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的资料

作者&投稿:闳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臧克家的简介~

臧克家(1905—2004).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又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 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顾问兼编委。
臧克家同志,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 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
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
1925年首次 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
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北伐。
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 《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学习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他 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 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
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 世,从此蜚声诗坛。
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
1936年参加中国 文艺家协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
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 、宜昌两分会理事。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 参议。
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
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 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
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 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
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历任华 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
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他联系,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 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7年,他和周振甫合著的《毛主席诗词讲解》,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
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他满怀激越的爱国热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不畏艰辛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冒死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这期间,臧克家同志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在此期间,创作出版了长诗《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臧克家(1905.10.8-)山东诺城人。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载《语丝》。1926年秋,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大革命失败后,逃亡东北。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涛《默静在晚林中》。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在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他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吸取养分,予以现代化改造,铸造自己作品的中国风格。他的诗具有含蓄蕴籍的抒情方式,重“藏”,诗在诗外,笔有藏锋;他的诗运用素朴精炼的言说方式,精炼,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诗追求谐和悦耳的音乐方式,“敲声音”,是臧克家炼字的标准之一,他寻觅着音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在新诗发展史上,像臧克家这样深刻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实在很少,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欣赏这首诗抓住几个关键词:臧克家;现实主义;中国风格 农民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臧克家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他的文学活动长达七十余年。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万字。臧克家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臧克家以新诗名世,但是,被诗名遮掩了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应当说,在创作的时间和数量上,他的散文是与诗平分秋色的。包括《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在内的散文和回忆录,是留给散文评论界的一个大题目。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不能接触新鲜生活,因此“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我大力抓住了散文,以抒发我的诗的情趣。”[1]臧克家的诗,很少散文化的倾向;他的散文却寻求着诗化——内中都蕴涵着诗魂,这就确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品位。有的偏爱者甚至有“文胜于诗”的说法。
从横的方面,先是不知世事、尚未流汗的孩子,似不足悲;次是正在“流汗”的爸爸,忧郁心态透出诗行;最后是汗尽而逝的爷爷,尽显悲怆之情。农民家庭在泥土里的生活!再从纵的方面,孩子——爸爸——爷爷,三个形象显示的不仅是三代,而且是无数代,这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生活道路的具象化,每个形象都有高度概括性。观察之细,运思之深,谋篇之巧,余味之浓,其他诗人很难望其项背。仅此一首,“农民诗人”臧克家的成就不需再置一词了。
臧克家非常强调只写自己熟悉的,这是他的现实主义的很大的特点。在“时代需求”和“自己熟悉”的关系上,他强调的是题材的熟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诗人要去熟悉新的过去不熟悉的生活,这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他为1946年版的《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中说:“几时,不再让我为他们悲惨命运发愁、悲伤、愤怒,不再唱这样令人不快的歌?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如同他们唱悲哀的歌一样唱一支快乐的、解放的歌?”[15]他熟悉的是旧中国的农民,所以写的就是旧中国的农民。但是他也向往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对于农村的自然景色,臧克家从来是倾心的。只要条件具备,他的灵感就会轻易袭来,于是,一首首优秀之作便问世了。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诗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抗战开始后一段时间,诗人和作家们对于创作有所反思——空洞的热情消失了,高调的呼喊嘶哑了,一部分诗人和作家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题材,以新的审美眼光打量旧的题材,写出了新时代的新作品。于是,巴金写出了《春》(1939)和《秋》(1940);曹禺写出了《北京人》(1941);茅盾写出了《霜叶红似二月花》(1943);臧克家则写出了他的第11部诗集《泥土的歌》。和那些直接吟唱时事的急就章相比,臧克家说:“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16]1944年,当他编选自己的《十年诗选》时,直接表现抗战烽火的作品入选很少。
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
解放战争时期,臧克家同志多次参加“呼吁停战、实现和平”签名等进步活动,在重庆,曾应邀出席毛泽东同志在张治中寓所举行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在上海,他主编了《侨声报》文艺副刊《星河》、《学诗》和《创造诗丛》、《文讯》月刊等书刊,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激愤于政治的黑暗腐败,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出版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5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组诗《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了他到解放区后的喜悦心情。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他联系,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期间,他兢兢业业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在《诗刊》的创刊与发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繁荣诗歌创作、加强诗歌队伍建设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满怀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笔耕不辍,勤奋创作,以热情、多产的诗人形象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迎来了他创作的又一高峰,相继出版了《臧克家诗选》、《凯旋》等诗集和长诗《李大钊》。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7年,他和周振甫合著的《毛主席诗词讲解》,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
臧克家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
粉碎“四人帮”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同志文思泉涌,又迎来了创作的春天。他把心底的颂歌唱给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出版了《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0年8月,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1月,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终身成就奖。2002年10月,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臧克家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七十余年创作生涯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都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文学的发展,热忱讴歌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短诗和长诗、新诗和旧诗、散文和随笔、评论和书信、小说和杂感等多种体裁写出了七十余部著作。他积极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大力提倡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上的探索创新。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爱护中老年诗人,热情培养青年诗人。他见证了我国新诗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对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臧克家同志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光明的一生,是自觉地表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勤奋笔耕、呕心沥血、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一生。他思想敏锐、爱憎分明,善良正直、乐观豁达,作风正派、文风朴实,平易近人、襟怀坦荡,生活俭朴、严于律己。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
臧克家同志的逝世,使中国的文学事业失去了一位巨匠,使当代诗坛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使我们大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可亲可敬的师长。我们将永远学习他,怀念他。
臧克家(1905--2004)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臧克家(1905—2004).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
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又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臧克家与闻一多
臧克家到青岛后经常到闻一多家里促膝长谈,臧克家是极重感情的人,对相交相知的师友终生不忘。
臧克家说:“闻一多先生,不论在做人、做学问、写作方面,都是我的老师,令我十分钦佩!我跟闻老师读书学习,时间不长,但他给我的影响很大,印象极深,可以说终生难忘。
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赞闻一多先生:“在我的心上,站立着一些崇高的影像,它们给我鼓励、给我以生活奋斗的勇气。
有了它们,我的笑,才有意义;我的泪,才有光辉。有了它们,我的生命才不空虚,闻一多先生是至高至大的一个”。臧克家先生常常挂念闻一多先生,是啊,人生能得一知己,是多么的不容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臧克家

