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

作者&投稿:邢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纬向构造体系的简介~

纬向构造体系其主体是由东西走向的强烈挤压带,东西走向的褶皱和挤压性的断裂带构成。一般常伴生有东西走向的岩浆岩带分布。同时有扭断裂与它斜交,张断裂与它直交,它们是在南北挤压作用下形成的。每条东西构造带都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反复多次的构造运动,根基一般很深,对许多矿产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它们的规模都很大,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全球性构造体系,有的长达数千公里,不仅在大陆存在,大洋底也有其踪迹。这类构造带在中国境内相当发育,突出的至少有三带:即阴山—天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和南岭构造带。它们出现在一定纬度上,如不受其他构造体系干扰,在地球上均有断续的延伸。

这类旋扭构造体系,一般由若干个一端收敛、另一端撒开的弧型构造形迹半环绕着砥柱或旋涡(旋扭核心)组成,形如扫帚而得名。它是一种发育较差但分布最广的旋扭构造型式,即初始旋扭阶段的产物,在平面上和剖面上都可经常见到,在地壳中广泛发育。
帚状构造的旋回面可以是压扭性的褶皱束或断裂带,也可以是张扭性的断裂带或岩脉群等。前者称压扭性帚状构造,后者称张扭性帚状构造。它的旋扭核心可以是凸起的岩块、地块或岩体,也可以是下陷的盆地、洼地或火山口、火山颈等。前者称砥柱,后者称旋涡。帚状构造的力学属性,主要是根据旋回面的力学性质和相对扭动方向而定的。但它们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即由张性、张扭性断裂、岩脉群组成的帚状构造,其内旋向撒开方向移动,外旋向收敛方向错移;由褶皱、挤压带或压扭性断裂组成的帚状构造,其内旋总是向收敛方向运动,外旋总是向着撒开方向移动,与张扭性帚状构造旋回面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简而言之,如果组成帚状构造的弧形结构面是张性、张扭性的,它们就标志着围绕着中心部分的岩石是由撒开方面向收敛方向扭卷的,如果那些弧形结构面是压扭性的那就标志着中心部分的岩石旋扭核心,是由收敛方面向撒开方向扭转的(图2.41)。

