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政权迅速败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不是南明军队呢?

作者&投稿:侨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失控”的南明军队是否是南明政权迅速败亡的真正祸根?~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三次,在大一统的中原汉族王朝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攻灭后,在南方得以重新立国,形成划江而治、南北对立的局面,从而实现国祚的延续。
第一次是两晋时期的“永嘉南渡”,即在西晋灭亡后,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延续晋朝国祚104年。
第二次是在“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的“建炎南渡”,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政权,使宋朝的国祚也延续了152年。
第三次就是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李自成率兵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后,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只不过仅仅过了一年,弘光政权便宣告覆亡。在此之后,虽然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多个由朱明皇族后裔建立的局部政权,但实力与统治范围远不能与弘光政权相提并论,也纷纷被清军攻灭。最终,伴随着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南明政权就此彻底宣告灭亡。


“永嘉南渡”、“建炎南渡”之所以能够延续前朝国祚百余年的时间,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两个政权都有着军队的保护,有效的抵御了敌人的进攻。东晋时期有过“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堪称“军事奇迹”,而在南宋时期由岳飞统领的“岳家军”抗击金军入侵、保家卫国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再看南明政权,特别是最初的南明弘光政权,军队非但没有履行拱卫疆土、抵御外敌的职责,却纷纷倒戈做了敌人的“帮凶”,就此也成为了致使整个南明政权覆亡的真正“掘墓人”。


从牌面实力上看,南明军队明显占据上风。
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弘光政权后,时任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在为抵御清军南下,积极地做着准备工作。
他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布置了四个镇的兵力,分别由黄得功、刘良佐、高杰以及刘泽清统领,俗称“江北四镇”,与此同时,他还安排左良玉继续领兵坐镇武昌,守卫着长江上游地区。
此时拱卫弘光政权的这些军队在实力上并不逊于清军,甚至可以说是占据着明显的上风的。


首先,这些统兵的将领们并非酒囊饭袋,恰恰相反,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
黄得功、刘良佐这二人,在此之前已经与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交战多年,多次大破敌军,立下不少战功;刘泽清则是始终奋战在与清军对抗的第一线,表现同样是有可圈可点之处;左良玉先是在关外与清军交战,随后又被调入关内,开始镇压农民起义军,对于双方的战法都很熟悉。
而高杰的经历则更是丰富,他的绰号是翻山鹞,以作战勇猛著称。他最早是李自成的部将,但是由于他与李自成的妾室刑氏私通,被迫反出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投降了明军,在这之后与李自成的战斗中,也是互有胜负。
所以,如果说是明军统兵的将领能力不济才导致的明军溃败,那纯粹是无稽之谈。


其次,就是明军在数量上,更是远远胜过清军。
“山海关大战”后,清朝可以说是“举国入关”,可即便是如此,进入山海关的总人口也只有一百万人左右,而军队的数量更是只有不到二十万,这还加上了吴三桂以及其他投降而来的明军将领所统领的军队。
再看这个时候的南明军队,保守估计,总数也绝对超过了一百万。
坐镇湖北的左良玉,号称统领百万大军,虽然实际数字没有如此夸张,但其巅峰期总兵力也曾达到过六十万人左右。
而江北四镇,名义上是每镇“有兵三万、马骡九千”,然而各镇都在不断私自扩充军队数量,实际的兵力已然是远远超过三万,特别是高杰,他也自称其是坐拥四十万兵马。


再次,就是此时的南明军队占有着明显的“地利”的优势。
清朝一直是以“马上得天下”自居,这也确实,在当时八旗铁骑不仅是整个中国地面上战力最强的军队,就是纵观整个世界也是难逢对手。可面对南方密布的水网和陌生的战局环境,八旗铁骑的战斗力难以充分发挥,实力必然是大打折扣,特别是在面对黄河和长江这两大“天险”的时候,更加会显得束手无策。
与之相对应的是,南明的军队则是在南方征战多年,并且多为本地官兵,熟悉水文和地理环境,同时也是以一种以逸待劳的状态迎战清军,有着“主场”的优势。
而实际上,史可法也正是根据双方的这一优劣比较,依托“地利”优势构筑了一道完整的防御体系。
黄河以北的凤阳、徐州、淮安地区,由高杰和刘泽清镇守;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庐州、芜湖地区,由黄得功和刘良佐镇守;史可法本人坐镇扬州督师,同时沿长江布防拱卫南京。而在长江上游,左良玉的军队从侧翼拱卫着江南地区,抵御四川的张献忠和南逃李自成,以及从河南地区追击李自成南下的清朝军队。