臧克家同志,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 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
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
1925年首次 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
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北伐。
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 《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学习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他 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 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U>[font color=#0000ff]《老马》成名[/font]</U>
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 世,从此蜚声诗坛。
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
1936年参加中国 文艺家协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
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 、宜昌两分会理事。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 参议。
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
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 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
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 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
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历任华 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
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他联系,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 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7年,他和周振甫合著的《毛主席诗词讲解》,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
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他满怀激越的爱国热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不畏艰辛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冒死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这期间,臧克家同志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在此期间,创作出版了长诗《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臧克家(1905.10.8-)山东诺城人。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载《语丝》。1926年秋,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大革命失败后,逃亡东北。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涛《默静在晚林中》。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在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他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吸取养分,予以现代化改造,铸造自己作品的中国风格。他的诗具有含蓄蕴籍的抒情方式,重“藏”,诗在诗外,笔有藏锋;他的诗运用素朴精炼的言说方式,精炼,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诗追求谐和悦耳的音乐方式,“敲声音”,是臧克家炼字的标准之一,他寻觅着音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在新诗发展史上,像臧克家这样深刻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实在很少,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欣赏这首诗抓住几个关键词:臧克家;现实主义;中国风格 农民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臧克家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他的文学活动长达七十余年。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万字。臧克家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臧克家以新诗名世,但是,被诗名遮掩了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应当说,在创作的时间和数量上,他的散文是与诗平分秋色的。包括《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在内的散文和回忆录,是留给散文评论界的一个大题目。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不能接触新鲜生活,因此“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我大力抓住了散文,以抒发我的诗的情趣。”[1]臧克家的诗,很少散文化的倾向;他的散文却寻求着诗化——内中都蕴涵着诗魂,这就确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品位。有的偏爱者甚至有“文胜于诗”的说法。
从横的方面,先是不知世事、尚未流汗的孩子,似不足悲;次是正在“流汗”的爸爸,忧郁心态透出诗行;最后是汗尽而逝的爷爷,尽显悲怆之情。农民家庭在泥土里的生活!再从纵的方面,孩子——爸爸——爷爷,三个形象显示的不仅是三代,而且是无数代,这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生活道路的具象化,每个形象都有高度概括性。观察之细,运思之深,谋篇之巧,余味之浓,其他诗人很难望其项背。仅此一首,“农民诗人”臧克家的成就不需再置一词了。
