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百姓住在哪个方位?王公贵族住哪里?

作者&投稿:博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王公大臣住在哪里~

古代办公地点一般都配有住房的,所以当什么官住什么地方,而且每个城市都一个区域是官员贵族住的,他们一般都集中在那里。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朝  公元304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最终丧亡于隋朝之手。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汉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宋
  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共收复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胡夏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并在两年后(420年)如同魏晋旧事篡位,建国南朝宋,东晋亡。南方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至440年由北魏统一后,方与南朝宋形成南北对峙。

  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但是他似乎不重视皇室教育,以至于所托非人,酿成巨变。他察觉当时世族权势盛重,君主威权移坠,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人掌握机要,军权重镇则托付给宗室皇族。由于宗室掌握军权及政区,因此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与宗室时常发生骨肉相残的大屠杀。

  宋武帝去世后由宋少帝继立,因为嬉戏失德,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所杀,改立宜都王义隆,是为宋文帝。他后来与北府名将檀道济铲除把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至此政局稳定。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430年开始,宋文帝屡次北伐,但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


  齐

  ,又使南朝宋失去能与北魏制衡的大将。于是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南朝宋因内部矛盾,没能即时北伐。到450年时,宋文帝再度北伐,初期取得较大战果。450年秋末,魏军全面反攻,甚至一度进抵长江北岸,但因水土不服,将士多染病而北还。南朝宋在此后,国力衰破,无力再举。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位,即宋孝武帝。他为人荒淫猜暴,奸淫其侄女,发生两起宗室战事,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其子前废帝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刘彧所杀,是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孙尽亡。其子宋后废帝继立后政局动汤,履有叛变,将军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独揽朝政。在消灭政敌袁粲与沈攸之后,于478年篡位,建国南朝齐,史称齐高帝,南朝宋亡。

  齐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3年。

  齐高帝属于兰陵萧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权贵鄙视。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为政清明,与北魏无战事,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当时皇帝利用典签官作为耳目,来监察诸州政事及宗室诸王。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然而齐帝奢侈荒戏,国政渐由萧鸾掌握。萧鸾有意篡位,杀齐帝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又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501年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其弟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萧衍在攻入建康后,齐帝宝卷被将军王珍国所杀。在次年萧衍篡位,建国南朝梁,史称梁武帝,南朝齐亡。

