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中的合掌是什么时候规定的?

作者&投稿:僪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词之什么是"合掌"?~

合掌
  合掌是诗病的一种。合掌的说法究竟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由纪昀的评论不难看出,合掌的说法至少在清代已经盛行。同时从宋之问的诗里我们也可以大胆估测--至少唐代没有合掌的说法。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及《蔡宽夫诗话》均指出: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之病。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归纳“两句不可一意”。元明诗论家则拈出“合掌"其名。大概就是合掌说法的最早起源了吧。
  为什么会有合掌的提法
  我们先看一下历史的变迁。唐朝,奔放,大气,名诗名句层出不穷,不过这时候没有合掌的说法。宋,稳定,安逸,词兴起,诗的创作远逊于唐,开始有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的提法,但远非主流。明清,合掌的说法盛行,给唐宋诗词挑毛病的不少,但能称得上流传千古的名篇极少,反倒是白话小说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而诗联(可看做诗的一部分)的创作也由重内容转变成了重形式。为何如此?恶意猜度一下就是--非古扬今。
  我们再转到形式上来看。诗,唐代的时候,长诗层出不穷;到了宋似乎只剩了律诗和绝句,长诗变得很少了;而明清则干脆变成了绝句和对联的天下。这就是说,唐代的创作篇幅的自由度更大,可以写更多的文字,对于两句一意并不忌讳,因为作者有足够的篇幅来表达;到了宋代创作的篇幅缩小了,为了使内容更加饱满,开始意识到了要避免两句一意。但毕竟有词有律诗,篇幅还够,所以未盛行。而到了明清,创作的主流只剩下了四句话甚至两句话,这时候又要微言大义,篇幅不足了,才有了合掌的说法,成了忌讳。这是没办法的事,就这么两句话,你再浪费一句。另外明清八股文盛行,科举中作文更是有严格的格式、方法限制,也是合掌说法盛行的一个原因……
  而事实上,在合掌说法盛行的明清时代,文学已经分裂了:阳春白雪的文人诗和下里巴人的白话小说。合掌的诗词在白话小说里则频频出现,可以指责——这是诗病,不好,要忌讳!抱歉,没人理,因为有足够的篇幅和文字来表述内容,诗词不过是点缀,是否合掌,谁在乎呢?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律诗兴起,明清时代阳春白雪的文人诗提倡的避免合掌又被提了出来。
  一直以来都,哪怕是明清时代,都没有对合掌做出确切的定义。上个世纪40年代,王力给出合掌定义: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而在80年代,王力对这个定义又做了修正。近二十余年的诗(联)专家提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定义在句子基础上的概念移植(引伸)到词和词组上。
  个人认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根本就是个笑话。桂林的胡自立总结汉语的特点:“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是不同层次的语法单位,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绕,各有不同的语法功能,词的主要功能是组成词组和充当句子成分。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句子,因为只有句子才具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能力,词和词组都不具备这种功能”。 这就是说,在语言的应用角度来讲,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根本不成立。
  再举个被广泛批判的合掌例子来说明一下。
  《端午吊屈原》:
  汨水悠悠载恨深,龙舟碧粽祭忠魂。
  忧国君侧直言谏,愤世泽旁苦句寻。
  甘与清流长做伴,岂随浊浪苟安身。
  离骚一曲千秋唱,伟赋高风熠古今。
  这是一首网友创作的诗,其中的“甘与清流长做伴,岂随浊浪苟安身。”也被一些专家批为合掌,既然“甘与清流长做伴”,当然就“岂随浊浪苟安身”
  更有人评论:作者意欲于一反一正中示怀抱,只是取象用事单一,引得上下句成一事一意:愿与清流长做伴,也随浊浪苟安身。这样,就岔开其意,不合掌了!
  先不论合不合掌,只说改成“愿与清流长做伴,也随浊浪苟安身”就是极其天才的想法!真要这样改,我倒想问一句,这是要悼屈原呢,还是在骂屈原呢?
  所以,看合不合掌,只看字词不行,只看单句也不行,还要看写作的背景(或应用背景),写作的目的,环境等因素。现在,很多的文人学者甚至在主流媒体上对合掌的论述都是肢解排,只看字词不看句子,或只看句子不看写作背景、应用环境,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四处乱扣合掌的帽子,更是为了彰显自家学问的高深,创造出部分合掌、异位合掌、逻辑合掌等种种名词,搞得云山雾罩,让后来者“神魂颠倒”,迷惑不已。可这些人,偏偏又不能给出合掌的确切定义,真乃笑谈。