与此同时,清军在当年南下劫掠时所犯下的“暴行”,也极大地刺激了南方士绅与百姓的抵抗热情,整个弘光政权内从上至下都处于严阵以待的状态。按照如此态势,弘光政权即便不能北伐中原收复大明故土,可与清朝南北对峙,维持半壁江山也并非难事。
可最终的结果却是,清军几乎是以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态势,迅速灭亡了南明弘光政权,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悲剧结局,问题也就出现在了南明的军队上。


南明自己的军队,却成为了覆亡弘光政权的“先锋”。
史可法踌躇满志的构筑了一道抵御清军南下的江北防线,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南明的军队就此进入到了一种“失控”的状态,而史可法自己却也对此束手无策。
一来,江北四镇与左良玉所部俨然发展成为了军阀,开始了肆意的扩张,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而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所在,就是此时的南明朝廷已经拿不出钱来养军队,只得让其自主经营,自力更生:
“一切军民听统辖,州县有司听节制,营卫原存旧兵听归并整理,荒芜田土听开垦,山泽有利听开采;仍许于境内招商收税,以供军前买马制器之用。”
按照史可法的安排,是“每镇额兵三万人,岁供本色米二十万、折色银四十万”,可结果却是各镇军阀为了扩充实力,拼命增长军队数量,而他们筹集军饷钱粮的方式更是极为的粗暴与蛮横。
“四镇各私设行盐、理饷总兵、监纪等官,自画分地,商贾裹足,盐壅不行。各私立关税,不系正供;东平则阳山、安东等处,兴平则邵伯、江堰等处,多凶横掠民,民不聊生”。
左良玉的部队,那就更不用说了,当地百姓对于其的评价是:“加杀甚于流贼。”
可以说,此时南明的军队已经不能称之为“官兵”,俨然是与“兵匪”无异,而这也极大的削减了士绅阶层与百姓对于南明军队的拥护与支持,反倒是对其怨声载道。


二来,史可法发现,自己已经指挥不动这些军队了。
对于此,史可法就曾痛斥道:
“天下事决裂至此,职由四镇,尾大不掉。昔之建议封四镇者,高弘图也;从中主张赞成其事者,姜曰广、马士英也;依违无所救正者,余也”。
而造成这样的局面重要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方面,此时的史可法受到了马世英、阮大铖等人的排挤,并且已经退出了朝廷中央,其本身的权势和地位受到了极大削弱,包括他前往扬州“督师江北”,实际上也是一种迫于无奈的举动。
另一方面,明朝此前用以管控军队的“监军制度”以及“文官节制武官”的制度,也伴随着朝廷让军阀“自筹粮饷”而遭到了彻底废止,朝廷失去了对军队的行政管控力。
因此,史可法只能通过个人的能力与影响力去协调各方关系,但收效也只能是微乎其微。


三来,军阀之间开始了火并与纷争,极大的加剧了内耗。
而这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杰与黄得功之间的冲突。先是高杰趁着黄得功不备,偷袭了黄得功的地盘,进行一番抢掠后离去,就在黄得功准备对高杰进行报复性进攻的时候,被史可法劝了下来,并且史可法自掏腰包稳定住了黄得功。后来高杰在“睢州之变”中,被早已有降清意向的许定国所杀,得知消息的黄得功便率兵奔向高杰地盘进行大肆抢夺,并对高杰的旧部进行收编。
紧跟着左良玉、左梦庚父子,又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叛乱,沿长江杀向南京而来,史可法只得改变原有的部署,镇压左良玉部的叛乱,整条江北防线也就此全部被打乱。