图2.41 帚状构造的力学性质、旋扭方向及成因示意图

帚状构造的实例甚多。一般所见大中型帚状构造其旋扭核心都是直立的或近直立的,它们反映所在地区的平面扭动作用,而一些旋轴近水平的帚状构造体系,则多是小型的。这可能是因其出露深度所限,一些大中型的旋轴水平的帚状构造不易见其全貌,或不易察觉,还需做详细的调查研究方能确定、推知,在一些大型远程推覆构造带中,可能会有这类旋扭构造存在。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对帚状构造体系仅能择其要者简介于后。
(1)陇西帚状构造体系(陇西系)
该体系展布于我国西北陕、甘、宁、青四省区的接壤地区,即贺兰山以西广义的陇西地区。它是中国境内较具规模的帚状构造,其主体呈北西西-南东向延伸的弧型旋回褶带,西起乌鞘岭、民和、河口一带,与祁吕贺兰山字型复合,向东南于宝鸡插入秦岭纬向带的北缘,构成三列向北西西收敛、向东北突出、朝东南撒开的压扭性旋回褶带,它们半围绕着其西南部的民和-河口盆地,即旋扭核心为旋涡。其主要旋回褶带自北而南是古浪-同心旋回褶带、乌鞘岭-六盘山旋回褶带、永登-会宁旋回褶带。
①古浪-同心旋回褶带:该带为陇西帚状的外旋回褶带。西起古浪,向东经过长岭山、香山至同心附近,由东西向渐转南东向,在甘肃境内较为零星,且有区域东西向构造的复合干扰,沿腾格里沙漠盆地南缘有零星显露,于古浪-裴家营-白墩子可见其踪迹,称长岭山北缘断裂带,东段在宁夏境内显示较好。该带的主要组成成分有裴家营-长岭山复式背斜,小关山复式背斜及干塘-中卫山凹陷,清水河、同心、海原、固原断陷等中、新生代盆地,及其南北两侧的压扭性断裂带(长岭山南缘断裂和长岭山北缘断裂)。断裂带为向东北突出的弧型断裂带,由一系列倾向北东,倾角15°~80°的斜冲断层所组成,切割最新地层为古近-新近系,沿断裂带有宽度不等的构造岩带,它严格控制了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展布。其褶皱和冲断层总的表现为具顺时针向扭动。
②乌鞘岭-六盘山旋回褶带:该带是陇西系的主旋回褶带,表现最为明显而突出,此带为一个重力梯度带,说明其影响深度较大,西端在乌鞘岭以西插入祁吕贺兰山字型前弧西翼,向东由毛毛山-老虎山-屈吴山入宁夏,与西华山、南华山和六盘山褶皱山体连接,并有伴生断裂带。其两侧均为断裂带所限,中间为毛毛山-老虎山复背斜、西华山复背斜和六盘山复背斜,白垩系褶皱具右行雁列、显顺时针向扭动特点。南华山、西华山属带中的构造透镜体。该弧型褶带连续性帚状构造显示有两端收敛的某些形态特征。晚白垩世阶段两组扭裂转为压扭性处于挤压抬升状态,故在凹陷带中普遍缺失王氏组,沉积了古近纪陆缘碎屑岩系(河湖相、湖相或河流相)。
(2)冀鲁帚状构造
在华北平原区第四系之下隐伏着一个大型帚状构造体系,其主要旋回褶带有任丘坳陷、沧州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济阳坳陷等,它们向北东撒开,向西南收敛,其砥柱是鲁西隆起。该体系展布于秦岭纬向带以北地区,它是鲁西岩块与冀鲁平原区在喜马拉雅期相对旋扭运动的产物。组成一级旋回层的隆起、坳陷均呈向西北突出的弧形,大致环绕鲁西砥柱呈半圆环状分布,而一级隆起、坳陷带又由次一级凹陷、凸起及控制它们的弧型断裂组成。各级旋回层的地质特征有明显的规律性,即南北差别大而东西基本一致,旋回层中低级序扭动构造非常发育,控制凹陷的主要断裂一般为压扭性,具封闭性。因而冀中、黄骅、济阳3个弧型坳陷带(帚状构造的3个负向旋回层),控制了华北平原中北部3个大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和分布(图2.42)。
冀鲁帚状构造体系,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发展。中生代末期形成外旋向收敛方向、内旋向撒开方向扭动的张扭性帚状构造体系,因而在坳陷旋回带中沉积了古近系(一些地段还可能有白垩系),并遭受构造变形作用,而使新近系不整合于其上;新近纪以来因区域应力场发生了变化,形成外旋层向撒开方向,内旋层向收敛方向扭动的压扭性帚状构造体系,即现今的冀鲁帚状构造体系。由于新近纪以来,华北平原整体下降幅度大,新近系和第四系沉积厚度增大,如东营凹陷达5500~6500m,古近系约2500m,其他凹陷区新生界多在3500m以上。
通过石油部门对华北沉降区9个含油气盆地的剖析,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各旋回带中广泛发育了不同规模、不同级序和不同应力作用方式的次级扭动构造体系,如帚状、入字型、多字型、棋盘格、环状、辐射状等旋扭构造型式,它们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即邻近旋扭核心的内旋回层主要发育帚状、环状等中小型扭动构造型式,而相对远离旋扭核心的中、外旋回层主要发育多字型、入字型等扭动构造型式,其规模大小和级序相差悬殊,最大的次级扭动体系分布面积可达220000km2,小的见于手标本上。

图2.42 冀鲁帚状构造简图(据刘泽蓉,1981,简化)

冀鲁帚状构造体系是在中生代末期形成的张扭性帚状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后经新生代晚期发生转化的应力方式的改造而成,与鲁西帚状构造体系具有同步发生发展的历史,因两者收敛方向不同故早、晚两阶段力学性质正好相反。早期与新华夏系具成生联系,晚期可能与本区遭受东西挤压的经向构造体系的应力场有关,即属经向带在区内受不均匀挤压扭动的产物。前者对凹陷槽地的形成和沉积建造有明显控制,后者对区域构造变形和油气的移聚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这是在研究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槽地中油气运移聚积和分布时极需注意的问题。
鲁西、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和陇西帚状构造体系所处纬度相当,出现于阴山-天山纬向带和秦岭-昆仑纬向带间,东西遥相呼应,组合形态相似,早期力学性质一致,并且成生发展时间与运动方式方向一致,都是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以来强烈活动形成的。这反映了中国大陆中部向南移动,引起东西部向北的相对扭动,派生形成了局部沿着古老地块的旋转,且有典型性。
(3)塔里木盆地雅克拉-轮台帚状构造带(图2.43)
(4)雅克拉-轮台帚状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北部,西起新河县东到轮台以东长约200km,南北宽20~80km。由西向东收敛的帚状,该构造带主要受三条走滑断裂所控制,其北缘一条为牙哈断裂,中间为牙哈南断裂,南边一条为轮台断裂,在断裂的上下盘形成多个雁列状断裂-褶皱带,该帚状构造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在歹字主干断裂上下盘已发现20多个油气田。
(5)塔中帚状构造带
塔中帚状构造位于塔里木盆地东西隆起带中部卡塔克隆起上,为一向北西撒开向东南收敛的帚状构造型式。

