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节日对我们的影响

作者&投稿:澄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方节日对我们的影响和原因~

very great!because it bring some new things to us.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有:
一方面,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二、 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 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
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着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严重影响,现代越来越多的的中国人更喜欢西方节日而非传统节日。当圣诞节或情人节来临,青少年涌进酒吧,餐馆,百货公司为了庆祝这些节日打折扣吸引顾客。

西方节日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给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吸收新的节日也可以充实国人的生活,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也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趣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应对措施

中国传统需要通过教育更好的传承,如果当代教育只是传授科学技术,重视经济发展,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会具备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

当今时代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在全球泛滥,而青少年还未真正的成熟,很容易就会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要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使更多的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产生自豪感。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文化内涵都被抽空了。我们离不开节日,不忍心看到所有节日都沦为购物节、吃饭节,我们需要在传统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气。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节日假面下的诸神狂欢

  新周刊 文/李国庆

  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想象共同体下,人类的许多价值都在趋同,而节日可能是保持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了。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来抵御圣诞节等洋节的“入侵”,并御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价值的空壳化、商业化倾向。

  即便我们早已丰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节海吃胡喝一顿,甚至可以随时去亲吻欧洲的空气,东京的潮流,纽约的时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们对于节日的渴求仍然处于某种饥渴状态——圣诞,元旦,情人节,元宵节,万圣节,中秋节,春节,愚人节,重阳节……时下节日之多堪用洪水猛兽这个词来形容,但人们对于节日的钟情并没有因为进入“娱乐至死”的诸神狂欢年代而有所消解。我们仍然有着绝对超全球化的姿态,对于传统的、舶来的、自定义的节日都乐此不疲,兼收并蓄。

  让社会学家们不安的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传统节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势,而舶来的节日却甚嚣尘上,如此的此消彼长,自然会引发知道分子们振聋发聩的“保卫春节”宣言!

  过中国节

  “所谓节日,就是大家在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烦恼,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点喝点。当然,对于我这种不爱凑热闹的人来说,过节更是一个读书的好日子。”沈宏非写过一篇《过节》,文章开宗明义地谈论节日的精神意义。

  这样的解读有些平淡如水,歌舞升平,有华丽的精神意义,惟独缺失正面临着欲望消费冲击的物质意义,难以穿刺节日在中国的内核,对于喜新厌旧的中国人来说,节日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伴随着全民超女或周杰伦口齿不清的歌声在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前的节日意义与今日之意义绝对不可同日而语。随便找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都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鱼大肉。问问六七十年代生人,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放鞭炮,春节联欢晚会,回家过年。再问问80年代后,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relax,旅游,打机,收压岁钱。

  当全球都戴上一顶滑稽的圣诞老人帽子时,也隐喻着中国节正处于日益式微之势。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有20个,包括中和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天贶节(六月六)、夏至节、七夕节、冬至节等,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些节日的名字都鲜有所闻,更不用说参与其中,逢节必乐。

  所以,专家们很焦虑,觉得现代人已经遗失了传统。因为这些节日与我辈中华传人、龙子龙孙们都有着传承的渊源,例如与日月时令交会有关的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清明节、天贶节、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而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中国的传说、神话和宗教。

  由此从根源上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乃至传承发展,都植根于千年的农耕文明,亦符合专家们慷慨陈辞的三大特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中国农历历法为其刻画出具体的时令节点;中国人至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并赋予它们更多形而上意义;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利用的儒家伦理学说丰富了节日的社会基础和实用意义以及实施形式。而随着这些具有特定历史内容因素的过时,传统节日所内涵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

  保卫春节是保住中国人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

  著名民俗专家高有鹏担任着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2005年圣诞节前夕,他在河南大学举办了一场以“保卫春节宣言”为题的报告会。据在场记者称,这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报告会并没有引起校园学子的强烈兴趣,有1万多学生的大学只有百十人到场。

  《新周刊》:除去春节,中国还有中和节、上巳节、天贶节等传统节日,即便在西方节日进入中国之前,它们也不为人所知。问题出在哪里?

