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巫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什么意思~

意思: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 学而篇》
原文选段: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释义: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扩展资料
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他不仅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人生启蒙,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教育策略和途径问题。
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人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古代,学生或晚辈皆称为“弟子”,师生间的关系仿若父子,师父一词就是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中演变出来的。老师是传经授道之人,对弟子德行才识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故而,做弟子的应该按孝的原则对待老师,要对自己的老师尊敬有礼。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有了仁德之心后,若是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去学些文化知识了。不管你想当文学家也好,还是当科学家也罢,或是做艺术家也行,只要是你感兴趣的,你都可以去学。
孔学的人生第一课便是做人,要求从小就注重道德伦理上的修养。有了一定的道德基础,再学习各种知识。显然,这是德育优先原则。事实证明,这一教育策略和途径是科学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意思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少说话,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义道德的人。这样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篇》第6章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而将书本知识的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在历史上,由于阶级的需要,无论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非常重视,把“德”排在“识”的前面。
孔子正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培养适应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德”重于“识”,要先把学生的道德品行提升起来,其次才能谈学习。因此,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如果还有空闲时间,则用来研究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扩展资料:
《论语·学而篇》第6章赏析
在这一章中孔子讲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讲的都是伦理亲情之爱,要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这是做人的基本。
第二个层次,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走到社会上,则要言语谨慎,笃诚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博爱众人,还要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一个人能做到这些,他就走出了一己之爱,能够有天下大爱,他就能为社会做更多事,走得更远。
以上两个层次如果都做到了,孔子才提出第三个层次,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要是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在这里,文、行是合一的,指自己去力行圣贤教诲。
这三个层次是不断递进的,孔子首先要求的,是对父母兄弟的血亲之爱,做到行孝悌;然后发展到对天下苍生的仁爱,做到“谨、信、爱众、亲仁”,培养出良好的德行后,再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教化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进步。
实际上,这是孔子指出的一个人人格成长的正确过程,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七事具备,方以为人,这七事做到了,我们才能称得上是个“人”, 要先立德学做人,然后再学习知识技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弟子规(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凡是作为弟弟和儿子的人(妹妹和女儿也一样),在家里要侍奉父母,尽孝道。离开小家,在宗族亲戚之间,要侍奉兄长,尽悌的本分。在社会上,对朋友,以至于对一般人都能友爱,再到爱国爱天下,都是悌的意义。孔子继续说,每做一件事,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按道理去做,绝不马虎。每说一句话,都要发自内心,诚实待人。在社会上,要有博大的胸怀,爱每一个人,不能存有厌恶、嫌弃、嫉恨、刻薄之心,爱天下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如果遇到有道德、有修养的仁人,要多加亲近,多多切磋,熏陶自己的情操,帮助自己完善品格。以上是最重要的六点,这六点不可懈怠,要时时努力才行。如果都做到了,还有余力的话,可以“学文”。这里的“学文”是泛指,古时候讲“六艺”,今天更加广泛了,可以是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等,就是我们讲的专业技能。没有余力的时候,不能着急先学技能,而当道德有所成就,又不能不学技能。这就是孔子提倡的,先德行而后文艺。有道德的人心无旁骛,学习技能自然容易学成,而学习的过程中,又可以体验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反过来也进一步完善了人的道德修养。
这一句是孔子对小孩子的要求,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和小朋友要团结友爱,要遵守纪律,要诚实,要爱祖国爱人民,要和好人做朋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孔子把它们上升到孝、悌、谨、信、博爱、亲仁这样的高度上,作为为人的根本,从小开始养成。一切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也都由此而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做到以上几点,虽然会失掉一些眼前利益,但是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心胸也会越来越广阔,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在不远的前方。
虽然这样的要求,三岁的孩子都知道,但是活到八十岁也不一定能做到。当早已不再长高的我们翻起这一页文字的时候,是不是感到,自己到现在为止,也不能算是个好孩子?不要紧,让我们从头做起,从一个孩子做起,当我们做到作为一个好孩子走进大人的世界,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除外则尊重兄长和朋友。在行动上谨慎诚信,思想上博爱众生,亲近道德高尚的人。以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的话,则可以学习更深的文化修养。

脚脚臭的很,别来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出自论语的学而,《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请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凡是作为弟弟和儿子的人(妹妹和女儿也一样),在家里要侍奉父母,尽孝道。离开小家,在宗族亲戚之间,要侍奉兄长,尽悌的本分。在社会上,对朋友,以至于对一般人都能友爱,再到爱国爱天下,都是悌的意义。孔子继续...

论语“入则孝,出则悌”意思是什么?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ì),谨而信,泛(fàn)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悌:尊敬师长。【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 弟子:一种意思是年纪较小的人,另一种意思是学生。这里是第一种意思。悌:敬重兄长。谨:谨慎寡言。仁:有仁德的人。赏析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出则弟原文及翻译
出则弟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弟子在家能孝敬父母,在外能尊重师长,处事严谨,诚实守信,对人充满爱心,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再来学文(文献上的知识)。”解读:这一章体现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意思就是: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

论语“入则孝,出则悌”意思
意思是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出自儒家经典《弟子规》,全句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

入则孝,出则悌.孝指什么,悌指什么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意思是:家中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尊敬长辈。出自: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

什么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

子日:弟子入则孝的下一段是什么字要用拼音代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 [ zǐ yuē ]:弟子入则孝[dì zǐ rù zé xiào]出则悌 [chū zé tì ]谨而信 [ jǐn ér xìn ]泛爱众 [ fàn ài zhòng ]而亲仁 [ ér qīn rén]行有余力 [xíng yǒu ...

立山区13613335207: 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什么意思啊? -
荤琛天可:[答案]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立山区13613335207: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含义 -
荤琛天可:[答案] 大意是:孔子说:“学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也要尊重长上,说话要谨慎,言行要一致,要广泛关心爱护众人,要多与有仁德的人接近.这是孔子对学生在外的行为规范要求.

立山区1361333520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意思 -
荤琛天可:[答案] 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立山区13613335207: 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是什么 -
荤琛天可: 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立山区13613335207: 谈谈对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的理解 -
荤琛天可: 出入孝敬父母,亲爱兄弟,做事谦虚谨慎,做人诚信

立山区13613335207: 翻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信 -
荤琛天可:[答案] 子曰:“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意思就是: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

立山区1361333520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翻译 -
荤琛天可: 孔子说:“弟子进父母门就要孝顺,出自己门就要敬兄长,谨慎而有信用,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

立山区1361333520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什么意思 -
荤琛天可: 孔子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立山区13613335207: 论语 学而第六则解词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要的是解词,不是句子的翻译!我要文章里每个字的... -
荤琛天可:[答案] "弟子",指乡里的子弟或学生,古代的师生关系是仿父子关系,学生把老师当爸爸,老师把学生当儿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有"师父"一类叫法.师父的师父,是"祖师爷".后世,师道尊严,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当老师的要给学生找...

立山区13613335207: 弟子 入则孝 出则弟 谨为信 泛爱众而亲仁的意思? -
荤琛天可:[答案] 做弟子的,回家则孝敬长辈,出门尊重兄长,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