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寻:牟宗三研究综述

作者&投稿:希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夏可君的主要科研成果~

《写作的裂缝》:文艺评论,1994,5。《阿Q以及可能的镜像》:鲁迅研究月刊,1995,11。《对道德经文本句法层次的分析与解释》:中州学刊,1996,4。《牟宗三思想研究综述》:哲学动态,1999,5。《Fuge:海德格尔的世界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0,5。《绝境的步伐——德里达在海德格尔与勒维纳斯之间书写死亡》:开放时代,2001,11,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2年第一期。《艺术作品中的世界和作为世界精神的河流》:现代哲学,2002,4。《海德格尔与世界问题的发生》:现代哲学,2003,1。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德里达书写死之绝境——与Heidegger,Levinas,Blanchot一道发现死亡》:论证第三期,近四万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布朗肖的写作》:东方杂志,2003,11。《礼物的精神——Derrida思想礼物及其对神学的解构》,《道风》:香港道风山神学研究期刊,2004。《无题的礼物和思想发生的位置——Derrida论馈赠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生产》第一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The Community of Love and Ethos Of Giving: Deconstruction Of Christanity in Jean-Luc Nancy. 2004年11月在台湾中原大学“上帝与公共生活”的国际会议论文。论文集即将出版。《论残雪》:收入《从寻根到飘泊——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与文化》论文集。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在该论文集中,其中发表了本人关于残雪小说的三篇评论和对诗人多多的一个评论文字,字数有四万字之多。《的本体之学:解读开篇》:收入《原道》第11辑,2005。《圣母往见》:收入《基督教文化评论》,2006。《触感神学》:香港道风,2007,2。《刘小东绘画“烧耗子”》:收入《阅读城市》,2007年,上海三联出版社。 一,个人原创性哲学写作:1,以山水画为新论域展开的哲学思考:《平淡的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夏可君的哲学读本:《无余与感通——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新星出版社,2013)。3,提出艺术哲学的新概念:《虚薄:杜尚与庄子》(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4,中国文化创造性内在转化的书写性命脉:《书写的逸乐》(昆仑出版社,2013)。二,中国哲学的著述:5,庄子研究:《幻像与生命》(学林出版社,2006)。6,孔子研究:《论语讲习录》(黄山书社,2009)。7,子思与孟子研究:《中庸的时间解释学》(黄山书社,2009)。三,西方哲学,艺术与诗歌文学的比较研究:8,关于中国当代诗歌以及比较诗学的研究:《姿势的诗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9,关于基督教绘画与图像解经:《生命的感怀—福音书的图像解经》(台湾基督教文化出版社,2008)。10,关键词研究:《身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四,艺术展览以及相关文本:【从“余像(infra-image)”或者“写象(Image-graphic)”等哲学概念出发思考与论述中国当代艺术、诗歌与文学,并领导和参与实践项目】11,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余像绘画》(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12,策划展览并且出版第二辑:《余像绘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主持《绘画的书写性》绘画展览与文本创作(2011),北京当代艺术馆。14,《心性自然》绘画展览(2012),北京今日美术馆。15,“虚薄”绘画展,南京青和当代美术馆,北京元典美术馆,2012年。 1,德里达:《解构与哲学的未来》(吉林出版集团,2005,2011)。2,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上海世纪集团,2007)。3,让-吕克·南希:《变异的思想》(吉林出版集团,2005,2011)。4,以及当代哲学家的重要论文:海德格尔,莱维纳斯,德里达,南希,等等。 1,《无尽的书写——田流沙绘画研究》:花城出版社,2006年。2,《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学林出版社,2007年。

