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不用对付徐肃那样来对付诸葛亮?

作者&投稿:禽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操为什么不用诸葛亮~

鲁迅先生说得非常正确,诸葛亮是中国造神运动的结果,也是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诸葛亮在史实中并不是特别强,只是一个普通的丞相,周瑜比他厉害,谋略没郭嘉强,排兵布阵没司马懿厉害,计策比不上荀彧,但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理论等方面的才能是很优秀的。
这样一个人在那个时期(尤其是前期)的成绩也并不是很突出,曹操用他做什么。
LZ想多了解三国,就读《三国志》,演艺只是小说。
可小说又毕竟不是历史,尊重历史事实与尊重艺术规律,本身就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以《三国演义》小说中塑造的周瑜为例,在《三国志》中“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的周郎,到了罗贯中笔下,为了遵循陪衬诸葛亮的艺术规律,只好让历史上真实的周瑜蒙冤受屈,心胸狭窄竟成了他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流行民间的“三国戏”更是将此演到极至。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羽的“贪恋美色”。这实在让民间的关公崇拜者脸红。据当时有关的笔记记载,曹操和刘备围攻吕布的时候,吕布曾派手下秦宜禄向曹操求救。关羽听说秦宜禄的妻子标致可人,就对曹操说,如果攻下下邳,能否把秦宜禄的妻子给他。曹操答应了。等快攻下下邳的时候,关羽又向曹操提起此事。这让曹操起了疑心:关羽多次向我提及要秦宜禄的妻子,是不是她确实生得漂亮?于是,曹操就先派人把秦宜禄的妻子找来,一看,果然美若天仙。曹操就没有给关羽,而是自己留下了。关羽极为不爽。据说有一次打猎,他就想把曹操杀掉,是刘备加以阻拦,才罢手。因此,历史的关羽并不像《三国演义》里那么“堂堂正正,凛凛冽冽,皎若青天,明若白日”。
曹操和诸葛亮

再比如,关羽最为人称道的一次战役——水淹七军,真实的历史实际上是:当时天降大雨,汉水泛滥,淹了曹营的地盘儿。于禁退到一个山坡上,没有退路,被关羽抓住了。并非是关羽有意掘开汉水,而是天假其便。到了小说里,由于突出关羽个人英雄主义的艺术需要,连这个“天功”都算到了他头上。另外,华雄不是关羽斩的,是孙坚斩的;文丑也不是关羽“诛”的,历史的关羽只斩了一个颜良。至于关羽投降曹操,在忠孝唯此为大的封建社会里,对于臣子是罪莫大焉;为了替关羽掩饰,小说家、戏剧家、民间艺人等喜欢人为造神的人,就给关羽寻客观、找理由,说他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个妻子,不能独自突围,终把出发点归到“忠义”上。再虚构地加上跟张辽约法三章:第一,降汉不降曹,我降的是大汉天子,不是曹操;第二,要善待我的嫂子;第三,将来一旦得到哥哥的消息,千里万里我要去寻兄。曹操答应了,才有了关羽的归顺。小说其实是艺术地以掩耳盗铃的手法,极力夸大关羽的优点,并掩饰或美化他的缺点。

可见至少在历史与小说的加减法运用上,罗贯中是陈寿的“敌人”,他将历史的周瑜带入了歧途,不仅使周瑜冤深似海,而且,几乎永无平反昭雪之日;他将关羽塑造成武功盖世、义薄云天的圣人,而绝口不提他贪恋女色的人生“污点”。

这在艺术上当然很容易解释,因为如果尊重史实,即小说按历史本来面貌塑造周瑜、关羽,那诸葛亮和关羽在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便要丢分了。因为,凡《三国演义》的读者,更甭说那些受作为戏曲小生形象的周瑜影响的戏迷们,几乎没有人怀疑最后那个戏剧性地被诸葛亮气死的周瑜,就是历史上真实无误的周瑜。另外,在对关公崇拜根深蒂固的百姓眼里,武圣的神话早已经颠扑不破,有谁会相信关羽近女色的“鬼话”。“真史”反而成了“假说”。每当想到我已经接受或被灌输的历史,有可能是这种“假做真时真亦假”的历史,浑身的毛孔便禁不住渗出一层冷汗。