  高有鹏:你刚才说的那些算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总数大约有20多个。如果把大大小小的节日加在一起,足足有300多个,连24节气也算节日。但的确,几乎没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应该说,传统节日一旦成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它就具备了特殊的节日功能,可以支撑它在一定阶段内的发展。造成它们弱势局面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近10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加物质化。传统节日注重的“精神宣泄”的功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人们对它们感觉也很难像以前那么强烈了,而国外节日在这个时候以商业经济的形态挤了进来,很容易就能抢占空缺。现在,中国的所有节日都变成假日了,随便怎么搞都行,没一点文化。

  《新周刊》:有观点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影响世界,世界也改变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和外来文化的公平竞争中落后的。

  高有鹏:这个说法肯定不成立。首先强调一点,我不认为所有过圣诞节的中国人都是盲目和崇洋媚外的,追求新鲜本来就是人的天性,过度地保护传统会有负面作用。但民俗和传统不是单纯的文化形态,而是系统,这套系统维系的是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举个例子,我在一栋楼里住了几年,但还不知道我的邻居叫什么。这就是因为我和他身上都少了一些应有的传统和习俗,让我们之间缺乏价值观的共鸣和文化认同,所以互不来往。春节的意义就在于它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一帮人聚在一起体验中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意识,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圣诞节是不在中国的文化体系内的,你不可能在那里面找到归属感,闹腾过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依旧是松散和冷淡的。在任何一个国家,本国节日肯定是最受重视的,只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越来越衰败,这绝对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周刊》:过什么节对于普通人是自由选择,必须要用“保卫”来要求他们选择传统节日吗?

  高有鹏:我在《宣言》里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可能有人觉得大题小作,说得过了,但我的确有这个担心。保护春节只是一个契机,真要保住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你可以想象一下,某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跑去过洋节了,没人理春节,如果真到那时候,估计我们的文化就散架了。

  《新周刊》:同样的背景下,日本和韩国对本国传统的保护却做得很好。你怎么看?

  高有鹏:日本和韩国的国民已过了冲动和浮躁期,中国人还处在不冷静、不理智的阶段,自信心不足,对本国文化的价值没有正确估计。所以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会是韩国人。

  《新周刊》:抛开文化的因素,你认为人们还有可能重新对春节产生兴趣吗?

  高有鹏:对春节的再开发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国外节日,比如圣诞节,它充满了仪式感,有圣诞树、圣诞帽、唱诗班这样的符号让它能迅速地感染人。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足够的道具和符号,所以过春节的人群基本上已经断档了。目前要恢复中国人关于春节的记忆,是个很大的难题。

