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市供水

作者&投稿:轩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城市水利居民生活用水怎么取得~

为了保证供水,古代城市也都重视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在1977年开始发掘的东周阳城遗址上,便发现了即使在今天也不落后的城市供水设施:供水陶制管道暗埋于地下,设有澄水池、阀门坑。澄水池又叫“澄槽”,相当于现代水厂的沉淀池,水经澄槽沉沙、澄清后,再入城供居民取用。
建设供水设施,是从硬件上完善饮用水的供给和保护,古代还从“软件”上进行管理。历朝都设专门的“水官”,负责水资源、水安全,汉代的“水长丞”、西晋的“都水台”、隋唐后的“都水监”,保证城市供水也是他们的分内职责之一。
为保护饮用水源,古代还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惩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立法保护”。如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在赵昚(宋孝宗)当皇帝的乾道年间,城市最大供水源西湖受到人为污染的威胁,市民有向湖内倾倒粪便、垃圾的不良习惯,安抚周淙奏禀宋孝宗降旨,“禁止官民抛弃粪土,栽植荷菱等物于湖内,违者严惩”。内臣刘敏贤、刘公正霸占湖面,濯污洗马,污染湖水,遭举报弹劾被免职。罢其官的最重要理由之一是,“以一城黎元之生,饮污腻浊水而起疾病之大灾”。
至治二年(1322年)五月,元英宗针对金水河污染的问题,作出专门批示(敕),据《元史·河渠志》(卷六十四)记载,当时元英宗是这样说的:“昔在世祖时,金水河濯手有禁,今则洗马者有之,比至疏涤,禁诸人毋得污秽。”《都水监纪事》说得更明白:“金水入大内,敢有浴者、浣衣者、弃土石瓴甑其中、驱牛马往饮者,皆执而笞之。”

一般都是用井水,一般每个街坊区域都有至少一口井以保证供水。现在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城还有大量的水井保留着。

何寿平

(中国水网顾问)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考古学证明: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就位于长江与黄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恒河和尼罗河等广大流域中。近代有人制作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点状水资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线是一个围绕水源的同心圆,而在线形水资源(如河、江等)附近则与之平行分布在两岸的环绕带。而且流域气候条件越干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趋近水源。“择水而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点,这无疑表明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

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供水设施,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

几千年来,人类的聚居、市井城镇的形成、古代城镇供水等随着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一、水井是我国先民的重要水源

水井作为水源有着比江河湖泊更大自由度的选择,可以在近距离内取到水,而且水井星星点点分布更广。基于这样的情况,即使紧临地面水源的城镇,人们仍然离不开“水井”。

自古以来,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井。几千年来,水井是我国先民乃至现代人们的重要水源。

中国很早就有关于掘井和凿井技术的记载。《吕氏春秋·勿躬》“伯益作井”(前约2200年),为世界上最早较可靠的掘井记载。1~2世纪的西汉时代出现深井钻井机械。这些钻井机械在南北宋时期经过较大的改进后,一直沿用到明清,并在11世纪左右传入西方。

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七有“伯益作井,亦云黄帝见万物,始穿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八家为井”。我国凿井取水自黄帝创始已有4000~5000年的历史,而且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就掌握了穿凿深井的技术。在升水设备方面,我国古代创造有轱辘、简车、桔槔,此外,还有流传至今的龙骨车和龙尾车等。

二、古代遗址中的水井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文化层,发现原始木构水井遗迹。在一个直径约600厘米的不规则圆形坑边,发现环绕布置的桩木残段。桩木残存28根,间距不等。朽木直径一般约5厘米,垂直入地约100厘米,最深者为142厘米。其中两根柱较为特殊,朽木直径各8厘米左右,南北对峙,斜向入地,与水平成55°角。

坑呈锅底状,深处不足100厘米,坑内为黑色淤泥。坑底中央稍偏西北有一方坑,边长约200厘米,方坑底距当时地表约135厘米。方坑壁四周密排圆桩或半圆桩,并加水平方框支护。