  合掌为律诗一病。对仗的两句文意相同或相近,两句诗说了差不多的意思,是为合掌,是诗家所大忌。旧小说中的一些诗词,不精彩,主要毛病就是合掌之处太多。比如: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跃浪震山川,推波昏世界。  凶如太岁撞幢幡,恶似丧门掀宝盖。  这些都是合掌。合掌也不是了不得的大毛病,有时有重复,即加深印象的修辞效果。好诗也有合掌的,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前人说它“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  用合掌二字来说合掌的毛病其实不很确切,容易产生误会,以为句法雷同为合掌。律诗中间两联形式上本来就该像左右手那样对称,何病之有?古人作诗,有许多忌讳,如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失粘失对,孤平等等,全都是在形式上吹毛求疵,只有合掌说的是诗的内容,不是表现形式。您的帮助好懂一些。

律诗中的合掌定义时间,目前存在争议。部分人认为出自宋代,但这一说法仍然被广泛质疑。所以目前没有定论,以下介绍的知识,只能供大家自行阅读参考。
我们先看【合掌】的定义:本指诗病的一种,即律诗对仗句的同义现象;在对联出现之后,也被用于指对联上下联的同义现象。
然后看【合掌】这个规则的起源(争议):
“合掌”之说起源于何时,学界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合掌”之说源于宋代,主要是以三部宋人著作中的片段为佐证:
(1)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艺文一》评古诗,举南朝诗人王籍诗作《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例,谓之“上下句只是一意”。(沈括的意思就是王籍写的这两句,其实就是同一个意思,所以存在毛病,这是直接就把上下句同义,作为一种诗词毛病,专门例举出来,由于沈括在宋代名声并不好--直到近现代才推重他身上所具备的科学家性质,所以他的主张当时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2)南宋诗人魏庆之的诗话集《诗人玉屑》里“卷三”述及诗的“句法”,有“两句不可一意”之语。其中也举“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和谢脁诗作《游东田》中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为例,认为“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
(3)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朱子语类》(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卷九五”中有一段话:“问:……‘正义不谋利’在处事之先,‘明道不计功’在处事之后。如此看可否?曰:恁地说也得。他本是合掌说,看来也须微有先后之序。”(朱熹到了明清两代名气太大,所以他专门说出的“合掌”作为诗的毛病,得到了文人最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所以后世学者就根据以上著作,认为北宋出现了“合掌”规则的萌芽,并认为“合掌”之说起源于北宋(至少不晚于南宋);也有学者认为“‘合掌’一词用于诗评(作为一种诗病名称),最早就是朱熹的《朱子语类》”。
但是,上述说法,没有得到学界确认,反对者举出了其他有力证据,说明【合掌】出现在更早期的书籍之中:

(1)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已有了与“合掌”类似的说法,只不过刘勰使用了另一个名称“骈枝”,而不是“合掌”。具体在《文心雕龙·丽辞》(卷三十五)中引用西晋两位文学家的诗句来说明对偶句中的“骈枝”毛病:
其一是西晋名臣张华《杂诗》中:“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其中的“游雁”与“归鸿”、“翼翔”与“接翮”【翮(hé):指鸟的翅膀】,含义相同。上下句意思重复,都是写:远游的大雁比翼飞翔,翅膀挨着翅膀。
其二是西晋名将刘琨的《重赠卢谌》一诗中的:“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其中,“宣尼”和“孔丘”都是孔子;“获麟”与“西狩”都是指当时鲁哀公在大野狩猎捕获麒麟一事;“悲”与“涕”意思也相近。所以上下两句意思一样:孔子因得知麒麟被捕获而悲伤哭泣。
对以上两例,刘勰作了这样的点评:“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骈枝”,本义就是树上多余的、不必要的枝条)。意思就是:这类意思重复的上下句,就是犯了对句中骈枝多余的毛病。
(备注:个人认为,刘勰的“骈枝”说,更有资格作为【合掌】理论萌芽,至少《文心雕龙》要比宋代的《梦溪笔谈》早了500年。)
(2)北宋蔡居厚(字宽夫)的《诗话》中已有“合掌”的初步定义:“上下多出一意,谓之合掌”。《诗话》虽然原书已散佚,但是今人有辑本《蔡宽夫诗话》。《朱子语类》中虽有“合掌”的称谓,但南宋的《朱子语类》成书明显晚于北宋成书的《蔡宽夫诗话》。因此,贸然把【合掌】的最早定义权交给朱熹,肯定是让人不服的。
(3)朱熹那番话本身就存在争议。早在《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之语,就有:“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谊”通“义”)。大意是:匡扶正义而不谋求个人的利益,明辨道义而不计较一己的功劳。
《朱子语类》中,所谓“‘正义不谋利’在处事之先,‘明道不计功’在处事之后”两句,明显就是源自于《汉书·董仲舒传》的这两句。朱熹评价它说“本是合掌说”,但朱也认为“须微有先后之序”。从董仲舒的原话来看,这两句并非【合掌】而是【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文】可不是诗病)。
而且,朱熹在为白鹿洞书院所撰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特别将“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列为“处事之要”。显然,朱熹自己也没有认为这两句真的犯了【合掌】毛病。否则就不会大张旗鼓地使用它们。
综上所述,所谓“合掌之说起源于宋”的说法,没有得到定论,目前【合掌】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诗词之什么是"合掌"?
合掌是诗病的一种。合掌的说法究竟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由纪昀的评论不难看出,合掌的说法至少在清代已经盛行。同时从宋之问的诗里我们也可以大胆估测--至少唐代没有合掌的说...

