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化的孝与德伦理观的体现

作者&投稿:度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什么意思~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意思是说:“上天的视听依从臣民的视听,上天的赏罚依从臣民的赏罚。”

皋陶说过:“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出自《尚书》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周文王继承先辈以农为本的富民强国之策,利用岐周和谐的自然环境,倡导民众发展农业生产,甚至本人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怀保小民,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日,不敢盘于游田等等,因而使膴膴周原,堇荼如饴,百姓衣食丰足,国泰民安,奠定了和谐社会的基础。第二,坚持以德治国的方针,广施仁义,积善累德,敬老慈少,使岐周大地政通人和,民风淳朴,物阜民康,万民归心。文王治理下的西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画地为牢等都成为千古美谈。许多诸侯国甚至殷商的大臣也纷纷前来归附,使西岐周邦政治势力越来越强,最后伐纣灭商成为必然趋势。第三,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纳贤之君,他礼贤下士,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还有文王曲身聘子牙,更是千年传颂,妇孺皆知。实际上,这都是周文王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做的努力。这样,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才的作用,使西岐周邦人才济济,在伐纣灭商战争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看出,岐周圣贤亲民好德、实行仁政、构建和谐的优良传统,既是岐周先王世代传承下来的,也是在与殷商暴政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到周文王时期日趋成熟,收效甚大。后世儒家津津乐道的一些史实就很能说明问题:虞芮之君争田,久而不平,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如周决平。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吾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只取辱耳!'遂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闲田而退。天下闻之,归者四十余国。(《通鉴外记》卷二下)。可见,文王礼贤下士、仁慈爱人的美德闻名遐迩,大得人心,已经变成一种巨大的政治感召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为后来的周邦强盛、伐纣灭商、一统天下,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民众基础,这就是实行仁政德治最大的社会政治效果。可以说,假如没有周部族早期的仁政思想,也就完成不了后来周公推行的礼乐之治。武王即位以后,太公望任太师,周公旦做辅相,还有召公、毕公等人辅佐帮助,以文王为榜样,承继文王的事业。武王二年观兵盟津,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这实际上是武王发动灭商战争前的一次预演。这一时期,殷纣王更加残暴,杀比干,囚箕子,荒淫无道,于是武王立即发动了灭商战争。周军至于商郊牧野,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发动进攻,纣王军队前线倒戈,纣王登鹿台自尽,周军占领商都朝歌,宣告了殷商王朝的灭亡。西周建立以后,岐周仍属王畿之地,被称为故都。据史料记载,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93;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近年来,在岐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的甲骨文,其中七片有周公字样。据李学勤等大多数专家推断,这一带应是周公家族的采邑。武王建国,在全国实行分封制,周公被封于鲁,但留相王室,由儿子伯禽代封。《史记·鲁周公世家》: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实际上,周公是周初分封制度的积极推行者,史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焉, 只有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 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目的就是要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从体制上建立一套和谐统一的政治秩序。西周建立两年后,武王病危,希望与周公兄弟相后,周公非常惊恐,涕泣拱手,没有答应,而是立武王的长子诵为太子,由周公负责培养和教育。武王死后,姬诵即位,是为成王。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由此开始。成王即位时,年仅十三岁,由周公辅佐。周公力挽狂澜,稳定周初局势,平定三监叛乱,营建成周洛邑,继承先祖遗训,为得天下之贤人,他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朝统治稳定后,周公总结前代经验,颁行了一系列制度法令,即历史上的定刑书。周公正三统之义,辩二十四节气之应,制十二月赋政之法,肇制文王之谥。周公摄政七年,将致政成王,朝诸侯于明堂,使周初的统治秩序走上了正规。周公还政成王后,退居卷阿,即现在的岐山周公庙所在地,制礼作乐。凡政制刑法、朝章国典、贵族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等,经礼三百,典礼三千,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分为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辩等列,顺少长,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上述周初形成的典章制度,统称为周公之典。