孟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它直接继承孔子的思想而来,但又具有不同于孔子的新特点。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基础上。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提出充实之谓美的命题,高扬人的主体力量,表现为一种内在充实的人性之美、阳刚之美。孟子的美学思想代表了一种积极肯定个体人格的自由和力量,不向任何权势屈服,富有进取性和批判性,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在历代的仁人志士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堪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时代需要这种精神,研究孟子美学思想很有必要。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的层面上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
研究孟子美学思想应该先理清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的状况。同时,亦应了解对孟子研究的总体状况。李孝弟在其主编的《儒家美学思想研究》中曾指出,儒家美学思想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对儒家美学思想的研究起于何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如果仅从对儒家经典作出解读与评论这样一个角度来看,那么从汉代对于《毛诗序》的不同阐述就已经开了对于儒家经典的诗学研究,这样的研究经历了两千多年,当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美学研究。直到20世纪初,美学的概念由日本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的学界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时代,对儒家有关文学艺术思想的研究也才称得上为美学思想的研究。王国维的一篇佚文《孔子之美育主义》是真正意义上的孔子美学思想研究的开端,也是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的开始。而真正从理论角度提出“儒家美学”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阐述的时间却很短。首先提出并使用儒家美学概念范畴的当属李泽厚。李泽厚于1983年为其主编的《中国美学史》所写的后记中曾这样写道:“本书中好些基本观念,如天人合一,味觉美感,四大主干(儒、道、骚、禅),孔子仁学,庄子反异化和对人生的审美式态度,原始社会传统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历史根源等等,确乎由我提出。”在此,李泽厚将中国美学思想史划分为儒、道、骚、禅四大主干,而其中儒道两家美学思想则贯穿了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全部。李泽厚的这一思想在其《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有所表露:“我认为,中国美学最精彩的是孔子的积极进取精神,庄子对人生的审美态度----除了这两个人之外,就要算屈原了。如果说儒家学说的美是人道的东西,道家以庄子为代表的美是自然的话,那么屈原的美就是道德的象征----还有就是中国的禅宗-----儒、道、骚、禅是中国美学传统的四大支柱。”李泽厚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儒家美学这一概念,还将之赋予在中国美学传统中以重要的地位。[注1]因此,较明确地提出儒家以及孟子的美学思想并进行系统研究的当属李泽厚。由此看出,只是近二十几年来对儒家及孟子的美学思想研究才系统展开。
孟子美学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组成部分。由于孟子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较深入的总体性的研究孟子思想的专著已有不少,但尚未有专门论述孟子美学思想的著作。现有的对孟子美学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在中国美学史著作中,将孟子美学思想作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章节论述;一种是在研究孟子的专著中,构成研究孟子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是发表在期刊上专门研究孟子美学思想的学术文章。
研究孟子美学思想离不开对孟子整体思想的把握。当前国内外对孟子思想的研究,如从地域上划分,可分为国内研究、港台研究和西方汉学界研究。其中,国内研究成果最多并且近几十年来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上发展变化也较大;而港台研究则较好地保持了儒家思想传统的一贯性;西方汉学界由于社会环境的因素,学术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接近,其研究成果中常常有一些新的信息,给人以较大启发。
港台老一代学者中研究孟子思想成就最大的有徐复观和牟宗三。徐复观1969年出版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六章专论孟子。其中以历史的观点出发,将性善论看作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并提出性善论以心善为根据,性善即心善的观点。牟宗三1968年出版的《心体与性体》和1985年出版的《圆善论》对孟子论述最为集中。牟宗三的研究一是站在心学立场上来评述孟子;二是用康德思想研究孟子, 以康德的道德自律学说为视角研究性善论,并且在许多方面独辟蹊径,给人以深刻启发。台湾新一代研究孟子的学者主要有李明辉、黄俊杰、袁保新等。李明辉的代表作是1990年出版的《儒家与康德》和1994年出版的《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坚持以康德思想解说孟子并且更为深入细致。黄俊杰主要是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孟子,他撰写的《孟子思想史论》已于1991年和1995年出版了一、二卷。袁宝新于1992年出版了《孟子三辩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对孟子的“人禽之辩”、“王霸之辩”、“义利之辩”进行了理论上的详细探讨。

