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宋代的武官官制?

作者&投稿:银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朝武官官名品级~

  宋朝武官

  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分为阶官和职官两种。阶官,对于武将来说,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军衔制度,如上校之类;而职官,就是团长营长之类。

  例如,狄青曾经做过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秦州刺史是虚衔,代表他的官职大小,代表从五品的官员,而是泾原路副都总管是职官,是负责统领泾原路兵马的指挥官。

  两名武将要比较官的大小,一般来说,是比较阶官。那么,这些阶官是如何比较的呢?宋朝的官制发生过三次变化,分别是政和以前武将官制(1116年前),政和官制(1116至1131)和绍兴官制(1131以后),大体如下

  政和新官 政和之前旧官 官品 阶次

  太尉 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阶之首。 正二品 1

  通侍大夫 内客省使 正五品 2

  正侍大夫 延福宫使 正五品 3

  宣正大夫 履正大夫 正五品 4

  协忠大夫 并政和新置。 正五品 5

  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 正五品 6

  中亮大夫 客省使 从五品 7

  中卫大夫 引进使 从五品 8

  翊卫大夫 从五品 9

  亲卫大夫 从五品 10

  中缺

  拱卫大夫 并政和增置。 正六品 12

  左武大夫 东上閤门使 正六品 13

  右武大夫 西上閤门使 正六品 14

  正侍郎 正七品 15

  宣正郎 正七品 16

  履正郎 正七品 17

  协忠郎 正七品 18

  中侍郎 并政和增置。 正七品 19

  中亮郎 客省副使 正七品 20

  中卫郎 引进副使 正七品 21

  翊卫郎 正七品 22

  中缺

  拱卫郎 并政和增置。 从七品 24

  左武郎 东上閤门副使 从七品 25

  右武郎 西上閤门副使 从七品 26

  武功大夫 皇城使 从七品 27

  武德大夫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 从七品 28

  武显大夫 左藏库、东西作坊使 从七品 29

  武节大夫 庄宅、六宅、文思使 从七品 30

  武略大夫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 从七品 31

  武经大夫 西京左藏库使 从七品 32

  武义大夫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 礼宾使 从七品 33

  武翼大夫 供备库使 从七品 34

  武功郎 皇城副使 从七品 35

  武德郎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副使 从七品 36

  武德郎 左藏库、东西作坊副使 从七品 37

  武节郎 庄宅、六宅、文思副使 从七品 38

  武略郎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副使 从七品 39

  武经郎 西京左藏库副使 从七品 40

  武义郎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副使。 从七品 41

  武郎翼 供备库副使 从七品 42

  敦武郎 内殿承制 正八品 43

  修武郎 内殿崇班 正八品 44

  从义郎 东头供奉官 从八品 45

  秉义郎 西头供奉官 从八品 46

  忠训郎 左侍禁 正九品 47

  忠翊郎 右侍禁 正九品 48

  成忠郎 左班殿直 正九品 49

  保义郎 右班殿直 正九品 50

  承节郎 三班奉职 从九品 51

  承信郎 三班借职 从九品 52

  下班祗应 殿侍 无品

  以上就是一直到南宋初年的武将官阶情况,先比较品,同品官职就比较阶次。看到这些东西,会有人会问,当一名武将,从阶官来说,升到正五品之后,上面好像就是太尉啊?一下子从正五品到从二品?其实,在这个中间, 还有从四品的诸卫将军,正四品的诸位大将军,从三品的诸卫上将军,正三品上护军这些环卫官。

这段时期是中国职官制度从三公九卿制向更高级的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时期。在这三百多年里,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和战争的状态,因此各个王朝的职官设置就有许多不同,而且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原来一些正规职官或撤消、或空有虚名,而一些临时性的“职务”反倒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造成这一时期职官设置的纷繁复杂。尽管如此,这一时期职官制度的主流还是与秦汉一脉相承的。

三国时期的官制

三国时期的职官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官制,同时也有一些变化。这时期,曹魏的官制比较系统、完备。