  一、关于西方节日
  节日从古至今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产物。节日慢慢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国家个体的逐渐形成,每个国家都发展出花样繁多的节日。世界的不断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许多民族不仅庆祝自己的节日也开始外国的节日,这种现象在中国比较普遍。
  当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到来的时候,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都会一起庆祝,或是逛街购物或者吃饭看电影开派对,许多商家更是抓住这些机会大肆宣传促销,其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 造成东西方节日待遇差异的原因
  1.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
  近代中国的节日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尽管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分不开,但这种变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近代节日的演变,特别是西方节日和生活方式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更应使我们注意在引进外来文化时不能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而应该对其合理成分加以传承和发扬。在这个意义上,近代节日的演化或许能为今天的文化保护提供一点启示。
  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包括西方节日在内都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就是全家人聚在一家享用一大桌的美食,在过去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高,所有人盼望的就是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大餐,但是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如往日了,人们如今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消费,西方节日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精神需求,因此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很多西方节日也很有人情味,比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身边浓郁的亲情和爱情。
  2.西方节日的积极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一方面西方节日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给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吸收新的节日也可以充实国人的生活,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也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趣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3.西方节日的消极影响
  西方节日的不断侵入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年轻人这一群体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更是陌生,加之很多中国节日都是阴历时间,年轻人对于阴历的计时方式也比较陌生,所以往往忽略传统节日。
  三、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
  在对待西方节日态度方面不同年龄段对此有不同的态度,年龄稍长的一些人对此毫无兴趣可言,他们认为这些节日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商家促销骗取钱财,老一辈人节俭惯了,他们不理解年轻人买鲜花等看似不实用的东西。然后年轻一代人对西方节日则比较感兴趣,因为我们所成长的环境就是文化大融合时间,从小到大接受者各国文化的熏陶,思想也必然相对开放,这也无可厚非。
  一些评论家认为中国人正在失去他们传统的价值观和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其实这种想法在我看来未免有小题大做之嫌,因为很多年轻人庆祝西方节日并不是因为多么崇拜追捧西方文化,他们只是为了获得一些乐趣,追求一些新鲜刺激,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娱乐行为,也有人说这是在追求时尚,但是并不代表国人在庆祝西方节日的同时就不再重视中国文化传统,相反,我坚信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自豪感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不是任何其他西方事物可以替代的,西方节日也许可以锦上添花,但永远不会撼动中国文化之根基。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如何使传统节日更加有趣更加新鲜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如今我们已经出台政策,凡是中国传统节日都放假三天,为的就是提高传统节日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但是不是简单的一个假期政策就可以提高其地位,我们应该找寻更加卓有成效的方法,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尤其是年轻人的偶像情结,我们也可以聘请一些明星偶像做宣传。
  最后,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认识到,在对待西方节日对中国社会影响的问题上要采取辩证的态度,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这些节日彰显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我们应对传统节日加以继承和弘扬,在接受西方节日是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盲目崇拜迷失自我。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文化内涵都被抽空了。我们离不开节日,不忍心看到所有节日都沦为购物节、吃饭节,我们需要在传统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气。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节日假面下的诸神狂欢

  新周刊 文/李国庆

  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想象共同体下,人类的许多价值都在趋同,而节日可能是保持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了。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来抵御圣诞节等洋节的“入侵”,并御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价值的空壳化、商业化倾向。

  即便我们早已丰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节海吃胡喝一顿,甚至可以随时去亲吻欧洲的空气,东京的潮流,纽约的时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们对于节日的渴求仍然处于某种饥渴状态——圣诞,元旦,情人节,元宵节,万圣节,中秋节,春节,愚人节,重阳节……时下节日之多堪用洪水猛兽这个词来形容,但人们对于节日的钟情并没有因为进入“娱乐至死”的诸神狂欢年代而有所消解。我们仍然有着绝对超全球化的姿态,对于传统的、舶来的、自定义的节日都乐此不疲,兼收并蓄。

  让社会学家们不安的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传统节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势,而舶来的节日却甚嚣尘上,如此的此消彼长,自然会引发知道分子们振聋发聩的“保卫春节”宣言!

  过中国节

  “所谓节日,就是大家在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烦恼,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点喝点。当然,对于我这种不爱凑热闹的人来说,过节更是一个读书的好日子。”沈宏非写过一篇《过节》,文章开宗明义地谈论节日的精神意义。

  这样的解读有些平淡如水,歌舞升平,有华丽的精神意义,惟独缺失正面临着欲望消费冲击的物质意义,难以穿刺节日在中国的内核,对于喜新厌旧的中国人来说,节日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伴随着全民超女或周杰伦口齿不清的歌声在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前的节日意义与今日之意义绝对不可同日而语。随便找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都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鱼大肉。问问六七十年代生人,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放鞭炮,春节联欢晚会,回家过年。再问问80年代后,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relax,旅游,打机,收压岁钱。

