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封闭性与流动性

作者&投稿:妫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欧中世纪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一、城市的特点
中世纪城市史专家诺尔曼·庞兹指出:“城市或市镇(这两个词几乎是同义词)是比村庄大的人类居民点,其居民的就业和谋生并不主要依靠农业。事实上,功能的多样性(如手工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甚至农业本身)是它的突出特点之一。
城市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市民所耕作的土地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来维持其基本生存,至少中世纪城市是这样。他总是需要从其直接控制的地区以外输入食物。
由于这种输入需要回馈或支付,因此市民们又必须为外人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每一个成功的城市最终不仅同周围区域也与相对较远的地方建立了复杂关系,它们既向城市供应食物,也向城市提供手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它们是城市的腹地。”
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也就是说,城市是经济中心。这同中国古代城市大都以政治中心出现完全不同。中国古代城市中有府衙、县衙等政府机关和军队驻守,居民中有官员、军人、地主,也有工商业者,西欧城市则主要是工商业者的居住地。
二、文化的特点
中世纪鼎盛期西欧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促成学术文化繁荣的高峰,各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联系紧密起来,文化覆盖面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西欧全境。
中世纪盛期西欧文化已有三个新特点:
第一,突破修道院作为主要知识活动的狭隘范围,城市的大学纷纷建立,成为开阔、活跃的知识传播和研究的所在地,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等都是学术文化中心,而且形成较为开放、自由的文化气氛。
第二,学术文化反思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内容有较多的创新,如各民族传统文学的整理和创作,出现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哥特式建筑艺术大量涌现,在基督教哲学和神学内部也出现了阿伯拉尔的异端学说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变革。
第三,改变了早期中世纪的封闭自守状态,西欧文明和东方的两大文明即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阿拉伯文明的交往得到开通,中世纪盛期西欧文明是在密切和东方文明交流、汲取其优秀成果中得到较大发展的。
通过拜占庭、西西里和西班牙三个主要渠道,两大东方文明所保存的大量希腊罗马古典文本此时已重新引进西欧,希腊罗马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传统已受重视研究。
出现了学习罗马法并将它运用于现实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热潮。可以说,中世纪盛期西欧学术文化的高涨,已为文艺复兴做了准备。
15世纪至16世纪西欧社会处于中世纪晚期,西欧中世纪文明走向衰落。封建生产关系趋于瓦解,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较大发展,由于资本原始积累迅速扩展和掠夺海外殖民地,市民或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步壮大,在一些国家他们和君主专制集权政治既相互利用,又发生冲突。
基督教统制的中世纪西欧的精神文化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动摇、没落。然而,西欧中世纪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不像罗马文明向中世纪文明转折那样,经历漫长的曲折和精神文化的断层乃至“倒退”。
而是经由“文艺复兴”这个过渡性的阶段性文明。文艺复兴对西欧中世纪文化有激烈的否定、批判,但也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扩展资料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规模:
中世纪西欧的大城市人口最多的也就5万多人,而且不超过10个,如巴黎、佛罗伦萨、威尼斯等。2~5万人口的城市,整个西欧也只有15~20个,如意大利的罗马、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法国的里昂、德国的科隆,等等。1万~2万人口也算大城市。
1万人以下的中小城镇到处都是。“中世纪西欧的大小城镇大约有1万个左右,也就是说每500平方公里有一个城市,或者说每隔20公里左右就有一个城市。”这样的密度已经很大了。具体到西欧各国,情况也存在差异。
北宋东京汴梁是百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世界独此一家。现在中国的面积比欧洲小56万平方公里(56万平方公里略小于青海省)。包括德国在内的西部欧洲统称西欧,面积大约占欧洲一半。
1000年时欧洲人口大约接近3千万,西欧不到2千万。而经过战争和屠杀,明朝初年中国人口还有6千万。以人口数字和地域面积平均计算,西欧城镇的密度大于中国。
西欧最初的城镇很小,城内只有一条街道,或两条纵横的街道。街道中心或十字交叉处是市场地。在市场地周围,手工业者住一块,商人住一块。也有以领主或教堂为中心的居住区。领主即便住在城内,也不是城市共同体的成员。
西欧初期城市中还带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居民在房前屋后种菜,养猪养牛。中国的小城市也是如此。河北省永年县的古城保存至今,本世纪初城里还有菜地,还种有少量农作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欧中世纪