图2.43 雅克拉帚状构造控油气田分布图

塔中地区发育诸多断裂构造带,因受多种因素控制,不同断裂带之间或同一断裂带不同地段,断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地震构造解析,首先对构造带的形式及分段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断裂的成因。研究主要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条件,剖析断裂在油气聚集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探讨帚状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对区域剖面研究结果认为,晚奥陶世由于区域性挤压应力作用,导致塔中地区由拉张环境转化为挤压环境,造成构造属性反转。此间塔中Ⅰ号、塔中Ⅲ号断裂以及塘北断裂系、吐木休克断裂都已产生。其中Ⅱ号断裂带为大规模挤压派生断裂,并具有转换带的性质。至此,塔中隆起东西向、北西向两组古断裂已显雏形。
经加里东早期大规模的拉张运动之后,至中奥陶世末,该区地壳由拉张转为收缩。此间,塔里木地台的构造格局显示东西走向。其中塔中东西隆起带对台区构造格局起框架作用。由于南北向挤压应力的不均匀性,使塔中隆起西部变得宽阔,低隆起轴部向西呈指状撒开的雏形。北部与塔中Ⅰ号断裂相伴生的早期扭动构造,以及南部塔中Ⅲ号断裂向西撒开的逆冲叠瓦断裂带及其伴生的逆冲背斜等大体同期形成。志留、泥盆系基本是在一种古侵蚀背景上的超覆式沉积,以塔中低隆起的南、北凹陷区沉积最厚。至泥盆纪末期,塔东地区的整体抬升使得早期形成的构造格局进一步强化,古隆起幅度进一步加大,志留系、泥盆系、上奥陶统再次遭受剥蚀。构造形变及改造作用以塔中低隆起中东部地区最强,早期形成的各构造带因断裂加强进一步复杂化,逆冲、隆升、剥蚀而最终定型。塔中低隆起南、北翼以及古城墟鼻隆起受影响相对较小。由于塔中Ⅱ号断裂再度活动,泥盆纪末期的抬升剥蚀,使塔中地区的古地形基本夷平,石炭纪早期沉积时,而塔中潜山带则以“岛链”的形式构成南部屏障,至此,塔中地区帚状构造格局基本成型。石炭纪以后,塔中地区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保持整体的升降,只在隆起中西部的部分断裂有活动。由于晚期海西运动的影响,沿帚状构造的主干断裂产生基性岩浆侵位。至喜马拉雅期,由于阿尔金左旋扭动应力场的影响塔中帚状构造最终定型。
区域构造控制了塔中地区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化。塔中地区的断裂构造在平面上总体呈“帚”状分布;剖面上呈一大型复式背斜,两翼形成背冲断裂系,总体为一巨型“花”状断裂构造样式。各断裂构造带组合类型包括正“花”状、“Y”字形背冲、叠瓦状逆冲、对冲等。骨干断裂基本上都是基底卷入型,断裂的性质多为压扭性。断裂多形成于加里东期。定型于前石炭纪;晚海西期活动的断裂主要集中在隆起的西部;二叠纪以后基本稳定。塔中帚状构造的这些特征,足在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图2.44)。

图2.44 塔中地区石炭系内幕主要构造圈闭初次形成期平面分布

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又称秦岭-昆仑构造带。它位于北纬32°30'~35°00'之间,在局部地区有时范围较宽或较窄,走向也略有转变。它横亘我国中部,绵延4000km左右,西进帕米尔,东贯黄海,在地势上十分引人注目。它的主体是走向东西的剧烈挤压带,由走向东西的褶皱带和压性断裂构成,并有伴生或派生构造形迹相随。它们反复经历了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其中最晚的一次是在侏罗纪末期或侏罗纪以后,新生代还在活动。

