加: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认为 本来 因此 了 他的

句子呢?


"求"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含义
以求钱也。以求重价。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5. 索取 [ask for;...

文言文"求"
1. "求"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含义 1. 请求;干请;乞助 [ask;beg;request]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

文言文固定搭配
4. 文言文中“以 .【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

语文: 求初中文言文常出现的虚词的翻译。比如:故,有因此的意思,求其他...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4、表示被动,译为:被...

高中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3. 求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而:“觉而起,起而归。”表示顺接,并列关系,可不译或译为‘又’ 乎:“顾安所得酒乎?”表示疑问语气,译作‘呢’或‘吗’ 其:“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作代词,译‘那’ 且:“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表递进,译‘况且’...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顺便帮我查一下是哪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列传 第五十 王羲之爱鹅 原文: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译文:他曾经到他的一个下人家,看到一几案平滑干净,于是就在上面写字,这些字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其中“因书之”中的“书”是指“书写”原文: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

求文言文中词语的解释
8.妻不以为夫,“以”的意思(以为:把……当作。不把他当作丈夫。“以”不大好单独解释)9.是皆秦之罪也,“是” 和 “也”的意思(是:代词,这。也:表示肯定判断的语气词)10.乃夜发书,“乃”的意思(副词,就)11.陈箧数十,“陈”的意思(陈列)12.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

恳求文言文
2. 带“求”字的的文言文 “求”字在文言文中要是要求或请求的意思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史记·屈原列传》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齐策》求其能千里也。求救于孙将军。 ——《资治通鉴》(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

古代文言文战役
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

求文言文翻译:剌史出已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馔。
“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馀,以给学生厨馔。”——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先解释词语:刺史:韩愈自称,韩愈五十多岁时,因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己俸:自己的全部俸禄(工资)。韩愈在潮州担任刺史总共八个月,他将自己全部俸禄捐出。百千:一百贯。古人使用铜钱,每一千枚...

兴山区19670501615: 文言文中,以、固、因、焉、其的一词多义.最好完整点啦谢谢 -
少物种复:[答案]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兴山区19670501615: 急求.文言文有哪四大基本句式? -
少物种复: 文言基础知识——四大句式 一、判断句 (一)标志 1、“……者……也”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也” 如:是必射雕者也.【《李将军列传》】 3、“……也” 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

兴山区19670501615: 求“固”和“因”的文言文意思和例句!急用!15分钟 -
少物种复: 固执,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坚固,《过秦论》

兴山区19670501615: “因为”一词在文言文中哪些词表示 -
少物种复: 以,因,盖 示例: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无处不在.) 因:因噎废食 盖: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译:(都是)因为追念先帝给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

兴山区19670501615: 求宋文一主编的《初中教材文言文字典》中 :因、然、为、焉、以.五个字的解释(和书上的一样) -
少物种复: 因:因此因为 然:正确……的样子 为:做 焉:在这其中 以:认为 (以上便是我的全部回答,希望您满意,还望采纳)

兴山区19670501615: 求:文言文翻译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少物种复: 翻译: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竹子的心空,空是...

兴山区19670501615: 求回答,急!!!!!语文初中文言问题,“以”的意思 -
少物种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表原因的连词,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做介词,把的意思.因以为号焉 作介词,用或把的意思 俯身倾耳以请 表目的的连词,不译 计日以还 表假设连词

兴山区19670501615: 急求文言文翻译. -
少物种复: 1.治驼 原文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夫.”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底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

兴山区19670501615: 急求,古文翻译!!!!!! -
少物种复: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

兴山区19670501615: 急求古文翻译 -
少物种复: 、 【原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13)天下无敌⑶.将游京师⑷,宿于逆旅⑸.既灭烛,闻主 人媪隔壁呼其妇⑹曰:“良宵难遣⑺,可棋(14)一局乎?”妇曰:“诺⑻.”媪曰:“第几道⑼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