然而,这些仅仅是个开始,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被委以重用、寄予厚望的南明将领,竟然纷纷主动向清军投降了。
左良玉在“东进南京”的路途中去世,而他的儿子左梦庚率领着二十万大军向清军统帅英亲王阿济格投降,而此时阿济格统领的军队人数只有十万人左右。
高杰统领的部众在其被杀后,除被黄得功收编外,大部分也投降了清军。
而最为致命的是,刘泽清和刘良佐,更是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在一仗未打的情况下,直接投降了清朝。
至此,南明弘光政权在短时间内,直接向清朝“输送”了将近六十万人左右的军队,这些投降的军队也随即调转枪口,攻向了弘光政权。
而最终的结果便是,黄得功独木难支,力战而亡,其剩余部众也选择投降了清军,失去黄得功保护的弘光皇帝朱由崧,也被刘良佐部众所俘获,不久后又被押赴北京问斩,存续仅仅一年时间的南明弘光政权就此彻底覆亡。


一直以来,南明的弘光政权都被人们看作是最有希望延续大明王朝国祚的政权,除了因为其继承了崇祯朝时期在南京部署的一整套行政机构与官僚体系外,更是因为弘光政权还有着近百万的军队严阵以待,以有效的抵御清军的南下。
然而,也正是这些弘光政权寄予厚望的军队与统御他们的将领,却也成为了弘光政权甚至是整个南明小朝廷的真正“掘墓人”。
大量军队的背叛与投降,不仅摧垮了南明小朝廷最后的防御根基,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南明政权的无力抵抗、节节败退,以及清军乘胜追击、横扫江南半壁江山的局面也就此变得不可逆转,这样的结局也不禁让人感到遗憾和唏嘘。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封建王朝,从始至终都没有逃过国祚不过三百年的“魔咒”。
虽然西方人口学家马尔萨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探寻出了“马尔萨斯陷阱”,并以数据模型的方式,为大家解释了众多封建王朝的兴衰罔替。
但是,历史上许多王朝由强盛走向衰弱的必然,还是会在人们心中掀起一阵的涟漪。

历史上的大明王朝,可以说是能够与汉、唐相比的,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之一。
明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不仅国土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并且还数次下西洋宣扬国威。但是,当明王朝的车轮走到了公元1644年,这个时间点后,却彻底的走向了灭亡。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了当时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殉国。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清军越过山海关。这个时候,作为明王朝的延续,占据着江南半壁江山的南明政权走到了历史的舞台之上
。可这个继承了明王朝衣钵的南明政权,却仅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非但没能力挽狂澜,反而快速败亡,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南明政权的快速败亡,跟自身内部的分化掣肘有着很大的原因。
实际上明朝末年的政治环境,要远比此前的宋末恶劣的多。在崇祯皇帝自尽殉国后,虽然陆续建立了弘光、隆武、永历等政权,但是这些政权本身却有着很大的矛盾。
尤其是弘光政权被清军消灭之后,明朝残存的皇室甚至为了皇位大打出手。
这样的情况,直到南明政权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的时候,才完全停止。正是这样皇室内部的权力分化与掣肘,给予了当时清王朝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同时,南明政权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这个特点就是,虽然贵为天子,但是手中却不具备任何的实权,其登上帝位完全依靠的是拥有兵权的将领拥戴。
历史上的弘光帝,所依仗的就是江淮四镇,一旦失去了四镇的支持,则弘光政权必然朝不保夕,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弘光帝的继任者隆武帝也走了前者的老路,
隆武帝是被郑芝龙拥立的,但是因为手中没有实权的原因,最终被清军俘虏,并最终绝食而亡。
这样的情况最终使得南明政权如同走马观花一般,一个接着一个,最终彻底的走向衰亡。

其次,在南明政权的内部,也有着许多农民军的身影。当时,在清军入关之后,李自成与张献忠在清军的攻势之下,迅速土崩瓦解。正因如此,原农民军的余部,大多投靠到了南明政权的手下,这就使得当时的南明政权内部更加复杂。
一来是南明内部对于农民军始终都抱有仇恨,二来是农民军时而降明,时而降清。这样错综复杂的局势,最终使得盘踞在西南地区的南明政权土崩瓦解。