这个长达4000km的纬向带,不断受其他构造体系干扰,如它的东段就两次受到新华夏沉降带的干扰。在华北盆地南部,它的北支被新华夏系沉降带压在底下;在江汉盆地以北它受到淮阳山字型构造的影响。然而,航磁测量显示古老岩层组成的纬向构造带在华北平原南部和苏北地区还有存在的象征,如通许、东海等地隐伏在第四系下面的复背斜构成的东西隆起带。再往东去,这一纬向构造带在黄海海域被新华夏沉降带干扰,但到了日本九州的北部和日本本州关东及四国北部,这一剧烈纬向构造带又很明显地显示出来。从秦岭往西,这一纬向体系由于受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和西藏高原的影响,它的位置逐渐往北移动了。在甘肃南部和青海东南部地区,由于上述歹字型的影响,部分纬向构造被压在下面,以致这一地段的下古生界及其以前地层未能出露,而被上古生界和三叠系所占据,向北移动了约半个纬度,到西昆仑地区。其主体出现在北纬34°30'~37°00',位置明显地向北挪动了两个纬度。到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一带,由于受另一反S型旋扭褶皱带的强烈影响,纬向构造的踪迹不太明显,但过帕米尔之后,在阿富汗又有横直东西的帕罗帕米苏斯山脉突出,显示了此纬向带的踪迹。现将几个主要地段的情况简介如下:

(1)东秦岭地区

这一体系在秦岭及其以东地区,主要展布在北纬32°30'~34°30'间,由秦岭向东延长的部分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在伏牛山以东,被淮阳山字型往南推移,向南弯曲,经过大别山及苏北而沉没于黄海,北支经嵩山向东作正东西走向。据物探资料在平原中有第三纪(古近-新近纪)前形成的通许隆起,向东与东海隆起断续相连,而沉没于黄海。

在秦岭地区,大体以凤县-商南断裂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亚相带:北亚带,又称北秦岭,以前震旦亚代变质岩系,震旦系和部分下古生界岩系为主体,组成一走向东西的变质-火成岩带。岩层挤压剧烈,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均很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现象极其明显。它的主体是华山-嵩山复背斜、伏牛山复背斜。南亚带,又称南秦岭,主要是由浅变质的上古生界及部分震旦亚界和下古生界组成,岩浆活动较弱,混合岩化不显著。它的主体为武当山复背斜,向西与白龙江复背斜相连。就秦岭、嵩山等地资料来看,这一体系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资料表明,这一体系在前震旦时期已具雏形,前震旦亚界深变质岩系中的褶皱、断裂均很发育,火山喷发活动频繁,并伴有较多的中酸性岩类侵入(其同位素年龄为10×108~13×108a),他们均被震旦亚界所不整合覆盖,这次形变形成了一系列走向东西的复式褶皱带,北为华山-嵩山复背斜,南为武当山复背斜。在震旦亚界时期这几个复式褶皱带继续活动,可能扩大到宝鸡之北,而在宝鸡—洛南—卢氏等地则为一个沉降带,火山喷发活动较为发育,南边武当山一带,火山喷发活动频繁而强烈。这一时期有一系列中酸性岩体侵入(同位素年龄为11.52×108~8.44×108a),侵入体多沿北亚带成带分布,在南亚带则甚为少见。早古生代时期,本区广泛接受沉积,并与下伏震旦系呈微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在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有含磷岩系沉积。早古生代早期有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早古生代中后期有一次构造变动,并伴随中酸性和超基性岩体侵入,曾发生轻微的区域变质作用,它们都显示出南弱北强的特点。洛阳-石泉断裂带两侧的志留系岩性、古生物群上都有所差别,北面变质深,南面变质浅。到晚古生代,本区南、北两个亚带的差异更为明显。北亚带从中石炭世才开始有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系沉积,二叠纪时全为陆相含煤岩系,到早、中三叠世时则为陆相碎屑沉积,并伴有强烈陆相火山喷发活动。而南亚带则从泥盆纪开始有自南而北的海进,直至中、下三叠世仍为海相沉积,伴随有多次火山喷发和少量基性、超基性岩及酸性岩侵入。北亚带脉岩极为发育,其南部主要为泥盆-石炭纪侵入,其北部主要为二叠-三叠纪贯入。这些时期亦有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它们仍显示南弱北强的特点。三叠纪中后期,本区经受了自震旦亚界时期以来一次最强烈的构造运动,经过这次激烈变动本区全部隆起,从而结束了本区的海相沉积历史,可以认为这是本区纬向体系形成的主要时期。在这次构造变动中形成的一些盆地中,一般堆积了侏罗系含煤碎屑岩系。侏罗纪晚期的燕山运动又一次激烈形变,并伴随岩浆侵入、混合岩化、变质作用,它们多集中于北亚带。据同位素年龄测定,混合岩化时期为1.75×108~1.91×108a,后期地层与之成不整合接触。白垩纪末期构造形变比前两期要弱,岩层仅出现一些宽缓褶皱,断裂活动明显,这一时期的中酸性岩体极为发育,亦集中于北亚带,其年龄为0.85×108~1.20×108a,亦有混合岩化现象。总之,在燕山运动时期,经过了激烈的构造变动和强烈的岩浆侵入活动,该构造带得以进一步发展。本区新近纪的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迹象表明,喜马拉雅运动的活动亦是强烈的。但自燕山运动以来一些主要断裂带除了显示强烈挤压现象外,一般常有南侧向西、北侧向东的平移特征。