臧克家非常强调只写自己熟悉的,这是他的现实主义的很大的特点。在“时代需求”和“自己熟悉”的关系上,他强调的是题材的熟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诗人要去熟悉新的过去不熟悉的生活,这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他为1946年版的《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中说:“几时,不再让我为他们悲惨命运发愁、悲伤、愤怒,不再唱这样令人不快的歌?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如同他们唱悲哀的歌一样唱一支快乐的、解放的歌?”[15]他熟悉的是旧中国的农民,所以写的就是旧中国的农民。但是他也向往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对于农村的自然景色,臧克家从来是倾心的。只要条件具备,他的灵感就会轻易袭来,于是,一首首优秀之作便问世了。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诗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抗战开始后一段时间,诗人和作家们对于创作有所反思——空洞的热情消失了,高调的呼喊嘶哑了,一部分诗人和作家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题材,以新的审美眼光打量旧的题材,写出了新时代的新作品。于是,巴金写出了《春》(1939)和《秋》(1940);曹禺写出了《北京人》(1941);茅盾写出了《霜叶红似二月花》(1943);臧克家则写出了他的第11部诗集《泥土的歌》。和那些直接吟唱时事的急就章相比,臧克家说:“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16]1944年,当他编选自己的《十年诗选》时,直接表现抗战烽火的作品入选很少。
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
解放战争时期,臧克家同志多次参加“呼吁停战、实现和平”签名等进步活动,在重庆,曾应邀出席毛泽东同志在张治中寓所举行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在上海,他主编了《侨声报》文艺副刊《星河》、《学诗》和《创造诗丛》、《文讯》月刊等书刊,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激愤于政治的黑暗腐败,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出版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5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组诗《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了他到解放区后的喜悦心情。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他联系,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期间,他兢兢业业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在《诗刊》的创刊与发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繁荣诗歌创作、加强诗歌队伍建设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满怀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笔耕不辍,勤奋创作,以热情、多产的诗人形象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迎来了他创作的又一高峰,相继出版了《臧克家诗选》、《凯旋》等诗集和长诗《李大钊》。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7年,他和周振甫合著的《毛主席诗词讲解》,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
臧克家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
粉碎“四人帮”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同志文思泉涌,又迎来了创作的春天。他把心底的颂歌唱给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出版了《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0年8月,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1月,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终身成就奖。2002年10月,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臧克家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七十余年创作生涯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都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文学的发展,热忱讴歌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短诗和长诗、新诗和旧诗、散文和随笔、评论和书信、小说和杂感等多种体裁写出了七十余部著作。他积极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大力提倡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上的探索创新。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爱护中老年诗人,热情培养青年诗人。他见证了我国新诗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对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臧克家同志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光明的一生,是自觉地表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勤奋笔耕、呕心沥血、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一生。他思想敏锐、爱憎分明,善良正直、乐观豁达,作风正派、文风朴实,平易近人、襟怀坦荡,生活俭朴、严于律己。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
臧克家同志的逝世,使中国的文学事业失去了一位巨匠,使当代诗坛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使我们大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可亲可敬的师长。我们将永远学习他,怀念他。
臧克家同志永垂不朽!
臧克家的诗