中央官制

东汉末年设置丞相,以曹操充任,总领百官,主持朝政。这时丞相府内分曹治事,这是内廷尚书台列曹治事移至外朝的开始。曹操又设秘书令掌管政令的颁发。

曹丕称帝后,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虽然地位高,但都是空衔。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曹丕把尚书台移至外朝,分为五曹治事,使它成为外围的执行机构,由尚书令主持其日常政务。同时又成立中书省,设中书监、中书令二官,并掌机密,以代替过去的秘书令。

侍中在汉代本为加官,可出入禁中。东汉灵帝时设侍中寺,以侍中为其长官,下有给事黄门侍郎等,掌随驾规谏,以备顾问。侍中常在皇帝左右,地位愈加尊贵,但也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

上述中书省、尚书台、侍中寺格局的确立,已具备了三省制的雏形。

监察系统中,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下设治书执法,掌劾奏,以治书侍御史掌律令。

蜀汉初,设丞相,以诸葛亮担任。但诸葛亮死后,蒋琬以大司马主持朝政,以后费祎、姜维又都以大将军专权。蜀汉有太尉、司徒,地位都在丞相之下。

孙吴设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等官,后来大将军掌权,位秩居于众官之首。

地方官制

三国时期,各国的地方行政建制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魏在各州设刺史,或称州牧,为州的最高行政官长。州刺史往往被加上“使持节督某州军事”、“假持节都督某州军事”等衔,从而又掌握一定的兵权。一州下辖数郡,郡长官为太守。太守加“将军”衔的,也有一定的兵权。郡下辖县,大县置县令,小县置长。其余一如东汉制度。蜀汉和东吴的地方官制与曹魏大体相同。

两晋南北朝的官制

中央官制

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朝廷又有“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它们是为了尊崇士族望重之人的荣宠性虚衔。此外又有“位从公”。凡骠骑、车骑等将军及光禄大夫等,若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都属于位从公。

这时期,中书省的中书监、令仍掌管草拟诏令、策划国政,位尊权重。由于中书省权势日重,对皇权专制的威胁渐大,于是晋时将侍中寺改为门下省,并且扩大其长官侍中的权力,使它参予朝政,“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以此来限制中书省的权力,互相箝制。

此时尚书台作为执行机构,其组织愈加完备,分工也更为细密了。在朝廷不设“录尚书事”时,则以尚书令为尚书台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共同参预朝政。其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西晋时,尚书台曾设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等六大曹,以后又有一些增减,至东晋时成为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大曹,每曹各设尚书为其长官。西晋时又置小曹三十余,设尚书郎二十余人,分曹主事;东晋以后逐渐省并,以三、四个小曹为一部,或五部、或六部不定。南朝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

总之,这一时期是三省开始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时代。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之间的权限、分工也是逐渐趋于严密的。

由于三省权力的扩大,原秦汉以来的九卿职权多被侵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卿的职权已有很大变化,有的只徒具虚名,有的则从中央执行机构一落而成为某一方面的具体服务机构了。例如:光禄勋原是皇帝的侍从武官长,握有兵权,西晋时称光禄卿,只有空名了,以至“不复居禁中,又无复三署郎,唯外宫朝会,则以名到焉。”北齐时光禄卿成了安排筵席的衙门了。

至于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长达二百年的统治,其官制基本上沿袭了魏晋以来的旧制。北魏政权是由鲜卑族拓跋部贵族建立的,最初他们依照本族传统设置八部大夫,分管政事;又设三十六曹尚书分理各种政务。太和中,魏孝文帝对北魏官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他依照南朝职官体制对北魏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魏孝文帝的政治改革,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改革后,北魏中央主要职官设置如下: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二大:大司马、大将军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省: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

门下省长官:侍中

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

北魏以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官制大体相因袭。西魏末年,苏绰等依《周礼》六官制度拟定改革官制计划,至北周方才实行。北周初年,以天官冢宰总领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五官,形成五府总于天官的格局。这样一来,朝廷的军政大权便都集中于天官冢宰了。北周武帝时,削夺了天官冢宰总领其余五官的权力,从而恢复和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这时六官只是处理各自的日常政务,而朝廷大政便由皇帝亲信的官员来参预,《周礼》六官制度便只成了一个空架子。以后杨坚建立隋朝时,把这种形式也取消了。

关于监察职官,这一时期的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其长官,惟北魏称御史中尉。监察官员的权力极大,所谓“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北魏时,御史中尉巡行时“与皇太子分路,王公百辟咸使逊避,其余百僚,下驰车止路旁,其违缓者,以棒棒之。”可见震肃百僚的威势之大。