总之,东秦岭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变质作用多次叠加,构成了若干深浅不同的变质带,北亚带远比南亚带深,而北亚带本身又大体可分3个变质带,每一变质带具有由南而北渐深的特点。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在挤压断裂带上,变质程度一般要深得多;同一断裂带南北两侧,北盘比南盘变质要深一些。秦岭地区这些深变质岩带,是历次构造运动的动力变质带叠加在区域变质岩之上而形成的岩带,它们实际是一些构造带的表征。

(2)西秦岭地区

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进入甘肃南部,主要出现于北纬33°~35°之间,它的主体由天水-合作复背斜、碌曲-岷县复向斜、西倾山-白成江复背斜及其相应的断裂带等所组成。由于受祁吕贺兰山字型和青藏川滇歹字型体系的强大影响,这一纬向体系的展布和综合形态发生了部分弯曲,而且部分被压在下面,使区内较老岩层不得出露。它和东秦岭一样,亦大体以复向为南北分界,分为两个亚带:北亚带,为一结构复杂的大型复背斜带,岩浆活动很强烈,变质作用明显。天水—宝鸡一带,这个复背斜大部分被祁吕贺兰山字型归并复合,而显得不连续。它核部主要为前寒武纪中深度变质岩系,两翼为古生界,构造内还有大量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侵入体分布。向西为武山-合作复背斜,主要由上古生界的褶皱所组成,中酸性岩体较为常见。碌曲-岷县复向斜,向东经徽县盆地直至风县以东,向西达青海湖以西,其中心部分主要是海相三叠系,两翼是上古生界组成。南亚带主体为西倾山-白龙江复背斜,其核部主要由志留系浅变质细砂质碎屑岩系夹火山岩系或部分上古生界组成,两翼为上古生界或三叠系等轻变质岩系构成;火成活动不太强烈。向东经略阳以北与武当山复背斜相连。西倾山以西,因歹字型干扰,纬向体系时隐时现。

区内老地层出露零星,未见与下古生界直接接触,志留纪的沉积主要是沿东西向槽地,堆积了一套浅海砂泥质碎屑岩建造,夹海底中基性火山喷发。志留纪末期,有过一次较强的构造变动,伴有区域变质和中酸性岩体的侵入及部分混合岩化作用。这就加强了东西方向的隆起与坳陷,从而控制了该区上部古生界的沉积。泥盆纪,北亚带以碎屑沉积为主,南亚带以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为主。两个亚带中均有强烈的中基性海底火山喷发活动。石炭-二叠纪时,以浅海-滨海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局部夹火山岩。三叠纪是以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但北部地带多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其厚度一般约为千米,最厚可达万余米。整个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这一地质时期,本区全被海水淹没,它除受纬向体系控制外,亦受歹字型的控制,愈到后期,后者的控制作用愈明显。这是本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在这一较长的发育过程中,火成活动一直很活跃,每一时期都有或多或少的侵入和喷发活动。三叠纪后期的印支运动,对本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使岩层强烈褶皱,并发生区域变质现象和岩浆广泛入侵,构成了由中酸性岩组成的北亚带。这次激烈运动之后,区内海相沉积的历史结束了,由海到陆的巨大变迁完成了,这是纬向体系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来侏罗纪只限于褶皱带内的部分盆地的一些陆相碎屑含煤岩系及紫色层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以湖相、河流相沉积为特征,时夹煤层,它们不整合覆于中、下侏罗统之上,这表明它们之间经历了一次较强的构造运动及岩浆侵入活动。自印支运动以来直到第三纪(古近-新近纪),这个体系的活动一直是较强烈的,经历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构造变形都较显著,岩浆活动一直未停息。第三纪(古近-新近纪)火山喷发相当强烈,主要为一套中基性喷发岩系,个别地段可能有基性、超基性岩喷发,在甘肃南部,沿这个体系的断裂带附近常可见到。这些破坏了白垩系和第三系(古近-新近系)的断裂带,具有强大而明显的平移错动现象。在相邻两个大断裂带之间,常出现走向北东的挤压性构造形迹,沿东西方向斜列而构成次级正多字型构造。它表明,自燕山晚期开始,尤其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这个体系除遭受南北的挤压外,尚有强烈而明显的南侧相对向西的扭动作用。这种平移错动,实为东挤压不均衡所致,在晚近地质时期仍有表现。