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程中,总是受到外部竞争和其内部结构的交互作用。外部的压力促使   国家的内部结构发生变革,同时国内的结构也时时影响着国家的对外战略,从而影响国家在 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这样,国家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位置,国家内部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结构,以及其他种   种必然和偶然的因素,共同支配着国家发展的轨迹和未来的道路。每个国家的轨迹是不同的   ,这些轨迹的不同的进展状况在具体的时期又体现为先进和落后的差异.但是我们很难说哪   一种轨迹使先进的或正确的,因为轨迹虽然属于过去,它的道路却在向未来延伸,在未来,   谁知道谁更有前途呢?轨迹的走向并不是由若干领袖或英雄人物的意志所决定,甚至也不是   由国家各个阶层的共同意志所决定,而是由上述种种国内外因素共同支配着。不同时代的不   同个体可能根据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眼光,对国家的发展做出种种设想和实践,也只是对上述   轨迹做出极其微小的改变。这些微小的改变只有经过长期和无数次的积聚,才能使轨迹发生 方向性的变化。   我们考察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和中国,发现它们的道路是如此不同,在欧洲,国家林立,在   王位的继承,领土的占有,海洋的控制,殖民地的争夺等方面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在中   国这样一个面积,人口,和资源数量都与欧洲相似的地域,则延续着统一的王朝,欧洲国家 间的竞争,在这里则被官场的倾轧所取代。   上面我们是把中国和整个欧洲做整体结构似的比较。如果我们从单个国家的角度把中国和   一个典型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做比较,又会发现二者之间的两个显著的不同。   一是疆域跨度,自然资源和对外交通状况的差异。中国疆域广大,相应的也就囊括了更丰   富的自然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古代中国的经济具有封闭和自足的倾向。即在封建社会的   生产生活条件下,中国国内的经济资源,通过内部的运转调剂,已经基本可以满足需求,所   以国家对于对外贸易和对外扩张没有实际利益上的兴趣。同时在统一的中国的外围,又往往   存在天然的交通屏障,如东北的内外兴安岭,西北的草原和沙漠,西南的高原和丛林,以及   东部的漫长的海岸线。而从封建中国的政治或经济中心到这些边界的路程往往有数千里之遥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对外扩张,其代价都将十分高昂。这可以解释为何古   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始终之战很小的份额,而每一个新生的王朝在完成传统意义   上的统一后,又总是谨慎的避免对外战争。可以说古代中国在疆域跨度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封   建国家的统治能力的极限,一旦超过这个极限,国家的统治能力就要受到削弱或动摇。   欧洲国家的疆域往往只相当于古代中国的一个行省。所以欧洲各国资源分布的不同,以及   由于分工造成的技术水平差异,就体现为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和依赖性。(类似于中   国各个省之间的经济互补性)也就是说欧洲国家疆域较小,资源有限这一地理状况,迫使这   些国家从事对外贸易和对外扩张。另一方面由于国与国之间的交通通畅(路途较近,天然屏   障较少)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外贸易和对外扩张的成本。而且在这种交通状况下,一个国家即   使想消极封闭,也很困难,因为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防守的成本增高了。   另一个差异是中国和欧洲国家在政治结构上的差异。注意,中国不存在欧洲式的拥有世袭   领地和特权的贵族。中国在秦汉时就开始逐步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从隋唐开始又逐步   实行科举制,取代按门第取士。在郡县制的整体结构下,历史上的各种地方割据都被视为暂   时的动乱或是一个王朝衰落控制力下降的表现。 其结局则或者被中兴的君主收复,或者被新   兴的王朝统一。而科举制下的官僚制度,则具有较高的人才流动性,至少从形式上避免了权 臣贵族对行政权力的长期把持和由此产生的世袭特权。 所以中国的郡县制和科举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封建条件下实现了大地产和行政权力在形   式上的统一。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都可以通过科举或边功来获得官爵和地位   ,无论她是否出身望族,是否拥有巨额地产。同时任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可以通过悉心经   营来扩展他的地产和财富,无论他是否享有爵位。即在近古的中国,贵族和平民的界线是十   分模糊的。在古代社会,有官民之分,又贫富之分,有士农工商之分,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   贵族和平民之分。平民的后代可以出将入相,而权贵也可能获罪而降为庶子。虽然在现实中   的高级官职仍由大地产家族的成员把持,而地产者也往往勾结官府来获得特权,但这种把持 和勾结时非正式的和非法的,往往受到皇帝的打击。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封建庄园与领主、农奴的关系密不可分,要了解中世纪农民的生活就必须了解重视界封建庄园的运转情况。

