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禹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是十二缘起(具体解释自己找资料来看吧),“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意思就是说这十二缘起是因缘生灭的,找不到恒定不变的体性,了不可得。

举个例子来说,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变成水,水又结冰,这反复变幻的过程中,其中有冰产生吗?有水产生吗?有水蒸气产生吗?实际上,冰,水,水蒸气都是同样的物质,只是不同的状态,并没有冰、水和水蒸气在产生,在消失,十二缘起也是这个道理,找不到无明产生,也找不到无明消失,乃至找不到老死产生,老死消失。

苦集灭道是佛教四谛,但同样具有变化的性质,因此也不可得。一切诸佛皆以智慧觉悟,但是智慧同样具有变化的性质,因此也是不可得的。

请查看下文的链接,很全面。
心经全文及其解释_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TNR6cYbDBm_PstX4B50NtiFNYALWmWePu5YgjkpaKfYE1Nkg4kodp0372O-rt5W3iS9MyjOXRdivrAmHNoEPUZkv0gbllg4KDg8-mWxfbK

接下来,《心经》又说: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度缘觉的。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悟道,这段文是破缘觉所执著的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也属于五蕴总法的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著实。天台宗所分的藏、通、别、圆四教中,藏教的中乘圣人就是缘觉,大乘是佛菩萨,小乘是声闻(即罗汉)。佛在世的时候,为缘觉乘开示了十二因缘法。缘觉圣人看见花开花落,就悟道了。因为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不长寿,都短暂得很,好不了多久,所以都不可得。他们就是从因缘所生法而觉悟的,故称为缘觉。但是他们只能了分段生死,还不能了变易生死,还没有到佛的境界。佛说般若经,其中包括这部《心经》,就是度中、小乘圣人回小向大的。佛广说般若空慧之理,为他们开示,过去所讲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真空所显,都不能执为实有。若执为实有,就是法执,就不能了变易生死,就不能成佛。不能住一切相,一切皆不可得。从而,荡其执情,使他们彻悟,以证到佛果。

前面我们曾讲到,上根利智的凡夫,一旦了悟到诸法空相,当下就可成佛。心无所住,真心就常明。心一有所住,就利令智昏了,这叫做‘情生智隔’。情见、爱著一生起,智慧就被遮盖、被隔断了,总不得自在。因为心被物境所迷,执了相,有所贪著,从而患得患失、烦恼多端。所谓不自在者,皆因心为物转之故。我们现在明白了诸法空相,前面已讲过,空相的‘相’作‘义’讲,即诸法皆空之义。所有一切相都是幻相、都是假相,仅一时之用而已,都不可得,所以不要执著它。心里面一点也不系念它、一点也不住著它,用物而不为物所用、转物而不为物所转,那就会在一切事缘上得大自在。真成道者,就是饥来吃饭、困来打眠,一点事都没有。

从前,有位古德开示众人。他说:穿衣吃饭就是了,举心动念就不是了。有人问:穿衣、吃饭,哪一个不会?可为什么都不能了呢?这是因为凡夫穿衣,总要百般的挑剔,或是衣料不满意,或是花色不美,或是款式不好等等,心生种种烦恼。吃饭呢?也是这样,百般地挑剔,喜欢这个、厌憎那个,总为物缘所缠绕,心总不得自在,故名众生。这就叫做‘情生智隔’。反过来,‘智生情隔’就好了。我们有般若大智慧,知道一切诸法都不可得,心不系念,随缘接物,不贪取、不做作,哪还有什么念呢?我们若真能随缘,今天缘来了,当上我们就上;明天缘尽了,当下我们就下,心里面一点也不去盘算计较,不是上了就喜、下了则忧,那就得大自在了,就得真实受用了。

