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康熙撤藩和以后的内战的问题

作者&投稿:枝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藩势力强盛,又有汉人支持,康熙为何还要坚决撤藩,不怕引起战乱吗?~

虽然当时三藩的势力比较大,但是康熙认为老百姓此时已经认可了满清在中原的统治,再加上皇权早已深入人心了,百姓会认为帝王杀功臣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他不顾反对,坚持杀掉了三藩。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希望能够完成大统一,无论什么阶级的人,皇族也好,百姓也罢都是渴望全国能够统一的。虽然全国统一了和其他的百姓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利益,但是只要能够统一,那就意味着以后不会再打仗了。所以虽然和三藩同为汉族,但是百姓的心里面是渴望三藩不造反的。
虽然清朝时满人的统治,和汉人不是一个民族。但是此时清军入关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了。满清的统治已经稳定了,这些汉人也是适应了满人的统治。

同时他们认为明朝并非被清朝所灭,是李自成灭掉的明朝,所以是恨李自成的,相对来说并非这么恨清朝。所以虽然汉人对于清朝有一些抵制,但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强烈。
“飞鸟尽,鸟弓藏”这个杀功臣一直都是开国帝王的“优良”传统。虽然这个做法是不道德的,但是百姓的心中却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做法。康熙也认为这样是可以的,认为百姓不会对此有多大的抵触。

再说了当时是皇权至上,这些影响了皇家的所有事情和人,都会被老百姓抵制的。当时三藩也是拥兵自重,百姓也是害怕他们造反,会让自己的生活再次陷入动乱之中,这是百姓们不愿的。

吴三桂是在山海关战役的时候投降了清朝,这也是让人诟病的地方。因为吴三桂说道底也是一个汉人,他如果投降了李自成只是民族内部的矛盾,还可以说的过去。如果他投降了吴三桂那就是一个民族的罪人,这两个投降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而且吴三桂之前已经答应投降李自成了,竟然因为一个女人的原因就叛变了,这不符合人们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后来康熙下令削藩,吴三桂宁愿起兵造反也不愿做富家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吴三桂对康熙保持怀疑的态度。吴三桂这些年虽然为清朝做了不少的贡献,但是自己始终是一个汉人,和康熙始终不能交心。而且这些年吴三桂也得罪了不少的人,一旦吴三桂失去手中的兵权,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没有还手的余地,吴三桂宁愿放手一搏也不愿成为一个奴隶。

第二,吴三桂投降清朝的举动已经引起很多汉人的不满。很多的汉人都把清朝进入关内的罪过推给了吴三桂,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清朝的军队放进来,现在仍然是汉人的天下,很多的汉人都想找机会杀了他,吴三桂失去了兵权,也就失去了保护自己的屏障。

第三,吴三桂这个人志向远大,不想永远成为一个臣子。吴三桂这几年在云南的势力发展壮大,已经有可以和朝廷抗衡的实力,吴三桂这个人可不想一直屈于人下。他想要的是天下,要的是君主的宝座,为了自己心中的欲望,他愿意赌一把。输了大不了就是一死,赢了自己就可以流芳百世。