生活习俗主要是指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它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文化传统、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公元5 世纪,战争十分频繁。古代文化被摧毁,古代繁荣富足的城市生活不见了,新的欧洲居民不再建设剧场、浴池、道路,古代艺术消亡。古代文学、文字只有少数人能懂。欧洲通行着英国人、德国人说的日耳曼语,法国人、意大利人说的罗曼斯语,古代语言文字消灭了。在战火中,在斧砍、刀劈、剑刺的战争中蛮族人带着他们的生活习俗来到欧洲。这是一个陌生的欧洲。
5—10 世纪的欧洲人,还保留许多野蛮的生活习俗。在英国传教的圣徒卡尼法斯(675—754)抱怨说:“英国人完全无视婚姻关系,他们不要合法妻子,象马或驴一样过着放荡和淫乱的生活”。(《狂欢史》79 页美.帕高.帕特里奇著)“公元610 年爱尔兰的阿尔斯特女王率领她的宫廷命妇来见库楚雷恩,女王和她的命妇们上身赤裸,并将裙子撩起,以便下身显露。这一举动是表示对库楚雷恩的极大敬意。”
中世纪初期,战争频繁,新兴的王国不断地征战扩充领土。那个时代法兰克人曾认为打仗掠夺是最光荣的事业,劳动种田是无能的表现。从5 世纪到8 世纪他们还未能停下来改善自己的文明程度,8 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欧洲的新统治者接受古代文明的过程十分缓慢。其中意大利、法国由于罗马的传统影响大,文明程度也稍高。
11—15 世纪欧洲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教会起了重要的作用。教会教化人们脱离野蛮的习俗,倡导纯洁的生活。要求神职人员坚持独身主义。把生活中的纵欲倾向当成罪恶,宣扬禁欲主义,宣扬鄙视金钱,反对奢华的观念,宣扬所有的欢乐都是罪恶的观念。教会不仅通过教士进行宣传,还通过国家政权和教权进行惩戒。这个时期残暴好战的野蛮之风已不是主流,而禁欲之风盛行。教会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人的清洁卫生,清教徒反对唱歌跳舞,反对狂欢节,反对愚人节。“在他们那儿,我们可以看见大量的对跳舞的指控材料和禁令”(帕特里奇《狂欢史》92 页)。教会的作法已超出纯净人们道德的范畴,实际上是打着教会和国家维护道德的旗号,反对人们正当生活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个时期禁欲与反禁欲的明争暗斗长期进行着。这些直接影响着中世纪欧洲的生活习俗、娱乐习俗。
【(1)服饰习俗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统治时期,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巨大。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装珍闻趣事》)。
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古罗马豪华的拖加袍被废弃了。
中世纪初期,欧洲人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纪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我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贵族及上层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斗篷,斗篷固定于一肩,或系于胸前;劳动者上衣较短。法国查理大帝“只披法兰克人之衣服——用带束紧之麻布裤,用带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53 页)。冬天穿水獭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贵族腰间有宽大饰带,
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罗兰之歌》(法)、《亚瑟王之死》(英)有所记述。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穿细麻布,穿意大利产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贵重毛皮;
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织物。
女式服装为长至脚踝的紧身长衣,两袖长而窄,外面穿一件宽松长袍,袖短于长衣。长衣领口较宽大,领口衣袖衣缝可有各种装饰镶边。斗篷从头顶披下来。