(3)东昆仑地区

纬向带展布于北纬34°00'~36°30'之间,横居青海中部,由可可西里山、阿尔格尔山、布尔汗布达山和西倾山等一系列走向东西的山系组成。山势巍峨,雄伟壮观,绵延千余千米,宽约200km。这一地带在地质历程中是反复经历了多次剧烈的构造运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今所见,它主要由近东西走向的复式褶皱和压性断裂等构造形迹与晚古生代—中生代的中酸性侵入岩带、岩体所组成。南、北两个亚带各具特色,十分醒目。北亚带由震旦亚界、下古生界变质岩系和晚古生代、中生代的中酸性、酸性侵入岩构成的规模巨大的东西向岩系所组成。它的主体是阿尔格尔山-布尔汗布达山复背斜。南亚带则由中生界及部分上古生界岩系所组成。火成岩极不发育,它的主要构造形迹是可可西里复向斜、昆仑山口-西倾山复背斜。这一体系的断裂大都平行成束出现。因受其他体系干扰,故在纵向上又不甚连续,断面一般北倾,推覆、逆掩等现象常见。在主要断裂带上,有呈串珠状分布的晚古生代的超基性岩、基性岩体掺杂其中。这些主要断裂带多具有南盘向西而北盘向东平移错动的特点。这一体系向东与西秦岭衔接,向西延经新疆南部直到帕米尔的东侧。

震旦亚界和下古生界的分布及其构造形迹表明,这个体系可能在早古生代已具雏形。本区震旦亚界以中深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及中基性变质火山岩系为主,混合岩化强烈,其变质时代早于7×108a,可能代表早古生代形变的踪迹。下古生界下部为碎屑岩组,混合岩化强烈,片岩、片麻岩为主,夹大理岩、石英岩及变粒岩等;上部以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夹碎屑岩。在布尔汗布达山一带,找到含志留-泥盆纪化石的地层,被轻微变质的泥盆系和石炭系所不整合覆盖。这就说明在早古生代末期或晚古生代早期,本区有一场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东西向的构造带,控制了上古生界的沉积。上古生界以碎屑岩夹酸性—中基性火山岩为主,部分地区为碳酸盐岩夹火山凝灰岩。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是沿纬向带沉积的厚度较小,在祁漫塔格—石山一带和玉树地区厚度颇大,如石炭系在布尔汗布达区厚600~2100m,而在祁漫塔格—积石山和玉树一带一般近4000m,最厚达万余米。这种特点从晚古生代以来一直逐渐发展。晚古生代末期的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等仍显示纬向体系的主导作用。频繁而强烈的岩浆活动构成北部走向东西的花岗岩带。三叠系与下伏的石炭系、二叠系多为不整合,仅在昆仑山口以东和积石山一带为假整合。这表明在本地段中,两个强大构造体系的干扰作用。三叠纪末的构造运动使这一体系成熟,东昆仑地区的海陆变迁也完成了。整个中生代以至新生代早期,这一地区有过多次强烈活动和构造运动,使可可西里一带的中、新生界均被卷入这一纬向体系,并有多次大陆火山喷发。东昆仑地区的火山喷发活动,自震旦亚代以来每一地质时期都或强或弱地存在,可以说从未间断,但侵入活动则主要出现于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以中酸性为主,成带分布,时有基性岩、超基性岩侵入,有时成不太明显的岩带。就目前所知,区内若干矿产是受纬向体系控制的,如震旦纪的沉积变质铁矿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矽卡岩型铁矿带和中低温型有色金属成矿带均受纬向体系控制。它们主要集中出现于北亚带,构成一些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床。