御史中丞之下,晋代除设治书侍御史外,又设黄沙狱治书侍御史,掌管诏狱及廷尉处置不当之事。此外还有殿中侍御史、符节御史及分曹治事的侍御史等。

地方官制

这时期无论南北,地方都是州、郡、县三级制度,但是州、郡的辖境日益缩小,而数量大为增加。

州是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行政长官为刺史,下设别驾,诸曹从事等。国都所在州的长官,一般称为牧。州下为郡,其行政长官为太守,国都所在郡的长官一般称为尹。郡下为县,以县之大小分置令、长。县下还有乡、里。

由于长年战乱,刺史、太守多带将军称号,权重者更有“使持节都督某州或某某数州军事”等头衔。凡无“将军”等头衔的被称为“单车刺史”。为了限制刺史的权力,有时又特命刺史属官如别驾、长史等代行刺史职权叫做“行事”;有时在刺史之下另设“典签”官以监督刺史。

在南方又有侨州、郡、县。东晋以后,北方的一些士族及大批流民陆续移居江南,于是政府划出一些特定的区域安置这些人,但仍用北方的地名称呼这些新设置的州、郡、县,它们便是侨州郡县。晋代封爵有诸侯王国和公国、侯国。王国、公国、侯国都设相,王国相后改称内史。王国内史及公国的相,位当郡太守,侯国的相位当县令。

官秩和勋爵

曹魏开始以品级区分官阶的高低,秦汉以来用“石”表示官位大小的做法被取消。魏晋官阶分为九品,即九等。北魏在九品的基础上又把每品分为正、从两种,成为十八等;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又分上下阶,这样总共三十等。

北周依《周礼》以“命”计官阶。第一品为九命,最高。依次类推,第九品为一命,最低。

这时期的爵位制度很繁杂。曹魏之初定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再下又有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此外还有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等,每种又分十数级。南朝大体沿袭前代制度。

北魏定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北周无“王”,为五等,皆加“开国”。

南北朝时又出现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勋”,用以赐赠给有勋劳的高级官员。勋的等级称“转”最高为十二转。勋的每一转都有固定的称号。

晋代俸禄有谷、绢、绵、菜田等。南朝有“遥带”做法,即文武京官多遥带一郡县官,并不到任,只是从该郡县领取俸禄。北魏官员原无俸禄,反而助长贪污之风。孝文帝依官品级制定了百官俸禄。北齐以绢定俸禄,而以帛、粟、钱发放。北周以谷定禄,以年成好坏决定颁发数量,遇凶年即全部停发。

宋代中央政制

一.组织结构:大致上依唐三省制,但内容和精神均不同。

二.行政

1.三省:(中书、门下、尚书)

a.长官不常置,有时虽以他官兼任,如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和左右仆射,但只拥空衔。

b.中书:居於禁中,单独取旨。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二者一般不超过五人,取「两相三参」或「三相两参」之制。相权已大受分割,只能处理文书及庶务。职责在於统理百官,只听命及执行帝令,无议政权,只责行政,不过问军事和财政。

c.门下、尚书:设於宫禁外,无法预闻大政

2.演变:

a.神宗:废平章事及参知政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右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

c.徽宗:蔡京以太师总领三省,称「公相」。废尚书令,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

d.孝宗:删中书令,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掌中书省。又废门下侍中和尚书令,把三省合并。尚书只余六部,掌执行政策之职。

三.财政

1.唐中叶后,财政事务渐趋繁杂,乃特简大臣分判户部、度支,并充盐铁转运使,分别管理租赋、财务收支及盐铁专卖事务。

2.五代时后唐委宰相一人专判,不久并为一人使,称为三司,北宋沿设,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

3.三司掌全国财政,由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分领,王安石时,设三司条例司,以整顿全国财政。

四,军事

1.枢密院起自唐代,初多以宦官出任,非正职。

2.宋时,以士人任之,为专职,其首长为枢密使,与中书令号称「二相」,职责全国军事。「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试阅、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

