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简介

作者&投稿:吉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邓稼先的简介背景~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为邓石如后人,父邓以蛰,大学教授。邓稼先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年仅26岁。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第九天决定回国,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客轮。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秋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1972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第九研究院院长,1982年4月9日国务院任命邓稼先为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6月中央军委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邓稼先曾在1979年一次核航弹空投试验失败后接触过用于制造其核装置的钚,1986年因身患长期放射伤害导致的直肠癌症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生前共参与了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其中亲自去罗布泊指挥试验队的就达到15次。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邓稼先晚年照片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拓展资料: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回答者:meisongwei - 助理 二级 3-22 12:16
邓稼先 1. 安徽怀宁县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2.邓稼先:“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新华社北京8月3 0日电)

《人民日报》1999年08月31日第4版

张爱萍与邓稼先

东方鹤

邓稼先病了,要动手术,75岁的张爱萍8点赶到医院,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长邓稼先从绵阳专程赶到北京,向张爱萍及有关领导汇报九院重建情况。

张爱萍一见到邓稼先就有些吃惊:“你怎么瘦了?气色也不太好。”

“不会吧,没有什么变化呀!”邓稼先知道张爱萍不是一般的见面问好。从他的神色里更从他的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关心。而周围的人没谈到他这方面的变化,自己也没感觉到。

张爱萍依然认真地问:“你最近身体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吗?”

邓稼先说:“其他没有什么,只是患痔疮,总流血,怪讨厌的。”

“做过检查和治疗了吗?”

“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疗,没做什么检查。”

“那就到301(医院)去好好检查一下。我来给你联系。”张爱萍说着,就打电话给301医院院长,说明了邓稼先的病情,特别叮嘱给全面检查一下。对方问什么时间,张爱萍说:“现在,现在就去!”

“不,不!”邓稼先连忙推辞,“我还没汇报工作哪!”

张爱萍问:“有什么急待解决的问题吗?”

邓稼先说:“没有。”

张爱萍说:“没有现在就去。我陪你去。”

“不能不能不能!”邓稼先几乎惊慌失措了。他知道身为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每天都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时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将军,怎么可以让他陪着自己去查病呢!于是就再三谢绝。

张爱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车去。路上可以谈谈你们的情况。”

邓稼先只好服从了。

邓稼先,这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曾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年轻、聪明、正直、纯朴,在科学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学家之称。1958年,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究所刚刚筹建时,他就被调入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并开展轰爆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功勋;接着,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和技术难关,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担任第九研究院院长重任后,更致力于核武器的改进、发展工作。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从理论设计、加工组装、实验测试到定型生产,总是尽力深入到第一线考察了解情况,遇到重大问题,无不亲临现场指挥、处理。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

张爱萍两年前到九院视察工作时,曾规定科学家每年坚持查体;坚持休假制度。可是,邓稼先总安排别人去,而自己总投身到九院的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去。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医院领导和医生,见张爱萍亲自陪着一位病人来检查,已经感受到这位病人的分量了。而张爱萍还是对他们作了郑重的介绍:“这是我们的功勋科学家!”

按常规检查,仅做活检,就需要一个星期才能看到结果,由于张爱萍站在旁边,20分钟就出来了结果。

结果令人震惊:直肠癌,已属中期偏晚,而且有淋巴结及周围组织转移。

张爱萍指示医院领导:马上安排住院,为邓稼先同志专门组织一个医疗小组,尽快研究出治疗方案,我听你们的方案汇报。

怎么没早发现呢?一些不治之症怎么专门祸害我们这些最优秀的同志呢?看来对专家们按时查体的制度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张爱萍自医院出来,一直考虑着这些问题。返回办公室后,便亲自给科工委、各工业部有关领导打电话,明确指示:要迅速检查一下专家体检制度和休息疗养制度的落实情况,今年未进行体检的,要马上补查;未休息疗养的,要组织疗养。有困难向我报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再犯错误了!