历史上的南明政权的存在,可以说是明王朝最无望的抵抗。虽然这中间涌现出了,诸如隆武帝这样有才干有雄心的皇帝,但是最终也没能力挽狂澜。
归根结底“灭六国者,六国也”,这所有的一切,或许正是明王朝无法逃脱的宿命。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三次,在大一统的中原汉族王朝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攻灭后,在南方得以重新立国,形成划江而治、南北对立的局面,从而实现国祚的延续。

第一次是两晋时期的“永嘉南渡”,即在西晋灭亡后,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延续晋朝国祚104年。

第二次是在“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的“建炎南渡”,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政权,使宋朝的国祚也延续了152年。

第三次就是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李自成率兵攻克,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后,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只不过仅仅过了一年,弘光政权便宣告覆亡。在此之后,虽然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多个由朱明皇族后裔建立的局部政权,但实力与统治范围远不能与弘光政权相提并论,也纷纷被清军攻灭。最终,伴随着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南明政权就此彻底宣告灭亡。


“永嘉南渡”、“建炎南渡”之所以能够延续前朝国祚百余年的时间,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两个政权都有着军队的保护,有效的抵御了敌人的进攻。东晋时期有过“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堪称“军事奇迹”,而在南宋时期由岳飞统领的“岳家军”抗击金军入侵、保家卫国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再看南明政权,特别是最初的南明弘光政权,军队非但没有履行拱卫疆土、抵御外敌的职责,却纷纷倒戈做了敌人的“帮凶”,就此也成为了致使整个南明政权覆亡的真正“掘墓人”。


从牌面实力上看,南明军队明显占据上风。

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弘光政权后,时任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在为抵御清军南下,积极地做着准备工作。

他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布置了四个镇的兵力,分别由黄得功、刘良佐、高杰以及刘泽清统领,俗称“江北四镇”,与此同时,他还安排左良玉继续领兵坐镇武昌,守卫着长江上游地区。

此时拱卫弘光政权的这些军队在实力上并不逊于清军,甚至可以说是占据着明显的上风的。


首先,这些统兵的将领们并非酒囊饭袋,恰恰相反,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

黄得功、刘良佐这二人,在此之前已经与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交战多年,多次大破敌军,立下不少战功;刘泽清则是始终奋战在与清军对抗的第一线,表现同样是有可圈可点之处;左良玉先是在关外与清军交战,随后又被调入关内,开始镇压农民起义军,对于双方的战法都很熟悉。

而高杰的经历则更是丰富,他的绰号是翻山鹞,以作战勇猛著称。他最早是李自成的部将,但是由于他与李自成的妾室刑氏私通,被迫反出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投降了明军,在这之后与李自成的战斗中,也是互有胜负。

所以,如果说是明军统兵的将领能力不济才导致的明军溃败,那纯粹是无稽之谈。


其次,就是明军在数量上,更是远远胜过清军。

“山海关大战”后,清朝可以说是“举国入关”,可即便是如此,进入山海关的总人口也只有一百万人左右,而军队的数量更是只有不到二十万,这还加上了吴三桂以及其他投降而来的明军将领所统领的军队。

再看这个时候的南明军队,保守估计,总数也绝对超过了一百万。

坐镇湖北的左良玉,号称统领百万大军,虽然实际数字没有如此夸张,但其巅峰期总兵力也曾达到过六十万人左右。

而江北四镇,名义上是每镇“有兵三万、马骡九千”,然而各镇都在不断私自扩充军队数量,实际的兵力已然是远远超过三万,特别是高杰,他也自称其是坐拥四十万兵马。


再次,就是此时的南明军队占有着明显的“地利”的优势。

清朝一直是以“马上得天下”自居,这也确实,在当时八旗铁骑不仅是整个中国地面上战力最强的军队,就是纵观整个世界也是难逢对手。可面对南方密布的水网和陌生的战局环境,八旗铁骑的战斗力难以充分发挥,实力必然是大打折扣,特别是在面对黄河和长江这两大“天险”的时候,更加会显得束手无策。