  当全球都戴上一顶滑稽的圣诞老人帽子时,也隐喻着中国节正处于日益式微之势。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有20个,包括中和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天贶节(六月六)、夏至节、七夕节、冬至节等,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些节日的名字都鲜有所闻,更不用说参与其中,逢节必乐。

  所以,专家们很焦虑,觉得现代人已经遗失了传统。因为这些节日与我辈中华传人、龙子龙孙们都有着传承的渊源,例如与日月时令交会有关的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清明节、天贶节、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而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中国的传说、神话和宗教。

  由此从根源上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乃至传承发展,都植根于千年的农耕文明,亦符合专家们慷慨陈辞的三大特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中国农历历法为其刻画出具体的时令节点;中国人至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并赋予它们更多形而上意义;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利用的儒家伦理学说丰富了节日的社会基础和实用意义以及实施形式。而随着这些具有特定历史内容因素的过时,传统节日所内涵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

  保卫春节是保住中国人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

  著名民俗专家高有鹏担任着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2005年圣诞节前夕,他在河南大学举办了一场以“保卫春节宣言”为题的报告会。据在场记者称,这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报告会并没有引起校园学子的强烈兴趣,有1万多学生的大学只有百十人到场。

  《新周刊》:除去春节,中国还有中和节、上巳节、天贶节等传统节日,即便在西方节日进入中国之前,它们也不为人所知。问题出在哪里?

  高有鹏:你刚才说的那些算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总数大约有20多个。如果把大大小小的节日加在一起,足足有300多个,连24节气也算节日。但的确,几乎没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应该说,传统节日一旦成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它就具备了特殊的节日功能,可以支撑它在一定阶段内的发展。造成它们弱势局面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近10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加物质化。传统节日注重的“精神宣泄”的功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人们对它们感觉也很难像以前那么强烈了,而国外节日在这个时候以商业经济的形态挤了进来,很容易就能抢占空缺。现在,中国的所有节日都变成假日了,随便怎么搞都行,没一点文化。

  《新周刊》:有观点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影响世界,世界也改变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和外来文化的公平竞争中落后的。

  高有鹏:这个说法肯定不成立。首先强调一点,我不认为所有过圣诞节的中国人都是盲目和崇洋媚外的,追求新鲜本来就是人的天性,过度地保护传统会有负面作用。但民俗和传统不是单纯的文化形态,而是系统,这套系统维系的是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举个例子,我在一栋楼里住了几年,但还不知道我的邻居叫什么。这就是因为我和他身上都少了一些应有的传统和习俗,让我们之间缺乏价值观的共鸣和文化认同,所以互不来往。春节的意义就在于它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一帮人聚在一起体验中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意识,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圣诞节是不在中国的文化体系内的,你不可能在那里面找到归属感,闹腾过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依旧是松散和冷淡的。在任何一个国家,本国节日肯定是最受重视的,只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越来越衰败,这绝对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周刊》:过什么节对于普通人是自由选择,必须要用“保卫”来要求他们选择传统节日吗?

  高有鹏:我在《宣言》里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可能有人觉得大题小作,说得过了,但我的确有这个担心。保护春节只是一个契机,真要保住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你可以想象一下,某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跑去过洋节了,没人理春节,如果真到那时候,估计我们的文化就散架了。

  《新周刊》:同样的背景下,日本和韩国对本国传统的保护却做得很好。你怎么看?

  高有鹏:日本和韩国的国民已过了冲动和浮躁期,中国人还处在不冷静、不理智的阶段,自信心不足,对本国文化的价值没有正确估计。所以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会是韩国人。

  《新周刊》:抛开文化的因素,你认为人们还有可能重新对春节产生兴趣吗?