三年前,张爱萍几次以沉痛的心情公开自我批评:长期以来,我们对科技人员的健康情况关心不够。我应该负主要责任……

张爱萍此番自咎的原因是青年科学家罗健夫的逝世。1982年10月,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罗健夫,因全身心投入事业,患癌症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终于在47岁时不幸逝世。

张爱萍得知这一噩耗后在深感惋惜、痛心的同时,也觉得应负有对科研人员关心不够的责任。在国防科工委组织的学习罗健夫同志报告大会上,他公开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会后,他还写了首悼念罗健夫同志的诗:

国防科工委学习罗健夫同志

报告大会

黄水流,

渭水流,

流到潼关怒涛道。

奔腾势不收。

往事稠,

国事稠,

破险尖端忘春秋。

为民肝胆酬。

他指示国防工委和国防工业部广泛深入开展向罗健夫同志学习活动,并作出一个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决定,号召各级领导要认真、及时解决广大科研人员的实际问题,明确规定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定期做卫生防疫工作,坚持休假制度,特殊情况的要作特殊安排。

也就在开展向罗健夫学习、落实关心知识分子有关规定的活动中,发现了在西北核试验基地工作的核工业部核部件加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张同星。他20多年来一直忘我地工作在核工业研制生产第一线,为发展祖国核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积劳成疾,身患胃癌,仍战斗在工作岗位上,被誉为活着的罗健夫。

张爱萍接到这一情况的报告后,立即指示科工委迅速把他接到了北京,安排在301医院治病。张爱萍先后三次到医院看他。当张同星病情相对稳定准备返回时,张爱萍又去为他送行。张同星非常感动地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牵扯了军委首长这么大的精力,深感不安。”

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而现实往往不是顺从人的心愿发展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两弹元勋邓稼先竟患上了这难以攻克的恶症。

张爱萍一天几次电话询问邓稼先的有关情况。亲自参加了手术方案的研究,并就麻醉、输血、主刀医生及术后特护等事情一一进行了审核,还特地向参加邓稼先手术的医务人员讲了话:我代表国务院、中央军委希望你们、也拜托你们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地为稼先同志做好这次手术,要把这次手术当成攻坚战来打,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取得成功的!拜托大家!谢谢大家!

8月9日8时30分,开始了对邓稼先的手术。

而75岁的张爱萍8时便赶到了医院,又就术前的情况进行了仔细询问。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手术成功,病灶全部切除,邓稼先精神状态尚好。张爱萍略感慰藉。主任医师向他报告,下一步要进行化疗,之后才能判定能否康复。张爱萍又一次叮嘱说:一定要设法减轻他的痛苦,千方百计地予以治疗。有什么困难和情况,要及时报告我们。为了他的康复,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此后,医院对邓稼先的病情就采取了“病情报告”的办法,不定期而又及时地报告有关首长和单位。8月24日,张爱萍接到了当天的也是第一期《邓稼先病情报告》,说有癌细胞转移,准备化疗。张爱萍在这期病报上批示道:

请国防科工委领导(光亚同志)和核工业部领导同志分别前往探视。对其本人和家属应多予以慰勉和照顾。国防科工委和核工业部应指定专人随时与邓夫人和医院取得联系。

对邓稼先的病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有关组织都很关心。301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也尽了最大努力,但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这位功勋卓著的伟大科学家,他于1986年7月29日与世长辞,终年才62岁。

7月30日,正在外地的张爱萍接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邓稼先病逝、安排其后事的传真报告,深感悲痛,当即在电报上批示:决定何人参加追悼会,请即告我。我今日赶回京。

8月3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根据中央的决定,张爱萍致悼词。

新华社为此发了通电专稿。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题目是: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

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切哀悼

同时还发表了张爱萍的悼词。眉题是:张爱萍说邓稼先英名永垂史册。正题为:无私无畏贡献毕生精力 呕心沥血建立国防殊勋

追悼会后,张爱萍满怀悲痛写下了一首挽诗:

痛悼我国杰出的核科学家邓稼先同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12年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回忆说:“稼先逝世后,张老请我们全家到北戴河军委疗养院休息了10多天。他对部下的关心是真心实意的,丝毫没有赏赐的意思。他还建议拍一部《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纪录片,连片名都给写好了。我把他亲笔写的这幅大字挂在家里,以示对稼先的纪念,也是对张老的感念。张老曾拄着手杖,爬上了二层楼,到我家来看望我们。我们全家都很感动,他当时坐过的沙发及房间的摆设,我们至今都没有动,也不想动,是为了记住张老来看我们的情景,记住这个日子。”