10 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于背后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于身后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纪出现了圆饼式头饰,它可以遮阳保护眼睛隔热,主要为十字军所戴。上衣流行前开襟式,将前襟分成两片。女式衣服为系带紧身衣,上衣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衣裙,两部分之间用线缝起,两袖宽松拖长,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后缝合,与以前使用
一块大布不同。
13 世纪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男子戴一顶中亚式小帽。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穿用,这种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边有缝,手臂可以伸出来活动。另外这时期流行封闭式马甲式外衣,上身如马甲,下面可长至膝下,这种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加长,就成帽式装饰衣袖了。13 世纪劳动者的长衫长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脚下有无跟鞋,裤子于脚跟处有一圆洞,以便穿脱。夏天穿宽敞麻裤,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无袖套头衣。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当时禁止农民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
14、15 世纪后,欧洲服装开始有了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巨人传》载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14 世纪男士的夹衣流行,夹衣两层,十分贴身,衣袖设计合理,可以自由活动手臂,便于全身活动。夹衣上有十几个扣子,夹衣衬里有细带可将瘦腿裤上端与之相连接;紧身外衣穿在夹衣之外,高领外衣兴起于14 世纪末;衣领将两耳覆盖,颈后衣领盖过后脑,下部裙衣拖至地面;这时期的斗篷用一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观为圆弧形,又长又宽。妇女服装主要是带袖紧外衣和无袖长衫。由一块布作成,领口宽,衣领偏低,这就是14 世纪欧洲妇女流行的袒领衫,领口有圆形、角形、方形,领口开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无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带提得很高。男女服装都讲究装饰。男裤与鞋连成一体,脚掌以皮革为底,脚下还穿无底长靴,靴上带有马刺。紧身男裤是两条裤管分开穿着,前后有长外衣遮挡。后来上衣越来越短变成夹克式外衣,15 世纪外衣更短,成为不能遮羞的服饰。妇女的袒领晚礼服与男人的短外衣服装遭到神父的反对。15 世纪宗教改革家杨.胡斯指出“由于女人穿着脖颈大开特开的服装,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能直接看到她们闪烁光辉的肌肤直至裸露的半个乳房。”(《羞耻心的文化史》施莱贝尔著三联书店)
男人服饰的变化也被人认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开宗教会议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议会颁布了告示:“仅穿短上衣出入舞会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将身体前后遮盖好,不要露出耻部。”(《羞耻心文化史》83 页)告示发出不久短裤加长,并且与类似袜子的脚部的装饰缝在一起,后来又出现了用结实布料缝制的股袋,用以遮住耻部。
英国议院对于平民、普通骑士,穿的衣服与贵族穿着相同不能容忍,对于服饰上的追求刺激也极力反对,爱德华四世时,英国下院提出了这样的文件:“不允许勋爵等级以下的任何骑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并穿戴任何大礼服、夹克衫、大氅。但衣着必足以下长度:当他直立时,衣着能遮盖住其阴部和臀部。勋爵或任何更高一级的贵族,则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联书店)。
14 世纪时兴一种染色服装,上衣左边一种颜色,右边一种颜色,裤子左右腿各为一种颜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别染色。15 世纪初见习骑士的服装从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浅绿三色互相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红、黑、绿、紫几种颜色。裤、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裤子可以内侧为紫,外侧为黑。(引《世界风俗.衣住篇》)。
中世纪衣服上绣的花纹以家徽为最常见。家徽本来是十字军东征识别敌我的记号,后来成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记号。14 世纪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风,妇女衣上多绣大型家徽图案,已婚妇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别绣在衣服左右。
15 世纪妇女服装向男装靠近,宽松的长衣腰间系带,外衣用宽大彩带束腰,上挂有短剑,头戴男士小罩帽,脚穿尖头鞋。
中世纪妇女发式及帽式。12 世纪妇女习惯地把头发梳在后面,扎两个辫子顺两颊垂下。13—14 世纪妇女以方形白麻布包头,在头顶打结,或在耳际用发夹别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纪头巾式样很多,有的与现代修女头巾相似,一直围到颈部以下。年轻姑娘可以在节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许的。15世纪在哥特式尖顶建筑的影响下,产生了相似的审美观的服饰,V 字领、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圆锥形,内部用铁丝或浆糊使其成型,尖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着薄纱(用高级麻布作),帽有圆环固定,前沿还可加天鹅绒。帽子价格昂贵。帽子有一个角的也有两个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纪的鞋种类很多,有皮、长统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带、腕带用皮革、麻羊毛织品制作。农民常穿木鞋。贵族穿尖头鞋,有时鞋尖极长,鞋尖长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规定为六英寸,绅士十二英寸、贵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贫民不准穿。
中世纪男子留长发,骑士都披长发。
神父一直穿黑色长袍戴风帽;但发式有变化。8 世纪开始为修士剃发,其仪式为“削发式”,希腊或东欧的削发式样是把头发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称为“圣保罗式”,罗马削发式样是在头上剃掉圆圆一片,四周仍留发,称为“圣彼得式”。修士剃发是代表对上帝的谦恭及献身的标志。
14、15 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在服装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男子穿尖头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圆锥帽。此时人用三千头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人们对于服饰的正当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轻狂的行为,禁欲和反禁欲的斗争也表现在服装方面。人们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推进着服装的前进,直至文艺复兴,服装发展才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
拜占庭从远东经波斯运来丝绸衣料,或以丝线原料加工成薄绸,制成衣服。男式服装有紧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锁服饰做为装饰,衣长过膝,衣袖长短不一。腰间系有腰带。长身斗篷为正式庆典服装,斗篷前后镶有美丽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块有褶的长形布块,固定于双肩。
女式服装有斗篷,还有披肩(王室皇后专用)长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变而来。女外衣短至臀部,长至脚踝。户外服装是长斗篷,从头部垂落覆盖全身。贵族妇女服镶嵌金银宝石、珍珠玛瑙,劳动妇女穿无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从查士丁尼皇后的画像看,其服装华贵无比,身穿一盖住脚面的长衣,衣制下摆很宽,似裙状,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紧。腰间系各种丝带,衣服上装饰各种宝石,胸前挂着各种珍珠宝石饰物,头戴帽,帽上饰着各种宝石,耳环垂下。其服装式样有的为欧式,其丝织面料与宝石饰物产于东方。