  高有鹏:对春节的再开发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国外节日,比如圣诞节,它充满了仪式感,有圣诞树、圣诞帽、唱诗班这样的符号让它能迅速地感染人。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足够的道具和符号,所以过春节的人群基本上已经断档了。目前要恢复中国人关于春节的记忆,是个很大的难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受外国文化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外国的节日。中国的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不免带过来外国的风俗。人们每天都在追求新的花样,新的刺激。   其实过外国节日对很多方面都有影响,从经济上讲,过外国节日的人多了,比如说情人节、圣诞节,商家的营业额就会剧增,生产节日礼物的公司也多了商品得销售途径。对经济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从这点看,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支持过国外节日。   另一方面崇洋的过程中往往丢掉了我们传统的节日,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追求时尚的道路上不忘了中国原本就有的文化。这是很让人痛心的。   不过现在国家把这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让我们有时间去过这个节日,是很不错的,不会丢了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作文(1—100字)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中秋节、七夕节、清明节、春节...都是传统节日,我最喜欢春节,再春节里,所有人都在家里看春晚,爸爸买了许多花样鞭炮,在门外点燃,有的放出来像圣诞树,有的像喷泉,还有的像好大好大、五颜六色的雪花,春节真好玩,我希望春节能快快到来! 篇二: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

以现代人的角度来说说对传统节日的新认识
应该看到,这些流传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和审美内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社会与人生意义。为什么在中国“现代”起来之后,更需要强调这些节日并认为应当将它们修订为国家法定节日?我们还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与传统社会人们有着大量闲暇时间不同,在现代市场经济生活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方式日益普及、社会...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3、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阳历制定的,阳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意义:礼敬祖先,亲近自然。4、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最初是我国人们...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角度谈谈怎么样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记者:您对部分政协委员关于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提案,有何看法? 冯骥才:其实,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华民族三大主要的传统性文化节日;但现在我们只过春节。我认为,对于任何民族来讲,其传统节日均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与假日不同,假日是公民享受福利的日子,是法定的公民休息的权利...

如何正确看待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
有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对于此类节日,我们应在尊重其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其轻松快乐、缓释压力的因素;而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节日而更加精彩;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
一轮一轮过去,我博到一个对堂、一个三红、三个二举、五个一秀,嘿!真不错。 今年的中秋之夜多愉快啊!希望将来的中秋节过得更高兴,更热闹! 有关传统节日的作文9 说到春节,大家一般都干些什么?放烟花、吃团年饭、领红包、守岁、贴春联…… 过春节时,我最喜欢的便是吃团年饭。 到了晚上,我们家就要吃...

为什么美国的节日跟中国的节日不一样?
美国是一个文化大国,短暂然而独特丰富的历史把它造就为一个民族的熔炉和世界文化的汇聚之地。若想到这座庞大的社会人文宝库中去一探究竟,我们不妨取一条捷径,那就是对他的节日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因为节日是文化的缩影。透过复活节和圣诞节,我们不难看到美国人宗教信仰的影子;透过圣帕特里克节和愚人...

中国的节日!!!
因为过外国人的节日表现了我们对他们文化的一种尊重,这种文化交流和逐渐融合的现象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过圣诞节并不是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而是求得一种节日的休息和快乐。其实中国很早就开始过洋节了,比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另外近些年联合国提出的“...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节日还有人重视吗?
对于大众的节日,棉棉既说不出什么洋节的来历典故,也想不起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传统节日庆典,“我是一个对过节特别没有感觉的人”。 (采访\/韩峰) 王达三:“我们的圣诞应该是孔圣人的诞辰。” 各大论坛上以一篇《就所谓圣诞问题告国人书》而引来板砖无数的王达三,就是人大哲学博士王甬。所谓达三者,仁者不忧,...

宜章县18292662617: 外国节日对中国的影响 -
五选艾瑞: 全球一体化,很多外国在春节也设了假日.不过还应对传统的节日有所保护!

宜章县18292662617: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
五选艾瑞: 据我所知,中国人并不是渐渐淡忘了中国的节日了,而是与世界接轨,就拿英语来说,现在全中国都在说学英语,但你耳朵里能听到多少中国人说学汉语的,但这并不代表国人渐渐淡忘了汉语,只是本土的东西我们已经习惯,而作为西方文化,我们国人其实并不了解多少,只是好奇,所以出于好奇心,就对西方节日更感兴趣,说白了,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只是为了玩,并没有实质上的东西.

