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作者&投稿:中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
实践出真知,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实在在的做事,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变为自己拥有的知识,要想获得知识必须进行行动,所以行动是知识的老子。
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创造创新不是凭空就能进行了,只有在充分掌握一个事物的运行规律,知道它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所以创造的前提是拥有知识,知识是孙子的老子。

扩展资料:
这首诗创作于1917年秋,当时陶行知从美国留学回来在国内任教,开始提倡教学合一,强调行动的作用。于是有学校的同事和他开玩笑,既然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为何名为知行,陶行知一听,向大家宣布,从现在起,不再叫 陶知行,改名叫 陶行知。为此,他还当场写了这首《三代诗》。
行动是老子是说行动像一个家庭的父亲一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行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知识是行动的产物,又能够促进和升华行动。行动需要运用知识,同时又可以获得知识。正是这些新的更多的知识,把获知者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创造是孙子指的是社会的每一项进步,人生的每一个辉煌,都来自于创造。所谓的创造,就是想别人没有想过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制造出既是社会需要,又是自己独创的成果和产品。创造需要行动,也需要知识,只有把知识和行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与众不同,一鸣惊人。

行知前辈,实际上是在告诫国人:我们中华民族可千万别断子绝孙!我们必须行动中有思想,思想中有创造,创造中有行动,这样自强不息,才能积聚起载物的厚德,才能不断子绝孙。(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给自己改名。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岁,读大学期间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但很快,他认识到其中的唯心论色彩,于是把王阳明的学说翻了个个儿,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到了43岁时,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不过,陶行知很快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还创造了一个字。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这也反映了他的知、行相辅相成的教育方法 )

  老子
  目录·老子其人
  ·老子新说
  ·孔子问礼
  ·道家哲学
  ·基本观点
  ·老子出关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发展时期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老子故事

  老子其人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谥曰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新说
  老子文产生于中国春秋末期,史经周景王变法、战国纷争、秦始皇“焚书”和汉武帝对老子“绝其道”,其诸多版本仍然传抄、传印了2500多年!这个历史奇迹用汉武帝下属司马迁《史记》解释说:是老子见周朝将亡,隐居到边关,为关尹写的五千余言道德文章。这,难以令人信服!周王室的诸多古籍都没流传下来,而一位所谓的“古代图书馆长”在边关写的文章,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传文全国、流传百世?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肯定是掩盖了周朝末期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老子的其人、其事。
  经过对先汉史料的逻辑考证,认为历史上周朝春秋末期所谓的“王子朝之乱”实际是“单穆公之乱”!“王子朝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桩最大的冤假错案!它的主要矛头就是针对老子文和景王变法,并因此引发了一场以单穆公为首“亲下以谋上”的反变法派对以周景王、斌起和王子朝为首的官道理论变法派的大屠杀和中国两千多年的理性黑暗,这在先秦的《左传》《国语》等史科中均有记载。
  老子文是公元前 522年周景王改革周朝 300年来政策钦定的“令德”,因为这一年《左传》记载:鲁大夫闵子马公开攻击周朝不学周礼,歪曲老子改革周礼的“无学”理论是“不学”。老子文也是公元前522年周景王无射钟的律文,因为这一年《国语》中记载单穆公反对景王铸无射(“宣市哲人之令德”的钟),他攻击老子文“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过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离民之器二焉,国其危哉”!也因为钟上的律文无先后之分,造成了帛书抄本“德经”在先,而其它抄本“道经”在先的差别。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才称老子文是“老子贵虚静而重变法”,说单穆公政变是“亲下以谋上”,说老子文是《周书》,留传下了春秋末期各国的不同抄本。
  老于文是春秋末周朝变法的纲领、中华的《义经》,由于公元前 524年景王的突然去世,单穆公才得手勾结晋国政变,实现了大贵族的霸道对追求为民作主的王室、旧臣和百工的野蛮残杀!至此,中国这头雄狮才沉睡了两千多年,周朝理想才成为痛苦生活中的普通中国人的一种慰藉的梦幻。人民怀念他们,把他们称为中国的神,把老子奉为“太上老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认真研究一下老子,澄清一下历史、上可以告慰古人,下可以警示来者,今可以借鉴经验,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重要工作。
  老子生于周灵王时,曾与太子晋和景王怀有同样的变法抱负;职于周景王时,曾任建设大臣“司空”、主笔周朝变法纲领;死于周敬王时,曾适楚、离周去秦问祖归宗。
  老子生于公元前 570年左右,约比孔子大二十岁,是他的老师。老聃是王族,《左传·定公四年》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家族世袭周朝司空之职。《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封季载于冉。”冉即聃,因此季载又君称聃季——聃国的君主,老聃就是这一事实的继承人,因此又官称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阳子。老是对文王老儿子聃季族的族称,老子本名老阳子,字来,学称阳子,爵称伯阳,师称老子(子学家),官称老聃或老君,随王子朝携典籍奔楚国曲仁里时字称老莱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泽——聃国彭地(开封一带),后人又称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李耳”是汉武帝反黄老之道时,对“聃季”两字各去一半的贬义反称,无先汉依据。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单氏取周”后离周去秦问祖归宗,死于泰国。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道德经》,在战国时韩非子称为《周书》,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时则直呼《老子》,《史记》始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礼改子为经,杨雄《汉志·蜀王本纪》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边让老子铭》说“见迫,遗言道德之经。”可见,对老子文最早的称谓,是韩非子的《周书》。周时,晋国师旷称此举为“修《义经》”,周太子晋说是“立义治律”。最近,安徽涡阳县郑店村考古发掘出老子在楚国时居地,有关尹墓和圣母墓及圣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时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诞”等残片。
  依据这些线索,我们很容易找到《周书》——老子文与两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铸无射”钟的关系:因为当时各诸侯国抄写铸在圆钟上的《周书》顺序和六书文字不同,造成流传到现在的汉墓帛书《德经》先于《道经》而其它传本《道经》先于《德经》,以及文字等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无解。
  老子的社会哲理博大精深,主张辨而不辩、知无创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会精神和机遇建设,他是古今少有的社会辨证逻辑大师。