根据出土遗迹和遗物情况判断:锅底形圆坑内沉积黑色淤泥,说明此坑原来是一个水塘。聚落内的水塘,自然形成当时居民的一个方便的生活用水的水源。水塘的水位不定,枯水时仅在锅底状的坑底稍有积水,所以在底部中央掏一个小深坑,以保持集中的一定水量的积水。淤泥中掏坑,需要先设四壁的支护结构。方坑外所见平面朝上安置的大石块,显然是步石,它证明枯水季节人民正是蹋着这些步石到中央方坑取水的。中央方坑内出土带耳可以系绳的汲水陶罐之类,可以进一步证明这是一处生活水源。这一水源的使用方式是:水塘水满时,在塘边取水;枯水时,踏步石到塘底方坑内取水。

发掘所见的大圆坑底部设有支护结构的方坑,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它是高水位地区的一种木构支护水井的雏形,其结构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写的“井”和“#”的形象。《释名·释宫》说:“井者,清也”。对照这种地表水源的原始水井来看,确是由于有了木构方框的支护,才避免了坑壁泥土造成的混浊,从而保持了水质的清净。

在黄河流域,近年在河南汤阴白营的一座龙山文化晚期(与河姆渡第二文化层时代相近)的聚落中发现一口水井,其深度已达3米左右,下部残存叠置的木构井干。

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的两口商代水井,其支护结构也是采用木构井干方式。台西村一号水井,井口直径295厘米,深为590厘米。井口以下450厘米开始直径缩减,形成一个二层台。井底设木构井干,共叠置四层,高82厘米,节点为搭口交接。井干周围尚有30余根桩木加固。这口井中也遗存有当时汲水失落的完整或破碎的陶罐,有的颈部尚系有绳索。

以上各例说明,我国的“原始水井”历史悠久,在井干结构上得到逐步改进。

我国考古挖掘的各个朝代的水井众多,不胜枚举。从筑井的材料上来看,就有土井、陶井、瓦井、石井、砖井、木井等。

河北邯郸市西郊涧沟遗址(前2000~2800年)中发现的房屋建筑边有水井3口,均成筒状。井的上部有缺口与沟相通,从井口往下深1米处,径长2.30米,往下逐渐缩小,到5.50米处,径长1.15米,下部为黄沙堆积。《周书》中虽有记载:“黄帝穿井”,“尧民凿井而饮”,但未见实物资料,而在涧沟遗址中发现的古井建筑,为《周书》提供了实物依据。

北京在东周时即有大量的土井、瓦井,汉、唐、辽、金时又建有砖井。历史上,北京城区居民大多自打土井,取用浅层地下水。元、明、清时的北京城,尽管不断开渠引水,使城市供水从未间断,但遍布全城的水井也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源泉。今天北京城内的无数条胡同,就是居民区的地域名称。据考证,“胡同”一词来自蒙古文,也就是蒙古文“水井”的意思。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京内外城已有土井1245眼。但水质多数咸苦。

南京是六朝古都,虽然背靠长江,但城内古井星罗棋布,不但井栏千奇百怪,而且以井取名的也有不少,如金沙井、杨公井、铜钩井、板井、锁井、双井、白云井、邀贵井、胭脂井。有史料统计,到清朝(19世纪),南京有水井5000余口。直到20世纪80年代,南京仍有水井3000多口。

我国城市给水之制在诸多史籍的记载中,以钱塘六井最为详细。苏轼之记略中提及: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810年左右)治湖浚井,刻石湖山。这是当时官方为解决百姓饮水、用水的城市公共工程。

三、古代都城的水源

水是城市存在的根本。作为都城,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人口众多,对水的需求就更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古代夏、商、周三朝的都城多数在河流沿岸。从秦以后,各统一王朝的都城也毫不例外都在大河的沿岸。首都是全国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众多,建设宏伟,园林如画,用水量巨大,如果没有地面供水,仅靠地下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都城城址必须选择在河流沿岸,就几乎成为不可抗拒的规律。