下面文字来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老多病,愿归老辽东,疏请以其子尚之信袭爵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帝认准这是一个撤藩的好机缘,降旨称赞尚可喜“很知大体”,同时指出广东已“底定”,藩王坐镇已无必要,故不允尚可喜之子袭爵继续坐镇,而令其撤藩回辽。吴三桂自认为功高位重,也假意疏请撤藩,以试探朝廷态度。他以为“予疏即上,上必不敢调予,具疏所以释其疑也”③。疏入朝廷,大臣中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言不可撤者甚多,言宜撤者甚少”④。康熙帝态度非常坚决,认为“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①。毅然允其所请,下令撤藩。随后,耿精忠也疏请撤藩,帝亦同样照准,令将三藩尽徙回山海关外。康熙帝裁撤三藩的决心,并非一日,“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②,亲政以后,曾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③,作为警言,书而悬之于宫中柱上。康熙帝认为,“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驯致不测,故决意撤回”④。可见其撤藩的举措是经过长期深思熟虑的。三藩俱撤,击中了这些称霸一方的骄兵悍将的痛处,于是,吴三桂在康熙十二年十一月首先公开发难,起兵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他以复兴明室相号召,并发布《反清檄文》,伪称所谓明朝托孤皇三太子以“寄命”于他,把自己打扮成明朝的忠臣,妄图用谎言来赢得民心,获得支持。一时间,一些叛明降清的武将,一些督抚和提督、总兵等相率附和,以致“伪檄一传,四方响应”,“相率背叛”⑤。翌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康熙十五年(1676)月,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广东相继响应吴三桂,公开叛变。其他一些与清廷有矛盾的汉籍将领,如广西的孙延龄(孔有德之婿)、王雄,四川的罗森、郑蛟麟、谭弘等,也先后归附吴三桂。耿精忠在勾结吴三桂后,曾联络了据守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约为援军。郑经率军队窜犯闽、粤沿海,转入江西,以为策应。吴三桂等三个藩王发动的这场反对清皇朝统治的叛乱,史称“三藩之乱”。
吴三桂叛变后,叛军来势凶猛,猝不及防。吴军很快攻占了湖南的衡州、常德、岳州,前锋直达澧州。耿精忠叛变后,也很快进入江西、浙江。叛军在一年多时间里控制了大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势十分严重。
面对吴三桂的叛乱,年方二十岁的康熙帝果断刚毅,首先排除朝廷部分大臣缓撤的主张,下令削夺吴三桂的王爵,以示武力平定叛乱的决心,并处死在北京居住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孙吴世霖,“以寒老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励三军之心”①。然后,发兵讨伐吴三桂。
康熙帝针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形势,进行平定叛军的作战部署,将清军分为两条战线。把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湖北的荆州以及“水陆皆与楚闽接壤”的江西作为前线,以八旗劲旅固守,遏止叛军过江北上,将地控南北交通要道的山东衮州和地扼东西咽喉的山西太原作为后方两个支点,调重兵把守,控制南北和东西两条孔道,以策应前线。按照这一部署,仅两年时间,清军逐渐占据了优势。于军事征讨的同时,下诏训谕云、贵两省官员及军民“各宜安分自保,无所诱胁。即或误从贼党,但能悔过归诚,悉赦已往,不复究治。至尔等父兄子弟亲族人等,现在直隶各省出仕居住者,已有谕旨,俱令各安职业,并不株连,尔等勿怀疑虑。其有能擒斩吴三桂头献军前者,即以其爵爵之。有能诛缚其下渠魁,及以兵马城池归命自效者,论功从优叙录,朕不食言”②。用以安定人心。于此同时,又对一些汉将实行笼络政策。为了稳定西线,对拥兵观望、叛服不定的陕西提督王辅臣着意笼络。王辅臣杀了朝廷派驻陕西的经略莫洛,这本是蔑视朝廷的大罪,但康熙帝不仅宽容,不治其罪,反而下诏自责,“则朕之知人未明”,“咎在朕躬,于尔何罪?”①王辅臣终于在康熙十五年归附清廷。康熙帝对甘肃提督张勇也加恩重用,使之忠于朝廷,以解除西北之患,使朝廷能集中兵力对付南方的叛军。康熙帝在吴三桂公开举起叛旗之后,为了集中兵力,剿灭吴三桂,曾下令停撤耿精忠、尚之信二藩。在处死吴三桂在京子孙时,耿精忠诸弟在京“照旧宽容”。耿精忠叛乱之初,康熙帝即派人传谕耿精忠“果能追念累朝恩德及伊父忠荩遗言,革心悔祸投诚自首,将侵犯内地海贼速剿图功,即行赦免前罪,视之如初”②。给耿藩留有后路。在招抚的同时,加强军事攻势,清军迅速占据了浦城、建宁、延平等府县。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四日,靖南王耿精忠在清军大兵压境,内部矛盾重重,“军饷馈乏,军士逃亡”③的情况下,被迫率文武官员出降。帝命耿精忠“仍留靖南王爵,率伊所属官兵,随大兵(指清军)征剿海逆(指郑经),图之赎罪”④。郑经力不能挡,也退返台湾,福建底定。广东的尚藩在吴三桂叛变后,平南王尚可喜仍效忠朝廷,为此,康熙帝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初,尚可喜卧病,尚之信代之理事,部将相继叛投吴三桂,于是尚之信亦附吴作乱,并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伪职,后又封亲王。