  梁
  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梁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记名其下,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可自拔。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渐渐输给南朝梁。至503年始,北魏与南朝梁会战于淮南地区,最后昌义之、曹景宗、韦叡在锺离之役大败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围不出淮南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暂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梁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等级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记。无论是中国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还是古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或是在建筑材料和装饰及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筑等级制度参与作用的痕迹。1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与体现1.1建筑等级制度的概述——礼法对古建筑的影响 自国家产生以来,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唯一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君主以“礼”和“法”维持社会秩序。所谓“礼”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实质就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同样存在壁垒森严的等级,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构件到装饰设计,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以显示下有序、尊卑有礼。早在先秦时期,都城建筑的布局便存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为了显示君主的高贵自尊,宫殿一般都建在都城的中心地区,以体现“天子中而处”①的思想。《周礼》中亦有关于宫城建筑规模的等级限制。故当郑国段叔恃宠擅自扩大城邑建筑超过百雉时,被大夫祭仲斥之为僭礼越法之举,称“都城为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②宫殿建筑中“尊王以重威,明伦以示礼”始终是其渲染的主题。建筑形体的大小亦是区别等级的标志之一。宫殿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殿”,与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为“宫”。故“殿”的面积与构件都以大为美,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来显示皇权至尊。“宫”的建筑规模则据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所居之宫最大,其次为皇后及其妃嫔所居之宫。明清故宫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整个建筑群中最热烈高亢的部分,那巍然屹立的高大殿宇,凌空出世,统摄全局,无疑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后宫中皇帝起居的乾清宫规模最大,其后为皇后起居的坤宁宫,再次为妃嫔所居的东西六宫,皇室家族内部的贵贱尊卑由此可见一斑。民居建筑的等级限制更加严密,各朝统治者甚至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厦两面的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五品以下,堂屋不得过五间七架,厦两面的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仍通作乌门。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头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庶人所造房舍,不得过三间五架,不得辄施装饰。宋代对建筑等级的规定甚至发展到对建筑材料的限制。《营造法式》将建材分为八等,规定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不同的建材,如果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皆为违礼之举。《明会典》亦有有关建筑等级的规定:官员盖造房屋,不许用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公侯建造房屋,前厅限五至七间,两厦为九架造,中堂为七间九架,后堂为七间七架,门屋为三间五架,屋脊可用黑板瓦盖,屋脊用花样瓦兽;一品至二品官的厅堂为五间九架,屋顶可用黑板瓦盖,屋脊用花样瓦兽;一品至二品官的厅堂为五间九架,屋脊许用瓦兽、梁柱、斗拱,檐角许用青碧彩绘;三品至五品官所建厅堂许为五间七架,梁柱间施青碧彩绘,屋脊许用瓦兽。六品到九品官厅堂可为三间五架,梁柱间不许用斗拱彩绘,只能用土黄色漆刷;庶民所居房屋,不许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彩绘。清代将建筑分为三类:皇帝及其家属的居室为殿式建筑,这类建筑宏伟而华丽,可用黄色琉璃瓦顶、斗拱、重檐、藻井以及各式彩绘图案;各级官员与富商缙绅的居室为大式建筑,这类建筑虽然不失装饰精美,但不许用黄色琉璃瓦,不许描龙画凤;普通百姓的居室为小式建筑,这类建筑以实用为主,极少装饰,不许用斗拱、重檐等。建筑装饰的伦序等级亦十分明显。基座是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装饰手法,一般的民居只能用普通台基,官品较高的府宅大院可用较高级台基,惟有皇家建筑和佛寺庙宇,方可用“须弥座”。这种座式原为佛像底座,寓意以须弥山之高显示佛的崇高和伟大。皇家建筑借用“须弥座”寓意皇权的至高无上。屋顶式样的不同也代表不同的等级,四面坡顶多为皇室和庙宇专用,歇山顶多用于达官贵人的宅院,普通百姓的居室多为硬山顶。屋顶垂脊兽的数目也按等级的不同增减。室内装饰的等级限制明显:藻井一般为宫殿和庙宇中大殿顶棚的装饰,呈层层凹深的井状,井底多雕“游龙戏珠”图案,以雍容华贵之气显示皇家的尊严。一般的府宅和民居绝对禁止用藻井装饰。此外室内装饰中常用的天花、彩画等也分为不同的等级,严禁违礼僭用。1.2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根据考古发掘,在中国奴隶社会早期,服务对象不同的建筑就有了不同,不仅在规模上有差别,还有诸如使用夯土起台,石灰抹面装饰等区别。这种差别昭示了日后建筑等级制度的发生。到了周代,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之一,并且以“礼”的形态表现出来。建筑则大致在类型、尺寸、数量和色彩等方面做出规定。这些规定,是按照最高统治者的要求确定的,不遵守这些规定,就是挑战天子的权威。周代建筑等级制度的规定基本是以宗教活动的要求为本位的。比如明堂,是帝王特有的借助天的力量的场所,它的一些标志性构件,如“四阿”,就是为了向世人表明其特别的“能力”。又如用色方面,红色因其与火、血的关系,自古就是具有特别巫术力量的颜色,因此有了“楹,天子丹”的规定。战国是一个“礼法堕地”、“天下无道”的时代,但却并没有废弃周的建筑等级制度。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这时,建筑等级制度由礼制形态向亦礼亦法形态转变,并得到了相应的执行。但是它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条款没有变,而具体建筑变化了。比如宗庙,在周需要多幢独立建筑组成,到战国时代只需一幢主体建筑就可以了。二是由于新情况的出现而做出了新的规定。比如,在周代,“阙”只用于天子和诸侯,到汉代一般官员也可以用了,不过形式上不同,一般官员用一出阙,而天子用三出的。唐代的建筑等级制度的文献典章保存的比较完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与周代不同的是,唐代要求宫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与周的“礼不下庶人”有很大不同。唐代的建筑等级制度中,宗教意味减弱,开始了向世俗的转变,更加关注建筑体量及其相关方面,更多地注意了对建筑群组的控制,显示出对建筑之间的形态和邻里关系的重视。宋元基本沿袭唐制,而明代朱姓皇帝,以汉族正统自居,强调儒家礼制,因此甫立国便指定出一套更详细严密的建筑等级制度,并不断修订、补充。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与一般人之间的区别,明代建筑更倾向于世俗化,尽管明初也曾规定不准在一般建筑上使用龙凤、日月等图案,但若是仔细研究这些图案会发现,即使是这些图案,也逐渐由神妙惊奇转为平易近人,由粗放转为秀气,由伟岸转为婉约,失去了叱咤风云的气概。可以认为这时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这些图案的美术价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秘的宗教含义。清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可以认为是对明代制度的补充。