(2)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中世纪前期的欧洲,封建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村人口增加了,广大的土地、河流、森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欧洲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_ 据阿萨.勃里格斯的《英国社会史》说,公元600 年左右,萨克森人最常种植的谷物是大麦、燕麦和小麦,《瑞士》一书作者说:古代穷困的年代以燕麦、土豆类等食品为主食,喝牛奶但很少吃肉。《法兰克人史》谓:蛮族的饮料是用酒和蜜调和艾草作成的。作为欧洲饮食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法国,在古代时烹调也是很原始的,法国高卢人最初的烹调就是烤制肉类,他们最喜欢吃的就是烤野猪。据说,他们用叉子把肉一块块地叉好,然后放在火上烤制、烤熟以后,加上蒜就可以吃了。这种作法很象我国新疆人的烤羊
肉串的方法。他们在烤吃猪肉时,还同时把烤野兔、烤鸡、烤鹅加在一起吃。饮食十分丰富。
高卢人在罗马帝国时代已走向文明,中世纪初,与法兰克人融合,建立法国,形成法兰西民族。以后法国的饮食文化和烹调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法国盛产小麦、水果和优质葡萄,两面临海,水产丰富,这些都为法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罗马高卢的饮食文化更为法国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法国到查理大帝时代,封建的庄园经济已经十分发展,吃的东西大为丰富。查理大帝约在公元800 年时发布了一道管理庄园的诏令。内容具体详实、面面俱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诏令是针对王室庄园而发的,除了其他意义外,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当时法国王室及各庄园的饮食概貌。当时饮食种类很多。从诏令上看,有:

饮料:葡萄酒、普通葡萄酒、莓果酒、熟酒、啤酒。
肉类:牛肉、小猪肉、羊肉、肥鸡、肥鹅、鱼肉。
奶类:牛奶、奶酪。
腌制类:火腿、腊肉、咸肉、咸鱼。
果品:苹果、梨、李子、山梨、栗子、扁桃、木瓜、榛子、无花果、樱
桃、葡萄、葡萄干。
蜜:蜜糖、自然蜜、蜜腊。
油:脂油、(猪油、牛油)、植物油。
调料:醋、芥末。
斋戒食品:蔬菜、鱼、干酪、植物油、蜂蜜、芥末、醋、黍米、稷、干
的和新鲜的青菜、萝卜和芜青、蜜腊。
面粉食品:面包。
所有这些食品都必须作到“颜色好看,品质优良,制备清洁”。当时的餐具是铜的、锡的、铁的和木制的杯碗。从以上餐具可知查理大帝时代没有使用叉子,是用手抓饭吃的。这时饮食的制作方法和饮食习惯已有很大改进。
①从单纯的烤制发展到多种烹调方法。
②能够制作腌制食物及腊肉、火腿。
③调料品种增多,菜肴滋味提高。
④有专门的厨房、面包房、酒作坊进行食品制作。
⑤制酒技术提高了。
⑥食品的质量、卫生、悦目都受到重视。
⑦葡萄酒啤酒为主要饮料。