十月,尚可喜病逝,不久,福建耿精忠降清,尚之信知继续附吴已无出路,于是主动派人持密函请降。帝赦免其罪,并令其“相机剿贼,立功自效”①。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四日,在清军兵抵广东韶州时,尚之信率文武官员剃发“归正”,并派尚之瑛去韶州迎接清军,帝也令“著袭其父尚可喜平南亲王爵”。这样,广东亦平定。从而剪除了吴三桂的侧翼,使吴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外,由于入关后满洲八旗将领及旗兵长期养尊处优,逐渐削弱了战斗力,而西南地区又多山地,八旗骑兵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因此康熙帝不得不借重绿营兵。清朝绿营兵均为汉人,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绿营兵与八旗兵在地位和待遇等方面差距悬殊,即使是绿营兵的将领,亦在八旗将领的监督之下,因此,绿营兵官兵处处受到牵制。但绿营兵数量大,又以步兵为主,熟悉地方地形环境,宜于西南山地作战,因此康熙帝极力安抚绿营将领和汉兵,制定“绿旗官兵赏格”,破格提拔了一些绿营将领,以绿营为主力来围剿叛军。
清军在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等先后归附朝廷以后,集中主要兵力围剿叛军元凶吴三桂。康熙十六年(1677),吴三桂占领了湖南衡州,分兵犯广东乐昌、江西南安。康熙帝派屡立战功的穆占率清军进取衡州,以“遏贼后路”,和“宽缓”广东。穆占所率清军迅速攻占茶陵、仁安等许多地方。康熙十七年(1678)初,清军先后又收复了湖南一部分地区。这样,清军就完全控制了叛军外围的广东、福建、江西、陕西等地。眼看大势已去,情急势绌的吴三桂迫不急待地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在湖南衡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周,建元昭武,企图以此稳定叛军,鼓舞士气。八月,吴三桂病死。他的孙子吴世璠(吴应熊之庶子)在衡州继承帝位,改元洪化。吴三桂一死,叛军内部人心惶惶,无一定攻守之策,屡战屡败。特别是对湖南咽喉要地岳州一战。康熙帝集中了荆州、陕西、河南、安庆各地军队围攻岳州,并采纳了原吴军水师将领林兴珠的建议,以水师断岳州饷道,然后水陆两军猛攻岳州。清军利用吴三桂死后军心涣散之机,一面加强军事进攻,一面瓦解敌军内部,伪总兵王度冲、伪将军陈伯等率部降清。清军在湖南战场上很快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叛军纷纷溃败,岳州败弃,长沙等地叛军闻讯也弃城南逃云、贵。
康熙十八年(1679)四月,在“湖南悉皆平定,广西亦已纳款”,叛军据守滇黔一隅的形势下,康熙帝下令指出“当时倡叛,罪止吴三桂一人,所属人员均系胁从,情可矜恕”,对于投诚者,“皆赦其前罪,论功叙录,加恩安插”①。这一政策,对叛军起到了迅速瓦解的作用。不久,叛军副总兵周嘉员即率文武官员61 人,兵丁9340 人,眷属6500 余口向清廷投诚。康熙十八年(1679)底,勇略将军陕西提督赵良栋、奋威将军平凉提督王进宝收复关中、洛阳等地后,康熙帝即令其率领绿营入川,并令满洲八旗兵为后应,以接济粮饷,相互策应。由于各路大军协同作战,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即克定四川,随后即令赴良栋兼云贵总督率大军自四川入云、贵,另令湖广总督蔡毓荣、平南将军赉塔分别从湖南、广西进军云、贵,直捣平西王的老巢。康熙二十年初,清军攻下贵州,数路清军会师昆明城外。清军围困昆明,吴世璠束手待毙,城内文武官员纷纷出降。十月二十八日,守城叛将线緎等策划献吴世璠降清,吴世璠闻变自杀。二十九日,线緎开南门纳城投降。清军析吴三桂骨骸分发各省传示,吴世璠悬首示众。
在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吴三桂的同时,康熙帝一直没有放松对尚之信、耿精忠二藩的防范。一旦吴三桂问题基本解决,他即着手解决尚之信、耿精忠对清廷的威胁。早在尚之信表示“归正”朝廷之后,就有人密告尚之信“心怀两端”。帝令尚之信率兵进取潮州、湖南,尚之信违命不行。永安危急时,先是坐视不救,后虽出师,但密令总兵官“顿兵不进”。尚之信“时而疏请出兵湖南,时而疏请出兵广西,及命下则一兵不发”①。尚之信这些举动,康熙帝早有觉察,只是选择时机问题。此外,尚之信还“冒兵饷,擅杀无罪人”②,并“在广东卖官虐民,抄家充饷,重敛横征”③。康熙十九年(1680)六月,康熙帝密令将尚之信逮至京师,八月即予赐死。同时,对其父尚可喜忠于朝廷,“不肯从逆”大加表彰,并允许将尚可喜尸骨及眷属家口一并搬往尚可喜的老家奉天海州。之后,又将尚之信藩下十五佐领官兵分入上三旗,仍驻防广东,另设将军、副都统管辖;三总兵标下兵丁,裁汰部分后,新设将军管辖。尚之孝、尚之隆免罪之后,家下所有壮丁分为五佐领,隶汉军镶黄旗下。这样,广东尚之信问题彻底解决了。与此同时,康熙十九年(1680)八月,借耿精忠自请入京晋见的机会,削夺了耿精忠的兵权,并交法司勘问,最后,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以逆党罪将其处死。
在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个藩王相继被解决以后,康熙帝为了安定南疆,防止藩王势力东山再起,又对三个藩王部属作了妥善处理和安置。藩属部队编制进行了整顿,福州、广州、荆州另派八旗兵驻防;对三个藩王属下财产,一律籍没充公;清除藩地弊政,由中央任命得力地方官进行整肃。这些措施的实施,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三个藩王统治地区与中央政令不一、积弊太多的问题。至此,“三藩”之乱彻底平息,撤藩目的基本达到。

