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大将军,兵马大都督,兵部尚书,大司马几个官的权。还有这些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作者&投稿:诸葛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太尉和大司马有什么区别呢?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三个职务哪个地位高一些?~

太尉、大司马、大将军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官职称谓,在不同时期的职能也不尽相同,是无法准确进行横向比较的。
1、太尉
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秦朝无三公说法,御史大夫秦时为银印青绶,为上卿,但非“公”,此处为后人对比总结)。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2、大司马
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现代的“武装部队总司令”。
3、大将军
是中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

扩展资料:
1、太尉职能历史沿革
(1)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
(2)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
(3)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
(4)元不常置。明废。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卢绾为太尉,后废除。十一年,又以周勃为太尉,以后废置无常。惠帝、吕后时周勃仍为太尉,文帝时以灌婴代之,不久即罢去。景帝时周亚夫曾居此职,四年而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罢去,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汉高祖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汉景帝刘启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
2、大司马
(1)先秦时期
在唐虞商周时代,有武事则以大司马掌之,而在平常则仍置大司马以备不虞,负责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
(2)秦代
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大司马。
(3)西楚国
项羽封龙且为大司马。龙且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等人为楚军大将。官拜西楚国大司马。
(4)西汉
西汉初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司马。
(5)东汉
东汉建立初期,东汉官制基本沿袭了西汉末年的官制,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6)三国时期
魏国:三国官制基本沿袭了东汉官制,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
蜀汉: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如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
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陆抗、丁奉、朱然、全琮。
(7)晋代
基本沿袭了三国官制特点,大司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
(8)南北朝置废不常
(9)南北朝以后
隋以后废。明清时用为兵部尚书的别称,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相当于2018年中国的总参谋长或者美国的国防部长。
3、大将军职能历史沿革
(1)汉之前,最高军事武官称为上将军,如秦之白起,燕之乐毅,秦末之宋义,项羽,为一国之最高军事统帅。陈胜,吴广起义时,赵王武臣任命陈余为大将军。
(2)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直到刘彻,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后又设大司马,为将军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汉武帝改置大司马大将军领兵征战,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大将军实为中朝官领袖,武帝死时,遗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后王凤等皆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汉成帝后期,改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设金印紫绶,去将军之号。
(3)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亦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者,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
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后汉书·窦宪传》)。东汉末年,大将军同样位在三公之上,(魏武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下,魏武乃固以大将军让绍)。
(4)三国时大都继承了东汉的体制,但曹魏青龙元年司马懿曾由大将军转职为太尉,并非升迁。后来司马师任大将军时由于其叔父司马孚是太尉,曾改大将军在太尉下(《三国志·曹爽传》)。孙吴有上大将军与大将军并设。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将军资深者也在将军前加大字,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但位次不变。
三国时,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将军”之号,最高军职,三军最高统帅,夏侯惇、姜维、朱然都曾任此职。也有给劳苦功高的功臣追封大将军的,如曹魏车骑将军、都督雍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郭淮,在关右的雍、凉二州带兵和从政三十余年,为曹魏西部边陲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他去世后,魏朝廷追赠他为大将军。
(5)到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大将军除授甚滥,又增置柱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等号,逐渐失去过去总领军政的性质和意义。
(6)北周时行府兵制,编24军,每军设开府1人以统领、二开府则由一大将军统领。24军共有12大将军,两大将军由一柱国统之。南北朝时侯景自称“宇宙大将军”。
(7)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
(8)唐代,大将军为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下。唐代之府兵12卫,每卫有上大将军1人,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为职事官,统领军队。随着府兵制日渐破坏,十六卫实际已经没有军队,诸卫大将军成为虚衔。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
(9)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
(10)明初,明朝初年设置大将军,徐达、冯胜、蓝玉等都担任过大将军。
(11)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如清代,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明·孙承宗《答袁节寰(袁可立)登抚》:“然乎,以大将军旗鼓仅三千余,自是难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尉
百度百科:大司马
百度百科:大将军

西汉仿秦制,皇帝之下,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或称相国,丞相一人或两人(左右丞相);次于丞相的有太尉与御史大夫,分掌军政与监察。后丞相又改称大司徒,太尉又称大司马,御史又改称大司空,合称三公,三公之上有上公(太师、太傅、太保),为荣誉职,不常置。三公之下,分设九卿,总管庶政,又有九卿以外的列卿宫官,与将军尚书台。在汉之后的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演化中都有所体现。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
西汉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司马、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外朝官

