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五蕴、六尘、四禅、八解为何语矣

作者&投稿:法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蕴六尘具体是指什么~

五蕴六尘由30多万一下跳到44万

一、 五蕴
梵语pan~ca-skandha,巴利语pan~ca khandha^。又作五阴、五众、五聚。三科之一。蕴,音译作塞健陀,乃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
(一)色蕴(梵ru^pa -skandha),即一切色法之类聚。
(二)受蕴(梵vedana^ -skandha),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
(三)想蕴(梵sam!jn~a^ -skandha),眼触等所生之诸想。
(四)行蕴(梵sam!ska^ra -skandha),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
(五)识蕴(梵vijn~a^na -skandha),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五蕴系总一切有为法之大别,在俱舍等所立七十五法中,总类聚有为之七十二法为五蕴,唯识家则立百法,合有为之九十四法摄为五蕴,皆不包括无为法。
五蕴通有漏、无漏及善、不善、无记三性,故诸论中亦以各种名称说明其种别,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等,在五蕴之中,特以属于有漏者名为五取蕴。大乘义章卷八本更就有漏、无漏及三性,总立九种,即:
(一)生得善阴,
(二)方便善阴,
(三)无漏善阴,
(四) 不善五阴,
(五)秽污五阴,
(六)报生五阴,
(七)威仪五阴,
(八)工巧五阴,
(九)变化五阴。
其中前三者为善,第四为不善,后五者为无记;又第三属无漏,其余均属有漏。又摩诃止观卷五上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等,亦各出其说。
小乘多数派别由对五蕴之分析,得出“人无我”之结论,主张“人我”为五蕴之暂时和合,唯有假名,而无实体。大乘学说不仅否认五蕴和合体(人我)之真实性,亦否认五蕴本身之真实性,进而发展'法无我’之理论。
二、六根
梵语s!ad! indriya^n!i。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
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
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
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
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俱舍论卷一至卷三、成唯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五根’1137、'六境’1298、'六识’1312、'根’4131)
三、六尘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
一 色 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 声 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三 香 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四 味 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 触 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 法 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此之六尘,尚有其他六欲、六入、六处、六境、六贼等名义,兹不繁及。
四、十八界
梵语as!t!a^das/a dha^tavah!。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出自《俱舍论》卷一:“法种族义是‘界’义……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
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
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

扩展资料五蕴的众生意义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好像植物、依靠我们的身体生活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样的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佛陀说众生是由名、色组成的聚合,这个名色略分为五种类聚--五蕴。
⑴ 名:我们的精神活动,不可见,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称之为名。此名既是我们的心,它又可分为心、意、识或八识。
⑵ 色:生理的活动,它有色相可见,是属于物质的。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指我们的身体--身根。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组成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蕴六尘

五蕴,色受想行识
六尘,也叫六识,色声香味触法
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八定:在四禅的基础上加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禅八定之后就得了八解脱,梵语as!t!au vimoks!a^h!,巴利语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又作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者即:(一)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四)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六)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此中前二者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第三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第八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又初二者各分为二,第三分为四,合谓八胜处。[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俱舍论卷二十九、品类足论卷七](参阅‘八胜处’296)


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六根属于生理学范畴,与六尘的物理学和六识的心理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人的整体。六根、六尘、六识的组合形成了所谓的十八界,这三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六尘和六识依赖六根的中介作用才能发挥作用,六根和六识需要六尘的反映才能展现其价值,六根和六识的结合才能发挥其功效。佛教术语中的【五蕴】包括色...