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赐给我们什么东西,那就不是真正信佛,而是被神佛所困扰了。信佛就是要信我们的自性佛和过去的古佛一样,没有两样,就会放下一切,求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晓得一切作为都是佛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利用这个佛性,获得在事上的运用。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做任何事,都尽管做,而不著相。我们工作时,尽我一技之能,为众生服务,利益众生,一点也不著相,成功了不喜,失败了不忧。因为我们已尽己之能了,而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同时,因为自己没有私心,尽己之能为众人做事,所以在处理家庭中或社会上一切事情时,都会恰到好处。只有这样在事上运用,才是真正学佛,才得真实受用,才能得大自在。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学佛是迷信,其实他们自己才是迷信。因为他们迷恋世间的色相。明明世间诸法都是空相,了不可得,但他们却认为是真的可得,所以无止境地追求,从而造业受报。所以说,是他们自己实实在在地迷。另外,我们也要看到,确实有些佛教徒是迷信的人,因为他们不明白佛教的真谛所在,而是在那里烧香拜佛求佛,求人天福报,心外求法,迷真认假,执妄为真,所以说他们是迷信的人。真正学佛的修行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不断地打扫清除自己的习气。因为我们有执著色相的习气在,所以一碰到事缘就会著相。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和自己作斗争,革自己的命。因此之故,我们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的智信。

一旦凡夫明白了诸法空相,当下就可成佛,何况中乘圣人呢!中乘圣人能明白十二因缘法根本不可得,他也就成佛了。缘觉,顾名思义,是由观察因缘而觉悟的。因缘有助缘和攀缘之分。助缘是帮助之缘,攀缘是攀附之缘。助缘是说,我们人本来不迷糊,但偏偏有了这个缘,而助成了自迷。这是哪些缘呢?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就成为十二种助缘,帮助人入迷、入昏昧。它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起惑、造业、受生等一系列因果,周而复始,以至于无穷。下面我们就把这十二因缘一个个地讲一下:

无明,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说的糊涂、不明真理。由糊涂之助缘,就有妄行了,无明是帮助我们妄行的。我们之所以妄行,皆因无明之故,所以谓之无明缘行。无明并不是有个实在的东西,它是妄觉、是迷惑、是贪嗔痴等等烦恼。我们怎么样打破它呢?只要一觉悟,无明就破了。若不明真理,就有了妄行,此即‘无明缘行’。

行,就是妄行,就是造作诸业。又因有妄行之助缘,就有所辨识,即分别、识别。这个东西好,则喜欢,就要得到;那个东西坏,则厌恶,就不要它。因妄行的帮助,使我们生起分别的妄识,所以谓之‘行缘识。’

识,即分别、辨别、识别之心,是糊涂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我们过去世因为糊涂,不明真理,而有妄行。有行就造业,造业就受报。中阴身投胎的时候,是根据过去世所造的业,经过识别,选择有缘的父母而投胎。有何种业识就生成何种胞胎,故谓之‘识缘名色’。中阴身的归宿,均是随过去所造的业,由业缘所支配。你过去做的好事多、善业多,就会见到光明之地,遇到环境条件好的有缘父母。反之,因恶业的缘故,则只能见到昏暗不好的地方,而投胎到穷苦之家,甚至三恶道中。若一个人恶业做得多,他的中阴身见不到光明之地,所见到的都是种种可怖之境。譬如:下冰雹打他、夜叉追他、虎狼要吃他等等,吓得他慌不择路,以致躲进坏的地方,投到条件恶劣、穷苦潦倒的人家。另外,因为恶业多、业障深、心性昏暗之故,他只能看到幽暗、昏昧的光,即三恶道光。他认为这些暗光和他的心相应,就跑到那里,投到三恶道里去了。我们要了分段生死,就要在修行的时候,见一切境心不动,不为境所摄引,不生爱惑。功夫真正做到有把握了,纵然到了中阴境界,见一切境,你心也不动了。就是见到男女同房交媾,你心也不动,那你就不会投胎了。人之所以投人胎,就是因为他在中阴身时,见到了有缘父母而心动了,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同房的父母当中去了。当男人射精时,就将其冲到女人的子宫里面去,这就是投胎、住胎,住进去了。