西方汉学界研究孟子的学者主要有杜维明、成中英、信广来。杜维明以“士的自觉”思想解读孟子,主要从主体意识、客观价值、和天地精神三个维度来理解孟子思想中体现的“士的自觉”。成中英对孟子思想中的心、性、气、思、自反、自得等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信广来近年来则专攻孟子,已出版《孟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一书。[注2]这些研究往往涉及到对孟子美学思想的认识。
国内对孟子思想的研究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文革中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使得对孟子的研究中断,认识上流于政治化、概念化。文革结束后,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了王兴业编的《孟子研究论文集》,内容包括建国后到1983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此后陆续有谢祥皓编的《孟子思想研究》、吕涛的《孟子评传》、翟廷晋的《孟子思想与探源》、杨国荣的《孟子评传》、吴乃恭的《孟子》、张奇伟的《亚圣精蕴》、刘鄂培的《孟子大传》、杨泽波的《孟子性善论研究》、《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等专著发表。总体来说,前期的文章还有受历史原因造成的左的思维影响的痕迹,简单地套用阶级政治观点对思想学术问题划线,学术观点还比较陈旧。研究方法上用西方的唯心唯物、感性理性来分析孟子的心性之学;虽然比较注意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孟子思想,但总体上西学化影响较重,缺乏中国哲学自身特色。刘鄂培的《孟子大传》比较全面地考证和论述了孟子的生平事迹及思想学说,注重用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观点研究孟子思想,企图避免按西方理论模式研究中国文化问题的影响。杨泽波在学术上专攻孟子,对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有专门论述,以“伦理心境”解读性善论,用生命体验理解性善论,分析孔、孟心性之学的不同,取得了一定突破。
对孟子美学思想的研究,伴随着对孟子整体思想的研究有一个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并且深受上世纪80年代美学热讨论中所形成的实践论美学观的影响。起初是集中在孟子关于美和美感的认识上,并涉及到“耳有同听”、“目有同美”的美感共同性问题、感官之美和人的精神美问题、“与民同乐”问题等。[注3]较突出的有李泽厚、刘纲纪合编的《中国美学史》。其中第五章专论孟子的美学思想,内容分为孟子对人格美的认识和高扬,孟子论美感的普遍性和审美活动的社会性,孟子对艺术作品特征的认识以及孟子美学对后世的影响四个部分。文章认为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中第一个较为明确地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来对待和观察美的本质,指出人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责任感。孟子提出人性本善,善的实行是个体自身的自我肯定,而不是使自己屈从于或牺牲于某个外在的目的。这样,孟子的伦理学就和他的美学联系起来了。孟子实行善的自觉努力以及善养浩然之气的做法是把道德的自觉作为个体的自由状态来描述,善的实现充满着浓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地具有审美的性质,成为个体人格美的表现。人格美体现在人的形体和活动中。并且孟子第一次从对人格美的观察上区分了美的各个等级,丰富了中国美学对于美的各个范畴、形态的认识。该文对孟子美学的认识至今仍有重要价值。此后有学者论述孟子关于美善统一和美高于善的观点,美感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孟子对文学作品特点的分析等,也都各具特点。[注4]近年来,中国学者更注重从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特色来研究孟子美学思想,如刘鄂培在《孟子大传》一书第十三章中,专门论述孟子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是自然哲学,孟子对美的界说是“美是真善统一”、“美是顺乎天性的发展”、“美是和谐统一”;认为孟子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是重本质、重意境、重神似,并指出孟子“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大化流行”的宇宙观对中国绘画“透视法”具有影响,孟子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张法的《中国美学史》将先秦孟子与庄子美学合为一节,认为二人决定了儒道二家作为士人思想的最符合文化结构的走向。表现为对士人作为制度的批判功能一面的强调、对士人主体性一面的强调,从一种高远的形而上意义揭示了人的真诚性。指出孟子要求的充实而有光辉的崇高审美境界,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位置,因此在孟子美学研究中许多文章便侧重探讨其美学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其继承孔子思想的地位也即其传承的地方,一是研究孟子美学思想中独创的地方,也即创新的理论。

  牟宗三(1909~1995)

  生平简介:

  牟宗三 (1909年—1995年),字离中,山东栖霞县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牟宗三于1927 年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哲学系。1933年毕业后,曾先后在华西大学、中夺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以讲授逻辑学和西方哲学为主。 1949年去台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讲授逻辑、中国哲学等课程。1958年与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0年去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主讲中国哲学、康德哲学等。1974年退休后,专任新亚研究所教授。1976年又应台湾“教育部”客座教授之聘,讲学于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处。1987年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1995年4月病逝于台北。

  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学术范围: 逻辑学、康德哲学、宋明理学、魏晋玄学、佛学

  学术思想:

  牟宗三为新儒家代表人物,认为现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自言其为学经历三个阶段:三十至四十年代为第一阶段,主要从事逻辑学、知识论和康德知性哲学研究;五十年代为第二阶段,研究重心转移至中国历史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六十年代为第三阶段,又转而从头疏解中国传统的儒、佛、道三家之学,而尤重于宋明理学的研究。这以后,牟宗三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

  牟宗三把历史上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儒家中则又判定孔、孟、陆、正为“正脉”,认为儒学就是“身心性命”之华,而其他则都是所谓的“绕开去”、 “歧出”。他对宋明理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一反传统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分,提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胡宏、朱熹、陆九渊、王守仁、刘宗周是宋明理学中的九个代表人物,把陆象山与王阳明归为一系,胡宏与刘宗周归为一系,合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程颢而为“宋明儒学之大宗”,其论学以《中庸》、《易传》、《论语》、《孟子》为主;至于程颐和朱熹则是所谓的“别子”和“继别子为宗”,其论学以《中庸》、《易传》与《大学》合。

  牟宗三认为,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是有道统而无学统和政统,内圣强而外王弱。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牟宗三提出了“开出”说即儒家的“内圣之学”而开出“新外王”、由“道统”开出“政统”和“学统”。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坎陷出“知性主体”和“政治主体”,也就是从“道德主体”转出“民主”与“科学”。

  著作概览:

  《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
  《逻辑典范》
  《认识心之批判》:译作
  《理则学》
  《道德的理想主义》

  《历史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质》
  《名家与荀子》
  《生命的学问》
  《五十自述》

  《时代与感受》
  《中国文化的省察》
  《心体与性体》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才性与玄理》

  《佛性与般若》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现象与物自身》
  《圆善论》
  《名理论》

  《历史哲学》
  《政道与治道》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译作
  《康德“判断力之批判”》:译作

  《中国哲学十九讲》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人文讲习录》

  《牟宗三先生全集》33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各卷内容如下:

  1.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 ;
  2. 名家与荀子 才性与玄理 ;
  3-4. 佛性与般若(上下) ;
  5-7. 心体与性体(1-3) ;
  8.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王阳明致良知教 蕺山全书选录 ;
  9. 道德的理想主义 历史哲学;
  10. 政道与治道 ;
  11. 逻辑典范 ;
  12. 理则学 理则学简本 ;
  13-14. 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 ;
  15. 康德的道德哲学 ;
  16. 康德《判断力之批判》 ;
  17. 名理论 牟宗三先生译述集.
  18-19. 认识心之批判(上下) ;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
  21. 现象与物自身 ;
  22. 圆善论 ;
  23. 时代与感受 ;
  24. 时代与感受续编 ;
  25-26.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上下) 牟宗三先生未刊遗稿 ;
  27. 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 ;
  28. 人文讲习录 中国哲学的特质 ;
  29. 中国哲学十九讲 ;
  30.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宋明理学演讲录 宋明儒学综述 陆王一系之心性之学 ;
  31. 四因说演讲录 周易哲学演讲录 ;
  32. 五十自述 国史拟传 ;
  [33]. 总叙 详目

  牟宗三研究的主要论著:

  《牟宗三先生的哲学与著作》,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9月出版
  《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郑稼栋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之七》《牟宗三集》,黄克剑等偏,群言出版社,1993年月12月
  《现代新儒学学案·牟宗三学案》,周立升、颜炳罡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9月
  《整合与重铸——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颜炳罡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2月出版
  《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蔡仁厚撰,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2月出版
  《牟宗三先生纪念集》,蔡仁厚、杨祖汉编,东方人文学术基金会印行,1996年月12月

  思想点评:

  牟宗三: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牟宗三是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如果说冯友兰的努力方向在于使中国儒学“逻辑地”建立起来,那么牟宗三的努力方向则在于使中国儒学“哲学地”建立起来。牟宗三以《认识心之批判》、《道德的理想主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等一系列著作,会通中西,圆融古今,完成了对中国儒学的创造性重建,建立了庞大、缜密的哲学体系即道德的形上学体系。

  1.道德的形上学

  牟宗三哲学的精神,就是陆王心学的精神。当然,它是当代的陆王学(或者叫“陆王心学的当代形态”),是吸收西方哲学主要是康德哲学加以改造和重构的陆王学。牟宗三用“道德的形上学”来概括这一精神。他说:“‘道德的形上学’云者,由道德意识所显露的道德实体以说明万物之存在也。”1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牟宗三借鉴并改造了康德有关区分“现象和物自身”的理论。在康德那里,“物自身”是一个虽然存在但又不可知的客观实在。和康德不同,牟宗三拒绝承认物自身是一个事实概念,也拒绝承认物自身的不可知;而是认为,物自身乃是一种有着高度价值意味的概念,也就是一个伦理实体、道德实体,因而人们完全可以凭借“智的直觉”来认识它。这样一来,作为伦理实体、道德实体的物自身就不再仅仅具有消极的意义,而是积极的、真实的,能够“呈现”的,由此开出的则是一个价值世界、意义世界,同时也是一个睿智的世界、生命的世界。牟宗三认为,这个世界与感性的现象世界相对待、相区别,而又在终极的意义上影响、统摄和决定后者。

  换句话说,正是通过“道德良知”或者“智的直觉”,这个世界才呈现出一个真、善统一的形上实体,天与人也由此达于一体。但牟宗三并不是只讲良知呈现、智的直觉,他还讲“良知坎陷”、“识心之知”。他认为,道德的形上学包括 “无执的存有论”和“执的存有论” 两个层次:由“无执的存有论”,我们可获得一超越的形上世界,以此说明道德实践、价值创造及成贤成圣的根据;由“执的存有论”,我们可获得一感性的现象世界,以此说明科学知识及其对象如何可能的问题。就两者的关系来说,牟宗三主张“从上面说下来”,也就是先由“智的直觉”而成立“无执的存有论”,再经过“良知坎陷”而成立“执的存有论”。把科学问题提升到存有论的层面来加以探讨,这标明了牟宗三哲学确有高于传统儒学之处,但问题是业已完善的“良知”何以要“坎陷自身”,则始终是牟宗三难以圆满回答的。

  2.儒学三期说

  将儒学的发展史分为三期,并非始自牟宗三,但只有牟宗三对这一思路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阐发。在牟宗三看来,儒学三期的划分及其特点是: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此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则为汉帝国之建构”,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2;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此则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3;第三期指的则是当代新儒学,“此特殊性之规定,大端可指目者,有二义。一,以往之儒学,乃纯以道德形式而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二,以往之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相应和。”4

  儒学为什么需要“第三期之发扬”呢?在牟宗三看来,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虽然有着极高深的思想和形上原则,但又不仅仅表现为一思想一原则,而是始终与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相连贯的。换句话说,儒学既以历史文化为其立言根据,又反过来为历史文化的发展所运用。然而,自满清入关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儒学遭到了前所未有之厄难,民族生命一直未能复其健康之本相。因此,按照牟宗三的观点,如想求得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前提就必须是复兴儒学。