在今西安建都的有十个朝代。四个城址都在河流的沿岸。随着城址的转移,愈加靠近渭河的重要支流,城市供水也愈加丰沛。

洛阳号称九朝古都,三个城址都离不开洛河。

在南京建都的有八个朝代,三处城址均位于今南京市区、长江岸边,互相重叠或相距不远。明南京城规模宏大,包上述城址于城内,不仅横跨秦淮河,而且更靠近长江。

在开封建都的有六个朝代,城址位于黄河之南、汳水岸上。

杭州建都的有两个朝代,城址不断向东展出,靠近钱塘江。

北京最早的城址位于灅水(今永定河)以北的洗马沟岸上。元代把城址转移到蓟城东北,另建大都城,横跨高梁河。明代中叶时建北京外城,城址南移,不仅横跨高梁河,更靠近洗马沟和灅水。

六大古都的城址很典型,其他古都也不例外,城址均位于河流岸上。譬如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都城就是如此。

中国历史上建都都毫无例外位于河流的沿岸,可见中国的都城离不开河流,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和水路交通问题。

四、古代城市供水工程

我国古代城市供水工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水源、输配水系统、净化处理等方面都有着瞩目的成就。这对城市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早在公元前1600年商城(位于现在的郑州)是盘庚迁殷之前商朝的都城。考古发现城内北部和东北部为宫殿区,宫殿区东部建有蓄水池和输水管道等贮水设施,保证了该区域的用水。

西安是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建都的地方,城市地面水供水系统十分完备,开创了中国都城以地面供水为主的先河,成功地解决了古代大城市供水的问题,为中国都城解决水源树立了样板。

周代丰镐横跨沣水,自然靠沣河供水。秦咸阳横跨渭水,引渭河水开凿兰池,是都城咸阳的人工蓄水库,供给咸阳城东南地区用水。

西汉长安城的水源主要来自城西潏水,同时凿井,引用地下水。到了中叶,人口大增,大规模地开辟水源,开凿渠道,引用地面水。开辟了中国都城地面水供水的新格局。

唐长安城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引水入城,渠道密如蛛网,使西安地区诸河大都被加以利用,为解决西安城市发展中的供水问题,奠定了东、西两个方向供水的格局。长安四周有泾、渭、灞、沣、涝等河流。由于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在城市供水方面,唐朝初期,整修了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渠道,把水从长安城外引入城内。这几条渠道穿过长安城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网,东西长18里115步(约10.6千米),南北长15里175步(约8.9千米),周长67里(约38.6千米),妥善解决了长安城百万人口的供水问题。

古代广州受海潮的影响,井泉水偏咸。到宋朝,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剧增,供水矛盾突出,被贬惠州途经广州的苏轼向广州太守提出了引水入城的建议,他建议用竹筒引蒲涧水入城,是广州最早的“自来水”规划蓝图。苏轼当时亲自参与总体规划,解决了广州城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广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

考古专家论证,长沙市坡子街现已发掘出的3000平方米地下“屋脊”形木构,系南宋时期一处规模庞大的城市供水系统。其东西走向,全部由黑褐色厚木板筑成,每块木板长、宽各约1米。与木槽垂直相连的木制“屋脊”长约30米,西高东低,一直延伸到发掘基坑之外。这是一种掩盖式的输水渠道。考古现场同时还发现了20多口古井。

金代的中都城位于今北京市西南广安门一带,城市供水主要利用洗马沟水系。金人扩建中都城时,有计划地把发源于城西一片天然湖泊(即今莲花池)中的一条小河圈入城内。同时开凿护城河:引入宫苑,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元代的大都城充分利用了高梁河水系。高梁河水系中的瓮山泊,也就是今天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为明清北京城的水源奠定了基础。明初扩大了皇城,供水主要靠汇集玉泉山诸泉的瓮山泊供水。积水潭为主要的蓄水库,并与西苑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和南海)相通,为皇城、宫城(紫禁城)提供水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增加运河水量,开拓瓮山泊,把西山碧云寺、卧佛寺的泉水经玉泉山麓也导引入泊,建成了北京西北最大的人工蓄水库,这就是今天的昆明湖。使北京城的水源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北京城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仅举以上几个城市供水工程的范例,可见我国古代十分重视水在城市中的作用,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五、古代净水技术

我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有一段关于饮茶用水处理的阐述:“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这漉水囊,就是作为滤水用的滤水器,供清洁净水之用。