名色又是什么呢?就是初入胎中,刚到了子宫里面,这时只具色蕴,而受想行识四蕴尚徒有虚名。这个名色是什么东西呢?是一胞脓浆,像疮里面的脓一样,这是男女精卵汇合在一起而成的,无以名之,则叫做‘名色’。借这个名色之助缘,渐渐长出胎形,六根也渐渐长成了,谓之‘名色缘六入’。人死后作七,就是因为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七天一个变化。投胎后也是七天一个变化:最初像一团浆,慢慢像一个脓疮,慢慢长成一个胞,慢慢长成胎形,慢慢长出头、四肢,但六根未具,慢慢长出眼、耳、鼻、舌等等六根,慢慢长出毛发、指甲……。

六入,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心性。在胎胞里,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已长成,能起见、闻、嗅、尝、觉、知诸种作用。根对境时,则会有这六种性能,这就是六入。又由于六入之助缘而成‘触’。

触,是什么意思呢?是六根接触六尘的意思。怀胎圆满了,要下生出胎了,胎儿初生面世,开始与外界环境接触了。名色、六入是在胎胞里,而‘触’是出胎了,母胎和外界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多,所以婴儿刚出胎时,和外界空气一接触,全身就感到像针戳一样难受,其痛苦犹如活马剥皮,所以出生的胎儿没有一个是笑的,都是哭著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常说生、老、病、死苦,生的确是苦,胎儿硬是从母亲的盆骨间(像两座大山)被挤出来,不仅婴儿苦,母亲也是痛得死去活来,有时遇到胎位不正、难产或大出血,还有生命的危险。但是,人就是这样一种贱骨头,这个痛苦他能忍,痛苦过后就忘掉了,要他离开这个世界,他还恋恋不舍,还觉得惬意快乐,所以这个娑婆世界以‘堪忍’而得名。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则会生起苦、乐等感受,所以叫做‘触缘受’。

受,就是领纳、领受、接受的意思。小儿一开智慧,就有受。如: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由于六根对六尘,则会生起色、声、香、味等等感受。从业识投胎以来,识、名色、六入、触、受则是感过去世无明、行所造的因,而于现在世所得的五种苦果。由此受而贪爱,所以谓之‘受缘爱’。

爱,是对境产生爱欲之意。心起了贪爱,就一定要想法得到手,取为己有,即‘爱缘取’。前面我们说了,缘是帮助之意,那么,爱就帮助你把所爱之物取到手。

取,是追求、造作。既然有求取,则有得。因有得之故,所以谓之‘取缘有’。因为你要得到手,你这个求取之心就会帮助你把它得到而拥有之。

有,即业已形成。‘有’是求取而得,因为求取之故,则造作成业。譬如:打乒乓球、排球,要想拿到奖牌、创出好成绩,平常不进行刻苦训练,诸如体能基本训练、大运动量训练、超负荷训练、战时训练等等,怎会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们修行,若有所求也是造业。做任何事情都是造业,只是业有善恶不同而已。这里我们要强调,有求、有所得,皆是世间的事。我们学佛,若有所求、有所得,那就坏了。有所得,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要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才能成佛。凡夫俗子执妄为真,执著假相,认为实有,则要有所得。因为有求、有所得之故,就会造业受报。所以,爱、取、有,是人现在世所造的三种因。你现在造业就是造因,将来就要受果。业果不亡,必缘来世之生,受未来的生死苦果。因为有所得之故,必然生死流转,生死就不能了。所以,‘有’就是有生死,叫做‘有缘生’。

生,是受现在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来世的五蕴身。有生则一定有老死,这是相对的、辩证的,所以叫做‘生缘老死’。