臧克家(1905--2004)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臧克家简介
(1905~ )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05年10月 8日出生于地 主家庭。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 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这奠定了他 此后诗歌创作的生活基础。1919年在县立高等小学上学 时,受到“五四”反帝反封建思潮的影响。1923年入济 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触了新文学,开始习作新 诗。1926年秋,到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随国民 革命军讨伐反动军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回 到故乡,不久因受反动派迫害,逃亡东北。1929年考入 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0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 读书期间,含愤苦吟,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创 作诗集《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先后出 版。大学毕业后,到山东临清中学任教,一面教书,一 面从事新诗创作,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和 短诗集《运河》(1936)。
臧克家这4本诗集,以劳动人民的苦乐为苦乐,都是 “在生活上有意义的诗”(闻一多《烙印·序》),因 而受到文坛的好评。茅盾说:“《烙印》的二十二首诗 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 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 秀中间的一个了。”(《一个青年诗人的“烙印”》) 臧克家这时的短诗多是以经过锤练的诗句,抒写旧中国 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具有真实、精练、含 蓄的艺术风格,能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 的感情。《老马》、《难民》和《老哥哥》,写出了农 民悲痛的遭遇,大车轭下老马遭受的重压,概括了多少年 来农民背上的苦难的重荷;《村夜》和《答客问》,描绘 了30年代前期北方农村的动乱;《天火》与《不久有那 么一天》,则以浪漫主义的诗句预告光明即将来临:“暗 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反映劳苦工人 生活的《洋车夫》、《歇午工》等,也是被传诵一时的 诗篇。长诗《罪恶的黑手》和《自己的写照》,表现的 生活内容更为广阔。《罪恶的黑手》揭穿了帝国主义掩 盖在宗教外衣下的罪恶行径,热情歌颂了工人群众的伟 大力量。它结构绵密匀称,形象鲜明生动,在和谐的韵律 里有着奔放自如的气势。作者在“内容方面,竭力想抛 开个人的坚忍主义而向着实际着眼”,“在外形上想脱 开过分的拘谨向博大雄健处走”(《罪恶的黑手·序》)。 《自己的写照》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道路,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社会风貌。读来感到亲切。臧克家 诗作的问世,给30年代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它兼有中 国诗歌会派与新月派二者的长处,坚持前者文艺反映现 实、为大众服务的现实主义思想,采纳后者注重锤炼字 句和表现技巧的长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奔赴前方,从事进步文化工 作近5年之久,有《从军行》(1938)、《泥淖集》(1939)、 《淮上吟》(1940)等诗集出版。这些诗热情歌颂了神圣 的民族解放战争,对抗战胜利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由于 这时作者目睹了前方战士的牺牲、人民的痛苦、汉□的 无耻,诗中蕴含了深切的悲痛和愤慨。此时的作品虽不 及战前诗篇的精练、谨严,但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格 调奔放流畅。
1942年秋,到达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有《古树的花朵》(1942)、 《泥土的歌》(1943)、《十年诗选》(1944)等诗集出版。 《泥土的歌》将笔锋由战地转向了农村:“一笔自然的 风景,一笔农民生活的缩影,有愁苦,有悲愤,有希望, 也有新生”(《泥土的歌·序句》)。它与《烙印》的 主题相接,抒写农村生活,咏叹农民的命运,是作者从 深心里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声音。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法西斯统治。诗 人“所听到,看到,接触到的,全是漆黑一团”,他把 笔尖“向着一个又一个黑暗的‘黑心’刺去”(《刺向 黑暗的“黑心”》),产生了《宝贝儿》(1946)、《生 命的零度》(1947)等政治讽刺诗集。作者抓住当时政治 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地予以揭露,配合了国民党统治区 人民反压迫、争民主的斗争。这些讽刺诗,有比较强烈 的政治色彩;但仍富有抒情的特色。诗句也较前写得朴 素自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臧克家在创作大量诗歌 的同时,还写作了一些散文和小说。散文集有《乱莠集》 (1939)、《我的诗生活》(1943)、《磨不掉的印象》(1947) 等。小说集有《挂红》(1947)、《拥抱》(1947)。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一颗新星》(1958)、 《春风集》(1959)、《欢呼集》(1959)、《凯旋》 (1962)以及长诗《李大钊》(1959)等,这些诗篇在 内容上是歌颂新社会,在艺术上刻意追求一种明朗、流 畅、不事雕琢的风格,但诗的韵味却较前淡薄。此外,他 的著作还有文艺论文、随笔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1955),探讨诗艺的《学诗断想》(1962)。
臧克家在书房写作
臧克家曾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 编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 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曾被选为第二、三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 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顾问、《诗刊》 顾问兼编委。 诗人的代表性诗篇,已收入《臧克家诗选》(1978); 回忆自己创作的有《诗与生活》(1981);谈自己诗歌创 作的有《甘苦寸心知》(1982);另有《臧克家散文小说 集》。