邓稼先 1. 安徽怀宁县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2.邓稼先:“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新华社北京8月3 0日电)

《人民日报》1999年08月31日第4版

张爱萍与邓稼先

东方鹤

邓稼先病了,要动手术,75岁的张爱萍8点赶到医院,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长邓稼先从绵阳专程赶到北京,向张爱萍及有关领导汇报九院重建情况。

张爱萍一见到邓稼先就有些吃惊:“你怎么瘦了?气色也不太好。”

“不会吧,没有什么变化呀!”邓稼先知道张爱萍不是一般的见面问好。从他的神色里更从他的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关心。而周围的人没谈到他这方面的变化,自己也没感觉到。

张爱萍依然认真地问:“你最近身体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吗?”

邓稼先说:“其他没有什么,只是患痔疮,总流血,怪讨厌的。”

“做过检查和治疗了吗?”

“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疗,没做什么检查。”

“那就到301(医院)去好好检查一下。我来给你联系。”张爱萍说着,就打电话给301医院院长,说明了邓稼先的病情,特别叮嘱给全面检查一下。对方问什么时间,张爱萍说:“现在,现在就去!”

“不,不!”邓稼先连忙推辞,“我还没汇报工作哪!”

张爱萍问:“有什么急待解决的问题吗?”

邓稼先说:“没有。”

张爱萍说:“没有现在就去。我陪你去。”

“不能不能不能!”邓稼先几乎惊慌失措了。他知道身为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每天都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时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将军,怎么可以让他陪着自己去查病呢!于是就再三谢绝。

张爱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车去。路上可以谈谈你们的情况。”

邓稼先只好服从了。

邓稼先,这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曾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年轻、聪明、正直、纯朴,在科学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学家之称。1958年,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究所刚刚筹建时,他就被调入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并开展轰爆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功勋;接着,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和技术难关,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担任第九研究院院长重任后,更致力于核武器的改进、发展工作。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从理论设计、加工组装、实验测试到定型生产,总是尽力深入到第一线考察了解情况,遇到重大问题,无不亲临现场指挥、处理。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

张爱萍两年前到九院视察工作时,曾规定科学家每年坚持查体;坚持休假制度。可是,邓稼先总安排别人去,而自己总投身到九院的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去。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医院领导和医生,见张爱萍亲自陪着一位病人来检查,已经感受到这位病人的分量了。而张爱萍还是对他们作了郑重的介绍:“这是我们的功勋科学家!”

按常规检查,仅做活检,就需要一个星期才能看到结果,由于张爱萍站在旁边,20分钟就出来了结果。

结果令人震惊:直肠癌,已属中期偏晚,而且有淋巴结及周围组织转移。

张爱萍指示医院领导:马上安排住院,为邓稼先同志专门组织一个医疗小组,尽快研究出治疗方案,我听你们的方案汇报。

怎么没早发现呢?一些不治之症怎么专门祸害我们这些最优秀的同志呢?看来对专家们按时查体的制度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张爱萍自医院出来,一直考虑着这些问题。返回办公室后,便亲自给科工委、各工业部有关领导打电话,明确指示:要迅速检查一下专家体检制度和休息疗养制度的落实情况,今年未进行体检的,要马上补查;未休息疗养的,要组织疗养。有困难向我报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再犯错误了!