3.仁宗时,战时由宰相兼任枢密使,到宁宗时,成为永制。

4.北宋末年,设「平章军国重事」一职为宰相之上的一种尊贵官衔,为荣宠老臣而设,位高而无权。到宁宗时,韩侂胄改称为「平章军国事」,去重字则所预者广,去同字则所任者专。自此,这头衔为权臣所必加,丞相成其僚属。

五.监察机关:谏院和御史台合称台谏

1.宋初由门下析置谏院,以分隶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与御史中丞、司谏、正言为谏官。

2.谏院掌规谏朝政阙失,对大臣及百官之任用、政府各部门之措施提出意见。

3.宋沿唐制设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有监察御史、分侍御史和殿中侍御史,皆由皇帝亲选,以宰相为谏议对象,颢示监察权高於相权。

4.御史台的职掌为:「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

六.差遣制度

1.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内之事。就是宰相之事,皇帝也可别遣他官办理示以宰相专之。

七.相权之分析(与唐代相权之比较)

1.君权重,相权轻:

a.汉唐时,有「三公坐而论道」之制,宰相早朝上殿,有事则议,无事则从容赐茶而退。宋时,则具札子面取进止,执政皆立而奏事。

b.唐代中书拟旨呈送皇帝,皇帝亲览后,在尾批几句,印划其奏便可。宰相出旨,皇帝同意宋则由宰相写札子,提出多项选择,由皇帝决定,再由宰相依帝旨执行。政权在帝,宰相只为办理文书之职。

2.副相分权:

a.宋代除设「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外,另设有副相「参知政事」,它协助宰相管理政,同时也起牵制及分割宰相权力之作用。

b.本来参知政事低於同平章事,朝参时不押班,不登政事堂,但皇帝往往将其提至与同平章事同列。

3.无议政权:

a.唐时三省长官可以参议朝政,以草拟、审核、执行诏令。宋代宰相则不然,凡事无大小均须奏请皇帝,然后再起草诏旨予以施行。

b.办理文书、处理庶务成了宰相的主要职掌:「旧制,宰相早朝上殿,命坐。有军国大事则议之,常从容赐茶而退。自余号令、除拜、刑、废置,事无钜细,并熟状拟定进入。上於禁中亲览,批纸尾,用御宝,可其奏,谓之划印,降出奉行而已。自唐末以来不变。国初,范质、王溥、魏仁甫为相,请具札子,面取进止。朝退,各疏其得圣旨,同署字以志之,尽禀承之方,免差误之失,帝从之。自是奏御寝多,或至旰昃,於今遂成定制。」

4.无军事权:

a.宰相与枢密使并称两府,宰相不得预闻兵事,例如宋太宗命曹彬取幽州,宰相李昉时不知情。其伐辽曾一日六召枢密使而中书不得预闻。

b.枢密院成为中央最高军事行政机构,原来兵部之职权也渐渐脱离尚书省所领,划归枢密院。

5.无财权:

a.唐代宗以后,因兵患连年,故以宰相兼判度支盐铁,宋初因其制,其后三司独立。宋史职官志:「天下财赋,内廷库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王安石曾设「三司条例司」,吹把财权收於相权之下,但新法被废。

6.无用人权:

a.太宗时,用赵普议置考课院分中书之权,考核及任用百官,后为审官院。审官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又设三班院铨衡百官。此举不但夺宰相之用人权,尚书吏部之权受损。

7.受台谏挟持:

a.唐谏官属门下,官虽小,但可向皇帝进话,作为君相间之调解人。唐代宰相「才居位,即礼绝百僚,谏官、御史听命之不暇,顾何敢辄抨弹其失与?」

b.宋谏官脱宰相而独立,宰相不得荐举,谏官之对象由天子移到宰相,故宰相欲有所作为时,必招指谪及攻击。

八.宋代中央政制的特色

1. 官称与实际职务分开

a. 宋代把官称与实际职务分开 。此法可溯源於唐中叶的差遣试官,但当时仅属临时性质,至宋代则成为定制,於是官员的职称,出现了以下三种称号:

i) 官:即正官,本官 。宋初利用唐三省留下来的官名,作为定品秩、薪俸及铨叙的标准 。又称为「寄禄官」及「阶官」 。

ii) 职:一般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等,是授予高级文臣的清高头衔,并无实际职务 。神宗元丰三年改制,撤销馆职 。

iii) 差遣: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 。又称为「职事官」 。差遣的名衔,常加「判」、「知」、「权」、「直」等 。官阶按年资「磨勘」,即使没有差遣,亦可按寄禄官位,领取薪金 。差遣按官员的才干分配工作,优点是使职官系统灵活运作 。