老死,是未来世之身又要渐渐老了、死了。人老了,不免忧苦悲恼。人到死的时候,家属哭哭啼啼,舍不得亲人离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舍不得离开亲人家属,舍不得丢掉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舍不得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人老将死,生离死别,谁不忧悲苦恼呢?因为我们执著很深,不甘心马上就死去,都希望多活些时间,所以说人是愚痴的啊!人们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并不是随著人的生死而生灭。就是说,这个佛性并不是由于小毛头出生了才有,也不因为人死了,灵识就没有了。人死了,只不过是这具皮囊坏了,就像房子坏了,要搬个家、另换间房子一样。所以,不要执著这个身体是真的,以至于贪恋这个世界,不肯离去。尤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更要坦坦然然、欢欢喜喜地去。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是令人痛苦烦恼的地方,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快乐的光明世界。离开痛苦烦恼之地而到快乐光明的地方,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真修行人,他的妄念是比较轻的,他是不怕死的。再说,人死时是痛苦万般的。因为这时四大要分散了。地大分散时,就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一样沉重;水大分散时,就像整个身体浸在水里一样,潮湿寒冷;火大分散时,就像火烧一样,身体热得难受极了;风大分散时,就像大风吹卷山上的泥土,一层一层地削掉,这叫做‘风刀解体’,这种痛苦最厉害。最后一口气不来,风大分散完了,呼吸不来了,这时就像生龟脱壳一样,痛苦凄楚,无以复加。所以,每个临死的人,都是呻吟哀嚎、痛苦万端的。

佛说的十二因缘法,又名缘觉法十二支,揭示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遵循著因果规律。以生命而言,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可以说是个长时间,缩短来看,一世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乃至昨日、今日、明日……,无不遵循这个因果规律。结合因果关系来看,由过去的‘无明、行’之二因,则有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三因,故有未来的‘生、老死’二果。即,由过去造作的因,形成现在所受的果;由现在造作的因,又将形成未来的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自作自受。因缘十二支又可归纳为惑、业、苦三道:无明,爱、取为三烦恼,烦恼即是惑道;行、有两支属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由起惑而造业,有业则感苦果。在受苦期间又起惑,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未来更有未来,周而复始,生生死死,在六道轮回中转来转去永无穷尽。如果不发心修行,则永远在这错综复杂的惑、业、苦中,因因果果、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轮转不息,而不得解脱。上述的十二因缘相互配合,环节相续,称为‘顺观流转门’。

佛说十二因缘法,又告诉我们,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由来就是无明。刚才我们顺观这十二因缘,知道了一切众生都是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故名‘顺观流转门’。但只知流转,而不晓得解脱的办法,还是没有用的。这就需要逆观此因缘法十二支,谓之‘逆观还灭门’。缘觉乘人逆观十二因缘,明白了生死的根源是无明之故。于是就发修道离苦之心,修十二因缘法,从而证得辟支佛果,即缘觉果,因而了了分段生死,了脱了六道轮回的生死流转。无明是糊涂、是烦恼,先要把它断掉。无明灭了,则行灭,即不妄行了。行灭,则识灭,分别心也就没有了。没有妄行,则不造业,就不受果了,就不会动心识别有缘的父母来投胎了,如此则名色灭。既然没投胎,又怎能长出六根呢?所以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无有胎儿出生,则谈不上触尘了。触灭则受灭,既然没有这个肉身,何以受之?不受一切受,即正受、正定。不受就没有爱了。没有爱憎,也就没有取舍了,即爱灭、取灭。不取则不会得,所以‘取’灭则‘有’灭,无爱、取,则不作有漏业,即不会造业受报,不投来世胎,那么,‘生’就灭了。无生则无老死,没有生,怎么谈得上老死呢?从而忧悲苦恼、生离死别也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无明灭了,则行等十一支俱灭。无惑则无业,无业则无苦。缘觉乘人修此十二因缘法,破除无明,证得辟支佛果,从而了脱分段生死。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十二因缘法也是无始以来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我们前面已经讲了,无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无明当体是空,不是真有。既然没有,又怎么破呢?实际上无明无可破,一觉便了,所以‘无无明’,即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明等你去破,无明当体即空,不要当成真有,只要一觉,无明就没有了。既然没有无明,那何须谈将其破尽呢?没有无明,则没有破,又有什么‘破尽’可言呢?所以‘亦无无明尽’,就连‘破尽无明’也没有了。下面‘乃至’两个字是超越、省略之词,与前面的‘乃至无意识界’相同。从无明到老死有十二支因缘,把中间的十支省略掉了,超越过去,其十支亦复如是。‘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诸法空相,根本没有老死。既然没有老死,又有什么‘尽’可言呢?这样,就把十二因缘法的‘顺观流转门’和‘逆观还灭门’都破了,一切都不可得。