臧克家 (1905- ),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臧克家的资料
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 《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学习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他 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

有一个作家叫什么克家来着?
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

克家的结构克家的结构是什么
克家的结构是:克(上下结构)家(上下结构)。克家的结构是:克(上下结构)家(上下结构)。拼音是:kèjiā。注音是:ㄎㄜ_ㄐ一ㄚ。克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本谓能承担家事。指能继承家业。二、引证解释⒈本谓能承担家事。引《易...

臧克家的资料
臧克家(1905—2004).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

藏克家读什么?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被誉为“农民诗人”。国立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

藏克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潍坊诸城人,现代诗人。山东大学知名校友,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

藏克家的介绍
臧克家简介 (1905~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05年10月 8日出生于地 主家庭.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 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这奠定了他 此后诗歌创作的生活基础.1919年在县立高等小学上学 时,受到“五四”反帝反封建思潮的影响.1923年入济 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克姓 克氏家谱 克姓起源 克姓名人 克姓的来源 克姓简介
克莹:(公元1930~今),女,山东平度人。著名戏剧教育家。 1949年毕业于辽宁白山艺术学校。现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老舍研究会会员,曾历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市老舍研究会理事。 主要论文有《老舍的戏剧创作道路》、《人民艺术家老舍》、《老舍戏剧创作留给我们的启迪》、《...

克五爷家里是干嘛的
克五爷家里是内务府的克家。根据天下第一楼官网资料,克五爷是内务府克家的五爷,一出生就有三等侍卫俸禄。天下第一楼是一部2004年夏钢执导的民国题材电视剧,改编自同名话剧天下第一楼。

藏克家的资料
臧克家简历 臧克家(1905.10—2004.2),现代诗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东诸城县一个地主家庭。他自幼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农民的苦难引起他的深切关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学时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3年中学时代开始习作新诗。1930年...

隆阳区13882799969: 臧克家(中国现代诗人,作家) - 搜狗百科
素昌安拿: 臧克家(1905.10.8-)山东诺城人.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载《语丝》.1926年秋,考人中央军事政...

隆阳区13882799969: 臧克家是不是现代诗人?
素昌安拿: 臧克家 (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诗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评价古诗词很有韵致.主要作品《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为《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有的人》.

隆阳区13882799969: 臧克家的简介简单点
素昌安拿: 臧克家(1905.10.08~2004.02.05),汉族.山东潍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后被家人葬在诸城.长眠于故乡山下.

隆阳区13882799969: 臧克家被称为什么主要作品有什么 -
素昌安拿:[答案] 被称为农民诗人, 主要诗集有《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 《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

隆阳区13882799969: 臧克家是谁? -
素昌安拿: 臧克家同志,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 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 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 1925年首次 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 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北伐. 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 《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

隆阳区13882799969: 臧克家是中国现代诗人和什么和什么? -
素昌安拿:[答案] 臧克家是中国现代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

隆阳区13882799969: 臧克家的简介 -
素昌安拿: 著名作家、编辑家,爱国主义者.作品收集在《臧克家全集》

隆阳区13882799969: 臧克家以什么文章成名?他的第一本诗集是什么? -
素昌安拿:[答案] 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