欧洲人当时的主食是小麦制品,面包和通心面。瑞士的圣伽林修道院8纪以制作“巴尼斯鲁纳提亚”新月形面包而闻名。1217 年圣诞节维也纳市民曾向奥波尔德公爵献上高级面粉制的新月面包。

通心面,欧式面条,制作技术于12 世纪产生,13 世纪杰诺阿写了一本烹饪书,记载了面条的烹饪法,14 世纪拿波里有制造面条的工厂。10 世纪以后欧洲人开始饮用白兰地和威士忌。10 世纪酿造威士忌的技术从阿拉伯传入欧洲。11 世纪意大利有了制造白兰地的技术。苏格兰和爱尔兰已能从大麦芽酿造的酒中蒸馏出威士忌。
基督教的斋戒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食俗,由于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日子要斋戒,欧洲人形成吃鱼习惯。天主教14 世纪把星期天定为禁肉日,人们就改吃鱼,鲱鱼、鳕鱼等销量大增。腌和熏的技术越来越好。12 世纪以后冬季鲱鱼的产量是鱼类中最高的、鲱鱼是储备起来的冬季食物。人们在春季收获前主要吃鱼及豆子。
欧洲食物中调料是其特色,中世纪烹调用的调料是香草或药草。当时欧洲每年11 月制作腌肉腌鱼,为了消除鱼、肉中的腥臭味,人们要用调料。放入肉中的香辛味调料有薄荷叶、月桂树叶、鼠尾草、麝香草等。14 世纪《巴黎的家长》一书说蛋羹所需的调料香草有“薄荷花和艾菊,再加入薄荷叶、山艾叶、马吉兰叶、茴香、香菜、甜菜加上堇菜、菠菜、莴苣、并且要掺入一些姜粉”。
欧洲食俗事例一,13 世纪初英国庄园主孟福特家留下一份流水帐,帐单上表明孟福特一家以面包为主食,还有大量的肉、家禽肉、鱼,还有珍贵的松鸡和梭鱼。稻米是稀有食物,锁在安全的地方

封建


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庄园。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从罗马灭亡后的废墟上产生、发展起来。骑士制度同样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确立起来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纪中前期的欧洲国家是一种松懈的领土集合体。庄园指乡村...

政治制度下的西欧中世纪
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封建社会具有代表性,因此,这一术语主要适用于欧洲。传统上,人们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相对贫乏的时期。欧洲的封建社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5世纪至11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期;11世纪至15世纪,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15世纪至17世纪,封建经济逐步瓦解,欧洲开始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

中世纪欧亚各区域文明的特点及影响
现今高中历史专题式教材体例的教学割断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延续性。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中世纪西欧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原 因及影响 十三、十四世纪,欧洲处于...

西欧中世纪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1、政治上讲: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皇权对人民的束缚已达到最大,阶级矛盾尖锐。2、从经济上讲: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不再又积极作用,反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从文化上讲:明朝实行八股取试,清朝大行文字 狱,摧残了知识分子,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科技进步。4、从外交上讲...

中世纪西欧历史基本特征
1. 政治上,中世纪西欧的政治环境相对黑暗,农民群体承受着来自教会和地主的双重压迫。频繁的各国战争与农民起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性。国王的权力往往受到教会的控制,政治中心并未完全独立。2. 经济方面,地主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农民则需承受沉重的赋税负担。特权阶层常常不劳而获,这种不...

中世纪西欧社会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情况
另一方面,随着罗马法复兴和宗教改革等运动的影响,人们对自然法和天赋人权等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化,进一步推动了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和扩展。在这个时期,私人财产权利不再仅仅局限于土地和动产,还包括了知识产权、契约权利等更为抽象和广泛的领域。总结: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私人财产权利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明确、...

论述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神权凌驾于一切,教皇高于国王。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被称为采邑制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城市是文明...