2. 文武分途

a. 宋代官制大别於代,文、武官分阶升迁,与唐代「出将入相」的情况相异 。

b. 文官官阶分为选人、京官及升朝官三种;武官则分为使臣、诸司使及横班三种 。

3. 职事官衔具差遣性质

a. 宋代在寄禄官名号前,多加「权」、「行」、「试」、「守」等字,如称「权知某州事」等,以示职事官(差遣)与寄禄官间的关系,名字不同职钱(薪俸)也不同 。

九.评价

1.消除唐末五代以来之弊病:

a.宋代所行之强干弱枝,使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隋、唐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宋初之行中央集权,对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方坐大、武人干政、悍将夺权等弊病,起了颇大作用。

b.此举使五代以来篡弑频生之局面遂止,北宋得以享国近一百七十年之久。

2.火差遣制便於控制官员

a. 差遣即由皇帝派遣任务,如部侍郎非管户部,若管户部之事,则要皇帝特别下旨 。故宋代居於何品官职,只代表其地位、俸禄、晋升机会等,与真正职务无关 。

b. 这种制度,令中央政府不须改动官制,便可自由调动和灵活控制官员,有於中央集权 。

4. 加强君主集权能力

a. 宋初把宰相权力分割,中书省只具执行权,枢密掌军政,三司只管财政,三个独立机关也须向皇帝请旨,令君主权威进一步确立 。这与前代比较,明显可见,唐代以前的君主集权,大都要依靠个人能力 。

b. 宋以后,却由制度的规定确立君主权力,即使君主为平庸之辈,亦能凭藉权力分割的建制,达致君主集权 。

5.政出多门,效率低下:

a.宋代中央政制,实为政治、军、财赋、铨选、监察、司法等权分立,枢密院分兵部及宰相之权,三司分户部之权,审官院取吏部之权,谏院及御史台减宰相之权,审列院取刑部之权,於是造成政出多门,互不统属,施政不能一贯。

b.史称:「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6.机构臃肿,冗官充斥:

a.为牵制朝官、控制地方,宋加设许多官职,使官僚机构格外庞大。

b.「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中不领省职,左右谏议无言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事之笔;....至於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秘书、殿中二省,名存实废,惟内侍所掌,犹彷佛故事。九寺、五监,尤为空官。」

c. 宋代政治制度,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也就是说,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管理其职掌范围内的事,纵使是宰相分内的事,皇帝也可以另遣他官办理,因此许多官职是坐拥虚名,徒耗国家的奉禄。

7.冗费增多,财政拮据:

a.由於冗官充斥於朝,庞大的正俸、职钱、杂役等费用,造成了财政之拮据。

b.「恩逮於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於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

c.加上冗兵之钜费,输纳外敌之岁币等,终於使宋室国用日竭。

8.头重脚轻,积贫积弱:

a.宋初之中央集权虽有助於消除军,事割据,然矫枉过正造成头重脚轻,地方凋敝之病。

b.由於财政拮据、地方积弱,一旦有事很难应变,故宋一代始终贫积弱、外患深重,无论北宋或南宋均亡於异族之手。

重文抑武


宋朝官制的官职机构
宋朝官制的官职机构有三省六部、枢密院、三司使、监察机构、诸寺监、内侍省、翰林院、兵制等。一、三省六部 1、门下省 又称“左省”。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玺、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宣黄、外官和流外官考课、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2、中书省 又称“右省”。中书省的...

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我们都知道古代是封建专制统治,针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还有朝廷内部的皇权和相权的权力划分,在宋朝中央集权制是完全可以说达到一定的高度。首先划分了一个中央官制,还有地方官制。虽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制,但是却却没有废除宰相,还有一个点,就是划分了很多官职,可以说拥有这一个权力的人有好几个,他们...

宋朝太师和太尉各是什么官呢?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二、宋朝太尉是武官的最高等级,相当于全国军事最高指挥官。宋朝太尉这个职位通常由...