类似这样的例子,《三国演义》里还有不少,学者们在“纵论”时也讲到一些,像历史上“鞭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单刀赴会”的不是关羽,而是孙权;还有诸如关羽到底有没有一个叫关索的儿子,等等,“历史”与“演义”一经对照,便十分有趣。可见,历史与文学也是忠孝两难全了。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三国志》是晋朝人写的,《三国志》里以文学笔法记载的生动异常的对话,无疑具有口述史流传的性质,同时,里边有意无意间加入“春秋笔法”都是十分正常的。而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作者“尊刘贬曹”的主观历史态度,又已先入为主地决定了他“春秋”笔力的描写,包括把曹操刻画成奸诈无比的反面人物,把周瑜写成嫉贤妒能的小气鬼,把关羽写成完美无缺的圣人,把诸葛亮写得“多智而近妖”,而这些是仅仅阅读小说《三国演义》所无从知晓的。

也正是基于此,从事了十余年口述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我,甚至有时开始相信俄国史学家艾克什穆特在《历史与文学:异化地带?》一文中的斗胆预言:“文学与历史学质上全新的结合将成为下个世纪(指21世纪——按)智力生活的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这种结合将成为科学知识的一种形式,其目的不在于对过去的个别方面进行专题研究,而在于对二者进行艺术综合。……‘极而言之,历史学家的著作将成为一种文学事实,而历史认识则将成为对世界进行审美思考的一种形式。’凡无助于形成艺术的体裁将为历史学家所不取。”“历史学家在与时代对话时,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能只考虑阐述自己研究成果的逻辑,也必须考虑阐述这一成果的形式,尤其是当研究者感到有必要与读者分享他在与过去直接交往时产生的那种感受时。”

如此说来,罗贯中无疑已是这类“全新的结合”的先行者之一,并势必由此产生随之而来的症结,即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中,除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三国故事,很少有人会真正去关心,《三国演义》的正式书名究竟是什么?《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真的是罗贯中吗?罗贯中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籍贯在哪里?生活在什么时代?都写过什么作品?他在撰写《三国志演义》时,是不是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这样的劳动应不应该得到确认并受到尊重?更尤其少年读者,我小时候就这样,手捧着《三国演义》连环画,脑袋里一天到晚盘算的是如何按武艺的本事大小排座次,凡是打打杀杀的段落、画面就有滋有味地反复阅读,废寝忘食,百看不厌,书页都看得发黄卷边了。连神仙般晃悠着羽毛扇的诸葛亮,嫌他碍事儿,几乎都是跳过去,不看。稍微大了一点,才知道成年人管诸葛亮的心眼叫“足智多谋”,他原来是忠贞智慧的化身,“出师未捷身先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意味。而且,有许许多多的战争场面是因为有了他才能如此这般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令人拍案称绝。这当然是罗贯中的艺术功劳;也才慢慢理会,原本代表汉室正统的刘备,虽有“三顾茅庐”的“虚怀若谷”,却并不讨读者喜欢。特别是一想到他作为鼎立三足之一脚的蜀汉江山,最初都是从他自己的刘姓手足那里谋取来的,就更觉得他假仁假义。


3 曹操和诸葛亮

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毫不夸张地说,听学者们在文学馆“纵论”,实在犹如一卷精华在手,省却光阴无数。拿“三国”来说,大学者刘世德开篇就破题:这部书的正式的、准确的、科学的名称,应当是“三国志演义”。为什么呢?这牵涉到对“演义”二字的理解。用今天的话说,“演”就是阐述、表现、介绍、发挥等等的意思,“义”就是书的内容、蕴涵的思想、故事情节等等的意思。“三国志”当然指的就是二十四史当中的陈寿的《三国志》。所谓“三国志演义”,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实际上就是“演《三国志》之义”的意思。所以“志”字是不能缺少的。接下来,罗贯中的小传、籍贯、生卒年及在创作《三国志演义》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作品传世,娓娓道出。
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人物成功的艺术塑造,以曹操为例,正如郭英德所说,罗贯中在描写曹操奸诈、残忍一面的同时,并没有回避,而是生动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另一面。换言之,在作者笔下,曹操虽是一个反面人物,却不失英雄本色。作为英雄本色的突出表现,作者很注意写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就曾说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可见,是他的王者气质、政治智慧和枭雄性格,造就他成为“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单就写人物来说,我觉得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复杂、最丰满,也最真实、最可信的一个艺术形象。

  太多了。比如:火烧赤壁等。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祖籍琅琊诸县(今诸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徐庶是至孝,诸葛亮是至忠!从根本来说无论是徐庶还是孔明在性格上都只是个特殊的个例,并不具有普遍性,那条计策根本就是为徐庶定制的,怎么能够用在其他人身上?要是单一条计就能摆平全天下人,要那么多谋士干什么?况且一再用要挟的手段去将别人的人才揽为己用,逼人于那不忠或者是不孝之间去作选择,岂不是寒了天下谋士的心,为天下人所唾弃和不齿,得不偿失啊!何况就是他想以孝和亲来要挟孔明,也未必能拿到孔明所要亲要孝的人啊!