与之相对应的是,南明的军队则是在南方征战多年,并且多为本地官兵,熟悉水文和地理环境,同时也是以一种以逸待劳的状态迎战清军,有着“主场”的优势。

而实际上,史可法也正是根据双方的这一优劣比较,依托“地利”优势构筑了一道完整的防御体系。

黄河以北的凤阳、徐州、淮安地区,由高杰和刘泽清镇守;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庐州、芜湖地区,由黄得功和刘良佐镇守;史可法本人坐镇扬州督师,同时沿长江布防拱卫南京。而在长江上游,左良玉的军队从侧翼拱卫着江南地区,抵御四川的张献忠和南逃李自成,以及从河南地区追击李自成南下的清朝军队。


与此同时,清军在当年南下劫掠时所犯下的“暴行”,也极大地刺激了南方士绅与百姓的抵抗热情,整个弘光政权内从上至下都处于严阵以待的状态。按照如此态势,弘光政权即便不能北伐中原收复大明故土,可与清朝南北对峙,维持半壁江山也并非难事。

可最终的结果却是,清军几乎是以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态势,迅速灭亡了南明弘光政权,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悲剧结局,问题也就出现在了南明的军队上。


南明自己的军队,却成为了覆亡弘光政权的“先锋”。

史可法踌躇满志的构筑了一道抵御清军南下的江北防线,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南明的军队就此进入到了一种“失控”的状态,而史可法自己却也对此束手无策。

一来,江北四镇与左良玉所部俨然发展成为了军阀,开始了肆意的扩张,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而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所在,就是此时的南明朝廷已经拿不出钱来养军队,只得让其自主经营,自力更生:

“一切军民听统辖,州县有司听节制,营卫原存旧兵听归并整理,荒芜田土听开垦,山泽有利听开采;仍许于境内招商收税,以供军前买马制器之用。”

按照史可法的安排,是

“每镇额兵三万人,岁供本色米二十万、折色银四十万”

,可结果却是各镇军阀为了扩充实力,拼命增长军队数量,而他们筹集军饷钱粮的方式更是极为的粗暴与蛮横。

“四镇各私设行盐、理饷总兵、监纪等官,自画分地,商贾裹足,盐壅不行。各私立关税,不系正供;东平则阳山、安东等处,兴平则邵伯、江堰等处,多凶横掠民,民不聊生”。

左良玉的部队,那就更不用说了,当地百姓对于其的评价是:

“加杀甚于流贼。”

可以说,此时南明的军队已经不能称之为“官兵”,俨然是与“兵匪”无异,而这也极大的削减了士绅阶层与百姓对于南明军队的拥护与支持,反倒是对其怨声载道。


二来,史可法发现,自己已经指挥不动这些军队了。

对于此,史可法就曾痛斥道:

“天下事决裂至此,职由四镇,尾大不掉。昔之建议封四镇者,高弘图也;从中主张赞成其事者,姜曰广、马士英也;依违无所救正者,余也”。

而造成这样的局面重要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方面,此时的史可法受到了马世英、阮大铖等人的排挤,并且已经退出了朝廷中央,其本身的权势和地位受到了极大削弱,包括他前往扬州“督师江北”,实际上也是一种迫于无奈的举动。

另一方面,明朝此前用以管控军队的“监军制度”以及“文官节制武官”的制度,也伴随着朝廷让军阀“自筹粮饷”而遭到了彻底废止,朝廷失去了对军队的行政管控力。

因此,史可法只能通过个人的能力与影响力去协调各方关系,但收效也只能是微乎其微。


三来,军阀之间开始了火并与纷争,极大的加剧了内耗。

而这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杰与黄得功之间的冲突。先是高杰趁着黄得功不备,偷袭了黄得功的地盘,进行一番抢掠后离去,就在黄得功准备对高杰进行报复性进攻的时候,被史可法劝了下来,并且史可法自掏腰包稳定住了黄得功。后来高杰在“睢州之变”中,被早已有降清意向的许定国所杀,得知消息的黄得功便率兵奔向高杰地盘进行大肆抢夺,并对高杰的旧部进行收编。

紧跟着左良玉、左梦庚父子,又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叛乱,沿长江杀向南京而来,史可法只得改变原有的部署,镇压左良玉部的叛乱,整条江北防线也就此全部被打乱。