宜章县18292662617: 外国有什么节日对中国有影响的. -
五选艾瑞: 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和元旦,也可以算在里面,感恩节是最近两年兴起的,而元旦也可以算成是中国自己的节日) 影响就是商家有了发财的机会,情侣有了暧昧的机会.至于其他的,说实话,真没有.

宜章县18292662617: 外国节日对中国节日的影响有哪些? -
五选艾瑞: 有很多啊 比如7夕 7夕是姊妹姐 和情人完全无关 还有就是圣诞了 这个属于国外的新年节日被我们当成一个普通节日来过 而且还过得不亦乐乎 其实圣诞在国外和国内的春节一样 是要放假的 短择3天 长得有放10天以上的

宜章县18292662617: 关于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
五选艾瑞: 中国现在过的洋节日,基本上都是娱乐性质、商业性质的,虽然名义上与基督教有关,但现在基本看不到任何信仰的实质内容.比如,你说的万圣节,基督教会是从来不过的.圣诞节,如果你到教堂去会发现,教会在宣讲福音的信息,这与外面的商业氛围是完全不同的.至于你说的,“宗教一般来说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句话我不认同,现在都是政教分离的时代了.中国宗教的主导是什么?在一个经济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你还认为佛教、道教是主导吗?且不论此,大凡世界性的宗教,其教义都有普世性的意义,因此,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还是区分来看比较好.最后,从信仰上论,人多未必比人少来得本真,隆重未必比简陋来得虔诚.

宜章县18292662617: 中国人过外国人节日究竟有什么意义? -
五选艾瑞: 似乎早就开始流行了,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有很多中国人、中国商届、媒体一到这种节日就开始大肆渲染节日气氛,好象不过就是落伍. 其实什么节日都无所谓,我觉得除了清明清明节祭祖,端午节,中秋节和除夕春节,其他都没多少具体实际的意义了. 其实就跟现在国家的人民疯狂要求学英语一样,赶时尚,觉得自己和老外一起过很什么什么的似的. 我英语不灵光,同样活着.同样拿着高薪,过白领生活. 想起来真郁闷,这老外的节日,跟我们究竟有什么干系呢?有那闲工夫,咱自己来个“中国节”多好. 唉````一声叹息……

宜章县18292662617: 急需一篇英语作文关于<外国节日对中国的影响> -
五选艾瑞: Nowadays,various western festivals, such as 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 or Valentine's Day,enjoy great popularity among the people in China,especially th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ccounting for this ...

宜章县18292662617: 我们应不应该庆祝国外节日 -
五选艾瑞: 庆祝外国节日应该说可以,因为这样有利于我们吸收外国文化,但是不应该一味的推崇,忘本.别忘了我们是中国人哦

宜章县18292662617: 为什么中国人要过外国的节日
五选艾瑞: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受外国文化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外国的节日.中国的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不免带过来外国的风俗.人们每天都在追求新的花样,新的刺激. 其实过外国节日对很多方面都有影响,从经济上讲,过外国节日的人多了,比如说情人节、圣诞节,商家的营业额就会剧增,生产节日礼物的公司也多了商品得销售途径.对经济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从这点看,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支持过国外节日. 另一方面崇洋的过程中往往丢掉了我们传统的节日,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追求时尚的道路上不忘了中国原本就有的文化.这是很让人痛心的. 不过现在国家把这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让我们有时间去过这个节日,是很不错的,不会丢了传统节日

宜章县18292662617: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五选艾瑞: 首先我们的传统节日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体系上的,而现在这种农业文化体系在我国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基本瓦解了,传统节日存在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维持的传统节日其实是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倒塌的 其次,在全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