五蕴六尘详细介绍
五蕴六尘是佛教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揭示了心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以及引发众生苦厄的根源。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代表着身心内外的五种现象,其中色不仅指有形之色,也包括无形的思想活动。五蕴与六尘共同构成了众生轮回的舞台,是烦恼与解脱的双重载体。六尘分为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

五蕴六尘基本简介
在佛教的教义中,五蕴与六尘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描述了个体存在的基础和经验世界的构成。首先,五蕴,又称为pan~ca-skandha或五阴、五众、五聚,是佛教分类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要素。"蕴"在梵语中意为积聚或类别。它将所有有为法(即暂时存在的现象)归纳为五类:色蕴(ru^pa-skandha),涵盖了...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
六根: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是佛教用来指代六种感觉器官及其相应的功能。眼根对应视觉,耳根对应听觉,鼻根对应嗅觉,舌根对应味觉,身根对应触觉,意根则是思维和意识活动的所在。六尘: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是与六根相对应的六种外界事物。色尘指视觉所感知的色彩和形态,声...

佛经基础: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五蕴
三、六识 六识是指人对外界感知的能力与作用,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它们对应着人们能看、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思的能力。四、十八界 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的总称。它们共同构成了众生对身体器官对外界感知理解,以及对世界进行分类、命名和明确的过程。五、五蕴 五...

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佛教术语,【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合称五蕴,【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的合称。延伸阅读: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
六识:依六根而生的认识功能,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它们对六尘产生认知。十八界:由六根、六尘、六识构成,分为眼界至意界共十八个范畴,界指界限或范围,每个范畴代表一种认识或存在的界限。《楞严经》详细解析了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的内涵,旨在帮助修行者破除妄见,显现...

佛经基础: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五蕴
知觉性、觉知性】——能看、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思 。五蕴,则是区别于“十八界”的,另一种对世界认识的分类——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六尘、六识功能启用识别、逻辑思维(分别执著、末那识)、六根动作、六识本体所杂染的微细识 。有缘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

佛法看 五蕴和六尘都是唯心造吗
是的,五蕴、六尘一切诸法,皆是妄心所产生无明业相。著相,即随业受报,轮转三涂;离相,诸般法相即是如来妙用。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
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

龙子湖区18653832538: 不知五蕴、六尘、四禅、八解为何语矣 -
德昆悦康: 五蕴,色受想行识 六尘,也叫六识,色声香味触法 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八定:在四禅的基础上加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禅八定之后就得了八解脱,梵语as!t!au vimoks!a^h!,巴利语at!t!ha ...

龙子湖区18653832538: 什么是佛家五蕴
德昆悦康: 五蕴 一、五蕴: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 (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龙子湖区18653832538: 佛教中的五蕴和四大指的是什么 -
德昆悦康: 一、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

龙子湖区18653832538: 请教《楞严经》中“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 -
德昆悦康: 我个人理解,只是与您交流一下,做为参考,互相学习. 真性有为空.真性,应该是真如本性之类的理解,有为,就是一切的有为法,空,它是空性的. 缘生故如幻.因为它是因缘而生,所以如幻化一样不实. 无为无起灭.没有造作,没有生...

龙子湖区18653832538: 释迦牟尼佛心咒的意思 -
德昆悦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007-01-29 20:22<P>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 <P>唐三藏法师玄奘奉召译</P> <P>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龙子湖区18653832538: 金刚经 译文 -
德昆悦康: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

龙子湖区18653832538: 永嘉证道歌 解释 -
德昆悦康: 楼主您好! 末学浅见供参考:“谁无念,谁无生?” 是指示这个永远不会起心动念;永远不会出生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欲令闻者不要认妄为真,不要将随时随地起心动念,生灭无常的意识心当做真心.欲令闻者生起疑情:如何是无念无生...

龙子湖区18653832538: 请问佛教五欲六尘是那些?名闻利养应如何理解?
德昆悦康: 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佛法讲五蕴 并不是五欲,故应问五蕴.六尘属于十八法界里的内容, 就一并回答十八法界了. 什么是五蕴? 五蕴包括:色、受...

龙子湖区18653832538: 佛语中,六根清净的六根是指什么? -
德昆悦康: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

龙子湖区18653832538: 佛法中说的无明是什么意思? -
德昆悦康: 用最简单的话来讲,无明就是你被世间的表象所迷惑产生出来的错误思维,下面是比较专业的说法,请细读.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