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一、丞相(相国、大司徒)
丞相,秩万石,月俸六万钱,率以列侯出任。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公孙弘为丞相,因其无爵,封为平津侯。从此之后,凡平民拜相者必封侯。

萧何
丞相,又称相国。《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刘邦为汉王(前206年),即以萧何为丞相,汉王二年(前205年)派曹参以假左丞相的名义镇守关中。 《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十一年(前196年),“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率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继任相国。五年(前190年)曹参去世,废相国而分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前178年),再改丞相为一人。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以刘屈牦为左丞相,分丞相长史为两府。此举可能是打算重新设置右丞相,但之后并没有设置,左丞相一职也恢复为丞相。[1]
丞相是全部外朝官的首长。凡国事,均先上丞相府,由丞相于府中召集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会议,议定之后再以丞相的名义上奏皇帝裁可;凡大的人事变动、政策调整,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皇帝的诏命,都必须下达给丞相,由丞相负责实施。
汉朝,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按照汉朝任免丞相的仪式规定,皇帝本人亲自出席朝会,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到会。丞相晋见,皇帝必须在正殿具正式朝服接见。丞相奏事毕,辞出,皇帝要起立、送至殿门。丞相病重,皇帝要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尸体从丞相府移私宅,皇帝要亲自上门吊祭,并赐棺木、葬地、冥器等。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丞相对百官有选举、任官、黜陟、刑赏的权力。汉文帝时,申屠嘉担任丞相,在一次晋见文帝的时候,文帝的宠臣邓通举止傲慢。申屠嘉回到丞相府之后,立即发出命令,召邓通诣丞相府。邓通免冠赤足,顿首谢罪。申屠嘉本打算杀掉邓通,但是就在严辞训斥邓通的时候,文帝派使节召邓通入宫,邓通才免于一死。由此可见汉朝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正是由于丞相的权力太大,皇帝不能亲自裁决政务,所以像汉武帝这样以英明神武自诩的皇帝是无法忍受的。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西汉后期干脆废掉丞相,改为大司徒,与从太尉改过来的大司马、从御史大夫改过来的大司空并列。
丞相的办事机关称丞相府,属官有长史、司直、掾、属等。
1.长史
长史,秩千石,为相府诸吏之长,职无不揽。丞相有事,则召长史付诸施行。大概相当于现在德国的总理府部长或者日本的官房长官吧。
2.司直
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职在监察官吏,位在司隶校尉上。
3.掾
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统称丞相掾,有三百多人。考绩优异者可以由丞相直接推荐出任廷臣。
4.属
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位次掾,统称丞相属。
5.诸曹
诸曹,为丞相府分曹办事之所。各置掾属,而以长史统诸曹事。西曹负责丞相府诸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长吏的任免;奏曹负责处理奏章;议曹负责大小事务的谋划;侍曹负责接待丞相的宾客;集曹负责在丞相召集廷议或召开大臣会议的时候记录;大车属负责丞相所用的车马;其他辞讼、决狱、钱谷、盗贼、等事务,也各有曹、属分领。另有征事、史、少史、主计等。
二、太尉(大司马)
太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按《史记·将相名臣年表》:高帝二年(前205年),始以长安侯卢绾为太尉,五年(前202年)罢,十一年(前196年)以周勃为太尉,旋再废太尉官。惠帝六年(前189年)复太尉官,仍以周勃为之。文帝三年(前177年)再废,权归丞相。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以大将军卫青功多,特加号大司马。后元二年(前87年)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后,置大司马,金印紫绶,秩比丞相。大将军或置或废,与武帝时大司马为加号不同,西汉后期大司马为实职,而将军为号。权臣多以大司马领尚书事,王莽即以此职移汉祚。