《心经》是大乘法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要破缘觉乘的法执,指出他们所修持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空的,是根本没有的,了不可得,从而教他们回小向大。诸法皆空,佛法不可得,心性不可著,一切都不可得。正像《金刚经》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是一个渡河的船、木排。我们渡过生死苦海要上岸了,就不能舍不得离开渡船,所以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修道成佛的法都要舍,更何况世间的一切空相、虚幻之法,更要舍了。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成佛并不一定非要经过中乘的辟支佛、或者小乘的罗汉。我们凡夫只要了悟,诸法空相皆不可得,一切都是我的心性所显现,都是真性的作用。确认宇宙万有均是空相,不可执取,从而不著相,不取法,心性也不著,真心、真性也不可得,那么,你当下便成佛了。所谓成佛者,就是一点也不著相,随缘起用,饥来吃饭、寒来穿衣、困来睡觉,没有一点欲望心、没有一点求取心,处处都是方便别人、利益群生,而不为自己著想。这就是随缘受用,这就自在了。这样自在就是佛。并不是发什么神通,变化多端,神变、神用现前才是佛。我们要无所住著,一切随缘。倘若我们果真能一法不著,心果真是这样空,那么,你不要神通,神通就来找你了。虽然你得了神通,却又不著神通,就像平常人一样。只有这样一法不立,才是真正的佛法。

无明为十二因缘之始,老死为十二因缘之末,十二因缘是佛教解释人生轮回的理论之一。而苦集灭道为佛教四圣谛,是人生求道的方向之理论,智既是智慧,得既所得。这一段是说在“空”的状态中,没有这一些传统佛教的概念理论存在。心经主题讲空,而空的作用在于扫荡一切理性思维的局限,所以在经文一一破除种种的佛教传统观念。

末学合十。

是指观自在菩萨在行般若波罗密时所照见的情况;亦即色、受、想、行、识本性皆无,在无我之后,进一步观照无明的升起、无明的灭去本质也是无、老和死的升起、老和死的结束本质也是无;同样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依无明缘起,以苦为核心;而以般若照见苦的本性是无之后,其后而起集、灭、道三者亦不复存在。在以般若去除无明之后,则成就无碍智,此时照见所有的智、有为法的本性皆无,故说无所得。以无所得故要和后一句一起看,即: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涅磐。佛果最后是依般若而成就的,在照见无我、无苦、无常之后,才能成就无上正觉、然后究竟进入涅磐。

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句子。字面翻译为:没有疑惑不解的念头,也没有已去除了疑惑不解的念头;甚至没有生老病死的念头,也没有已去除生老病死的念头;没有痛苦的念头、没有烦恼的念头、没有消除了痛苦和烦恼的念头、也没有消除痛苦和烦恼的方法的念头;没有什么智慧可得,也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东西;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得到。

金刚经:凡一切相,皆是虚妄。唯本质本心是真,是真如,是佛。离开本质而取外相者,皆是虚妄,运动现象,何以为真?何以长久?何以定法?何以定义?何以绝对?离于本质,即非绝对,即非真实,变化无常,无法是真,说苦苦无实,说乐乐非有,说生无人得,说死谁人占?无明妄识亦非物,一切唯心妄动起,离于心动无实物,佛法无法本无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语言不用太华丽 600字 说出真实情感就可以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至老死。乃佛所说三世十二因缘也。一曰。无明。谓过去世。妄识迷性也。二曰行。谓过去世。一切结业。随无明妄识流转也。三曰识。谓现在世。托胎识灵种子也。四曰名色。谓现在世。识灵在胎。心但有名。而色身已有质也。五曰六入。谓现在世...

