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大力推行的火耗归公,究竟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浑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们,想必都会记得雍正即位后推行的三大改革政策: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和火耗归公。对于前两者,大家应该都比较了解,至少从字面意思上也能猜个大概。但至于火耗归公,可能会相对陌生些。

那么,这个“火耗归公”究竟是什么意思?雍正为什么要大力推行这项政策呢?

上图_ 《雍正王朝》唐国强 饰 爱新觉罗·胤禛

  • 火耗是什么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明白什么叫“火耗”。火耗,又叫“耗羡”,是指地方官在征收课税时,会要求纳税者在规定税额外再多交一部分。为什么要多交一部分?这就要讲到火耗的起源。

火耗出现于明朝,张居正改革时,推出“一条鞭法”,明确规定的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但由于地方官从百姓手里得到的大多是碎银,因而需要以火熔化铸成银锭才能上缴国库。在重铸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银两损耗的现象。故而这种因为铸银而产生的、需额外缴纳的税款就被称为“火耗”。

征收火耗,其实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因为不仅是重铸过程中会有银两损失的情况,在日常使用时,现银也往往会因磕碰、磨损等原因造成流失导致分量不足。但是这种损耗的数量往往都是很小的,而且是不确定的,但地方官员在征收时往往要求纳税人多交火耗,甚至每一两白银竟要收四五钱的火耗,这可不就容易激起民愤嘛!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怪就怪明朝规定的官员俸禄实在是太少。各级官员仅靠朝廷发的工资,只能保证最基本的开支,连体面的生活都无法维持。而且,你也不能指望谁的觉悟都跟况钟、海瑞一样高。所以那些收上来的火耗钱,基本都进了各级官员的腰包,成为了他们极为重要的“灰色收入”。

上图_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

  • 何为火耗归公

明白了火耗,我们就知道了所谓“火耗归公”,就是要将这些落入官员私家口袋的火耗钱统一上缴国库,归公家所有。清朝建立后,由于“清承明制”,其官员俸禄也基本上向明朝标准看齐(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这样一来,觉得工资不够花的各级官员又想到了“火耗增收”这一妙招。

于是乎火耗不仅没有随着明朝的灭亡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反而愈演愈烈,有的地方甚至一两银子要收六七钱火耗。更严重的是,有人收50%的火耗,很快就有人敢收100%的;有人收一倍的,很快就有人敢收两倍的。这不但导致官场贪腐横行,更令百姓苦不堪言。由此产生的抗缴火耗的民变在清朝初年可谓遍地皆有,常常令官府头疼不已。

上图_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那么,既然征收火耗不得人心,那么为什么不取缔?其实,早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陕西巡抚噶什图即上奏建议“量留本官用度外,其余俱捐补合省亏空。” 噶什图的建议,可谓有了“火耗归公”的雏形。但此时的康熙早已倦于政事,加上“九子夺嫡”的折磨,他不想、也没有精力再去碰触这个敏感的话题,火耗改革也就此耽搁下来。

雍正上台后,为兴利除弊,同时也为缓解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推行“火耗归公”。清廷规定:各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厘定火耗的额度,征缴之后统一纳入国库并登记造册。征收的火耗除填补国库外,多出来的部分以养廉银的形式下发,作为各级官员俸禄之外的一项额外收入,以补贴家用。

大力推广

可能有人会问:不管火耗是归私人还是公家,这不都是民脂民膏吗?这么做和不归公有什么不一样?大不一样!原先朝廷收3两银子的税,地方官收9两,自己赚6两不说,老百姓怨声载道,骂得都是朝廷,好处全是官员的。现在呢?哪怕你收100两,也都是朝廷的,官员毛线都没有,你敢捞一分立马治罪,傻子才去收高得离谱的火耗。这样无疑有效解决了自明朝起就长期存在的地方官横征暴敛的弊政,对百姓而言自然是减轻了负担。