中国是首先采用明矾降低水的浊度,正式文字记载最早见明宋应星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刻印的《天工开物》一书。在1744~1746年出版的西班牙教士纳瓦雷特撰写的《中国帝国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所看到的,普遍应用的明矾使黄河水变为清水的情况,并说这是自然的秘密,为当时西方所不知。

2004年浙江永嘉溪口乡溪二村考古发现了一套400多年前明朝晚期保留完好的古代净水系统。它由5个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水池组成。大的水池8.00平方米,小的仅1.56平方米。考古人员赶赴现场发掘后发现,整个水池的四壁均用大块鹅卵石垒砌而成,5个水池深度不一,最深的0.75米,最浅的0.58米。原水从距村700~800米远的山麓用陶制水管引入1号池。这是一个铺满沙石、瓦砾的池子,长1米多,宽约50厘米。水经过过滤后,再流进2号池。这个池子全部用砖头砌成,里面铺的是木炭。这是否是最早采用的“过滤—活性炭”处理的工艺,有待考证。不过,这具有现代净水处理工艺雏形的发现,让人惊叹不已。水流过这两个池子后,通过池底的水管流进3号池。3号池是5个池中最大的一个。它是一个边长约2米的正方形池子,深约1米。可能是储水用的“清水池”,亦可作为“消防水池”使用。这个池的水溢出后,再流进第四个池子。该池呈 “凹”字形。水池周边用砖镶嵌,底下用3块圆形的石块铺平,储存的水用于饮用,它的造型最为精致。5号池则是用来洗涤物品的,池底有小排水孔专用于排放污水。400多年前交通闭塞的山区,当地村民就设计建造了功能齐全的“净水系统”,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处理工艺上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人类的发展、人类聚居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让我们更加珍惜水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时期百万人口,没有自然水系统,如何解决人口供水?
提起西安,可能大家都觉得没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繁华,但也是一线城市,一省省会,人口几百万,其中人才辈出。但却很少有人探究西安的历史,西安古称长安。长安在古时,可是一等一的繁华之地,作为十二朝古都,长安在盛极时人口竟有几百万,真是让人惊叹啊。那么长安城古时没有自然水系统,又怎么...

唐代长安城如何解决百万人口的供水问题?
这个话题关系到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一个历代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城市供水。早在管子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套关于城市供水的严格理论:在农村和山区周围,河水流经荷西,河水落入运河,河水灌满。也就是说,中国的古代城市必须建在纵横运河的水网中,以方便给排水。所以中国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的城市,...

古代没有自来水,唐代长安的百万人口如何获取水源?
在春秋战国年间,人们对于城市供水有了严格的规定。就是中国古代的城市必须要建立在一个水渠纵横的水网地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方便供水和排水。那么,古代没有自来水,唐代长安的百万人口如何获取水源?人们对于拥有百万人口的唐朝都城长安,在吃水问题上,因为人们的生活用水,也是费劲了心思。因为长安城的...

城镇供水的历史沿革
元代、清代北京城的供水系统又有较大发展,解决了城市用水、航运、灌溉、园林等部门的供水需要(见古代北京城水利)。中国的近代城市供水肇始于1879年旅顺市龙引泉引水工程。1949年全国共有60个城市有供水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供水事业发展迅速,至1988年底,全国434个设市城市(不包括台湾省)都...

古时没有自来水,唐朝长安城有百万人口,是怎么喝水的?
楼主有问题可否理解成2层含义 1、长安城上百万居民水源在哪里,怎么储存水,2、喝水用什么工具 其实我们的古人还是非常有智慧的,长安有渭河,大的水源是不愁的,古人打的井,出水量也不小的,另外中国的陶瓷是可以追溯几千年的,工具自然不在话下,记得小时候还会拿酒葫芦盛水,喝水,那时候的污染也...

中国古代城市的供水系统
一般都是用井水,一般每个街坊区域都有至少一口井以保证供水。现在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城还有大量的水井保留着。

古代北京水系有些
开发利用永定河与潮白河,并防治其洪水危害,保证漕运和城市供水是北京历代水利的重点。城市供水 自公元 250年在湿水(今永定河)上修建戾陵堰,引水至当时的蓟城(今北京),至元代近千年间,北京古代城市供水不断地修复利用这一引水工程。元代建大都城后,城市扩大,只依靠上述工程和西郊的玉泉水为源已...