“观音心经”全文带翻译。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帮忙翻译一下谢谢,详细点谢谢。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五蕴诸法, 即因五蕴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原文注解大意 不生不灭 1、“不生不灭”, 五蕴真空, 便无法可生, 若法不生, 自无可灭。 一旦明了般若妙法, 无妄想心, 就不会有生有灭, 也就无需乎求离苦, 也就没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十二因缘是空的,可以证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观照诸法的实相,不但无无明,无凡夫的无明,亦无辟支佛的无明尽。

非空非有的自性光明,四个含义是什么?
就连等妙二觉菩萨,也尚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 若要断最后一品无明,非成佛、证佛果后才能切底断尽。故佛之境界,唯佛所知。 何谓无明?无明是无始以来的微细习气、烦恼。至于若要真正认识无明,还是你自己去悟吧!我不能一桶水倒光,总要留点让别人自己去悟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是指无明本虚幻,本无实质...

观自在菩萨菠萝菠萝蜜心经
乃声闻法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十二因缘流转门。即苦集二谛。无明尽至老死尽。乃还灭门。即灭道二谛。此缘觉所观法也。般若体中本皆无之。极而推之。不但无二乘法。亦无菩萨法。何也。智即观智。乃六度之...

佛法中”心经”的内容是?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十二因缘相互联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包括我们怎么出轮回的办法。轮回不已就因这十二件事情相续不已,所以要修行,断这十二因缘。「无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糊涂愚痴,障碍你明白真理。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著...

怎么理解这段佛语?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sambodhi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只有佛才能够有的能力,"正觉",就是佛智,或称作"一切种智",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无上",指其至高无上,无人可凌其上;"正"者,不偏不邪之义;“等”,十法界同为一体;“正觉”,不...

庐阳区15328476326: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尽.这句话讲的是什么道理或者意思? -
卢施恩理:[答案]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尽】整个意思是没有了不明白的时候就是到了没有不明白的尽头.以至于没有了老、死的时候就是没有了老、死的尽头.这个时候的修行可以说是完整圆满.

庐阳区15328476326: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卢施恩理:[答案] 这是佛经中的言语.中文大意为:无烦恼,包括无有漏的烦恼;甚至于了生死,包括轮回中的分段生死.这句话是指已经觉悟得度解脱成佛之境界了的意思.

庐阳区15328476326: 《多罗密心经》全文.! -
卢施恩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 耳鼻...

庐阳区15328476326: 心经里的无明尽和老死尽是什么意思? -
卢施恩理: 一、南怀瑾老师对“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的解读: 何谓无明?众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无明,经云: “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岗位,...

庐阳区15328476326: 佛语中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什么意思? -
卢施恩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

庐阳区15328476326: 佛语中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什么意思? -
卢施恩理: 意思是甚至没有生老病死的念头,也没有已去除生老病死的念头. 出处: 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者:玄奘,翻译年代:唐代 原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白话译文...

庐阳区15328476326: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 -
卢施恩理: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是十二缘起(具体解释自己找资料来看吧),“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意思就是说这十二缘起是因缘生灭的,找不到恒定不变的体性,了不可得.举个例子来说,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变成水,水又结冰,这反复变幻的过程中,其中有冰产生吗?有水产生吗?有水蒸气产生吗?实际上,冰,水,水蒸气都是同样的物质,只是不同的状态,并没有冰、水和水蒸气在产生,在消失,十二缘起也是这个道理,找不到无明产生,也找不到无明消失,乃至找不到老死产生,老死消失.苦集灭道是佛教四谛,但同样具有变化的性质,因此也不可得.一切诸佛皆以智慧觉悟,但是智慧同样具有变化的性质,因此也是不可得的.

庐阳区15328476326: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什么意思告诉我 -
卢施恩理: 即是“乃至没有衰老及死亡,也没有衰老及死亡的穷尽.”大意应如此.满意请采纳

庐阳区15328476326: 心经正确拼音读诵 -
卢施恩理:注音版全文: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zhào jiàn wǔ观 自 在 菩 萨,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照 见 五yùn jiē kōng dù yí qiè kǔ è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蕴 皆 ...

庐阳区15328476326: 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卢施恩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