周勃
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太尉属吏有长史、司直、功曹、议曹史、门下史、主簿等。太尉本身固有的属吏只有长史,其他属吏只有大司马领尚书事、开府置官属后才有。
三、御史大夫(大司空)
御史大夫,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有双重职务,其一为丞相副职,佐丞相统率百官。皇帝下诏时往往说“诏下丞相某、丞相下御史大夫某、御史大夫下诸郡国”;其二,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刺史以监察中外百官。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最高监察官的同时,也有评定天下刑狱的责任,所以也是最高法官。天下郡国上呈的会计帐目,也由御史大夫复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国家的总审计长。
御史大夫有两丞,御史丞与御史中丞,领侍御史十五人,另有属吏御史掾,西曹掾、主簿、少史、御史属、柱下令等。
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秩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复御史大夫官。元寿二年(前1年)再改大司空。秩中二千石。
1.御史丞
御史丞掌副御史大夫,监京内朝臣和南北军、诸校尉营。
2.御史中丞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按章举劾。”御史中丞又称御史中执法。元寿二年(前1年),改御史中丞为御史长史,为御史台主官。
3.侍御史
侍御史受公卿奏事,纠察百官,奉诏出监地方或专治大狱,监三辅者为监御史、监出征军队者为监军御史、武帝时特派绣衣直指治狱、掌图书的治书侍御史、掌管皇帝符玺的符玺御史等等,随事而设,废置不定。
四、九卿
汉承秦制,在中央政府设列卿,分别主管礼仪、刑狱等部分事务。九卿之说,源于周代,但汉代的所谓九卿,既不是从职掌上区分,也不是从禄秩上区分,只是沿袭古称而已,并无实际意义。汉代的九卿,属于国家行政性质的有主管刑狱的廷尉,主管招待外宾的大鸿胪,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其余各卿均负责护卫、车马等皇家宫廷事务。
1.太常(奉常)
太常,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太常。”王莽时改秩宗。
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署,各置令丞一人;均官、都水两署,各置长丞一人;诸庙寝园食官署,署置令、长、丞各一人。太乐令、丞,掌伎乐;太祝令丞,掌读祝文及迎送神;太宰令丞,掌宰牲及馔具;太史令丞,掌天时星历;太卜令丞,掌卜筮;太医令丞,掌巫医。
太常机构庞杂,其属吏掾史有:太常掾、太常掌故、太史掌故、史书令史、待诏、大典星、治历、望气、望气佐、高庙仆射、庙郎、寝郎、园郎、礼官大夫、曲台署长、写书官等多至二千人。
汉朝的诸博士也隶属太常。
2.光禄勋(郎中令)
光禄勋,按《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光禄勋。”王莽时改司中。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属官有大夫、郎、谒者、期门、羽林等。
①。大夫
大夫,无定员,职在议论朝政,评定是非等。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数十人。朝政多下公卿、大夫、博士集议,法令政策也多由此定。
②。郎
郎,无定员,文武兼有。士人出任者为议郎,秩比六百石。其余诸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执戟宿卫。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多至千人。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中郎分属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领,三中朗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分属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统领,三郎中将秩皆比千石。另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分统虎贲、羽林诸郎,为皇帝私人卫队,多由贵戚子弟充任。
其余比较低级的郎称外郎,也称散郎。
郎经历久者,多出任郡长吏,或出为将军,是汉朝官吏升迁的重要途径。
③。谒者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主之,秩比千石。谒者除了接待职责外,还有守卫宫廷诸门的职责,另外,皇帝常常以谒者为使节传达诏命。
④。期门(虎贲郎)
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置,多至千人,主官称期门仆射,秩比千石。从官有给事期门等。
⑤。羽林
羽林,也掌送从,位在期门下,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置。始名建章营骑,后改羽林骑。武帝数次征伐匈奴、西域,军中战死者子弟无依者均入羽林抚养,称羽林孤儿,教以格斗、骑射。
3.卫尉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大夫令,后元元年(前143年)复为卫尉。卫尉秩中二千石;设丞一人,秩千石。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西汉只有未央宫常设卫尉,其他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等则不常置。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掌守司马门,凡天下奏事,四方贡献和征召均总领之。卫士令、丞,掌守卫护从。旅贲令、丞,专供奔走之役。
4.太仆
太仆,王莽时改太御,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掌乘舆并主马政,有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余万匹。另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属官有骏马监、平乐监、栘中监、厩司御和家车吏。
5.廷尉
廷尉,掌刑辟,秩中二千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复名廷尉。宣帝地节三年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再改大理。王莽改作士。廷尉是审判全国疑难案件的最高机构,除个别特难案件上报皇帝裁决外,有终审裁判权。廷尉属吏有:廷尉史、奏曹掾、奏谳掾、从史、廷尉文学、卒史、书佐等。
6.大鸿胪
大鸿胪,原名典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鸿胪,秩中二千石,丞一人副之,秩千石。掌诸王列侯与内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飨、郊迎之礼仪与接待地方诸郡上计诸吏。属官有行人令、丞,译官令、丞,狱官令、丞及郡邸长、丞。
典属国,秩二千石,置都尉、丞、侯等官。凡边疆各族降服于汉,仍保存其国号者,称为属国。由典属国掌管其事。武帝元狩三年匈奴昆邪王降,设安定属国、天水属国、上郡属国、五原属国、张掖属国五属国处之。宣帝神爵二年(前51年)为降羌置金城属国,王凤三年(前55年)置西河、北地属国。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废典属国,并其职入大鸿胪。属官有九泽令,主客,大鸿胪文学,大行治礼,大行卒史等。
7.宗正
宗正,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宗伯,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掌序录王国适庶等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者,先上宗正,由宗正上报后执行。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都司空令,掌治宗室罪人;内官长,掌诸公主家令、门尉等。
8.大司农
大司农,本秦官,称治粟内史,主管财政,凡各地田祖口赋之收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度,国家的开支等,均属治粟内史管辖,有两丞。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司农,秩中二千石。两丞秩千石。平帝元年(公元1年)置大司农部丞,州各一人,劝课农桑。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诸郡国诸仓农监、都水等均隶属之。
9.少府
少府,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凡皇帝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园林游兴,器物制作,皆归少府所领。其属官甚多,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阳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戈、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十六官令丞;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等。
武帝以尚书、中书谒者拆阅章奏,受公卿奏事,传达诏命,所以尚书、中书谒者虽名列少府属官,实为内朝官。
五、列卿
汉朝十二卿,除前面所说的九卿之外,有列卿三。
1.执金吾
执金吾,即秦中尉官,掌京师门内屯兵,为京师巡逻以备盗贼,皇帝出巡则为前导。有两丞、候、司马等属吏。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秩中二千石,丞千石。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本秦将作少府,主治宫室、宗庙、陵园、土木等事,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秩二千石,丞秩六百石。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校、右校、前校、后校、中校七令、丞。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罢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3.水衡都尉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掌上林苑,有五丞。秩二千石。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锺官、技巧、六厩、辨铜九官令、丞。
内朝官

