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是谁写的?

作者&投稿:比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唐太宗设科举制,天下百姓都想做官,但科举考很难,有人考到七十岁都没考上!白了头!加分哦!
在唐朝太宗皇帝贞观年中读书人才真正开始积极参与举进士考试,“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是个长远的策略。下句在历史上则有二个解释1,他开科取士,结果赚尽了天下英雄,他自己也白了头。2,也有人说“英雄尽白头”,指自科举制度以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这句话的正真意思是不同于字面上的意思的,而是说天下英雄均为进士虚名所累,耗费一生心血去博取所谓功名,而再没有多少人对江山感兴趣了,太宗皇帝这个举措有效的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使天下间有才学的人都去考试进士,为一个虚名去耗费一生的才智。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意思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一个长远的政策(指科举制),让天下的英雄才子们为此付出无数的时光,这句话主要表现了科举制度两个方面的社会影响:
一、积极影响
“真长策”表现科举制长远的生命力,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二、消极影响
“尽白头”表现了科举考试消极的一面,浪费了许多士子的时间乃至生命。人们为了博得进士一第,不惜付出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光,以至于有“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上进士都不算晚)”的说法。
并且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扩展资料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唐代制科科目多达一百多个,应制科试者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科举及第者,现任或罢任官员也可参加。
唐朝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的确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第二节?诗歌才华与功名(1):唐代科举的社会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是唐代的赵嘏写的。这是感慨科举制的实行,笼络天下士子,让他们奋斗一生的现象。
原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芸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残句 【唐】赵嘏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芸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 (《韵府》)

赵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进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后唐朝赵嘏根据这一典故写下了“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千古名句……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资源来自魔方格APP

历史书上写的……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指唐太宗( ) A善于用人 B虚心纳...
答案: C:科举取士;贞观年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列队而出时,非常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在他看来,科举制度是使天下英才为其效力的手段而已。在隋朝之前,做官的都是推荐,是将察举制度;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该诗句是说唐太宗( ) A.善于...
题目中的唐太宗说的诗句反映了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束缚,以此得出答案C。 点评: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与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是个长远的策略。 他开科取士,结果赚尽了天下英雄,他自己也白了头。2、【作者简介】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什么意思_出处及原文翻译_学习力...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意思是:太宗皇帝制定了长远的谋略,用科举考试的办法,笼络天下有学问的人,通过进士及第的办法来作官,引诱得天下的英雄为之白了头,而无怨言。作者简介赵嘏(约806年-852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什么意思?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意思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一个长远的政策(指科举制),让天下的英雄才子们为此付出无数的时光,这句话主要表现了科举制度两个方面的社会影响:一、积极影响 “真长策”表现科举制长远的生命力,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是什么意思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句话的正真意思是不同于字面上的意思的,是说天下英雄均为进士虚名所累,耗费一生心血去博取所谓功名,而再没有多少人对江山感兴趣了,太宗皇帝这个举措有效的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使天下间有才学的人都去考试进士,为一个虚名去耗费一生的才智)请采纳~...

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长策是指的什么它的创立标志着什么_百度知 ...
(1)据所学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中“太宗”是指唐太宗李世民.(2)据所学知,诗中“长策”指的是科举制度,在隋朝隋炀帝时期开始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如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等.(3)据所学知,...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是谁写的?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是唐代的赵嘏写的。这是感慨科举制的实行,笼络天下士子,让他们奋斗一生的现象。原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芸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 A.唐太宗通过科举...
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时科举考试的难度。题文中的诗句反映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科举考试的录取率极低,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三十老明经,四十少进士”这句诗也说明了这一点。故答案选B。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什么意思?
太宗皇帝真是长远的计策,诳骗得英雄豪杰都变成白头发(耗尽年华)

福贡县15120254404: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翻译 -
独选复方: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上句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是个长远的策略. 下句写他开科取士,“志在牢笼英彦”,结果赚尽了天下英雄,他自己也白了头.也有人说“英雄尽白头”,指自科举制度以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福贡县15120254404: 历史试卷难题,低智商别进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说明了什么? -
独选复方:[答案] 形象的刻意了进士等第的困难,同时也说明了科举制是士人出仕的途径,也是统治者统治知识份子的手段.

福贡县15120254404: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白了头.含义是什么? -
独选复方: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上句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是个长远的策略. 下句写他开科取士,“志在牢笼英彦”,结果赚尽了天下英雄,他自己也白了头.也有人说“英雄尽白头”,指自科举制度以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福贡县15120254404: 唐朝赵嘏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描述的是() -
独选复方:[选项]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 C. 均田制 D. 租庸调制

福贡县15120254404: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什么意思
独选复方: 太宗皇帝真是长远的计策,诳骗得英雄豪杰都变成白头发(耗尽年华) 这是最直白的翻译 还有一个翻译就是 太宗皇帝真长策 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是个长远的策略. 赚得英雄尽白头 他开科取士,结果赚尽了天下英雄,他自己也白了头.

福贡县15120254404: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说明了什么?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含义? -
独选复方:[答案]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说科举能为国家推举人才(科举的好).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说科举的竞争激烈(远远大余公务员),许多人到了六七十岁才能中举

福贡县15120254404: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太宗''指谁?'长策'是指什么? -
独选复方: 在唐朝太宗皇帝贞观年中读书人才真正开始积极参与举进士考试,“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是个长远的策略.下句在历史上则有二个解释1,他开科取士,结果赚尽了天下英雄,他自己也白了头.2,也有人说“英雄尽白头”,指自科举制度以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这句话的正真意思是不同于字面上的意思的,而是说天下英雄均为进士虚名所累,耗费一生心血去博取所谓功名,而再没有多少人对江山感兴趣了,太宗皇帝这个举措有效的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使天下间有才学的人都去考试进士,为一个虚名去耗费一生的才智.

福贡县15120254404: 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独选复方: 上句,太宗皇帝真长策 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是个长远的策略. 下句,赚得英雄尽白头,在历史上则有二个解释 有人认为是写 1,他开科取士,结果赚尽了天下英雄,他自己也白了头. 2,也有人说“英雄尽白头”,指自科举制度以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他对唐代教育事业起到,一个完全符合当代大趋势的选拔人才制度,使得后期君王都使用的科考制度来给朝廷更新官员 至于楼主,想怎么选下句的意思,桔子不加多推荐,因为至今历史学家也没给出统一答案

福贡县15120254404: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近白头”描写的是什么制度? -
独选复方:[答案]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u)的诗,见《唐摭言》,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赵嘏写这诗的意思是: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由于应...

福贡县15120254404: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指 -
独选复方:[选项] A. 唐太宗为人狡猾,具有欺骗性 B. 唐太宗没有能收揽到真正的人才 C. 唐太宗时进士科人才济济 D. 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