它对建筑群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关心和确定,建筑群体形象更为定形。北京故宫就在这方面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体量、空间关系推敲十分深入。总体说来,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较粗疏到缜密,从重宗教到偏世俗,从多象征到更注重美术效果的诸多转变,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古建筑的形态、空间的发展变化。而另一方面,这种严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灵活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建筑总体发展停滞,走入因循守旧之途。这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僵化,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1.3 建筑等级制度体现—从布局到构件1.3.1城市、聚落的等级和城市内各居住区的等级 《春秋典》中对城市的等级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其它典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城市之中,不同的居住区也有不同的等级规定。皇城位于最重要的位置,旁边是贵族区,色彩鲜明,建筑精美。然后围着的是灰暗、低矮的平民区,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贵地位。这也体现了《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的都城建设思想。1.3.2住居空间的等级和秩序化 中国古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功能上、视觉上的要求,而且是依礼仪来设计。《礼记》中对此有多处记载。如堂阶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诸如此类。在住宅建筑中,建筑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按三纲五常的人际关系展开,相应大小、位置、装饰均不同,使建筑群体得以理想地体现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从而在整个组合中,主从区别明确,单一方向的秩序感得到强调。由于这样使各等级的住居有了共同准则和依据,它们要表达相同礼制的等级居住的内容,因此,它们之间是“同构”的,如四合院的空间结构与北京城同构。这种同构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相同等级的住居之间也有体现。1.3.3各等级住居空间结构和装饰标准的区别 在这方面等级制度的划分最为细致,对屋架、藻井、斗拱、门、装饰等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如《唐六典》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仍通作乌头大门……”这种标准化的实行,使各等级的住居总体上看来,只要规模和空间体量的差别,其内部空间的关系是一样或相似的,从而使建筑空间的通用性加强。所以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空间和形体的针对性不强,同一个空间,放上床和卧具是卧室,放上供案、屏风又是厅堂,以至于“中国各类建筑并不是完全依靠房屋本身的布局或者外形来达到性格的表现,而主要靠各种装修、装饰和摆设而构成本身应有的格调。1.3.4古建筑的其他等级制度体现 在中国古建筑中封建等级制度还体现在桥,石狮,面阔间数,门钉,彩画和色彩,屋顶,台阶,数字,碑、碣,墓的高度等等。以望头柱为例,用不同图案的望柱头来反映封建等级制度,最突出的是故宫午门内金水河桥。内金水河上建有五座石桥,中间的一座是主桥,是皇帝出入的御桥,桥的两侧有龙云纹望柱头;主桥左右还有四座宾桥,其望柱头则饰以火焰纹图案,以示为行人照明之意。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的望柱头则用如意、石榴、狮子等图案装饰,寓吉祥如意、幸福、长寿之意。再以门钉为例,紫禁城南(午门)、北(神武门)、西(西华门)三门都设九路门钉,即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门钉,独东(东华门)门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颗门钉,为何此处用偶数(阴数)门钉而不用奇数(阳数)门钉?至今无从详考。九日阳数之极,故九路门钉是体现最高等级的门钉排列。有说东华门是“鬼门”,所以用阴数门钉。理由是,先皇帝的殡宫停放景山寿皇殿时,从东华门走,其卤簿仪杖及百官排班也在东华门。据考,清顺治、嘉庆帝的灵柩是先后出东华门进景山的道光帝崩后,灵柩移圆明园正大光明殿时,也是出东华门。又说,皇后神牌也由东华门迎入奉先殿,神牌属阴。再说屋顶,可分为三级。一等级:重檐庑殿顶,如故宫午门、太和殿。第二等级:重檐歇山顶,如天安门、各个城门。第三等级:硬山顶,北京四合院里的房子都是。脊兽有一、三、五、七、九几等,特例是故 宫太和殿,有十个,显示皇家的至高无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了。封建等级制体现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筑只是其中一个侧面,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特权,向人民传输忠君思想,稳定统治。2 等级制度对建筑形式演变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华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些千姿百态的造型,精巧优美的装饰,独具匠心的布局,无不让人感受岁月的流失和人世间治 乱兴衰,同时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人们对宇宙、历史、人生的种种理性感悟。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又为儒家所推崇,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影响着建筑形式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严厉的规定限制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们出于对自身目的的满足和显示,在认同它的基础上又不断突破限制,其中的某些改变被新的等级制度的规定所承认,使建筑等级制度本身也发生变化。这样,统治阶级为了保存建筑系统内的差别,不得不不断改变自己的建筑样式来达到独尊的目的,从而使建筑变得更复杂、更华丽、更细致,特别是与人的感知密切相关的部分,如斗拱、藻井等。这些变化促使人们对建筑的认识逐步加深。综观古代建筑史,建筑总体形象和结构方式的变化幅度有限,但阙、斗拱、藻井等具有等级意义的部分的变化则相对明显,甚至过量。这些特殊部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鲜明特色,反过来成为建筑形象乃至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之一。从建筑等级制度的具体规定来看,它对各种人等占有的建筑体量作了规定,而其中大部分人无力或不能改变建筑体量(人们一般是在特殊构件或装饰手法上表现自我,而较难在规模上变化),因此不受等级限制的帝王宫室不必在体量上做出突破来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从而减弱了对扩大单体体量的追求。这也是这方面技术革新少的原因之一。而且自唐以后,帝王宫殿的单体建筑规模越来越小,而局部的雕镂刻划日益繁密、华美,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唐代舒展明朗的建筑风格向清代繁复华丽的建筑风格的转变。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的社会,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反过来,其效应又因建筑的礼制化而加强,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使等级化和礼制化了的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鲜明特色之一。3 结语今日,曾经主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消失,建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于人本身的需求,而不是条条框框的规定。中国建筑要发展,要进步,不能离开与中国文化思想的交互作用。我们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于建筑的传统理解将会日益表现出它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4]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杨大伟.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及象征性刍议 [J],美术观察2006,(10):110.[6]姜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N]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2 第一卷第四期.[7]王瑞芳.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的真善美[J].科学之友,2009,(5):137-140.