谈一下对欧洲中世纪的认识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事实上,关于中世纪的争论很多,曾经"黑暗时代"等同于"中世纪",1904年后,这个术语更多的限于"中世纪早期"。封建制度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讫年代的认识也...

谁能给讲一下,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的有关知识.
回答:欧洲中世纪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从罗马帝国的废墟中成长起来的日尔曼人诸王国逐渐把日尔曼与罗马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包含于西欧封建制度之下的一系列制度。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公元476年最后一位罗马皇帝被日尔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终于在蛮族的入侵下灭亡了,在原西...

西欧的封建社会何以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约公元395年—公元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

铁西区17336665912: 评价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倚项复方: 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拜占廷帝国是一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文明,在如何面对新的环境挑战方面,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命运具有重大的典型意义和启示价值.

铁西区17336665912: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
倚项复方: 其特点主要有 1、以土地分封为基础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农奴和其他劳动人民. 2、以封建主为核心的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土地是当时最重要的财富. 3、发展缓慢.封建等级制度暂时加强了王权,但也潜藏着一种离心力.那就是原来的封地渐渐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封建主的世袭领地,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致使王权削弱,争夺土地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整个欧洲封建社会发展进程十分缓慢. 4、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教会占有大量的地产,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教会还长期垄断西欧封建社会的文化与教育,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铁西区17336665912: 西欧中世纪
倚项复方: 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并不相同.欧洲采用的是分封制,有如中国秦朝以前的状态,随着时间流噬,封建领主的权力和声望就会足渐超过国王,国家自然就分裂了.不过这种情况主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内,其他区域还是比较统一的

铁西区17336665912: 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及形成原因? -
倚项复方: 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 经济方面:实行自己自足的庄园制经济形式,庄园主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一般收取劳役地租,庄园主通过剥削农奴来实现其特权. 政治方面:基督教神学有很大的权利,通过思想.政治.税收等手段控制人们,神权同俗权相结合,一方面:神权和教权相互支持;另一方面:神权和教权相互斗争,争夺权利,都试图控制对方以谋求自己的利益. 思想和文化方面:人们的思想受到封建神学的深刻影响,被神学所控制,文学作品大多以神学为体裁,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阻碍, 另外,西欧封建性质的行会城市在中世纪后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和社会生活起了双重方面.

铁西区17336665912: 中世纪西封建社会的特点
倚项复方: 封君封臣制

铁西区17336665912: 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倚项复方: 1、中世纪时期,西欧存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处于长期分裂状态.基督教发展和兴盛,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神学观念占主宰地位.基督教发展很快...

铁西区17336665912: 简述欧洲中世纪历程,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及西欧封建社
倚项复方: 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领土上建立起几个国家.其中的法兰克王国,发展为西欧的一个大国.在查理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800年,建立了查尔曼帝国.814年,查理去世.他的子孙庸碌无能...

铁西区17336665912: 对比中国古代社会,谈谈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点 -
倚项复方: 有太多可谈的.比如西欧是封建制度,中国以封而不建为主.西欧有教宗控制,中国是政教合一(如果以儒法思想为宗教的一种变化)

铁西区17336665912: 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否很黑暗呢,文化 方面有什么发展 -
倚项复方: 首先,我们常说的“黑暗”原先是想对于近代文艺复兴以后来说的,想对于以后的文化来说,中世纪的确有些逊色,但是我们要承认,在罗马帝国的教育制度被满足破坏之后,是教会一手重新建立起西欧的教育体系,无论其最初目的如何,这种文化功绩是不可淹没的!而且近代文化的发展孕育于中世纪,特别是大学的产生,虽然当时仍然是教会大学为主,但是大学的独立性与自治性的发展最终为后来的文艺复兴以及科学发展创造了重要基础.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的文化以宗教特色为主,这毫无疑问,这也是后来认为中世纪文化专制的一个方面.但必须承认,在建筑和文化上都有着很大发展.

铁西区17336665912: 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倚项复方: 经济割据和政治割据本身就有机结合在一起,两者互为基础,不可分割,这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民族建立了很多国家,如法兰克王国,这个国家后来发展成为查理曼帝国,后分裂为三个国家,成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雏形,它们与同时出现的英吉利王国一起,成为欧洲早期的主要封建国家.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 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成为当时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