然而,这些仅仅是个开始,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被委以重用、寄予厚望的南明将领,竟然纷纷主动向清军投降了。

左良玉在“东进南京”的路途中去世,而他的儿子左梦庚率领着二十万大军向清军统帅英亲王阿济格投降,而此时阿济格统领的军队人数只有十万人左右。

高杰统领的部众在其被杀后,除被黄得功收编外,大部分也投降了清军。

而最为致命的是,刘泽清和刘良佐,更是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在一仗未打的情况下,直接投降了清朝。

至此,南明弘光政权在短时间内,直接向清朝“输送”了将近六十万人左右的军队,这些投降的军队也随即调转枪口,攻向了弘光政权。

而最终的结果便是,黄得功独木难支,力战而亡,其剩余部众也选择投降了清军,失去黄得功保护的弘光皇帝朱由崧,也被刘良佐部众所俘获,不久后又被押赴北京问斩,存续仅仅一年时间的南明弘光政权就此彻底覆亡。


一直以来,南明的弘光政权都被人们看作是最有希望延续大明王朝国祚的政权,除了因为其继承了崇祯朝时期在南京部署的一整套行政机构与官僚体系外,更是因为弘光政权还有着近百万的军队严阵以待,以有效的抵御清军的南下。

然而,也正是这些弘光政权寄予厚望的军队与统御他们的将领,却也成为了弘光政权甚至是整个南明小朝廷的真正“掘墓人”。

大量军队的背叛与投降,不仅摧垮了南明小朝廷最后的防御根基,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南明政权的无力抵抗、节节败退,以及清军乘胜追击、横扫江南半壁江山的局面也就此变得不可逆转,这样的结局也不禁让人感到遗憾和唏嘘。



在历史上,有很多朝代之所以能够延续很长时间,都是因为她们有着忠心耿耿的军队为他们保驾护航,替他们抵抗外族的入侵。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南明政权,他们的军队没有保护他们就算了,而是联合敌人一起侵犯了自己的国土。

不是因为南明军队。南明政权的迅速败亡,主要原因是其内部的腐败,皇帝的无能以及外部的压力。

并不是南明军队,而是南明政府都被军阀控制,无法有效抵抗清朝。


李自成早期深得民心,为什么突然就失去民心了呢?
明朝的败亡似乎都有着一点儿蹊跷,而后来吴三桂得到清朝的援助,坚决推动了李自成的灭亡。根据野史记载,当时吴三桂本来还想投降李自成,结果看到他这个鸟样直接撂挑子不干。立刻投入到了清军的怀抱,然后向李志成发动了进攻。而失去明星的李自成也就失去了根基,在战斗中很快就被打到。

李自成和张献忠十年苦战推翻明朝,为何在清军进攻下一年败亡?
他率领的十几万大军,也因为群龙无首而一片混乱,被人家一顿大杀大砍打的落花流水。败亡的原因是发展太过于迅速。一个政权发展太过于迅速不好,说明其统治根基较为薄弱,官僚体系不完善,不能对其统治区域进行有效的统治,甚至不能对军队进行有效控制。再一个原因我觉得:除了说是天意,我真的不知道该...

山海关大战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怎么迅速败亡的?
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

刘玄是什么人?他的财产有多庞大?
本质上,新莽时期的士族阶层还谈不上政治集团势力,所以,他们还不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这也是新朝扛不起政治风浪,迅速败亡的根源。刘秀的东汉政权依靠的就是豪门士族集团,这是一个士族阶层利益集团化的群体。这个群体既具备了士族阶层的优点,还具备了强大的政治实力。比如,他们有财力,有私人武装;又比如,他们通过家族...

李自成称帝在北京待了42天究竟干了哪些事?
可以说,清军入关正是李自成未处理好吴三桂问题导致的,也间接导致了大顺政权的迅速垮台。李自成入京做事从不考虑后果,真是先爽了自己再说的主呀。4、对降臣百般侮辱残杀。李自成自己没有文化,认为文人无用,对很多文臣百般羞辱。对所有亡明大臣非但不加以利用,反而轻易践踏侮辱,轻则用刑,重则灭族。据...