皇帝坐北朝南,依此类推

东方

闾左贫民,


古代老百姓住什么样的房子
城市有砖瓦房,农村通常住草屋。草屋一般用黄泥作墙,茅草作墙裙,树木作梁,山竹作椽,芦苇铺椽上,麦秸作顶盖。见下图。

古代平民住在哪里?外城?哪个方向?哪个区域?一般居民区在城镇规划中被...
古代平民的居住地点和城镇规划因时代和地区而异。在古代中国,一般来说,城镇规划中会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区域。内城通常是官吏、富商、士人等社会上层的居住区,建筑较为豪华、高贵,位置也比较重要。而外城则是平民百姓的居住区,建筑较为简陋、贫穷,位置相对较为偏远。在外城中,一般会按照职业、民族...

古代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在哪个城市,还存在遗址吗,老百姓住的房子是什么...
古代老百姓主要居住在农村,城市都是非农业人员居住,官吏商人。遗址都是存在的,但保存好的很稀少,都是茅草房和木制房为主

汉朝的鼎盛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如何?
许多汉代的城市也发展壮大:西汉的成都有35.4万居民;洛阳有33.2万居民;国都长安约有24.62万居民,而东汉国都雒阳约有50万居民。[4]公元2年的税收普查记载,汉代有12366470户人家,5760万人口。[5]生活在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平民百姓大部分住在外城及其城墙门楼之外的郊区。[6]将城外郊区算在内,西汉...

中国古代城市百姓住在哪个方位?王公贵族住哪里?
城市之中,不同的居住区也有不同的等级规定。皇城位于最重要的位置,旁边是贵族区,色彩鲜明,建筑精美。然后围着的是灰暗、低矮的平民区,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贵地位。这也体现了《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的都城建设思想。1.3.2住居空间的等级和秩序化 中国古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功能上、...

宋朝时期老百姓生活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社会福利?
2. 社会福利:宋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堪称古代巅峰,包括幼儿救助机构、教育体系、医疗救助、养老救助以及安葬救治等。例如,孕妇可获得官方的特别照顾,学生可享受免费教育或获得餐费补助。3. 住房保障:宋朝设立了管理国有房产的机构,提供公共住房,月租金合理,百姓能够承担。4. 夜生活:北宋的首都开封和南宋...