可见,周公把岐周和谐文化推广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说他是岐周和谐文化的集大成者。周公上述思想文化精神的实施,直接促成了周初的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即出现了后人称颂的成康盛世。《史记·周本纪》载: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年不用,使姬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800余年。形成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极力推崇西周时代的礼乐文明。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在晚年还发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感叹。可见,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元圣,加之以后的孟子、董仲舒、朱熹等都非常推崇周公,以至于周代的礼乐文明影响着中国历史几千年,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正因为如此,周人在探索人事怎样才能制约天命的问题时,除掉前面讲的分封宗法制、礼乐等一系列规定外,为保证这些制度的顺利实施,周人提出了“孝”与“德”的伦理思想。
周公在《康诰》、《君爽》、《酒诰》等训教中,多次强调对天不能全信,要看到人的作用,不要太迷信天命。《尚书·康诰》说:“天畏(威)裴(非)忱(诚),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又说:“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这是周公告诫卫康叔不要迷信天畏即天命,要注意“民情”,即使对殷人也要慎罚。周公和召公的谈话中专门就如何对待天命和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在《尚书·君爽)中说:“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畏,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失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丕)易,天难湛 (沈),乃其坠命。”“天不可信,我道惟宁(文)五德延,天不降庸释于文王受命。”这说明周公己提出了天命怀疑说,看到了“人”的能动作用,特别是下民的作用。夏杰、殷纣王之所以灭亡,不光是天命,而“民情”起了作用,所以要保持周王朝的统治,周公已看到了这点。
又如他在《酒诰》中也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威,自我民明威。”这里的“民监”、“民聪”、“民威”等都说明周公为什么要怀疑天命呢,正因为人民的力量能使国家兴亡,“天聪明”、“天明畏”都来源于“民聪明”、“民明威”。这是历史的教训,故周公谆谆教育其子孙要牢记这个教训,要重视民意。
周人把重民意高于重天命,这不能不说是当时的思想解放和突飞,也是周人提出“敬德”、“明德”、“民彝”、“孝悌”的理论指导原则,只有对民实行“敬德”、“明德”、“孝悌”的教育,才能维护统治权益,才能不违背天命。也就是说按照“德”和“孝”来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的人民,社会就能稳定,江山就可延年,否则就会像夏、殷那样伤失天命,导致王朝的灭亡。他在《康诰》中主张“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在(召诰》中说夏所以灭亡,殷所以灭亡,其原因是“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之所以能灭殷,原因在文王懿德。
“ 德”在西周金文中屡见,(说文解字》云:“德,升也,从彳,惠声,多则切”。从字的各部组成看,从直(值)从心,就是把心思放端正、正直。而周公提倡的“敬德”、“明德”,一方面指统治阶级要好好修养自己,要严格区分德与刑的关系,要“明德慎罚”,要进行
教育,提倡孝友、勤劳、慎刑、无逸、戒酒等,从而达到“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目的,起到治理国家教育人民的作用。要达到这些目的,就要求所有的人遵守“民彝”,即遵守一般的常规。”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大雅,丞民》),“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尚书·君爽》)周原出土的史墙盘铭中也评述“文王懿德”的事迹。而这种“民彝”即常规教育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要教育人民孝顺其父母、祖先,不要作“不孝不友”的事,《尚书·酒诰》说:“妹上,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在(康诰》中又说:“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其子。子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不赦。”这些话的意思就是教育民众好好劳动,耕种、作生意的人要认真经商,孝敬父母,不要作“父不慈,子不祀,兄不友,弟不恭”(《左传)僖三十三年)的事,要作到“永言孝思,孝思惟则”(《诗·大雅·下武》)。
“孝’的观念对周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道德观念,特别重视对人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诗经·大雅·下武》是歌颂武王尽孝的诗篇,《同书·既醉)是赞美贵族世世代代尽孝子之责,《同书·蓼莪》则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纯歌颂孝子之作。
由上叙述,足见周人所提倡的“德”,要求人们办事得当适宜,心思端正,其内容包括敬德、慎罚、敬天、孝祖、保民等等。在处理政事时要根据“德”的要求,处处明察,实行宽 厚政策,周人之所以取代殷人受命,建立了周国,周公认为根本原因是周文王“明德慎罚” ,是修德的结果,武王极力效法文王,实行大德,受到人民欢心,取代了殷位,这是天意,所以德的意义非常广泛。