1.在其管辖范围实行暴政是首要原因:在控制地区内铸钱、煮盐、贩洋、开矿,横征暴敛。
2.其反清复明的口号不得人心。
对明朝的遗老遗少和忠顺者来说,他本来就是引狼入室的“叛贼”,不会去投靠他。
对广大农民来说,他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受人民拥护的李自成代表农民利益,就是被吴害死,怎么会去支持自己的敌人?清朝在康熙期间,施行的政策很得人心,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安定,要反,不容易。
3.实际上吴和清朝在实力上有很大的差距,管辖的土地少,人口少,经济不很发达,和清朝不可对抗。
4.在战略上有很大失误,上面可以看到:吴三桂在占领湖南后,未趁辅臣之叛,溯江北上,坐失战机,而清军则贯注全力,收复湖南大片土地。清兵主力利用长江天堑作为南部的长城进行顽强防守;作为战争后3年,清并开始重用江北的绿营,补充大量的兵力,同时,吴的主力部队消耗甚大;陕西平凉的王辅臣开始时候保持中立,被清兵诱战出城,战败受招抚,使战争的天平彻底到向清兵。
5.孤军作战,没有和其余两藩很好的协作。
6.急于登基。野心暴露,失去人心。
7.人民厌烦战争。
以上就是我总结出来的,呵呵,我以前在我们班历史最好。高考文综全校最高分。
回答者:秋叶欲飞 - 门吏 二级 5-16 20:49
1、吴当年开山海关已经得罪了所有的汉人百姓,当他反清的时候又得罪了所有的满人,这样他失去了天下民众的心。
2、反叛开始清朝准备不足,再加上江南的绿营纷纷响应,另外蒙古的一个王公的叛乱帮了他不少忙,一时间气势磅礴,但是毕竟后劲不足,才力物力都不如清朝,到1676年,战场形势开始有利于清军。
3、当吴大军打到长江时候,清兵主力利用长江天堑作为南部的长城进行顽强防守;作为战争后3年,清并开始重用江北的绿营,补充大量的兵力,同时,吴的主力部队消耗甚大;陕西平凉的王辅臣开始时候保持中立,被清兵诱战出城,战败受招抚,使战争的天平彻底到向清兵。
4、广东的尚之信,福建的耿精忠势力过弱,台湾的郑家只在沿海进行掠夺,并没有直接出兵帮助其打天下。
回答者:sleeper312 - 助理 二级 5-16 20:21
补充秋叶欲飞 - 门吏 二级一条:
8、政治上远不如袁世凯老练,不懂得养寇自重的道理。
如果他不剿灭南明在缅甸的残部,糠稀就无法撤藩。他的理由很充分,清的大部分天下都是靠他和其他二藩打下的,而堕落的八旗兵能吃皇粮,为什么他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部下不能享受平等待遇呢?对退伍军人没有妥善安置在任何朝代都容易激起兵变,但满清却把他们当成待烹的走狗。
以后,整个清朝只有满蒙人可以封王,立下不世之功的曾国帆不但不能封王,反不得不放弃兵权回家。足见满清的民族歧视之深和做汉奸的下场!