然而,雍正推行“火耗归公”,无疑是站到了整个官员集团的对立面,那些“小金库”被清的人岂能愿意?要知道,士绅阶层在明清时代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一旦政策没搞好,就有可能动摇国本。对此,雍正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他首先宣布,在最主张实施这项政策的山西试行“火耗归公”(山西巡抚诺敏和布政使高成龄是最早上奏推行“火耗归公”的雍正朝官员)。当年,山西共上缴火耗银43万两:20万两弥补亏空,9万多两作公费,其余作为各官养廉银。这其中,知县级别官员得到养廉银500至1500两。如此官员有了好处、朝廷补了亏空、百姓减负担,这般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雍正在各级财政机构选派能臣干吏,对各地账目实施清查,严防舞弊。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李卫,当时被任命为户部郎中,负责主持“火耗归公”相关改革事宜。有位亲王自恃位高权重,再三暗示李卫,他要把火耗收到自己腰包里。李卫见状,便下令将这位王爷想要的火耗银装箱,然后在箱子上贴上封条,写上“亲王火耗”,而后在户部大门口一放。这样一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拿走这火耗银,面子还往哪里搁?亲王无奈,只好向李卫道歉,于是“火耗归公”便顺利铺开了。

再者,派出钦差大臣不断明察暗访,广泛收集民情,制定合理的火耗比例;同时对仍敢顶风作案的官员,严惩不贷,绝不手软,甚至不惜开杀戒,以儆效尤。在雍正的努力下,河南、山东的火耗比例由之前的四到七成分别降至13%、18%,其他各省普遍降至10%—20%,富庶的江浙一带只有5%。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官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

不过在封建专制的大环境下,官僚贪污腐败是个痼疾,仅靠一两项措施是无法根治的。雍正死后,地方官开始于火耗之外暗中加派杂税,滥征之风再起。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仍然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改革尝试,也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效果。



意思就是当地方的官员征税时,以所谓损耗名义多征收出来的钱财要全部上交给国库。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防止地方私吞钱财。

这个的意思就是一些税务要及时上交给国家。一些财产的损失要上报给国家

火耗归公”的意思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要把以耗损为由,多征的钱银上交给朝廷。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更称为火耗或耗羡,


雍正称帝后,大力推行的火耗归公是什么?
火耗归公也是雍正继位之初,改革的一个重点。火耗又叫“羡耗”,地方官在管辖区征收客税时,会要求纳税者在规定的交税额度之外,再多交一部分银两,多交的这部分税收就是“火耗”。“火耗”最早出现于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时期。张居正做内阁首辅期间,明朝内部矛盾重重,出现了衰败之象,他为了兴复大明,开...

雍正大力推行的火耗归公,究竟是什么意思?
雍正上台后,为兴利除弊,同时也为缓解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推行“火耗归公”。清廷规定:各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厘定火耗的额度,征缴之后统一纳入国库并登记造册。征收的火耗除填补国库外,多出来的部分以养廉银的形式下发,作为各级官员俸禄之外的一项额外收入,以补贴家用。大力推...

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雍正为什么要大力推行它?
三、火耗归公:火耗归公从源头上避免了地方官通过“火耗”增加税收的可能,这个政策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的税收,还让地方官失去了克扣农民税收的机会,假如他们再制定过高的火耗,其实就是变相在给自己增加工作难度,而即使完成了任务,也对自己没有丝毫的好处,因为都要上交国库,所以他们在制定火耗的时候,就...

雍正即位后为何要大力推行火耗归公?
这时他盯上了“火耗”,与其让这帮地方官放进腰包,不如直接归于公家。既能解决财政危机,又能缓解老百姓的缴税压力。于是雍正大力推行火耗归公的政策。归公后能杜绝地方官在火耗比例上动手脚,让老百姓少受苛捐杂税的“虐待”,有利于收服民心。

雍正大力推行的火耗归公,火耗归公究竟是什么?
雍正王朝时期,皇帝大力推行火耗归公政策,目的是为了让地方官没有随意加税的动力了,因为税务都要上交。这个政策从制度上消灭掉了雍正朝的一个很大的贪污群体。 另外的作用就是巧妙地避开了康熙“永不加赋”的政策,不仅可以让中央政府多收些税,在理论上还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自从北宋时期,赵匡胤就...

请问一下:清朝时期的历史???
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快刀斩麻。他对许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顿吏治:严厉打击贪污受贿,重视财政审计。 火耗归公:杜绝贪污。 摊丁入亩:基本放弃对农民的控制,减轻农民...

