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有关孟子的故事。 有一个诸侯王要宰羊祭祀,诸侯王看到羊被杀很可怜,就让人把羊换成了牛,把牛宰

作者&投稿:连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宣王看 到牛在临死前战栗不已,心生同情,便在祭祀中用羊取代了牛。对此,~

齐宣王用羊取代牛来取血祭祀。对此,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他吝啬,但那么作为国君,还不至于吝啬到这种程度;二是认为他有同情心,那么羊被宰杀就不值得同情吗?还是孟子说得对:“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意思是,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

《孟子》中的故事,齐宣王,见牛未见羊。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孟子·梁惠王上》

战国时期,孟子与齐宣王谈论治国之道,齐宣王问孟子,国君要有怎样的仁德才能统治天下呢?孟子说要爱护人民才能天下无敌,于是孟子讲他听大臣说齐宣王以羊易牛去涂新钟的故事,认为齐宣王有慈悲心,足以统治天下了。

故事的原文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反了?是把牛放走了换成羊?《孟子》梁惠王上篇讲:“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典故名称叫君子远庖厨。你去看看


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他说的“心之官则思”就是教育学生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强调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并以故事形象作比:两个人同时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另一个人却心有所思,左顾右盼。两个人虽然基础相同,可是收效却相差很多。孔子在人们眼里是一个“至圣先师”、蔼然仁者,而孟子则是踔厉...

孟子的10个故事?
孟子的10个小故事: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出尔反尔、水深火热、寡不敌众、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与人为善、事半功倍、与民同乐。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2、缘木...

有关孟子的小故事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关于《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啊?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扩展资料 【孟子的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

孟子的故事 与孟子有关的三个小趣事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

关于孟子的小故事
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关于孟子的成长故事?
孟子的故事 五国攻秦的那一年,公元前318年,与急遑遑的士兵擦肩而过的,是一个五十出头的老书生,脸上沾着灰尘和汗水,从西向东,去负海之国——齐国找事做。这个老书生就是儒家的“亚圣”孟子。我们说说孟子的故事。孟子小时候有着“优秀”的童年教育。他的妈妈懂得胎教:“我怀着孟子的时候哇,...

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有:孔子学琴、孔子相师、孟母三迁(即韦编三绝)、义利之辩、 实验欹器、颜回好学、孟子杀猪、孟母断织、五十步笑百步等。故事内容:“孔子学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

与孟子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怎么样,这段论辩精彩吧?假如你是齐宣王,此刻是不是已经为孟子折服了呢?为什么孟子的说理能让人信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孟子很善于打比方。以上文的故事为例,他用“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来分别比喻“不能做”和“不去做”,使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这些贴切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道理...

《孟子》中的小故事文言文
孟子》中的10则经典故事 1. 再作冯妇——《孟子·尽心下》——有个叫“冯妇”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国王给了他一个“士人”的官去做。一次外出看到老虎伤人,他跳下“官轿”,朝老虎扑去….百姓称好,而其他的“士人”却笑他身为官员,不成体统。2.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

滕州市18265922794: 与孟子有关的故事 -
掌钓科素:[答案] 这可多了: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

滕州市18265922794: 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
掌钓科素:[答案]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

滕州市18265922794: 关于孟子的故事 -
掌钓科素: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

滕州市18265922794: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
掌钓科素:[答案]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

滕州市18265922794: 关于孟子的小故事 -
掌钓科素: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滕州市18265922794: 孔子、墨子、孟子的小故事 -
掌钓科素: 1、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

滕州市18265922794: 孟子辞禄万钟的故事 -
掌钓科素: 公元前316年,燕王啥将王位让给了其相子之,引起了燕国内乱.齐大臣沈同私下问孟子是否可以伐燕,孟子认为可以.但齐宣王派匡章伐燕,孟子却认为是以暴伐暴(《孟子·公孙丑下》).齐军攻下燕后,齐宣王想吞并它,征求孟子的意见...

滕州市18265922794: 关于孔子,孟子的故事 -
掌钓科素: 孔子: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

滕州市18265922794: 关于孟子小时侯的故事. -
掌钓科素: 孟母三迁

滕州市18265922794: 你还知道孟子的哪些故事? -
掌钓科素: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社会心理学故事. 孟子是东周时期邹国人,他曾经到齐国,力劝齐宣王实行王道,但齐宣王总是以自己道德不高来搪塞.一天,齐宣王看到一个人拉着一头牛,从门前走过,看起来这头牛很害怕,瑟瑟发抖,眼里流着泪.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