(4)西昆仑地区

具有东昆仑地区的若干重要特点,在此从略。

整个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尽管受其他构造体系的干扰十分强烈,但其基本特征在各地段仍显示出来。首先,这个体系均大体可分为南、北两个亚带:北亚带多为较古老的变质岩系和震旦系及部分下古生界岩系组成的复式背斜,挤压极为强烈,侵入岩十分发育,因而构成一突出的岩浆岩带。混合岩化强烈,变质作用显著。南亚带主要由古生界、中生界岩系组成的复式向斜和复式背斜表现出来,仅部分地段有较老岩系出露于复背斜核部,挤压强烈,形变显著。但岩浆侵入活动和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现象与北亚带相比则有很大差别。从发育过程和沉积相看,整个带具有很大共同性。震旦纪的火山喷发活动,从西到东强烈而显著,沉积厚度巨大,如果把甘肃南部出露的变质火山岩系视为震旦纪产物,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下部古生界的沉积相和岩浆活动极相似。自晚古生代以来,北部逐渐升起,由海向陆过渡,到二叠纪时均已成陆,有陆相碎屑沉积和大陆火山喷发。而南部地区,从泥盆纪开始海进,到三叠纪时由南而北仍被广海淹没。经过三叠纪后期的构造变动———印支运动,纬向体系完成了由海到陆的巨大历史变迁。自侏罗纪以来,经历了2~3次构造变动,形成一些含煤碎屑岩系堆积的盆地,直到第三纪(古近-新近纪)末,仍有强烈活动,并伴有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从岩浆侵入时期看出大体类似:前震旦亚界时的侵入活动看来是强烈的,但只东西两段部分出露,而区内所见的主要侵入时期,是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早期。它们构成若干显著的岩带,这也是纬向体系中的主要成矿时期。东部因有新华夏系复合,颇为例外。这一体系经过了多期多次的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尤其有动力变质叠加,它的若干深—中变质带是断裂构造带的反映。整个体系具有相似的成岩过程和演化历史,因而成矿作用上亦有很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如寒武系的磷、泥盆系的铁、中生界的煤和前古生界的沉积-火山变质铁矿等。内生金属矿产的矿带分布和矿种上均有其共同性,与超基性有关的重金属成矿带亦或多或少有相似性。但这一体系绵延数千千米,与其他体系复合关系甚为复杂多样,因而矿区、矿田的分布则往往受这种复合关系所控制,这些复合地段往往是成矿有利地段。这里需提及的是大约在东经105°以东地区,或隐或现地复合在这一纬向体系之上的华夏系和新华夏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这一体系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所以在秦岭的某些矿产受纬向与华夏系或新华夏系的双重控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构造形迹和成岩成矿的过程看来,这个体系经受了南北方向的长期反复的强烈挤压作用是无可怀疑的。从现有资料来看,在中生代以后的历史变动中,尚有明显的东西方向的平错现象发生也是可以肯定的,尤其第三纪(古近-新近纪)这种扭动作用更为显著。




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
秦岭地区这些深变质岩带,是历次构造运动的动力变质带叠加在区域变质岩之上而形成的岩带,它们实际是一些构造带的表征。 (2)西秦岭地区 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进入甘肃南部,主要出现于北纬33°~35°之间,它的主体由天水-合作复背斜、碌曲-岷县复向斜、西倾山-白成江复背斜及其相应的断裂带等所组成。由于受祁吕贺兰...

什么和什么两大纬向构造带将我国泥盆系分为三大部分?
“阴山一一天山”和“秦岭一一昆仑、南岭”两大纬向构造带将我国泥盆系分为三大部分。中国的泥盆系根据其分布和沉积类型可分为北、中、南三大部分。北部包括北天山、东西准葛尔、阿尔泰山、甘肃北山、内蒙古大部分和东北北部广大地区,岩性主要为陆源碎屑物的沉积,伴随大量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 物,...

纬向构造体系的简介
纬向构造体系其主体是由东西走向的强烈挤压带,东西走向的褶皱和挤压性的断裂带构成。一般常伴生有东西走向的岩浆岩带分布。同时有扭断裂与它斜交,张断裂与它直交,它们是在南北挤压作用下形成的。每条东西构造带都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反复多次的构造运动,根基一般很深,对许多矿产分布有着重要的控...

纬向构造体系的各地的纬向构造体系
在南非的极南部开普褶皱山脉也是纬向构造带的一例。在北纬10°左右,沿加勒比海南岸,南美洲北边有一条巨大的平移断裂,它越过哥斯达黎加中部与太平洋的克利珀顿巨型平移断裂带连接。在太平洋底,也有一系列强烈纬向断裂带由北往南挤压,同时北盘由东往西相对平错,错距很大。位于北纬40°的门多西诺断裂...

重要成矿远景区预测
1)南岭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隆起带复合处,主要包括粤北、赣南、福建地区及湘西、桂北、贵州地区。2)南岭纬向构造带与川滇经向构造带及青藏歹字型构造复合处,主要是三江地区。3)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东段(及淮阳山字型东翼)与新华夏构造隆起带复合处,主要是皖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一带。4)秦岭-昆仑...

内动力地质灾害分区
1.纬向构造带(Ⅰ)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Ⅰ1);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Ⅰ2);南岭纬向构造带(Ⅰ3)。2.经向构造带(Ⅱ)银川-昆明经向地震构造带。3.新华夏系构造带(Ⅲ)东南沿海地震、地热构造带(Ⅲ1);长春-广州地震、煤瓦斯突出、冲击地压、钻孔套损、构造地裂缝、热害构造带(Ⅲ2);兴安岭-雪峰...