写律诗生机和活力算合掌吗
算。合掌是诗病的一种。简单说来就是格律诗中“两句不可一意”之病,需要对仗的上下句子有重合之意。如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有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合掌是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

“合掌”是什么一回事?(律诗里的一种说法)
合掌为律诗一玻对仗的两句文意相同或相近,两句诗说了差不多的意思,是为合掌,是诗家所大忌。旧小说中的一些诗词,不精彩,主要毛病就是合掌之处太多。比如: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跃浪震山川,推波昏世界。凶如太岁撞幢幡,恶似丧门掀宝盖。这些都是合掌。合掌...

合掌是什么意思
合掌,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简介 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一副对联,一般字都不多(长联除外)。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

律诗中的合掌是什么时候规定的?
“合掌”之说起源于何时,学界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合掌”之说源于宋代,主要是以三部宋人著作中的片段为佐证:(1)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艺文一》评古诗,举南朝诗人王籍诗作《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例,谓之“上下句只是一意”。(沈括的意思就是王籍写的这两句...

合掌是什么意思
合掌,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简介: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一副对联,一般字都不多(长联除外)。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

爱上诗词‖诗词禁忌之“合掌”
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这属局部字词合掌,不是很多,但也常见,虽然不很严重,但应尽可能避免。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这里很明显“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

谈谈“合掌”及对偶句与对联的区别
谈谈“合掌”及对偶句与对联的区别 谈谈“合掌”及对偶句与对联的区别 艺海听涛 合掌的定义: 上下联全部或部分词语意思相同或基本同义、或一联内出现意思重复现象者,叫合掌。 对偶句: 对偶是在诗词赋及其他文章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修辞技巧,表现为上下两句句型结构和对应的词语类别基本一致。

律诗一联中两句意思相近叫什么毛病?
律诗一联中两句意思相近称为 “合掌”。合掌 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

11对联中的“形对意联”
”“晨昏、早晚”合掌。 (三)上下联用的字句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同边对”如: “神州千古秀,赤县万年春。”、 “长空展翅,广宇翔云。”、“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 闲人。”等。 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同义虚词相对不算合掌。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

申扎县13970893693: “合掌”是什么一回事?(律诗里的一种说法) -
源伟依达: 合掌为律诗一病.对仗的两句文意相同或相近,两句诗说了差不多的意思,是为合掌,是诗家所大忌.旧小说中的一些诗词,不精彩,主要毛病就是合掌之处太多.比如: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跃浪...

申扎县13970893693: 律诗什么时候用对仗手法? -
源伟依达: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组成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腹联、尾联.中间两联的上下句要对仗.对仗按要求平仄声相对、词性词意相对、语法句式相对.对仗有两忌:一是“合掌”,即一联中上下句以同义词相对,以致两句意思基本相同.二是两联对仗方式雷同.两联的句式应有所变化,以免重复呆板.对仗以天然、工整、流畅为佳.

申扎县13970893693: 作古诗的规则 -
源伟依达: 作诗联基本规则(要点) 1、对仗(对偶):律诗中①'起承转合'(首颔颈尾),承转(颔颈)两联对句(词性、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多对不限(富对仗);②单颈(转)联对为蜂腰体;③首颈(起转)对为偷春格;④同类、习惯、借对...

申扎县13970893693: 律诗中什么和什么要求严谨的对仗 -
源伟依达: 对仗也叫对偶,是诗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同听觉艺术(平仄、押韵)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绝句不必对仗,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颌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须用对仗.长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须对仗. (一)对仗...

申扎县13970893693: 格律诗的禁忌有哪些? -
源伟依达: 在谈格律诗之前,首先简略说说诗的分类及其特点.一般认为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等,多指我国唐朝以前的诗,还没形成严格的格律,相对比较自由.到了唐朝,逐渐形成比较完备和相对固定的格式,称...

申扎县13970893693: 律诗分为哪四联? -
源伟依达: 一、律诗分为首联也叫作破题,颈联,颔联,结句也叫作尾联,详解如下: 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申扎县13970893693: 唐代律诗有哪些特点? -
源伟依达: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格律诗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申扎县13970893693: 律诗里的起承转合是怎么回事 -
源伟依达: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起中有合...

申扎县13970893693: 诗词中什么叫孤贫 合掌? -
源伟依达: 孤平即诗句中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为写诗禁忌. 合掌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

申扎县13970893693: 绝句和律诗各在什么时候出现 -
源伟依达: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