宋朝时的武功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武功郎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团级别。团县平级。武功郎,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十五阶为武功郎,以代旧官皇城副使。皇城副使,宋官名。宋沿五代后梁旧制设置,皇城使的副使,为从七品东班诸司副使之一。通常无职掌,仅作武臣迁转之阶。正七品:诸朝...

宋朝(水浒传)的县令、都头、都监、团练、官营、节级,分别是几品官?分别...
1、县令,相当于今天的县长,正七品。2、都头,相当于刑警大队队长,无编制。3、都监,相当于武警支队队长,正八品。4、团练,相当于荣誉职位,不是实际职位,从五品。5、管营,相当于现在的监狱长,无编制。6、节级,相当于看守监狱的工作人员,无编制。

宋朝的官制有什么特点?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4.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宋朝官职制度的特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宋朝的政治体制...

宋朝官制的官员品级
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王,为正一品。(全为加官,不是常职。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为正一品),尚书左右仆射 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光禄大夫为从一品。门下侍郞,中书侍郎,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

宋朝官位名称有什么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 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

宋朝政治制度的官制
宋代实行官、职和差遣分离的制度(见官、职、差遣)。宋初利用唐代的三省六部等官名组合而成官阶,只 用以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因此又称为“阶官”或 “寄禄官”,宋神宗改革官制时,文官(京朝官)定为 二十五阶,宋徽宗时增为三十七阶(包括选人),还改 定武官共五十二阶。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即 ...

都是朝廷重臣,宋朝太师和太尉各是什么官职?
但授与大臣者为数并不多,尤其是太师一官,只以赵普与文彦博两人功高德厚方予特拜。北宋末年,丞相蔡京也被加太师衔。2、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宋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

长宁区18710695261: 宋朝武将的品级和名称
杨战万苏: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宋朝的官职名称和品级有:正一品从一品到正九品从九品,具体如下:1、正一品:职官为太师、太傅、太保等.2、从一品:职官为枢密使、太...

长宁区18710695261: 谁能给个宋朝的官阶列表
杨战万苏: 正一品: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王,尚...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

长宁区18710695261: 宋朝武官的官衔排序,请给答案 -
杨战万苏: 宋代的武官官衔: 武将,武阶官就相当于上校、上尉之类,而差遣则相当于军长、团长之类.研究宋代官制,就必须分清楚什么是阶官,什么差遣. 宋朝的传统是“重阶不重品”,所以我们先介绍一下阶官. 太尉 1 正二品 通侍大夫 2 正五...

长宁区18710695261: 宋朝武将的品级和名称 -
杨战万苏: 北宋后期的武将制度 中央直属部门 兵部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是啥都管的总指挥(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 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 长官兵部尚书 .副职兵部 侍郎. 志第一百一十...

长宁区18710695261: 宋代的官吏制度有哪些特别之处宋代的兵权有哪些特点,政权有哪些特点,宋代武官的职位有哪些? -
杨战万苏:[答案] 宋代作为言谏机关的门下省,除了对皇帝献纳谏正,封驳诏书之职司外,又新辟对百官违失有谏正之权责.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喻,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官事有违失

长宁区18710695261: 求一份古代南宋时期武将官职,从低级官职到高级的那种,谢谢 -
杨战万苏: 宋朝的官制发生过三次变化,分别是政和以前武将官制(1116年前),政和官制(1116至1131)和绍兴官制(1131以后),大体如下政和新官 政和之前旧官 官品 阶次太尉 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阶之首. 正二品 1...

长宁区18710695261: 有谁知道宋朝和清朝的官吏制度的? -
杨战万苏: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

长宁区18710695261: 跪求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官名,以及相应的品级!想知道宋代的中央和地方
杨战万苏: 宋国的干部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分为18个级别(本朝好像是25级),从杨家将,水浒... 地方官制的特点 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

长宁区18710695261: 古代武官官职从一品到九品是怎么排列的? -
杨战万苏: 给你个唐朝的:军职1 天下兵马大元帅(正一品)此职基本都是太子或亲王担任. 2 统兵大都督(正一品)3 天策上将(正一品) 4 镇国公(正一品)5 靖国公(正一品) 6 辅国公(正一品)7 护国公(正一品) 8 卫国公(正一品)9 骠骑大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