周文化的孝与德伦理观的提出
“孝”与“德”的伦理观念,是从分封宗法制的需要提出来的,是为巩固分封宗法制度为目的的。殷人是十分迷信的,作任何事都要占卜请示神灵,而周人就不同了,虽然也讲天命,但周人把天神与祖先分离开了,这是一种创新,到西周后期甚至公开怀疑天神了,看到了人的作用,这当然是一种进步。周人总结...

周文化的孝与德伦理观的体现
正因为如此,周人在探索人事怎样才能制约天命的问题时,除掉前面讲的分封宗法制、礼乐等一系列规定外,为保证这些制度的顺利实施,周人提出了“孝”与“德”的伦理思想。周公在《康诰》、《君爽》、《酒诰》等训教中,多次强调对天不能全信,要看到人的作用,不要太迷信天命。《尚书·康诰》说:“...

周文化孝与德伦理观的体现
在周人的观念中,“孝”是十分重要的道德观念。《诗经》中有歌颂武王尽孝、赞美贵族世代尽孝子之责以及纯歌颂孝子之作的篇章。周人所提倡的“德”,要求人们办事得当适宜,心思端正,其内容包括敬德、慎罚、敬天、孝祖、保民等等。在处理政事时要根据“德”的要求,处处明察,实行宽厚政策。周人之所以...

孝道是什么,道德又是什么呢,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伦理观念之一。它强调的是尊敬和赡养父母的行为与思想。孝道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伦理规范。它要求子女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要对父母进行尊重和照顾。道德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

传统文化精神有哪些
一、道德伦理观念 道德伦理观念是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这包括了诸如仁爱、忠诚、孝顺、诚信等价值观念。其中,仁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尊重;忠诚强调对家族、国家的忠诚与奉献精神;孝顺则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赡养;诚信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守信。这些观念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

什么是“德孝文化”?
孝德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与根本。孝德中的爱、敬、忠、顺、诚、义等,为“立人之本”与“天伦之本”。核心价值观。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舜是中国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一种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的文化?
因为中国是以孝道为先,嗯,百善孝为先嘛,所以说中国人是比较注重礼仪的伦理,嗯,倡导以道德文化有几千年来的忠君思想,嗯,然后各个朝代都是倡导孝道,嗯,还有就是重视人伦。

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一、强调道德伦理与礼仪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孝道、忠诚、仁爱等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尊重他人,讲究礼仪之邦。这种注重和谐与平衡的道德伦理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二、崇尚自然与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核心思想之一。

什么是中华文化传统中“孝”的重要性?
strong>在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中,孝道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人心。正如清朝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的名言:“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孝道在道德伦理中的基石地位,孝顺父母、尊长,是所有美德之首,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常怀仁孝之心,意味着我们对世间万物的敬畏和对亲人的关爱,...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呢?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

扎赉特旗15338812749: 孝道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
蓝之吲哚:[答案] 一、汉儒对先秦诸子孝道观的整合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派.它通过阐发仁、义、礼、智、孝、悌、忠、信 等道德观念,旨在建立以“仁”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来宣扬其政治抱负.由于“仁”学的目的是为了恢复 “周...

扎赉特旗15338812749: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倡的道德内涵 -
蓝之吲哚: 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历史上的德治概念及其传统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均认为治国驭民要以德为核心.德...

扎赉特旗15338812749: 儒家的丧葬观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送死问题 -
蓝之吲哚: 1、 儒家历来提倡孝道,并把送死或丧礼看成是孝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儒家的孝道观源于周代.周人受远古祖先崇拜的影响,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周颂》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

扎赉特旗15338812749: 儒家思想思想仁与孝的关系 -
蓝之吲哚:[答案]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我认为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儒家以家庭为中心,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扩展到家庭、国家和社会.从个人的情感意识上说,“孝”是人人都可以体会到的、与生俱来、无法逃避的情感,从中可以领会到人之...

扎赉特旗15338812749: 窦娥不走前街走后街,表现的为什么不是孝心?在中国古代明明是以孝为先,奇怪! -
蓝之吲哚: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 所以窦娥的行为和孝扯不上关系

扎赉特旗15338812749: 关于孝道的资料 -
蓝之吲哚: 摘要:“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

扎赉特旗15338812749: 孝经中孝的内涵是什么 -
蓝之吲哚: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以孝为中心,孝是诸德之本.《孝经》认为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

扎赉特旗15338812749: 所谓的“孝”是什么,如何体现? -
蓝之吲哚: 孔子对孝的理解很深,他说;父母之期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为孝也!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亦!小仗受,大仗走.是为孝...

扎赉特旗15338812749: 孝文化的精神意蕴有哪些基本的范畴 -
蓝之吲哚: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伦理规范和人文精神两方面,而人文精神又是决定伦理规范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因此人文精神更需要我们深入认识和大力弘扬. “孝”作为一...

扎赉特旗15338812749: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倡的道德内涵 -
蓝之吲哚: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