中朝官自大将军以下,至于侍中,常侍,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以及光禄勋所

西汉骑兵服饰
属,谓之宿卫。宿卫近在皇帝身边,颇受皇帝信任。这些中朝官都是没有实际职掌的加官。加官是武帝发明的官制,虽无职掌,但因为皇帝所亲信,讲议朝政,奉诏治事,逐渐获取了原属丞相府的决策会议的权力。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大臣、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
一、侍中
侍中,古官名,相传黄帝时代即有此官。秦朝丞相置史五人往来奏事殿中,号侍中。汉武帝以此为近臣加官。 《齐职仪》载:“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就是说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
二、左右曹
左右曹, 《 汉官仪》载:“左右曹受尚书事。”沈约《宋书》云:“汉使左右曹诸吏分堂,尚书奏事。”因为尚书是在皇帝左右处理文书的官员,左右曹实际上就是分科办事的尚书。
三、诸吏
诸吏则是受特别委任有权监察、纠举不法的官员,凡加诸吏者,虽非御史,也有和御史一样的权力。
四、散骑常侍
散骑常侍,其实是散骑、常侍两个官名。职务是“骑从乘舆车后,献可替否”,所任有宦官、也有士人。
五、给事中
给事中,加号,凡加此官者,得出入禁中、顾问应对,位次常侍。
六、领尚书事
因丞相权势发展,皇帝收其权于近臣,于是尚书权势日增。但尚书权重而位卑,不能与外朝官抗衡,故常以大将军、大司马以下诸将军领尚书事,以参决政事。
七、尚书令
尚书令,汉承秦制,置六尚,即尚书、尚冠、尚衣、尚沐、尚席、尚食。尚书掌收受章奏,出宣诏命。六尚均为少府官,但尚书负责处理政务,实际上是中朝官,不受少府节制。诸臣上书,要另写一份作为副封先上尚书,尚书审阅副封后,对于文辞不便者可不予上奏。朝廷颁发诏令,须以副本存尚书。大臣上奏,由尚书读奏,大臣有罪,由尚书问状。初以尚书四人分判四曹,常侍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庶人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事;成帝时增置三公曹主断刑狱。
八、中书谒者令
中书谒者令,宦官。汉初为中谒者令。武帝后期以宦官掌尚书,改称中书谒者令。
九、符节令
符节令丞,掌虎符竹符。文帝二年(前178年)颁铜虎符、竹使符与诸郡国。调兵用铜虎符,其余征发用竹使符,各分其半,左与郡国,右在皇帝。遣使至郡,持半符节勘合以验真伪。
十、黄门令
黄门令,宦者,掌省中宦官。有给事黄门,小黄门,皆以宦官任之。职掌传递书奏,并关通禁省内外。给事黄门,黄门侍郎,位在郎将、大夫下。
十一、其他内朝官吏
尚书郎、尚书御史、给事尚书、尚符玺郎,太医监、侍医、太官献食丞、太官献丞、食监、乐府音监、乐府游徼、令史、东织室令史、中书仆射、黄门倡、倡监、马监、黄门驸马、狗监、给事狗监、钧盾冗从、尚方待诏、掖庭狱丞、掖庭牛官令、掖庭户卫、少内啬夫、暴室丞、暴室啬夫、农官、中谒者、中涓、协律都尉、海丞、果丞等。 这些官员多为处理内廷事务的下级官吏,不能参与政事。
宫官

