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一则:冉有曰:“夫子为卫军乎?” 子贡答应问孔子,问的却是“伯夷叔齐何人也” 为什么子贡要拐弯

作者&投稿:侯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述而》的全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子之 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 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 周公了。”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 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子曰:“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 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 暴虎(5) 冯河(6),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 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 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 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 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 孔子所 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 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 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 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叶公问 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 子路问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 子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 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 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 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子曰:“文,莫吾 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疾病, 子路 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 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孔子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 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 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
《论语》成书于 春秋战国之际,是 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 论语》(20篇)、《齐 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 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 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 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作者简介
《 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意思: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价: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出处: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中的《论语·述而》。
原文节选:
1、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4、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6、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7、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译文: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9、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扩展资料:
《论语·述而》简介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子贡的问题并非冉有的问题,为何可以将孔子给子贡的答案替换为给冉有的答案。或许孔子的回答只是就事论事,压根没想到子贡有言外之意,即根本就不存在一张子贡所要猜测的底牌。但子贡可能也有他的理由。因为孔子论伯夷、叔齐不是第一次,二贤的道德形象对孔门弟子,特别是子贡这等人,哪有不了解的道理。在身为客卿,而又面对父子争国的背景下提这个问题,孔子断不会不知他另有所指。而且,子贡“怨乎?”的追问已近乎点题了。夷、齐如对自身命运有怨悔,从行为上追悔当然起于让国出走。退一步讲,即便孔子没意识到子贡提问的动机,子贡也可以通过这个答案进行推测。因为他完全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引出一条原则,然后用这一原则对事件的性质作出自己的判断。他不是窥视夫子的底牌,而想掌握老师出牌的牌理,难道不行么?

  子贡对自己的能力有这个自信: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

  看起来谦虚,其实挺自负的。不过举一反三的能力,子贡的确有。在出自《孔子家语》的下面这则对话中,子贡提问的策略,同上面讨论的问题如出一辙: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杖,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杖,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

  子贡问曰:“练而杖,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4]

  子路从孔子处不得其问而自以为是,子贡对问题略加调整,便为子路问出想要的答案来。不管汉人的记载可信性如何,这个故事反映了其时对子贡善问的肯定,以及对相关的礼的理解。朱注说“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故子贡不斥卫君,而以夷、齐为问。”可能就是从这则对话推论出来的。只不过,这样说已经假定,子贡在问孔子之前已认定卫君不对了,问孔子其实只期待自己的意见得到支持而已。这也是一种猜测。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 子曰:“君子不器。”
6.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9.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0.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2.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18.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9.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2.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23.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24.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5.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6.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7.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28.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29.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30.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1.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32.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33.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3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6.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革享),犹犬羊之(革享)。”
3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3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0.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1.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3.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44.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5.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46.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47.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48.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50.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51.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52.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53.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4.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5.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56.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7.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8.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59.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60.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61.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62.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 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 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63.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64.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65.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66.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 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 子也。”
67.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68.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69.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70.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71.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72.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3.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74.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5.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76.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77.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78.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79.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8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朱熹【论语集注】:“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故子贡不斥卫君,而以夷、齐为问。夫子告之如此,则其不为卫君可知矣。盖伯夷以父命为尊,叔齐以天伦为重,其逊国也,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则视弃其国犹敝蹝尔,何怨之有?若卫辄之据国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 

 



我也感觉他城府太沉,所以一直不太喜欢他。从别人的言谈中推测别人的想法,心机太过深沉,不如子路和颜回光明磊落。所幸子贡心不坏,所以没走到歧路上,要不真是“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论语中一则:冉有曰:“夫子为卫军乎?” 子贡答应问孔子,问的却是...
看起来谦虚,其实挺自负的。不过举一反三的能力,子贡的确有。在出自《孔子家语》的下面这则对话中,子贡提问的策略,同上面讨论的问题如出一辙: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杖,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

鲁哀公问冉有曰:“凡人之质而已,将必学而后为君子乎?”冉有对曰:“臣闻...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鲁哀公向冉有问道:‘平凡人的资质而已,将来必须要学习才能成为君子吗?’冉有回复说:‘我听说…”,这段话讲的是鲁哀公问人的资质对成为君子会不会有影响,但由于原文不全,冉有的回答不得而知。

论语中的冉有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冉有对曰:“臣闻之,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 ...
冉有回答说:臣听人说,虽然有质地优良的美玉,可是不经过精心雕琢,终究不能成为华贵的器物;对于人而言,虽然有通达、灵透的资质,若是不悉心学习研究,以求上进,那么是无法成为君子人物的。这段话讲的是鲁哀公问冉有,关于人的资质对成为君子会不会有影响。冉有借喻精美玉器的制作过程,来表达其“...

论语一则(带解释、相关故事)
论语·季氏篇(一)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14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_百度...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大家看到了没有,整个就是一个对话故事。孔子的弟子之间讨论,子贡去问孔子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结果孔子回答了以后,子贡说,我知...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

较长的一则论语!急急急!
冉有曰:“夫(f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 季氏将伐颛臾配图[1](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yú)?”冉有曰:“今夫(fú)...

子适卫,冉有仆 求中文译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白话译文: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善于居家理财,开始有点积蓄时,他说:‘凑合着够了’;稍多时,他说:‘可...

一生一世多少年为什么是30年
一生一世是30年。《说文解字》:“世,三十年为一世。”《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曰:‘善人为邦...

饶河县19218607716: 论语中一则:冉有曰:“夫子为卫军乎?” 子贡答应问孔子,问的却是“伯夷叔齐何人也” 为什么子贡要拐弯 -
蒯泊接骨: 子贡的问题并非冉有的问题,为何可以将孔子给子贡的答案替换为给冉有的答案.或许孔子的回答只是就事论事,压根没想到子贡有言外之意,即根本就不存在一张子贡所要猜测的底牌.但子贡可能也有他的理由.因为孔子论伯夷、叔齐不是第...

饶河县19218607716: 《论语》中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气吾将问之”人?
蒯泊接骨: 这句话中的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

饶河县19218607716: 求仁得仁 - 求解《论语中的一句话论语》中有一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怎
蒯泊接骨: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非说二人以失国为悔也.只是二人既去,设无中子可立,则废宗绝嗣能不动心否乎.既曰求仁得仁,则世间宗嗣又其最小者矣,何足介意. 补注 得仁谓得其本然之性德,性德竖穷横遍.一切具足,而亦一切非有,何有于得,何有于失,何有于生.死而又何怨乎,子贡闻之,而知夫子不为卫君计较于得失生死之间也.求仁即是敦行孝弟.论夷齐而自知卫君应尽之分.善哉子贡之妙问.而夫子之妙答也.

饶河县19218607716: 《论语·述而》的全文及翻译 -
蒯泊接骨: 述而第七 朱熹《论语集注》 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凡三十七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好,去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窃比,尊之之辞.我,...

饶河县19218607716: 谁知道论语里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前两句是什么 -
蒯泊接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饶河县19218607716: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什么意思 -
蒯泊接骨: 前面的理解好像有误哟.古人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所谓“肉”,意思是“徒口歌唱”的意思.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的《韶》乐,在孔子的意识里,觉得丝竹演...

饶河县19218607716: 季氏将伐颛臾 板书 -
蒯泊接骨: 季氏将伐颛臾 选自《论语》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

饶河县19218607716: 28季氏将伐颛臾翻译 -
蒯泊接骨: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饶河县19218607716: 论语故事 -
蒯泊接骨: 祸起萧墙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