都江堰是什么工程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

中国历代的水利工程~ 谢谢大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灵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其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无通航作用,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7.后套八大渠后套八大渠是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黄河后套八条引黄灌渠。位于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南临黄河,北与乌加河交界。自西而东是:永济...

最近各个城市经常水涝成灾,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发达吗?
在秦汉以前由于城市较少所以排水系统大都较为简陋,都是在地上的渠道将水从高出排到低处。而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天下一统,导致了城市发展迅速,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之中,相应的城市的排水系统也在逐渐发展当中,从挖掘当时的都城人们发现当时的城市已经有了供水、排水、蓄水的复合型的水利系统。排水也是利用...

柳城县18776291625: 中国古代城市的供水系统 -
谢阎阿尼: 一般都是用井水,一般每个街坊区域都有至少一口井以保证供水.现在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城还有大量的水井保留着.

柳城县18776291625: 请问古代有没有自来水啊 -
谢阎阿尼: 没有的,供水技术需要现代的很多条件和设备来实现的.古代不具备,也不需要,古代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很少,加上生产力的落后,根本发实现这样的技术,古代多打井取水,或者修建水利水道,还有哦,古代由于没有现在的这些个污染源,水质还是杠杠的,很多都是一类水质,哈哈.

柳城县18776291625: 古代为什么没有自来水. -
谢阎阿尼: 首先是没有这样的需要.古代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不高,不需要高度自动化的大规模给水系统.其次,你觉得技术难度不高,其实真的想错了.现代供水系统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机械、生物、化学、医药、能源、金属冶炼和加工等许多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而古代之前并不具备这些技术条件.

柳城县18776291625: 中国古代城市水利居民生活用水怎么取得 -
谢阎阿尼: 展开全部1. 为了保证供水,古代城市也都重视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在1977年开始发掘的东周阳城遗址上,便发现了即使在今天也不落后的城市供水设施:供水陶制管道暗埋于地下,设有澄水池、阀门坑.澄水池又叫“澄槽”,相当于现代水...

柳城县18776291625: 中国古代城市取水问题怎么解决?特别是北方城市? -
谢阎阿尼: 市民打井,河流(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所以城市一般都建在河边,河流断流,会造成城市的毁灭,如古楼兰国),泉水(比如济南就有七十二名泉),湖泊(北方的微山湖,南方太多了)古代用水不像现在这么多,靠这些可以解决.补充取水手段:水桶到水井打水,人推马拉的水车拉水,沟渠中也有水力水车提水.

柳城县18776291625: 中国最早用自来水的是哪个城市 -
谢阎阿尼: 大连. 我国大陆最早的城市是大连.供水设施始建于1879年,服务于当时清政府创建北洋水师,解决官兵饮水.经过两个阶段的施工,先后修集水池一座,建隧道728米,打井18眼,铺设铸铁管道6810米,于1882年将水引到旅顺港并在港内修建两座水库铺设8352米分水管,安装18台取水机器,旅顺港内2万人已经开始使用自来水.

柳城县18776291625: 中国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发展水平如何 -
谢阎阿尼: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系统救远不如西欧,对排水的重视也不够,注重地面建筑的滚水,而不重视地面或地下径流的疏导.

柳城县18776291625: 2中国古代引河入城的城市有哪些,有大水体(池、湖)的城市有哪些,都是如何利用这些水系的 -
谢阎阿尼: 你好!最早完美构思引河入城的是商鞅建咸阳的时候,当时就可以解决咸阳城内所有人的生活用水,而不造成城内的污染.比起现在城市的地下水网丝毫不差.如有疑问,请追问.

柳城县18776291625: 洛阳能够作为夏商周汉魏晋北朝隋唐五代的都城的原因是什么? -
谢阎阿尼: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南岸的易洛河盆地.古代洛阳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伊、洛、瀍、涧四条河流蜿蜒其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宋李格非说:“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清人顾祖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