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的儒教是文化还是信仰?

作者&投稿:尔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吗~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按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说法,儒家学派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在儒家的思想元素中,仁义礼智信五常居于核心。孔子把礼仪看得很重要,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治国的要义就在于用夏历,穿汉服。仁、义是基础,又可将仁义和道德等同。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四字”为忠、孝、节、义。诚、恕、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中庸、宽、严、刚、柔、敏、惠等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元素。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其中:“易为群经之首”,它是关于如何认识天命的重要哲学典籍,西周开创时曾对夏商的“卜问”方式总结和推演发展,形成“天命”的观念,总结为周易,孔子则进一步为其作上注解,成为儒家的易,它是理解其他经书的基础。诗、书、礼、乐分别为为上古三代的诗文、史书、德训规章、祭祀仪乐的收录,它们是在西周之前的就存在的典章制度,包含了最早的祖宗信仰和礼乐文化,孔子为它们加上注解。春秋则是一部记录东周时期的编年史书,据说为孔子本人所著。
孔子的主张是人本主义的,“人本”和“性善”是儒家重要信仰:人天生固有的人性是善的,但要知足、常乐。儒家主张普及对人的教育,西周教育只限于宫廷的士官,孔子提出要教天下人都知道德礼节,他带着徒弟们周游列国,行教一生。孔子身后,他的学生有著名的“七十二圣人”,论语据说是他的学生们记录孔子一生事迹、言行的书。
随着朝代的推移,儒家也包括了后期朝代的儒家学者著作和思想,著名的有:西汉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南宋时朱熹创建理学,尊四书、立中庸,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开创的程朱理学在元代之后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此外,宋明以后儒家逐渐整合了中国民间信仰、佛教、道教,一起形成现代中国多元的信仰体系。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一般都具有一些显见的道德教条及行为教条;但是在私人场合,儒家对其治下的个体只要求自我反省,与其他很多宗教相比,这种自我反省并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
儒家作为一种普遍的标志性信仰,它的核心思想和准则在各类儒家典籍中没有直接的记载,“儒”字的图像更能体现它的核心思想。儒字有二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最后一意接受较广。“儒”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材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家一词本来自《汉书·艺文志》的图书目录。“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也就是说,儒家以六经为圣经,遵循尧舜之道、以周文王、周武王的典章(周礼)为典范,以孔子为宗师,教化民众的流派。[14]自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门四科十哲、二十二贤、七十二弟子以下及历代名儒为祭孔“从祀”。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传统的儒家典籍有三类,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孔子之前,《诗》《书》《礼》《乐》已备。学校教授,即此四种。孔子教人,亦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又曰:“《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诗》《书》《礼》《乐》,乃周代通行之课本。至于《春秋》,国史秘密,非可分布,《易》为卜筮之书,事异恒常,非当务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赞《周易》、修《春秋》,然后《易》与《春秋》同列六经。以是知六经之名,定于孔子也。”《庄子·天运篇》中孔子也对老子说自己“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汉武帝“独尊儒术”把儒家立为国教,并设立了五经博士,五经成为国家法典,开启了春秋决狱的时代。熹平四年,汉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共刻《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鲁诗》、《仪礼》七经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儒教是中国专制社会长期形成的特殊形式的宗教,中国是否存在儒教,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不存在儒教,“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这个字,原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它的字义是“优”及“和”的意思,说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足以说服别人。所以它只能称为“儒家”。有的认为存在儒教,孔子教主,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利把孔子学说宗教化,定儒教于一尊。隋唐时期“佛”、“道”、“儒”并称为三教,此后,三教出现合一的趋势。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儒教体系完成于宋代,它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信奉“天地君亲师”,“君亲”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师”相当于解释经典、代天地君亲之言的神职人员。《四书》、《五经》是儒教的经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规定的宗教仪式。童蒙人塾(学)读书,开始接受儒教的教育时,要对孔子的牌位行跪拜礼。从中央到地方各州府县建立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学宫等)。作为教徒(儒生)定期聚会朝拜的场所。虽然在认识上各有不同,但是无论称为“儒教”或是“儒家”,其创始人均是一个孔子。