李自成的失败真的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吗?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农民起义一失败,就归咎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难道农民阶级就没先进性可言?... 我...流寇北虏还有鼠疫,可以说天欲亡明。但是仔细探讨一下,究竟是什么导致明朝灭亡?退一步说为何1644年...由于社会分配不公、政权腐 败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冲突,农民揭竿而起,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李自成能够...

朱聿键:南明有作为的悲剧皇帝
几百年来,学者都把隆武政权迅速败亡的原因归结于郑芝龙降清,其实隆武帝也有很大责任,试想郑芝龙位居王侯,掌管军事,权倾朝野,他为什么放着南安侯不当,而宁愿接受级别较低的清朝闽粤总督呢?他心中一定有苦衷,其中一个原因是和隆武帝的矛盾无法调和。说到底,二者决裂是两败俱伤,郑芝龙的结局何尝不也是个大悲剧。朱聿...

拥有几十万大军的李自成究竟为何会失败?
财政收入和经费来源全靠打劫和抢夺,各种体系的建设也几乎什么都没有做。所以,这样的的政权仅需要“山海关大战”一场战败,就已然是士气全无,迅速的败亡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必然不能同清朝以及明朝这样有着完备体系的政权相提并论,更谈不上作为“一足”进行鼎立了。

项圣谟的其人生平
明政权同时受到农民革命和清兵的两方面威胁。在这一年项圣谟所创作的《山水花鸟册》中,他又把三年前所作《斗鸡图》重画了一遍。去掉了观看斗鸡的官吏,画...明朝的败亡,势在必然,内部腐朽、官场黑暗,这是项圣谟早已看透了的。又加上农民的武装革命和清兵的步步紧逼的双重打击,就象一堵即将坍塌的败墙,是扶持不...

朋党的其它相关
夏允彝在论及明末朋党之争时,慨乎言之:“朋党之论一起,必与国运相始终,迄于败亡者。以聪明伟杰之士为世所推,必以党目之。于是精神智术,俱用之相...其时的大明政权,外有后金的强大威胁,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真是危如累卵,而与大明政权休戚相关的肉食官员们却忙于结党,忙于窝里斗,没有几人真正为大明...

番禺区18266893984: 南明政权为什么会失败?
伯牙吾台包泰白: 规律呀,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番禺区18266893984: 大明帝国之偏安一隅的南明政权:是如何灭亡的呢?!. -
伯牙吾台包泰白: 袁崇焕死了后国家就亡了.

番禺区18266893984: 《桃花扇》的情节构置艺术 -
伯牙吾台包泰白:《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通过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用一曲戏来揭示明代300...

番禺区18266893984: 东晋和南宋都是一个性质么? -
伯牙吾台包泰白: 性质是指政治治理还是民生、军事战争还是其他?——东晋、南宋、南明都是中原王朝在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皇室在南方建立的政权.但是这三个政权的表现可以说是一个不如一个.晋室南渡...

番禺区18266893984: 中国明王朝结束的具体时间及原因
伯牙吾台包泰白: 明(公元1368——公元1644) 南明(公元1644——公元1662) 原因嘛,给你复制粘贴下... 我正好最近在看,应该可以回答楼主的问题! 历史的确是像楼主说的那样...

番禺区18266893984: 从公元1644年到1661年,为什么南明有很多翻身的机会都白白浪费了! -
伯牙吾台包泰白: 你好!一个政权倒台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内部分化导致 如有疑问,请追问.

番禺区18266893984: 南明弘光政权真的有那么昏庸吗?是什么导致扬州失守,史可法殉国?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什么会输?李成梁为什么要放弃宁远四城? -
伯牙吾台包泰白: 弘光政权的覆灭内因很多,总体上虽然没明史那样抹黑过重,但内部派系斗争,军阀不听指挥,更兼史可法战略决策失误(联合满清平农民军)导致弘光政权根本没有统一的策略和计划,未及作为便已经被清军击溃,萨尔浒失败原因在与明军分兵四路导致战线过场,被后金一一击溃.李成梁放弃的不是宁远四城,而是建宁卫非常广袤的领土,原因在与他试图把努尔哈赤培养成听令于己的军阀,但没想到努尔哈赤直接起兵造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