三藩是该撤的,如果不撤,三藩的势力必将会威胁到康熙的王位,特别是吴三桂,以吴三桂当时的势力和在朝中的威信来看,他完全有实力取代康熙的位置,所以康熙除三藩是特别明智的行为.


清朝在几几年撤藩,撤藩后的王爷都去了哪儿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康熙帝诏将耿精忠革爵,凌迟处死.尚可喜没参加叛乱,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死于广州,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叛乱,后又降清,袭爵平南亲王,1680年,在康熙帝授意下被...

有关康熙撤藩和以后的内战的问题
康熙帝态度非常坚决,认为“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①。毅然允其所请,下令撤藩。随后,耿精忠也疏请撤藩,帝亦同样照准,令将三藩尽徙回山海关外。康熙帝裁撤三藩的决心,并非一日,“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②,亲政以后,曾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

康熙当初撤藩并没有杀吴三桂 吴三桂晚年为什么还要造反
因为当时康熙只是撤藩,并非是要杀吴三桂。根据史料记载,对于以辽东为包括吴三桂在内的三藩的养老之地,清庭也是认认真真做了准备的,吴三桂明明可以颐养天年,却选择了造反,不只是在当时有些出人意料,现在也有不少人感觉有点费解,那么吴三桂为什么会造反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个问题。以今天现代人的眼...

清朝撤藩以后,王候有实际的封地吗,是不是只拿俸禄?
清朝削藩是在康熙时代。康熙平定三藩(满人夺取天下后,大封了三位汉人: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即康熙时期的三藩)后,除了蒙古王侯外的其他诸侯都只能拿俸禄,不能有封地。这就是说,蒙古王侯可以有俸禄,也可以拥有实际的封地。因此,不是所有的王侯都只能拿俸禄。

康熙下令撤藩时,吴三桂已经61岁了,为何还要起兵造反呢?
就是因为他当时年纪已经大了,如果再不造反任由康熙撤藩的话,他以后就没机会更进一步了,甚至还有可能不得好死,所以不得不造反。

康熙撤三藩是指什么
1、康熙撤三藩指的是三藩之乱,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关后为对付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2、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

撤裁三藩对于康熙而言 究竟是千古留名还是人生败笔
可没想,紧接着,吴三桂和耿精忠也先后上书请求撤藩三王同时请求撤藩,如果说尚可喜的奏折是出于本意的话,那吴三桂和耿精忠的奏折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这是在试探朝廷的态度。康熙何尝不知道这些,当时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先撤尚可喜、安抚吴三桂和耿精忠。可康熙皇帝却直接来了个: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

康熙削藩是吴三桂不造反的话 吴三桂最后能善终吗
康熙第一个裁撤三藩的对象并不是吴三桂,而是尚可喜。深知唇亡齿寒道理的吴三桂、耿精忠,眼见康熙真的决心裁撤三藩,随即做出反应,起兵反叛清廷。眼见吴三桂二人已经起兵反叛,尚之信从父亲手中夺走广东军政大权后{尚可喜的藩地在吴三桂、耿精忠之间},随即也选择起兵反叛清廷。对待关系更近的尚可喜,都能...