  在牟宗三看来,儒学第三期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儒学为一常道。儒学作为一“常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孔子仁义并重,强调仁义于人生的精神价值,此“仁义”二字构成了“常道”的核心内容,后来经孟子、宋明儒者大力阐发,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内心准则;第二,孔子所言仁义,紧扣着历史文化,而非单纯的道德规范,所以中国的一切典籍皆是“理性之客观化”,或曰“客观精神之表现”。基于儒学发展的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牟宗三进而提出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我们下边将要介绍的“三统”说。

  3.儒学“三统”说

  所谓“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三统”说是牟宗三针对中国儒学乃至全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图。如果说道德的形上学是牟宗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三统” 说则是其全部学说的理论归宿。

  对于“三统”的内涵,牟宗三曾有一简短的说明:“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融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1牟宗三认为,儒学要想进一步发展,这“三统”是一样不可缺少的。我们知道,此前的新儒学(比如梁漱溟和熊十力等人的儒学)普遍有着强烈的反科学的情绪,认为以科学文明为主导的西方文化非但不能给人类带来福音,反而会造成灾难。而牟宗三却认为,儒学如想复兴,中国文化如想重建,就不能忽视学统和道统这两个方面——这是很积极、很进步的主张。

  实际上,牟宗三的“三统”说讲的乃是儒学的一个老话题,即“内圣外王”问题。从“三统”说的内涵来看,牟宗三的主张就是:首先,要肯定儒学的道统,以接续民族文化生命之大本大源;其次,要把儒学的道德精神落实到外王事业上以开出“新外王”,即发展科学(学统)与民主(政统)。这里的关键是,牟宗三虽然肯定科学与民主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更强调科学与民主的发展不可以采取某种外在的“加添法”,而必须经过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即从民族文化生命的内部开显出来。这也就是说,他认定学统和政统应由道统开出,具体来说,就是由儒家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

  但是,儒家的内圣之学到底能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呢?牟宗三承认,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向来“没有开出来”科学与民主,但他接着认为:“中国不出现科学与民主,不能近代化,乃是超过的不能,不是不及的不能。”在他看来,只要儒家的道德理性(即良知、性体或仁体)主动让开一步,从“往上讲”转为“往下讲”,或者转一个弯,从“直通”转为“曲通”,便可以“转出知性”,从而开出外王事功。而“转出知性”的途径就是所谓“良知自我坎陷”,即“良知”主动地由“无执”转为“执”,因为“不这样地坎陷,则永远无执,亦不能成为知性(认知的主体)”。但牟氏此说殊为晦涩,自身的矛盾是很明显的,所以曾招致众多论者的批评。


急寻:牟宗三研究综述
《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郑稼栋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之七》《牟宗三集》,黄克剑等偏,群言出版社,1993年月12月 《现代新儒学学案·牟宗三学案》,周立升、颜炳罡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9月 《整合与重铸——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

牟宗三宗三全集
牟宗三先生的学术全貌 台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2003年推出了《牟宗三先生全集》,共33卷,涵盖了丰富的学术领域。第一卷探讨了周易的自然哲学和道德内涵,第二卷则是名家与荀子的才性与玄理比较。接着,佛性与般若的探讨在第三到第四卷中展开,心体与性体的深入研究则占据了第五至第七卷的内容。...

夏可君主要科研成果
夏可君的学术成果丰富多样,他的科研著作涵盖了多个领域。早期的论文如《写作的裂缝》(1994)、《阿Q以及可能的镜像》(1995)和《对道德经文本句法层次的分析与解释》(1996)均发表在文艺评论和鲁迅研究领域。他在90年代后期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如《牟宗三思想研究综述》(1999)和《Fuge:海德格尔的世界问题》(...

荆雨科研成果
对经典的解读也是荆雨研究的一大特色,如《从〈论语〉和〈诗论〉谈孔子以德论诗》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5期CSSCI发表,以及《帛书〈黄帝四经〉研究综述》和《道生法的意义及理论内涵》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深入研究,都体现了他扎实的学术根基。他还独撰了《牟宗三道统说述评》和《制度...