一、詹事
詹事,《汉书·百官公卿表》云:“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秩二千石。属官有太子率更(负责计时、太子家刑狱);家令丞(负责太子财政事务);仆(负责太子出行车马)、中盾(太子内卫)、卫率(太子卫队指挥官)、厨厩长丞(负责太子膳食、厩马等)。
二、大长秋
大长秋,《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是皇后宫官,秩二千石。属吏有中长秋(副大长秋)、私府令(负责皇后私人财务)、永巷令(负责审理内廷宫女、内命妇)、仓长(皇后私人庄园的仓库管理员)、厩长(皇后养马场的主官)、祠祀长(负责内廷内命妇祭祀事务)、食官长(供皇后膳食)等。
三、长信詹事
秩中二千石,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长乐少府。
四、太子太傅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太子太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负责教导、辅弼太子,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骖乘、护太子家等。

丞相有的时候相当于总理,有的时候相当于皇帝助理,这要看丞相是否有兵权,历朝都不一定。汉朝开始就没有固定丞相称号,一般的把大司空或者大司徒成为丞相,但有的时候也单独列出丞相在三公之上比如曹操、诸葛亮。唐朝开始一般把三省最高长官都叫做丞相,宋朝后的丞相是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朝丞相都无兵权。明清的丞相是内阁学士领班,一般加大学士头衔。由于内阁是一个集体其职能实际上已经与皇帝相同,所以明朝昏君虽多但是政府依然能运转。雍正开始军机大臣首领也被称为丞相,乾隆朝开始丞相职位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太尉在秦朝相当于军委主席和国防部长。大司马是汉代的太尉,但是有时候设大将军时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宋朝的太尉相当于总参谋长,有调兵权和最高作战指挥权没有统兵权。
御史大夫相当于检察院长和监察部长。
兵马大都督相当于军区司令或者临时司令。
兵部尚书就是国防部长。
隋朝以后大将军一般只是荣誉头衔没有实权。

综上所述,许多古代的职位与现代是不能完全对应的,尤其是丞相,其权力往往比现在的总理大。

丞相 总理
太尉 国防部部长
御史大夫 最高检察院院长
大将军 这个职位不好说 因为各个称呼不一样 差不多相当于军区司令吧
兵马大都督 也相当于军区司令
兵部尚书 国防部部长
大司马 军委主席

丞相——总理,管理国家一切军政大事。
太尉——三军总司令,国家最高军事长官。
御史大夫——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兼副总理,协助丞相。
大将军——战时最高军事统帅,大司马出现之前的最高军职。
兵马大都督——大军区司令员,战时前线总指挥。
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管理国家军队具体事务。
大司马——汉武帝所创,一定时期超越大
将军,国家最高军事长官。
备注:太尉,大司马,大将军未在同一时期出现,权力相当,每个朝代所用称呼不同,但都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


丞相\\太尉\\御史之间的关系是啥
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太尉是中国秦汉时中央掌武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丞相是百官之首,总揽政务。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太尉主管军政大事,相当于今天的军委。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是监察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检察院 ...