康熙为什么最终决定撤藩?详解撤藩的必须性
康熙帝决定撤藩三藩。早在顺治死时,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吴三桂生变,命其在城外张棚设奠,礼成即去。康熙帝亲政数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目疾...

康熙下旨撤藩是对是错,请分析评论
撤藩是肯定要撤的,但关键是选择一个什么时机来撤 尤其是在当时清朝中央都没有做好应对“三藩叛乱”准备的时候 当时吴三桂打下湖南后就地防御,没有趁势北上,直捣北京,给清廷以喘息之机,就这样,清廷一共花费了八年多的时间才平定叛乱,这八年多的时间花费的钱财比养三藩八年可多了去了 所以说...

沐川县17173666149: 康熙帝到底有没有撤藩 -
帅诞美罗: 撤掉了,不过是武力撤掉的,差点清朝都要灭亡了,有一段时期,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几人甚至占领了长江以南所有地区,但康熙就是康熙,还是挺过来了,最终打败了三藩

沐川县17173666149: 康熙当初撤藩并没有杀吴三桂吴三桂晚年为什么还要造反
帅诞美罗: 对吴三桂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吴三桂... 结果是康熙这个小屁孩登基亲政以后,就要撤藩,就要将我这么多年的心血,就要将...

沐川县17173666149: 康熙帝亲政后,国内的局势是什么样的?
帅诞美罗: 康熙帝亲政后,南明势力已被消灭,满汉民族矛盾也日渐缓和,而三藩拥兵自重,各据一方,耗资巨大,皇帝果断提出撤藩,不少王公大臣怕引起叛乱,反对撤藩

沐川县17173666149: 有关康熙和朱国治的问题
帅诞美罗: 当时康熙早有撤藩的想法,但是他也知道三藩拥兵自重.但是实际上它并没有真的想到吴三桂会起兵.可以说是有侥幸心理吧.我是这么认为的.

沐川县17173666149: 顺治、康熙、雍正各代在加强中央集权中采取的措施 -
帅诞美罗: 关于加强中央集权,我主要归纳一下几点:顺治取消摄政王监国制度,并且对多尔衮的惩处相当具有警示作用. 康熙铲除顾命大臣鳌拜,强力撤藩 雍正设立军机处

沐川县17173666149: 康熙多少年清廷撤?康熙多少年清廷撤藩
帅诞美罗: 然而清廷撤藩,又将吴三桂推上了风口浪尖,康熙十二年,朝廷下令撤藩,一场藩王与朝廷的拉锯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沐川县17173666149: 平定三番时康熙和孝庄有过争执吗 -
帅诞美罗: 诚如赵爱文1984说,孝庄对康熙的削藩时间提出异议,但是削藩还是同样的.孝庄从小辅助康熙,在康熙幼年,孝庄帮助康熙夺取帝位,稳定局面,差不多能垂帘听政了.但是孝庄不能和慈溪比,孝庄在康熙成年之后还政给康熙,康熙对孝庄也十分孝敬.因此得到历代人们的好评! 韦小宝,估计是金庸大师笔下的人物吧,并没有历史背景.

沐川县17173666149: 康熙在位多少年?
帅诞美罗: 61年康熙在位61年,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重百姓,康熙在位这些年,都在认真治理国家,巩固自己的皇权,在他的努...

沐川县17173666149: 康熙为什么会逼反吴三桂 -
帅诞美罗: 这种不信任感落实到军事问题上,就是对掌有精兵的吴三桂极度不放心. 吴三桂是汉人,而且是曾背叛过主子的汉人,康熙当然会极度不信任他.对于一个本族人连全部人口百分之一都不到的皇帝,特...

沐川县17173666149: 问两个历史问题
帅诞美罗: 一样大, 就算多尔衮还在,对战局的影响不大,打过长江去清军的战斗力还在,局势将进入僵局,但是吴三桂的人心不齐和不得人心,以北通南历史就只有明朝,虽然同是异族统治,但是元朝以腐朽,清朝刚刚进入发展期,情况将向满清有力的方向发展,战争只会拖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