雍正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火耗归公?最后成效如何?
这是全面实行火耗归公的办法,雍正高兴地批准他在山西实行。无论征收实物或银子,都有一种“耗羡"陋规,所谓“耗羡”即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倘若是银子,就是指将碎银熔成银锭时所受的损耗。最雍正帝曾亲自询问过原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家庭生活用度,鄂尔泰回答道“...

雍正称帝后,大力推行的“火耗归公”是什么?
火耗归公实施难度大效果好 因为康熙皇帝在晚年时期国家出现了问题,全国的各级官员都出现了贪污腐败的现象,于是在雍正即位后就大力开展火耗归公改革。火耗归公指的是将火耗收的税银全数上交国家,由各地政府根据本地的情况制定一个火耗标准,在缴税的时候按照这个标准上交税银,并且由国家统一进行记录,...

雍正即位后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火耗归公?
雍正的“新政”既然对他们不好,他们自然也不会在舆论上给雍正好脸色看,口诛笔伐之声从未断绝。特别是“火耗归公”制度的推行,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国库空虚、国家财政凋敝的困局,让国库不断充盈,也更是用经济手段强化了对于官员的管控,进而维系了皇权统治的根基,加强了中央集权...

火耗归公是什么,为何雍正要大力推行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是雍正上位后推行的三大改革政策之一。火耗,又叫“耗羡”,是指地方官在征收课税时,会要求纳税者在规定税额外再多交一部分。雍正推行这个政策是为了缓解官僚贪污腐败问题。

惠阳区19892143414: 雍正实行的火耗归公指的是什么?
蔺绿澳广: 雍正实行的“火耗归公,将此项附加税变为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了办公费用外,剩余的作为“养廉银发给各级官吏

惠阳区19892143414: 火耗归公是怎么回事
蔺绿澳广: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更称为火耗或耗羡,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 征纳运京的米谷,被雀鼠偷食损耗,称为雀鼠耗 .汉朝时,每缴粮食一石,加耗两斗,后汉隐帝时,...

惠阳区19892143414: 雍正推行的新政是什么?
蔺绿澳广: 一、雍正新法主要有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纳粮、归土归流等.二、简介:1、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

惠阳区19892143414: 雍正为什么要推行火耗归公
蔺绿澳广: 此举集中了征税权利,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火耗归公又被称作为耗羡归公.火耗是地方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作为理由,进行多征钱银.雍正二年正式实施耗羡归公,最早在山西推行,二年七月,正式推广至全国,将明朝以降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而火耗归公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清朝雍正年间通过定火耗来增加各级地方官薪给的重要措施.清初承明的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会超过180两,禄米180斛,而七品知县的年俸仅仅只有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家庭的生活.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火耗”.

惠阳区19892143414: 火耗是什么意思 -
蔺绿澳广: 【释义】:“火耗”起于明代万历年间,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就有了火耗.征税时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差额就归官员了....

惠阳区19892143414: 雍正赋税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
蔺绿澳广: 摊丁入亩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火耗归公 清初沿袭明制,各地征收...

惠阳区19892143414: 雍正推行的新政是什么?
蔺绿澳广: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火耗归公

惠阳区19892143414: 在清朝时期,一个知县一年的收入究竟有多少呢? -
蔺绿澳广: 从雍正朝代开始,清朝知县收入大致如下:工资年薪为45两白银和45斛大米,加上养廉银,年最高可达1200两.清代白银价格大约等于现在的200元左右,因此,清知县一年的白银收入约(1200+45)x200=249000(元).加上清代一斛米大概是现在200斤,以2元/斤计算,那么,清代知县一年的总收入为(1200+45)x200+45x200x2=267000(元).年薪最高能达到26.7万啊!

惠阳区19892143414: 关于雍正的一些历史事件. 200字就够了. 哪个人来帮帮我. 星期二要演讲了. 谢谢. -
蔺绿澳广: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其生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养母为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

惠阳区19892143414: 请教,真实的历史上乾隆到底有没有继续推行雍正新政 -
蔺绿澳广: 历史上乾隆还是继续推行雍正新政,大部分政策都继承下来了,只是后期完全荒废了. 因为,雍正把这得罪人的差事都给做了,就是为了给儿子铺一条好路,但是早期的乾隆对雍正的政策稍加修改,并没有完全废除新政. 乾隆十三年至四十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