  儒教(家)学说,很符合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到汉武帝时,就向全国宣布,抛弃百家的学说,表彰儒家的思想,要大家阅读“六经”。使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把儒家思想提到唯一独尊的地位,从此以后,各个朝代实行“科举制度”,都以儒家作为考试做官的唯一课题,这就迫使人们非学习儒学不可,因此,儒学得以长期发扬光大。儒学统治中国达千年之久,它起了稳定封建秩序、延长封建社会寿命的重要作用。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本来就是直接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学说的核心就是强调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的绝对统治地位,巩固封建宗法的等级制度。所以这种学说稍加改造就可以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本身就具有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宗教的可能。但是在先秦它还不是宗教,只是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与其他各家进行争鸣。由儒学发展为儒教是伴随着封建统一大帝国的建立和巩固逐渐进行的,曾经历了千余年的过程。孔子的学说共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改造在汉代,它是由汉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汉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宗法专制国家需要一套在意识形态上和它紧密配合的宗教、哲学体系。孔子被推到了前台,董仲舒、《白虎通》借孔子的口,宣传适合汉代统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第二次改造在宋代,宋统治者集团利用机会从唐末五代分散割据的混乱局面中捞到了政权。他们鉴于前朝覆亡的教训,把政治、军事、财政、用人的权力全部集中在中央。宋朝对外宁可退让,对内则强化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思想文化领域里也要有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相配合。汉唐与宋明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国家,但中央权力却是越来越集中,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方法也越来越周密。为了适应宋朝统治者的需要,产生了宋明理学,即儒教。儒家的第二次改造,虽说完成于宋代,追溯上去,可以上溯到唐代。韩愈推崇《大学》,用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法统。李翱用《中庸》来对抗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到宋代朱熹则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定为“四书”,用一生精力为它作注解。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宋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定为全国通用的教科书。“四书”从十三经中突出出来,受到特殊的重视。

  儒教(家)基本教义:

  "天":本体——又叫乾元、道、(无极而)太极、理、本心、良知、仁、诚、上帝

  “性善论”--人人皆可为尧舜,个个心中有仲尼

  “道统”:尧——舜——禹——汤——文武(以上为圣王合一期)——周公——孔子——孟子——

  “五常”:仁(此“仁”意义不同于本体之“仁”)、义、礼、智,信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八目”:1)格物 2)致知 3)诚意 4)正心 5)修身 6)齐家 7)治国 8)平天下

  “三达德”:智、仁、勇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持志养气”、“养浩然之气” (孟子)

  “三希修炼”:士希贤, 贤希圣, 圣希天 (宋 ·周敦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 ·张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孔子只把他自己称作是智慧通达的教师,惟独耶稣宣称他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耶稣是人类的上主,他用雄辨的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神性.
耶稣基督献身,被埋,并从死里复活.大约有五百人在他复活之后亲眼见到了他,他们所目睹的耶稣能神奇地走进房门,瞬间行很远的路程,且能升到天庭. 他的复活的身体从天父那里领受了焕然一新的灵,从天上差遣圣灵下来住在门徒当中,给他们增添力量,使徒彼得的切身经历,栩栩如生地证实了耶稣已确实升上高天.