根据《中国黑色有色金属矿产图集》圈定的成矿带和成矿区进行预测意见的...
7)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与阿尔金山北东向构造带望处,主要范围是青海西南部地区。8)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与欧亚山字型构造复合处,主要范围是新疆西南部地区。即5、6等成矿亚带的编号所在地区。9)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隆起带复合处,主要范围是辽吉南部、河北北部与内蒙古东南部。即32,...

永城在哪个省哪个市
永城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全境近矩形,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高差9米,平均海拔31.9米,除东北有方圆16平方公里的芒砀山群外,大部分为平原地区,永城最高海拔为芒砀山主峰159米。永城区域地质构造,位于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带北支南侧东延部分,为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内之华北凹陷的一部分。市境内地层无...

甘山森林公园自然概况
甘山森林公园自然概况甘山森林公园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华北地台西南隅的豫西地台和昆仑山-秦岭地槽东延部分接合处。在构造体系上,它是昆仑山-秦岭纬向构造带和华北沉降带、太行山隆起带交汇的一部分。公园依托甘山而建,坐落在崤山东段,地貌特征为中山,海拔范围在1020至1884.64米,最高峰为甘山主峰,...

主要构造运动
自中三叠世或晚三叠世中期之后印支运动,席卷了整个中国陆壳,在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中国中部两条地质长城,即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和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强烈变形隆升、上三叠统或下侏罗统与下伏中三叠统及以下地质体普遍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印支期造山运动—两个巨型纬向带的成型和定型,...

荆州区18112915236: 李四光地质学包括哪几种构造体系 -
拓胁复方: 构造体系的类型划为3类:①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在中国境内主要有阴山—天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和南岭构造带;②经向构造体系,有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即横断山脉);③扭动构造体系,根据作用力方式的不同,还分为直线扭动构造(多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人字型构造),曲线扭动构造(帚状构造、涡轮状构造、莲花状构造或环状构造、S型和反S型构造、歹字型构造等).此外,构造体系还有复合与联合的现象.复合归纳为:归并、交接(有重接、斜接、反接、截接)、包容和重叠等4类;联合构造体系常出现在不同方向构造带的联结部位,以边缘弧形构造出现.

荆州区18112915236: 亚洲山脉的排列和走向与构造体系有什么关系? -
拓胁复方: 根据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地质力学观点,亚洲主要有三种构造体系:即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亚洲地形轮廓的形成和山脉走向、结构,与这些构造体系有密切关系. 亚洲东西向山脉是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的反映,...

荆州区18112915236: 黄土高原是什么地质构造 -
拓胁复方: 一、自然地理概况 本实习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东南的西秦岭地段,中心西北距天水市(秦城区)约41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6′~106°10′,北纬:34°10′~34°30′.区内包括了以地质地貌为主体的麦积山丹霞地貌和人文景观区,...

荆州区18112915236: 宝鸡西天水北的山是什么山脉 -
拓胁复方: 宝鸡西天水北的山是秦岭山脉. 秦岭的特点: 1. 狭义上的秦岭 狭义上的秦岭位于北纬32°-34°之间,介于关中平原和南面的汉江谷地之间,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汉江四条河流的分水岭.东西绵延400-500公里,南北宽达100-150公里. 2. ...

荆州区18112915236: 举例说明什么叫风水学上的“龙脉”? -
拓胁复方: 中国的地理形势,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如天山-阴山纬向构造;昆仑山-秦岭纬向构造,南岭纬向构造.《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贡》把中国山脉划为四列九山.风水学把绵延的...

荆州区18112915236: 您好!那么破坏风水割断龙脉的形状是什么样子了呢?谢谢! -
拓胁复方: 风水龙脉,也就是风水山脉,这其中就有山脉的走向和起伏变化.山脉在形态上与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在风水学上也称之为龙脉.中国的地理形势,大概每隔8度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如天山-阴山纬向构造;昆仑山--秦岭纬向构造,南...

荆州区18112915236: 天山 - 阴山、秦岭 - 昆仑,南岭三条构造带的纬度为什么相差8度 -
拓胁复方: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阴山位于内蒙古,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它们都东西走向.

荆州区18112915236: 东西走向的山脉? -
拓胁复方: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一列是天山—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的一列是南岭.这三道纬向走向的山带,实际上已成为我国的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它们对我国的气候、水文以及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

荆州区18112915236: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都表现在哪里?
拓胁复方: 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

荆州区18112915236: 山脉的走向 -
拓胁复方: 秦岭的走向是东西走向.因此在我国有以下三条: 最北一列是天山—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 最南的一列是南岭.这三道纬向走向的山带,实际上已成为我国的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它们对我国的气候、水文以及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