三年前,张爱萍几次以沉痛的心情公开自我批评:长期以来,我们对科技人员的健康情况关心不够。我应该负主要责任……

张爱萍此番自咎的原因是青年科学家罗健夫的逝世。1982年10月,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罗健夫,因全身心投入事业,患癌症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终于在47岁时不幸逝世。

张爱萍得知这一噩耗后在深感惋惜、痛心的同时,也觉得应负有对科研人员关心不够的责任。在国防科工委组织的学习罗健夫同志报告大会上,他公开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会后,他还写了首悼念罗健夫同志的诗:

国防科工委学习罗健夫同志

报告大会

黄水流,

渭水流,

流到潼关怒涛道。

奔腾势不收。

往事稠,

国事稠,

破险尖端忘春秋。

为民肝胆酬。

他指示国防工委和国防工业部广泛深入开展向罗健夫同志学习活动,并作出一个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决定,号召各级领导要认真、及时解决广大科研人员的实际问题,明确规定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定期做卫生防疫工作,坚持休假制度,特殊情况的要作特殊安排。

也就在开展向罗健夫学习、落实关心知识分子有关规定的活动中,发现了在西北核试验基地工作的核工业部核部件加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张同星。他20多年来一直忘我地工作在核工业研制生产第一线,为发展祖国核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积劳成疾,身患胃癌,仍战斗在工作岗位上,被誉为活着的罗健夫。

张爱萍接到这一情况的报告后,立即指示科工委迅速把他接到了北京,安排在301医院治病。张爱萍先后三次到医院看他。当张同星病情相对稳定准备返回时,张爱萍又去为他送行。张同星非常感动地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牵扯了军委首长这么大的精力,深感不安。”

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而现实往往不是顺从人的心愿发展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两弹元勋邓稼先竟患上了这难以攻克的恶症。

张爱萍一天几次电话询问邓稼先的有关情况。亲自参加了手术方案的研究,并就麻醉、输血、主刀医生及术后特护等事情一一进行了审核,还特地向参加邓稼先手术的医务人员讲了话:我代表国务院、中央军委希望你们、也拜托你们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地为稼先同志做好这次手术,要把这次手术当成攻坚战来打,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取得成功的!拜托大家!谢谢大家!

8月9日8时30分,开始了对邓稼先的手术。

而75岁的张爱萍8时便赶到了医院,又就术前的情况进行了仔细询问。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手术成功,病灶全部切除,邓稼先精神状态尚好。张爱萍略感慰藉。主任医师向他报告,下一步要进行化疗,之后才能判定能否康复。张爱萍又一次叮嘱说:一定要设法减轻他的痛苦,千方百计地予以治疗。有什么困难和情况,要及时报告我们。为了他的康复,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此后,医院对邓稼先的病情就采取了“病情报告”的办法,不定期而又及时地报告有关首长和单位。8月24日,张爱萍接到了当天的也是第一期《邓稼先病情报告》,说有癌细胞转移,准备化疗。张爱萍在这期病报上批示道:

请国防科工委领导(光亚同志)和核工业部领导同志分别前往探视。对其本人和家属应多予以慰勉和照顾。国防科工委和核工业部应指定专人随时与邓夫人和医院取得联系。

对邓稼先的病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有关组织都很关心。301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也尽了最大努力,但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这位功勋卓著的伟大科学家,他于1986年7月29日与世长辞,终年才62岁。

7月30日,正在外地的张爱萍接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邓稼先病逝、安排其后事的传真报告,深感悲痛,当即在电报上批示:决定何人参加追悼会,请即告我。我今日赶回京。

8月3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根据中央的决定,张爱萍致悼词。

新华社为此发了通电专稿。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题目是: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

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切哀悼

同时还发表了张爱萍的悼词。眉题是:张爱萍说邓稼先英名永垂史册。正题为:无私无畏贡献毕生精力 呕心沥血建立国防殊勋

追悼会后,张爱萍满怀悲痛写下了一首挽诗:

痛悼我国杰出的核科学家邓稼先同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12年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回忆说:“稼先逝世后,张老请我们全家到北戴河军委疗养院休息了10多天。他对部下的关心是真心实意的,丝毫没有赏赐的意思。他还建议拍一部《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纪录片,连片名都给写好了。我把他亲笔写的这幅大字挂在家里,以示对稼先的纪念,也是对张老的感念。张老曾拄着手杖,爬上了二层楼,到我家来看望我们。我们全家都很感动,他当时坐过的沙发及房间的摆设,我们至今都没有动,也不想动,是为了记住张老来看我们的情景,记住这个日子。”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个人概述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 “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 (原子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核式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邓稼先 1. 安徽怀宁县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邓稼先简介
而张爱萍还是对他们作了郑重的介绍:“这是我们的功勋科学家!” 按常规检查,仅做活检,就需要一个星期才能看到结果,由于张爱萍站在旁边,20分钟就出来了结果。 结果令人震惊:直肠癌,已属中期偏晚,而且有淋巴结及周围组织转移。 张爱萍指示医院领导:马上安排住院,为邓稼先同志专门组织一个医疗小组,尽快研究出治疗方案,...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100字左右
然而现在,流星升空,鲜花再植,六十二岁高龄的稼先已走完了他的生命之路,永远的去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今天当我看到邓稼先的照片时,心里总是感到无比的激动,每当我感到沮丧,感到无助;或感到骄傲,感到满足时,只要想想你的故事,我就会一如既往,努力上进,你的精神会永远的启示这我,会时刻召唤...

邓稼先是一篇什么散文
《邓稼先》是一篇至情至美的回忆性散文,是扬振宁先生写给自己的挚友——“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曲最深情的挽歌。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节,50多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醮情感的笔墨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细细品味,其精炒之处主要表现...

这一部分的小标题是我不能走,从这朴素的话语可以看出邓稼先具有怎样的精 ...
简介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

邓稼先的简介
邓稼先去机场送行,当他把老朋友送入停机坪时,杨振宁回转身,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问:“稼先,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搞的,他叫寒春,这是真的吗?”邓稼先的神情惊愕起来,他激动地张了张嘴,可是立刻又把嘴唇咬住了。好一会儿,他才说:“你先上飞机吧。”飞机腾空不久,...

邓稼先 第四部分详解
1. 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是简介,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转换角度再次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2. 理清文章情感脉络作者的情感贯穿于全文的各个板块之中,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赞颂、怀念...

邓稼先的具体故事(不是简介,就像语文书上的小故事一样)
诚信小故事:邓稼先以诚为本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务。他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宇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老师,都住在清华园。很小的时候两个人就在一块儿玩,后来还在一个中学读书。他们俩都很聪明,但是性格不同,杨...

邓 稼先课文的七件事是什么
1段:回忆近百年的近代历史,点明邓稼先是为民族复兴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引子)。2段:简介邓稼先的生平。3段:与奥本海默对比描写,表现了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质。4段:中国的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造的,作者为中国人骄傲,为邓稼先骄傲。5段:写邓稼先艰苦卓绝的创业坏境(戈壁沙漠)。6段:评价邓...

求写《邓稼先》这篇课文的作者杨振宇的简介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江津二中学校简介
师资队伍强大,共有教职工331人,其中包括特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江津区骨干教师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近200人,构建出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质量为魂,发展至上”的办学理念,以及“学稼先精神,做稼先传人”的育人方针,注重校史教育、教育科研和法制教育,致力于全面...

南川区19639548475: 邓稼先简历(600字) -
子车刷先普:[答案] 邓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著名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

南川区19639548475: 邓稼先生平简介 -
子车刷先普: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南川区19639548475: 邓稼先的生平简介(100字左右)! -
子车刷先普:[答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

南川区19639548475: 关于邓稼先的简介,50字以内50字以内简介 -
子车刷先普:[答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为中国造出了两弹. 记得采纳啊

南川区19639548475: 邓稼先的生平简介(100字左右)!帮帮忙! -
子车刷先普: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此外有同名影视作品、散文、游戏等

南川区19639548475: 邓稼先简介生平
子车刷先普: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读理论...

南川区19639548475: 邓稼先的简介100字? -
子车刷先普: 邓稼先,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南川区19639548475: 邓稼先生平简介80字 -
子车刷先普: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伟大的英雄,他为我国国防力量的发展现出了生命. 他知道了'世界要禁核'后,中日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的工作,最后应做了三次手术生体大出血死亡. 邓稼先他们是一代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

南川区19639548475: 邓稼先的介绍300字
子车刷先普: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南川区19639548475: 邓稼先简介30字 -
子车刷先普: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在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到科学院工作,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生28年默默无闻的研究原子弹和氢弹,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生的标准,为祖国奉献,于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就这些,好不好随你吧,因为我们也要做作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