秦始皇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谁
丞相:李斯 御史大夫:冯劫 太尉:国尉缭

位列三公中的“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还是司徒、司空、司马...
秦(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

太尉 相国 御史大夫 相当于 现在 的什么 官职???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国防部长 中国古代官名,商朝之前古国名。春秋时齐景公设左、右相,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后来西汉刘邦做皇帝时,因为忌讳“邦”,“相邦”被称为...

御史大夫、太尉、丞相这三个官谁大?
1. 丞相是秦朝设立的最高官职,负责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处理国政。2. 太尉在中国秦汉时期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在秦朝并未实际任命太尉一职。3. 秦朝并没有“三公”这一说法,但后世通常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御史大夫在秦朝是负责监察百官的官员,代表皇帝...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 县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相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地方上的郡守,郡尉,郡监分别对应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但皇帝的命令高于以上三者。县令长(县的人口满万户称令,不满万户称长),县尉,县监也对上级(郡)的三者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构建起了一套金字塔般的封建官僚管理体系,分权制衡,层层负责。

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D 原因:吕不韦当相国的时候,大权在握,给嬴政留下了阴影。统一天下之后,设立三公,分散权力,相互制约,是为了防止大臣专权。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有矛盾最终听谁的?
您好,你提二点这个问题是很有趣很现实的问题,我来替你回答:这个问题是关于古代官制的,具体要看矛盾所涉及的领域和情况。在古代中国,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都是高级官员,合称“三公”,各自拥有不同的权力和职责。丞相是最高的政治领袖,太尉则负责军事指挥,御史大夫则是监察官员的职位。三公,职权...

丞相、宰相、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御史大夫;解释下这些官吏是干什么...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大将军,兵马大都督,兵部尚书,大司马几个官的权...
太尉在秦朝相当于军委主席和国防部长。大司马是汉代的太尉,但是有时候设大将军时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宋朝的太尉相当于总参谋长,有调兵权和最高作战指挥权没有统兵权。御史大夫相当于检察院长和监察部长。兵马大都督相当于军区司令或者临时司令。兵部尚书就是国防部长。隋朝以后大将军一般只是荣誉头衔没...

西青区18764947778: 什么是“三公九卿”?
茶希风湿: 一、中央的三公九卿等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汉时的三公,主持国政,号称万石之官,是朝廷的中枢职官.实际上它们也有一个发展演...

西青区18764947778: 古代的三公指的是哪三公
茶希风湿: 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虚职.据说周... 西汉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故有人称其为“三公”.这就是...

西青区18764947778: 一个朝代一品大员一般有几个?究竟有几个一品呢`? -
茶希风湿:[答案] 一般来说不止一个.秦汉时万石级(相当于一品)的官员有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司徒、太尉等.魏晋时王、公、丞相、三公都是一品.南北朝时亲王、宰相、太傅、太师、太保、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司徒、司空、开府仪...

西青区18764947778: 汉朝的三公在不同的时期是不是不同的官职 -
茶希风湿: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

西青区18764947778: 三公是哪三公? -
茶希风湿: “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和官位称呼,但都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1、西周时期,类似于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2、西汉时期,三公分别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3、东汉时期,指的是太尉、司徒...

西青区18764947778: 古代朝廷文武百官的地位名称 -
茶希风湿: 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因朝代不同曾有过不同的名称,且有的官职职务也随着时代不同有所变化,不知道楼主要问的哪个朝代.因此,我就把大家常说的"三公九卿"列在下面了: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

西青区18764947778: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 -
茶希风湿: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如下: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

西青区18764947778: 古代军衔和文官制度? -
茶希风湿: 古代的军官品秩和现代军衔制度略有不同,就为楼主粗略统计下南北朝以前的武官吧,从高至低依次排列如下: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四征将军(即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 四镇将军(同上) 四安将军(同上) 四平将...

西青区18764947778: 从秦朝开始到明初宰相的名称变化 -
茶希风湿:[答案]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情况 朝代 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 商朝 太宰、冢宰、阿衡 西周 三公、太宰、冢宰、小宰(副宰相). ... 丞相、相国、左丞相、右丞相、中书令、大司徒、宰衡、大司马(太尉)、大将军御史大夫(副宰相)、大司空(副宰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