先说什么是文化和信仰吧。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可以包括文字、著作、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信仰等等。所以信仰是文化的一个方面。
信仰是一种精神和内心的依靠和依托对象,其对象可以是理想、人物、精神、或者一般的“等”。现在说的西方文化的信仰主要是基督教信仰,也就是基于圣经的以耶稣上帝为对象的精神信仰。
如果来比较文化和信仰的范围大小,信仰是文化一个小的但主要的方面。如果文化是100,信仰最多只是其中的一个1,甚至不到。所以说影响一个文明怎么怎么样,会不会因为信仰的问题而落后,这样去考量是很片面的。
现在中国人普遍感觉自身很落后,认为自身落后是因为文明和文化的关系,是因为中华文化太落后以至于造成中国全面落后。那其实是不是这样呢?且先不说文化,可以说中国在很多方面现在都不如西方,比如经济的方方面面,科技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方面经济的发展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的,一般50年甚至不到就可以了,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有大量实际史料可以考证的。其次是科技,科技的发展至少需要50年以上,看看韩国经济是不如世界前列了,但是要说科技实力,还是很靠后的,而且这也受很多方面的限制;再说政治,由于冷战的原因,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到底是所谓的资本主义制度好还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好,这个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却意识形态化了。政治制度归根到底是为社会服务的,不存在任何的颜色,资本主义好也是只在西方好,因为他发展了几百年了,他好也不是因为他是资本主义好,而是因为他在不断改进,改进了几百年才好到如今的程度。所以,政治制度的发展就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来积累。而政治制度也只是文化的一个方面。那文化的发展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1000年的文化也只是不成熟的文化。而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当然是中华文化。当今世界只有中华文化真正的传承了5000年以上,其他的文化为什么都断绝了?因为时间和实践是最好的和最残酷的绞肉机。没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只会在历史中被无情的淘汰。说这些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中华文化传承下来靠的不是运气,他的传承有的根本原因和优势。那政治制度的发展成熟都需要上百年时间,可想越珍贵的东西越需要时间去建立。可想而知中国的文化是多么珍贵。
那么现在中国人为什么反而普遍感觉到自身文化不行了呢,甚至比西方的文化差了呢?一是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对自身文化的了解,这是有历史因素的,中国的文化素质普及程度还很低。当中国文化在海外备受推崇的现在,国人却对自身的文化一无所知。在对国外的文化也一无所知的同时,却盲目的认为西方文化非常先进。所谓自知者明,不自知何谈自明呢?而是西方更早的进行了经济制度的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推动利益和效率至上,催生了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并激发了社会在经济科技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腾飞,并把古老的封建主义经济体制的中国远远的甩在了老后面。以至于中国在经历上百年的追赶以后,还在各个方面落后于人。因为在经济、科技、政治制度方面,在时间上中国已经落后与人。而再过50年,难说中国在这些方面不能超越西方。
而如今也有不少专家加入到思考和对比西方和中华文化的“终极”思考之中,其中很有看点的一种看法就是中国文化没有信仰。最近连易中天“老先生”,都提中华文化范畴,貌似都要呼吁给中华文化来个“精神依靠”。其实中国文化发展了5000年,是不缺“信仰”的,但是现在的确没有信仰了。如果要说信仰,中华文化比其他任何文化都不缺信仰,而且"信仰"这个时髦的东西早已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残羹冷炙了。中国以前也是有信仰的,而且很多,后来经过文明的反正都被抛弃掉了,因为中国的文化台博大广义太有深度了,已经不是一个上帝几个神仙能够代表和顶得住这么大一个帽子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的是,中国的文化已经内涵化,精神化了。或者可以简单的说,中国文化拥有的是精神,中国文化已经上升到一种精神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还没有进化到可以摆脱迷茫找到自我精神寄托的程度。基督教文化也强调原罪和自我救赎。但这同时成为其摆脱罪孽的借口。欧美一贯对内宽容和对外却极端残忍以及双重标准的对外政策,其实也是其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

儒教是中国专制社会长期形成的特殊形式的宗教,中国是否存在儒教,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不存在儒教,“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这个字,原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它的字义是“优”及“和”的意思,说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足以说服别人。所以它只能称为“儒家”。有的认为存在儒教,孔子教主,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利把孔子学说宗教化,定儒教于一尊。隋唐时期“佛”、“道”、“儒”并称为三教,此后,三教出现合一的趋势。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儒教体系完成于宋代,它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信奉“天地君亲师”,“君亲”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师”相当于解释经典、代天地君亲之言的神职人员。《四书》、《五经》是儒教的经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规定的宗教仪式。童蒙人塾(学)读书,开始接受儒教的教育时,要对孔子的牌位行跪拜礼。从中央到地方各州府县建立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学宫等)。作为教徒(儒生)定期聚会朝拜的场所。虽然在认识上各有不同,但是无论称为“儒教”或是“儒家”,其创始人均是一个孔子。