夏可君的主要科研成果
《牟宗三思想研究综述》:哲学动态,1999,5。《Fuge:海德格尔的世界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0,5。《绝境的步伐——德里达在海德格尔与勒维纳斯之间书写死亡》:开放时代,2001,11,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2年第一期。《艺术作品中的世界和作为世界精神的河流》:现代哲学,2002,4。《海德...

廖晓炜人物介绍
中文名:廖晓炜国籍:中国民族:汉族职业:教师毕业院校:武汉大学主要成就: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代表作品:〈戴震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研究方向:现代中国哲学、儒学讲授课程: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哲学发表论著A、期刊论文、专书(论文集)之一章B、学术书评、综述等1.〈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东亚儒学研究论集内容简介
《东亚儒学研究论集》是一部由郭齐勇、胡春依两位学者共同主编的学术著作,按照理论综述、传统儒学、现代儒学以及东亚其他地区儒学研究的框架组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儒学总论,收录了郭齐勇、林安梧和吴根友的三篇论文。这些文章从宏观视角探讨了儒家文明的价值,深入剖析了心性儒学与公民儒学的...

荆雨是哪里人
荆雨荆雨,吉林农安人,2004年6月于武汉大学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到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工作,2009年7月随哲学专业转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以来,承担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原著选读”等本科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讲授“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儒家哲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等...

颜炳罡的学术论文
21 牟宗三与第三期儒学之发展东岳论丛1993年6月22 牟宗三与当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哲学研究 1993年第1期23 孟子的主体哲学 孔子研究 1994年1月24 现代新儒家研究的省察与展望 文史哲 1994年7月25 试论当代新儒家对现代文化的建构及其建构方式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12月26 徐复观的政治理念——兼论...

《荀子》有什么好的版本推荐?
在研究层面上,廖名春的《荀子新探》(中国人民出版社)是重要的综述之作,对于理解荀子思想具有关键作用。学术界对荀子的研究也颇为活跃。林金景芳教授作为荀子研究领域的权威,廖名春编选的《荀子二十讲》汇集了多位名家的洞见。日本学者佐藤将之的《荀子礼治思想》系列著作,以及台湾大学哲学系的东方朔和...

婺城区19291839327: 牟宗三哲学有什么意义 -
郟蔡胃康: 牟宗三为新儒家代表人物,认为现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的人生宇宙之本源.”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牟宗三的思...

婺城区19291839327: 近代以来对孟子的研究情况 -
郟蔡胃康: 孟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它直接继承孔子的思想而来,但又具有不同于孔子的新特点.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基础上.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提出充实之谓美的命题,高扬人...

婺城区19291839327: “周文疲弊”著名学者牟宗三认为:“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 -
郟蔡胃康:[答案] (1)本小问的涵义,从材料的描述可知,涵义应该指:“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周文疲弊”是指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相应的礼乐制度开始崩溃.(2)本小问的...

婺城区19291839327: 急求:中国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有何区别?详细一点好吗?是一次期末考
郟蔡胃康: 首先,就科学与哲学 的划界问题而言.自张君劢在“科玄论战”中凸现了科学与玄学... 贺麟提出了哲学思考文化就是要研究价值问题的主张,从而在科学研 究自然、哲学研...

婺城区19291839327: 牟宗三的代表作有哪些?
郟蔡胃康: 当代新儒家大师牟宗三先生的代表作《心体与性体》

婺城区19291839327: 牟宗三先生用“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你怎么看 -
郟蔡胃康: 牟宗三先生用“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牟宗三先生用“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

婺城区19291839327: 牟宗三先生“综合的尽理之精神”、“综合的尽气之精神”、“分解的尽理之精神”英文如何翻译?
郟蔡胃康: Mr. Mou Tsung-san, "a comprehensive rationale for the spirit to do," "integrated gas to do the spirit," "the best rationale for decomposition of the Spirit"

婺城区19291839327: 关于牟宗三哲学 请问牟宗三哲学的世界本体概念是什么?是仁体还是自由无限心?两者有什么区别? -
郟蔡胃康: 牟宗三不是搞康德哲学的吗,然后还有一大部分是误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