别被穿越剧给骗了,古人的生活条件究竟有多苦?
住宅居住条件也是明显差别:达官贵人们是豪华大院,老百姓的依然是茅草屋为主。由于历史背景原因,古代城市生活的规划管理也非常落后,建筑密度不科学等问题,潜在的隐患不言而喻,万历二十五年,一场大火一夜之间直接烧毁了四千四百间民房;而到了明末,堂堂北京城的街道污秽不堪,还常有瘟疫;谢肇淛&...

古代的普通人出城是如何解决吃住问题的?
只能当驿官。虽然在朝廷政令宽松的时候,普通人有时可以通过人脉住客栈,但一般文人是住不进去的,只能自己想办法。然后住自费客栈?想要一个有天空特征的房间?在今天的中国,主干道和铁路沿线任何地方都有宾馆或酒店,所以没有问题。但在古代,并不像电视剧里那么简单。因为其实古代很多朝代都不鼓励开...

谁知道古代的老百姓是住什么材料建造的房子?
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③宫殿建筑。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发现于河南...

中国古代城市都像古装剧里一样干净吗?
一般我们对古代城市的印象都是很干净很舒适,白天有集市的热闹晚上有夜晚的幽静,人民安居乐业,地上没有那么多的垃圾大街上也没有乱丢弃的垃圾。当然这些我们都是从电视上了解过来的,比如宫斗剧,穿越剧,古装戏等等,我们对这些古代城市的印象都过于太好。那么真正的中国古代城市都像古装剧里一样干净...

东城区15939375234: 古代王公大臣住在哪里 -
长孙虹施保: 古代办公地点一般都配有住房的,所以当什么官住什么地方,而且每个城市都一个区域是官员贵族住的,他们一般都集中在那里.

东城区15939375234: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在城中什么方位 -
长孙虹施保: 不一定的.在皇城,居民区在四周靠近城门处(中间远离城门处是皇宫) 在边关,则在中心地(周围要有防御措施) 在类似诸葛八卦村的地方,就是按照宗教习俗中的特殊的图形排布了 不过居住区都与商业区明显分开的(宋以前),宋及以后,就商业区与居民区相结合,到处都是了

东城区15939375234: 古代的王公大臣住在哪里?因为要写小说,所以需要些素材. -
长孙虹施保: 一般在皇城外围的高档住宅处= =在北京就集中在2环以内,故宫周边

东城区15939375234: 古代居民区在城市什么方位 -
长孙虹施保: 城市的东北部

东城区15939375234: 老师您好!请问明朝京城皇亲国戚、官员、商人、百姓分别居住在哪个位 -
长孙虹施保: “古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这一大厚本书也说不完好吧

东城区15939375234: 古代穷富人居住地的划分与方位差别 -
长孙虹施保: 古代左为下右为上,所以有遭贬官的叫左迁升官的叫右迁,所以啦穷人居住一般在左而富人在右

东城区15939375234: 古代的八个方位是? -
长孙虹施保: 现在的地理方位是用东、南、西、北表示,在古代则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代表. 南京的玄武湖,东晋初年被称为北湖.“玄武”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通常指北方之神,其具体形象是龟的身上缠绕一条蛇.因此,玄武湖实...

东城区15939375234: 古代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叫城还是叫郭 -
长孙虹施保: 城指的是城堡,就是贵族住的地方 郭都是城墙. 老百姓不住城墙

东城区15939375234: 中国古代城市哪个时期强调方位的概念
长孙虹施保: 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等,主要是一些古都,集中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北方.城市随宫城形状而走,强调方位,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北为玄武,南为朱雀.如长安洛阳的宫门有朱雀门、玄武门,南京现还有玄武湖.古代城市的形成,也是此问题的关键,没有城市,也就谈不上说那个时期了.城市的形成发展与人们对方位的认知是相辅相成的.谈到时期的话,中国古代对于方位原本就比较重视,先秦的夏商周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辨识方位的方法,传说周文王作易经制八卦,在当时人们对方位认知就很清楚了.但从宫门的名称来看,我认为隋唐时应该更重视一些.

东城区15939375234: 王公在古代是怎样的地位 -
长孙虹施保: 感觉王公多指王公贵族.很早的时候就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王呢,我理解为王爷,可以说从地位上除了皇上最高级的:就是王爷了,而自古有很多朝代有外姓不封王的惯例,除了少数特大功劳的人.例如平西王,汾阳王等.所以王公在古代地位很好的,尤其是公爵,可以全是非皇族人员的最高地位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