不管用,诸葛亮大哥在曹操手底下干活也没好使,孔明多鸡贼啊,关键时刻六亲不认的

楼主。是徐庶。不是徐肃。因为徐庶的母亲在曹操那里被软禁了。以此来要挟徐庶,徐庶是个孝子不能不管他母亲。所以他就回去照顾母亲去了,但是却没有像曹操提供一言一计,而诸葛亮无牵无挂,有没有什么软肋被曹操要挟,自然鞠躬尽瘁的为刘备,曹操又怎能奈何与他。

徐庶为人忠孝,有母亲被曹操扣留,所以进退两难,过的太苦!而诸葛亮多机智计谋,曹操应是无奈

一、诸葛亮小时候就没有了父母。 二、诸葛亮他大哥事孙权。你想抓他小弟?很抱歉的是他小弟诸葛均到后来事魏。 三、诸葛亮这个人聪明绝顶。听说过一个词没有,叫作树大招风。曹操再怎么爱才,也不会招来一个比自己强的人。

貌似三国上没有徐肃这个人的吧!


徐庶识破了连环计,为什么没有告诉曹操呢?
如果他不告诉曹操,也不奇怪。但是,徐庶并不想告诉曹操,他已经答应不为曹操谋划什么。当然,为了保护自己,他当然不能呆在曹营。曹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徐庶知道这件事,所以当他回到徐庶身边时,他肯定要向徐庶打听一些消息。然而,xu是如此聪明,曹操可能不知道任何事情。否则,关于徐的谋杀的信息将被...

三果国的徐庶,真的进曹营,没献一策吗?
至于徐庶母亲自杀和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就存在疑点了。《三国演义》之所以虚构了曹操用计赚徐庶和徐庶承诺不为曹操设一谋,以及临走之前推荐诸葛亮,无非就是为了证明徐庶: 身在曹营心在汉 。既然三国演义的记载和正史相矛盾且出现巨大的漏洞,徐庶投靠曹操的真实心态就值得研究了,他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么...

曹操谋士徐玉怎么死的
是荀彧吧?荀彧是在曹操进位为公时劝曹操不要进爵惹怒了曹操,以后曹操派人给了他一个空饭盒,荀彧看罢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服毒自杀

《三国演义》中虽是曹操的谋士但一生未献一计的是?
后因曹操的谋士程昱用计软禁徐母,徐庶事母至孝,无奈改仕曹操,临别刘备时,推荐了诸葛亮。后徐母因此事自尽,徐庶自责不已,终生未徐庶原名徐福,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向学,因中原战乱,客居于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后徐庶效力于刘备,还推荐了诸葛亮。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

徐庶的能力很强,为何不愿跟随曹操效力?
众所周知,因为曹军在赤壁之战后的失败,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而在赤壁之战中起关键作用的人就有徐庶,因为他的计谋,曹操大败。我们都知道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徐庶的实力不容小觑。再回到徐母被曹营的人抓走这个话题,因为徐庶的不配合,曹营的人模仿徐母的笔迹给徐庶写信,要求他离开刘备,徐庶...

三国中徐姓大将:一位破曹,一位灭蜀,一位败魏,他们都是谁呢?
先说破吴的是谁呢,没错就是徐荣。如果不熟读三国的朋友,肯定不知道徐荣是何人。徐荣在演义中也只是短短略过,但就在这不到一篇的文章中,却发现徐荣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如果不是曹操自带BUG死里逃生,必死于此人之手。接下来就是精彩时刻,徐荣大败曹操:徐荣受命于败军之际,率军在荥阳汴水布...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故事
徐庶特别地伤心,可他知道进了曹营曹操也不会放他走了。从此,徐庶在曹营中,无论大事还是小事,他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一言不发。这也是后来人们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今天我非常高兴,通过查阅资料又学了一个历史知识。可我在赞扬徐庶的忠孝品质时,也感到自己的课外知识特别的浅薄。所以我...

曹操收徐州时,到底有没有屠城(如彭城),理由又是什么呢?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述的:“秋,曹操引兵击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保郯。初,京、洛遭董卓之乱,民流移东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之不流。”《三国志》陶谦传说“死者万数”,指的当是双方交战中死亡的总人数,主要是曹军...

徐庶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的做法是否值得?
在徐庶角度是值得的,并且也这么做了。人各有志,事情有多角度,傍人可议可评,也可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当事人的值与不值却难苛责。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徐庶本名徐福(三国演义中因对史书的误解错将...