儒家与道家都是学派。

宗教反映了人们对神和终极关怀的探求,具有伦理价值。宇宙万物是有起源和规律的,自古以来,人们把导致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因(因缘)叫做上帝,神,天,道或造物主。在古代,中国人就相信有一位造物主或至上神存在,商朝和商朝以前的人称之为上帝,周朝人称之为天,老子和庄子称之为道。虽名称有异,实则指同一位造物主。人们大都承认,人都是有罪的,与永恒的造物主分开了。人们希望摆脱自己的罪和因罪所要承受的报应,回归造物主,获得永恒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在儒家经典《五经》中有造物主和至上神——天,上帝,神的观念,在《道德经》中还有道的观念。这些观念被认为与圣经中的神的观念相同,所以人们把圣经翻译成中文时,用上帝,神,道来翻译基督教的神。《诗经·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意思是上天(上帝)造化产生了万民,又为他们创造了万物,制定了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意思是说,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他无声无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强把他叫做“道”。我们的祖先还相信上帝是赏善罚恶者,《书经·伊训》说:“惟上帝不常(非同寻常,绝对公义),(人)作善,(上帝)降之百祥;(人)作不善,(上帝)降之百殃。”另一方面,注重现实社会,注重伦理道德也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人与人关系上,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形成了相互尊重,寻求共识,求同存异,多元互补的传统。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地启迪性。

儒教,本来是教育,也就是文化,但是,当世之人,一方面有放弃趋向;另一方面,因文言文艰涩难入,而不能尽其意。因此,有脱化为宗教的迹象。
建议楼主认真参读儒家经典,如其中重要经典《大学》、《中庸》。
其中对神鬼之德是这样说的:(《中庸》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读音: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音:审)可射(音:译)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实际儒家教旨,对佛、道影响都非常深远。可以简单列举一二。
如《中庸》开篇所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又云: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以上内容是《中庸》教旨之核心,同时所透露出的精神,也与佛、道教义核心相通。
其中,可修之“道”,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之中那个无法言说之“道”;也是释祖常说“不可说!不可说!”之“佛道”,。
至诚之“诚”,就是让所有修行人,能够认真对待世间万事万物,能够依照《大学》开篇教导的修行方法“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以明白、洞穿万事万物之本质,即“谓之性”,也就是说,只有做到“天下至诚”,才能“尽其性”。这里的“性”也就是佛陀教育中的核心“自性”——如来自性,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的本体。也是道教中无法用语言表述的“道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是什么
即儒释道三大支柱。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意向,都牢牢指向入世。入世这个概念,把中国人的价值目标、人伦关系,都奠定于现世的...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讲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儒家讲的是敬。佛家讲的是养心,道家讲的是练气,儒家讲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3第三、佛道儒三教...

儒教是不是宗教
”其实在中国,无论是传授儒家学说的教师或是学习儒家经典的生徒,虽然敬仰孔圣人,但自觉地认知孔子是人而不是神,绝没有像一般宗教徒那样,把孔子视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灵、上帝。除了上述条件,这些学者还列举其他一些特点以证明儒教不是宗教。第一,没有神仙派系。道教除有“三清”、“四御...

儒教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三大宗教?
5、儒教供奉的五氏:大巢氏(风伏羲)、燧人氏(风允婼)、伏羲氏(风昊)、女娲氏(风希)、神农氏(姜柱)等人都是上古圣人,氏就是皇,皇就是受封的神灵,氏和皇都是儒教受封的神灵。此外,伏羲氏(东)、神农氏(南)还和轩辕氏(中)、少昊氏(西)、颛顼氏(北)又是儒教五方天帝。...

