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掉书袋:寻常话语中引经据典

作者&投稿:蒋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过去上高中,讲到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和《永遇乐》时,语文老师提到过辛的毛病就是掉书袋。这样的评价其实也是历来的评价,如《历代词话》评“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古今词话》也说“陆辛时时掉书袋”。

如今我们寻常时候倒不觉得严重,可见古今差异,此处不妨举出几个古时令人失笑或讥讽的掉书袋例子来聊一聊。

话说北宋有个名将叫党进,他不怎么识字儿,一次被派往边地防范秋高马肥时北人南下,辞别时入朝致词,太祖知道党进不识字,让人告诉他不必来了直接走吧,党进脾气倔还不肯,司职上朝时班列礼仪的官吏在笏板上写好了词儿,嘱咐党进背熟咯。

然后上朝致词,党进跪在那儿一言不发。突然抬头来了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搞得大家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左右问他为啥突然说这个,党进说那些穷措大 (贫穷的读书人) 老是掉书袋,我也来两句让圣上知道我也有读书。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出于《石台孝经序》开篇,为唐玄宗时整理《孝经》的各种注疏之作。但此处可见,这句话说的毫无关系,基本属于莫名其妙,所以左右才会问他为啥说这个, 这算是非常纯粹没有上下文、单纯想说点儿啥的那种掉书袋。

其实说起掉书袋,很多人应该还会想到张岱《陶庵梦忆》卷五中范长白关于“少焉”的故事。

这里主人提到的乡里缙绅以“少焉”指代月亮,就是 典型的不自然引经据典而 断古人文章以取其义、却不具备通用性使人理解的掉书袋 。笔者猜这位缙绅或许还不会句读,把“少焉”和“月出于东山之上”连起来,以为是“少焉月”,就如此指代了。这样引申实际是扭曲原意而用的。

但这与常说的“指代”不同,指代没有扭曲字词意思,反而是贴合原意并获得了广泛认可的。不过掉书袋也有不扭曲意思,但仍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如小说《品花宝鉴》中王恂的两个内舅,孙家嗣徽、嗣元两个儿子。第二回《魏聘才途中夸遇美,王桂保席上乱飞花》里第一次介绍两兄弟都是文理欠通,经文读的不多却酷爱掉书袋,苏州拔贡生高品给兄嗣徽起外号叫“虫蛀千字文”,弟嗣元口吃又说不清,外号叫做“叠韵双声谱”,“这两个废物真是一对”。文中两兄弟来见王恂又碰到仲清:

读来让人捧腹,可笑处都已加粗,今人有时就喜欢类似的运用敬称、典故和成语。而可笑之处就在于一是 不知原意而乱用经典 ,如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一句被用来说人“如”鸟。二是 不辨作者,或者其他借代和人物字号等 ,孙嗣徽误听为秦某,可见不知靖节先生即陶渊明。三是 在寻常口语中乱用敬称、自谦和成语 ,只放上面或许对比不出,以下为该书中第六回里,大年初六姑苏会馆团拜时的对话:

如此可见寻常话语就用口语说即可,如孙家兄弟敬称成语随口用,一句话塞进四五个,除了装逼屁用不顶。

再引一处第八回文末郑聘才和李元茂因为被扒了银子没法儿付给相公和饭馆儿钱,而找孙嗣徽借钱而嗣徽就说出了以下的话:

如此可见连篇累牍地引用经书典籍替代原本可以随意表达的话,不仅不会显得自己读书多,反而会为人所耻笑,因为 这种单纯的替代很明显的表明了表达者没有充分理解经书典籍的含义和融会贯通方式、却又急于表现的状态 。 而这还通常伴随着撇弃通俗用法而专门寻找生僻用法。

如《柳南随笔》中说:

那再看一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是如何掉书袋的:

其实主要是下半阙中一句都有一两句用典,如此频繁确实对于古人来说算是掉书袋了,今人多不会主动意识到主要是因为辛用典适于表达自身感情而没有过多偏离原意,前后衔接是存在因果的,不像前文孙氏兄弟天上一句地上一句。

所以可见,只要符合原意运用且不是很频繁,或者即使不合原意但适当发散也可。除非是本来就为了博人一笑,则随意解读以达到搞笑结果即可,比如1932年出版的《唐祝文周四杰传》中第二十二回有:

文中祝枝山拿唐伯虎“满足”家中八妇的事与华太师打趣,便是刻意生硬解读以达到效果的例子,如此用的好便是幽默,令人捧腹且无伤大雅。

此外“掉书袋”也可以表现得有水平,那首先就不能太密集,其次慎重使用敬称谦称和成语等,最后就是 必须结合上下语境选择契合目前交流内容的词句 。妥善地掉书袋是可以彰显的,比如《夜航船》中卷五伦类部里的奴婢一篇中的读书婢,记郑玄家婢女:

同一件事也可见于短篇小说集《西湖二集》中:

如此则掉书袋也是可以的,只要应该注意的毛病一定注意,否则容易装逼不成,反被人耻笑。但其实也可以见出多读书的重要性,读的少了难免反复引用,如果同时理解又不够多只只看字面意思,甚至不顾字面意思,则必然容易出丑了。


古人谈掉书袋:寻常话语中引经据典
过去上高中,讲到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和《永遇乐》时,语文老师提到过辛的毛病就是掉书袋。这样的评价其实也是历来的评价,如《历代词话》评“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古今词话》也说“陆辛时时掉书袋”。如今我们寻常时候倒不觉得严重,可见古今差异...

谁知道“掉书袋”是什么意思啊?
当我们谈论“掉书袋”这个词汇时,其含义指向那些在交谈中过度引用古书词句,试图展示自己学识渊博,但实际上可能显得矫揉造作的人。在现代语言中,如果有人被形容说话好引经据典,那可能就是被贴上了“掉书袋”的标签。以辛弃疾的词为例,因其作品中富含众多典故,对于不熟悉历史背景的人来说,可能会...

掉书袋是什么意思
掉书袋,读音diào shū dài,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卖弄才学。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出处: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中国明末清初...

为什么古代形容一个人卖弄词藻时说“掉书袋”呢?
【解释】: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出自】:《南唐书·彭利用传》:“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为什么有人喜欢在生活里掉书袋?
不太喜欢在生活里掉书袋的人,他们并不是真正读书人,他们只是爱把自己伪装成读书人的人。因为读书多,并不是为了用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去刻意地在人前表现鹤立鸡群的。而是让我们能够,闻歌知雅意。基本上,我在日常与朋友的交流。我很少主动跟他们交流我读的书,不会主动去聊我可能比对方更懂领域...

...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至家人、小孩,下至奴仆,和他们一说话就要借用经史典籍,从中拿出一段或者一句,用来代替平常的口头谈话。当时被大家称为“掉书袋”。逮——到、达。

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是哪个成语
掉书袋 发音 diào shū dài 释义 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出处 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我国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庵梦忆》中...

《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辛弃疾这两句,就可能脱胎于苏诗。他写的就是野鸟悠然自得的“无人态”,同时他在观赏中身心也进入了物我一体的状态,与野鸟共享闲暇。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辛弃疾“野鸟飞来”这两句,就有点“无我之境”的味道。“却怪白鸥,觑着人欲...

形容人说话多的成语
形容人说话多的成语 篇1 1、多嘴多舌 解释:很多嘴,很多舌头。形容到处插嘴,搬弄是非。 2、千言万语 解释:形容说得话很多。 3、语近词冗 解释:指文辞浅近,但不简炼。 4、长篇大论 解释:滔滔不绝的言论。 5、空洞无物 解释: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多指言谈、文章极其空泛。 6、滔滔不绝 解释:滔滔:...

成语故事有什么作用?
掉书袋 发音diào shū dài 释义 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出处《南唐书·彭利用传》:“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⑽ 使用成语有哪些好处呢 小成语,大作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度,不知该从...

红桥区14710832218: 吊书袋是什么意思 -
伯牙吾台闹六味:[答案] 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这个称呼有什么来历呢?我国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道:“请宽...

红桥区14710832218: 是掉书袋还是吊书袋? -
伯牙吾台闹六味:是“掉书袋”词目 掉书袋发音 diào shū dài 释义 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红桥区14710832218: 什么叫“掉书袋子”?
伯牙吾台闹六味:《南唐书·彭利用传》说:“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是以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