徐晃凭什么能让曹操出营七里迎接他
徐晃治军严谨,令行禁止,当时诸军云集,曹操巡视各营,不少士兵出阵围观,唯有徐晃部下军营整齐,将士无人乱动。曹操叹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汉初名将,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风啊!”徐晃生性俭约谨慎,交战前常派斥候侦察,先为不可胜,然后奋勇作战,兵士们常常忙得没有空闲吃饭。他常常感叹说:...

阆中市14750965207: 为什么曹操不用对付徐肃那样来对付诸葛亮? -
淡枝康艾: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徐庶是至孝,诸葛亮是至忠!从根本来说无论是徐庶还是孔明在性格上都只是个特殊的个例,并不具有普遍性,那条计策根本就是为徐庶定制的,怎么能够用在其他人身上?要是单一条计就能摆平全天下人,要那么多谋士干什么?况且一再用要挟的手段去将别人的人才揽为己用,逼人于那不忠或者是不孝之间去作选择,岂不是寒了天下谋士的心,为天下人所唾弃和不齿,得不偿失啊!何况就是他想以孝和亲来要挟孔明,也未必能拿到孔明所要亲要孝的人啊!

阆中市14750965207: 曹操为何不杀徐庶? -
淡枝康艾: 爱才 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

阆中市14750965207: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曹操为什么不杀他 -
淡枝康艾: 第一种可能,徐庶进曹营是赤壁之战前的事情,那时曹操还不是奸雄,他还不那么心狠手辣,等曹操到了晚年变成地地道道的奸雄的时候他杀起人来真是不眨眼睛,包括杀掉了人品一流的崔琰和智慧一流的荀彧.第二种可能,是曹操这个时候还...

阆中市14750965207: 东汉末年,赤壁之战的时候,为什么曹操不用火攻? -
淡枝康艾: 曹操是集群作战,大部队在一起,火攻能造成最大的损失,联军这边就不一样,就算你用火攻,也能迅速分开起火船只,降低损失,不会对战场起太大作用,所以才说联军占了地...

阆中市14750965207: 曹操为什么不杀徐庶 留着没啥用 浪费粮食 -
淡枝康艾: 曹操深知徐庶是个人才,耐心等待徐庶服软的一天.还有,徐庶不像杨修那样锋芒毕露,有损无益.所以,赤壁大战前夕,徐庶申请到一个地方做管理,曹操还以为徐庶回心转意了呢.

阆中市14750965207: 曹操为什么不像刘备尊重诸葛亮那样尊重司马懿?反而对司马懿经常没有好脸色 -
淡枝康艾: 第一,曹操手下谋士如雨,能人非常多,多司马懿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刘备手下谋士小猫两三个,物以稀为贵.第二,司马懿出生门阀士族,曹操在位期间由于大量启用寒门子弟,所以很多门阀士族对他很不满,曹操也一定程度上的压制门阀士族.

阆中市14750965207: 曹操,刘备在对待徐庶母亲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可看出二人怎样的性格 -
淡枝康艾: 曹操对于徐庶的母亲是强制性的,而刘备却是重他人,这样可以看出曹操是,刚愎自用,强势的性格.刘备是宽以待人,性格温婉的人

阆中市14750965207: 曹操为何不请诸葛亮 -
淡枝康艾: 当时是封建社会,有计谋的人好多投在曹操部下,这些有计谋的人当然都希望被上级看重,故一般不会把别人推荐给他,再说人人都认为自己的计谋很高,即都认为自己很厉害.另外,如果推荐了别人,可能自己就失宠了,所以没有人给他推荐也可以理解.当时,刘备也是遇见了水镜先生才知道了卧龙和庞统.庞统当时在东吴,孙权也不知道.由此可见,当时曹操不知道也属于正常,这就是领导者的失误,他们是贵族,当然不会随便去寻找人才,即礼贤下士,否则,历史就要不一样了.

阆中市14750965207: 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什么不使用“火箭”,那样诸葛亮不死才怪?
淡枝康艾: 赤壁之战是在冬季吧,气候干燥,火箭应该都封存好了,要用才拿,袭击太突然了.酒啊,油啊,棉布什么的都用作取暖了,突然间拿不出来. 补充一下,这个故事是存在的,其原型是孙权.跟刘备一伙人没关系,也不是赤壁之战上发生的.

阆中市14750965207: 曹操为什么不杀关羽? -
淡枝康艾: 曹操不杀关羽,原因有以下几点: 1、曹操想感化关羽.关羽是一员虎将,温酒斩华雄,诛杀颜良、文丑,万军之中,如虎入羊群,英勇盖世.曹操历来重视人才,希望通过善待关羽来感化他,最终让其投奔到自己麾下.所以,关羽战败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