道教与儒教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道教与儒教的区别:理想人格的不同、人性论的不同、人生观的不同、思想核心不同。道教与儒教的联系: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一、道教与儒教的区别 1、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应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

什么是儒家文化,她倡导的又是怎么一种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

儒教是不是一种宗教?
由于关乎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参加争论的学者并不很多,然而第三次“儒教争鸣”确是20多年来我国学界最具挑战性,也是一个颇有争议并使诸多学者甚感困惑的问题。“儒教争鸣”涉及方面很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观点。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类:一是与宗教标准有关的争论,二是与儒教实际有关的争论...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而佛教文化只有三千年,它 ...
因为儒家思想与佛教的小乘基础相吻合。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是儒和道两家主要的传统文化(春秋战国的那些非主流的就不说了),人人在家里都有儒家伦理教育和道家因果教育的基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小乘逐渐没有了,因为儒和道代替了小乘,中国人扎根深,能接受大乘佛法,并且有修有证。佛教就逐渐与儒和...

儒教算是宗教吗?
第一次是在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为传教方便,力辩儒教不是宗教。第二次是在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出于政治斗争需要,彻底否定儒教是宗教。第三次发端于1978年底,任继愈在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大会上,从学术角度提出“儒教是宗教”论断。 由于关乎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参加争论的学者并不很多,然而...

为什么说儒教不能定义为“宗教”?
孔子为什么肯定“鬼神”而又“子不语”呢?这个问题我在之前也分享过,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孔子为代表的儒教是务实主义者 孔子是为圣人,《黄帝内经》中对于圣人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形容,叫做“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

阿克陶县13399602363: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算不算是一种宗教 -
运花维绛: 嗯,儒教 指儒家学派.又称孔教. 中国 历史上把 孔子 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阿克陶县13399602363: 能否讲中国古代的“儒”归类为宗教 -
运花维绛: 这真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依然在争论中,很多儒学大家都加入了争论.一方认为儒学就是儒教,代表人物为任继愈,牟宗三.反对者也鼎鼎有名,包括冯友兰,张岱年,梁漱溟等.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考虑:1.宗教的基本特征.反...

阿克陶县13399602363: 儒家(儒教)到底算不算宗教 -
运花维绛: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儒教,指的是一种教条规范,而不是宗教

阿克陶县13399602363: 儒教是宗教吗?为什么是或者为什么不是? -
运花维绛: 儒教不是宗教,而是属于中国文化范畴,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一般来说,属于文化,人们自然延续这个文化的习惯都不是宗教.

阿克陶县13399602363: 谈谈儒学是不是宗教求解答 -
运花维绛: 你好,朋友 儒家不是宗教,但后来的人把它当作儒教,其实你可以从孔子孟子的言语中找到答案,因为孔子寻求的是仁爱,讲究的是人治

阿克陶县13399602363: 儒教是不是宗教 -
运花维绛: 不是,儒家代表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学问,而不是宗教,孔子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如果儒家是宗教的话,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中国人有一种习惯,喜欢把自己达不到的境界神化,像佛教亦是如此,最原始的佛教是一种教学,当初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和儒家创始人孔子是一样的,都是以教化众生为己任,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以佛言视众生,说:”咦,众生心性,与佛无二“,这也就引出了佛教常说的一句话”众生平等“,所以儒家也好,佛家也罢都被后人神化,牵强附会了很多自己想当然的东西!无论什么事物还是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的好,不要人云亦云!

阿克陶县13399602363: 请问,孔子的儒学是宗教吗? -
运花维绛: 儒释道不是宗教,佛教,道教,儒学,是教育,智慧的教育,基督教,伊斯兰教叫宗教

阿克陶县13399602363: 儒学是华夏文化还是东夷文化 -
运花维绛: 儒学当然是华夏文化,因为在孔子出生之前,东夷文化从民族实体上就已经消失,融合到了华夏文明,剩下只是和华夏文化融合的风俗习惯.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阿克陶县13399602363: 儒教算是宗教吗?
运花维绛: 儒教不算宗教 但可以称之为信仰

阿克陶县13399602363: 儒教是宗教吗 -
运花维绛: 对于儒教是否是一种宗教具有争议.儒教不像道教那样可以成仙升天或者像佛教那样讲究来世,也不像西方亚伯拉罕诸教那样有天国.早期中国原始宗教具有上帝、四岳、祖先等诸神崇拜,儒教承认存在神、鬼,但不关心其世界的事,而将注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