  孔子问礼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与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文学特点

  老子出关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走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这是老百姓何等瑰丽的想象啊!读了老子家乡的这一则传说,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间!老子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给自己改名。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岁,读大学期间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但很快,他认识到其中的唯心论色彩,于是把王阳明的学说翻了个个儿,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到了43岁时,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不过,陶行知很快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还创造了一个字。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
这也反映了他的知、行相辅相成的教育方法

一个家族抑或一个民族,如果只有老子,没有儿子、没有孙子,这个家族或民族就要消失。行知前辈,实际上是在告诫国人:我们中华民族可千万别断子绝孙!我们必须行动中有思想,思想中有创造,创造中有行动,这样自强不息,才能积聚起载物的厚德,才能不断子绝孙。

行动中有思想,思想中有创造,创造中有行动,这样自强不息,才能积聚起载物的厚德,才能不断子绝孙。 求纳

老子>儿子>孙子

这么浅显的,你还问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新是孙子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新是孙子。我想知道也应该知道所有人都想成功,都梦想着一夜暴富,君临天下,让所有人抬起头看你…如果成功都是白菜价,那你就多买几颗好的。成功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无价的,是价值的追求。当然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不是成功,是 知行合一。成功不容易,容易的都不叫成功。理想...

陶行之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曾经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
6、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 7、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 8、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陶行知 10、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是什么意思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首页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帮帮团 认证团队 合伙人 企业 媒体 政府 其他组织 商城 法律 手机答题 我的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普通人应该怎么科学应对『甲流』?

强调实践的教育名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实际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

谁有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急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

陶行知的名人名言
2、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3、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4、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

陶行知教育名言
18、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19、感谢欣赏本文,更多名言警句请关注:陶行知教育名言 中国古代教育名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20、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2、生活...

陶行知的名言警句大全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教育名言名句大全真人 1、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

关于说不如做的诗句
描写光说不做的古诗句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南宋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中。 描写光说不做的古诗句有; 1.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做,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颜元-清。 2. 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不如深谷,...

陶行知的名言名句
2、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3、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4、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

温岭市13352376057: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意思是意思 -
童致活血:[答案] 知识比行动更进一步,创造比知识更高一筹

温岭市13352376057: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
童致活血:[答案] 教育家陶行知在《三代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行、知、行不断循环往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三代诗》所体现的...

温岭市13352376057: 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 是什么意思 -
童致活血: 行动是实践,是最主要的;知识是行动后理性思维的产物,就是说,实践出真知;创造是实践行动+知识的产物. 反过来吧,孙子最重要,儿子其次,老子最差.可是,要孙子得有儿子,有儿子得有老子.创造是知识的产物,知识是行动的产物.就是说,创造靠知识,知识靠行动;行动生知识,知识生创造.行动是根本,知识是工具,创造是果实.没有行动和知识,创造是产生不出来的.

温岭市13352376057: 自立歌近似的诗文或名言有哪些 -
童致活血:[答案] 《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 《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温岭市13352376057: 陶行之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曾经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
童致活血: 陶行知,本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又易名行知.1891年10曰18日生于安徽歙县,... 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 二、教学合一 1917年,陶行知获得哥伦比亚...

温岭市13352376057: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 --- - 陶行知什么意思? -
童致活血: 知识源于实践(即行动) 有了实践经验积累,有了理论知识提练,才会有成功的创造

温岭市13352376057: 实践方面的名言还有,诚信方面,读书方面 -
童致活血:[答案] 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2、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萨迪 3、要学...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 ——毛泽东(中)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

温岭市13352376057: 陶行知三代诗理解
童致活血:陶行知的一首《三代》诗: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在实践中,发现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不对,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才是真理,便又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这说明他对实践与理论形成了正确的认识.由此他排出了行动、知识、创造三者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他的一首《三代》的短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就形象地点出了这个真理.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知行合一”.

温岭市13352376057: 有关知识就是财富的名言 -
童致活血: 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财富.——(波斯)萨迪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英)培根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李大钊知识就是力量. ——(英)培根必须多读书,多读书才可以增益见闻. ——徐特...

温岭市13352376057: 如何理解行动是知识之佳果 -
童致活血: 因为理论指导实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