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是”的相同用法!在线高分急等~~~

作者&投稿:盍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文言文中“之”“而”“以”的用法整理?~

1.之
“之”作为虚词,一般是做代词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时也作动词。
(1)代词。可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
(2)助词,可作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
做音节助词时,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做结构助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案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3)动词,可译为“到”“往”。
2.而
“而”是古代汉语里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
(1)“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局,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表并列关系时,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表承接关系时,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义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表递进关系时,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
表转折关系时,可译为“但是”“可是”“却”。
表修饰关系是,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2)作用代词。一般用作第二人称,可译为“作”作定语时,译为“你的”。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锯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3.以
(1)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条件及其他,可视情况为“把”“拿”“用”“凭借”“按照”“依靠”等。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于”“在”。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无以(亡以)”是一个凝固结构,“椅子后面不带宾语。“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
(2)“以”做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见上)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实力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4)“以”还可以做动词用,可译为“认为”。

(1)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词
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 作助词
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2)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词语“是”的出现很常见,其用法主要有虚词、实词两大类,代词、助词、动词、形容词四小类用法: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
(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
(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
(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下面逐一阐述。
一 、虚词类: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 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 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
(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
(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
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强调作用,无实义。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1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15)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
(16)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

二、实词类:
1、“是”作判断动词。
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如:
(17)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18)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同上)
(19)我是新鬼。(干宝《搜神记》)
(20)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论语》)这里叙述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路场面。从人物对话看,当时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表示判断已是“为”“是”并用。
2、作形容词用,表示“正确、对”之意;有时会出现一 些活用现象,作意动词,表示“认为……正确”之意。
(21)理之所存,各是①其所是②,各非①其所非②。世无孔子,谁能定是③非③之真?(钱大昕《弈喻》)“是①、非①”作动词用,意思分别是“肯定、赞成”“否定、反对”;“是②、非②”则是意动词,与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意思分别是“认为……正确”“认为……错误”;“是③、非③”作形容词用,分别是“正确”“错误”之意。
(22)于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①?”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是②也。……丞相言亦是③。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④魏其。内史郑当时是⑤魏其,后不敢坚对。余皆莫敢对。(《史记·魏戎武安侯列传》)
前三处“是”,都作“正确、对”解;后两处,主爵都尉汲黯、内史郑当时两人都“认为魏其的话正确、有理”。
以上分析了“是”在古汉语中的几种用法。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理解。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这里的"是"是这的意思.
《庄子》故事两则里面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里的:"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是"也是这的意思

里面有最详细的解释: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意思为“是”的字是?
文言文中表示是的字有“乃”、“是”、“为”、“则”、“悉”、“本”等。文言文中“是”字的含义:是 shì〈名〉(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君...

文言文中是的意思
是在文言文中的主要意思有:动词,表判断,这个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如同是天涯沦落人;表肯定。如“是古非今”;代词,相当于此,这。如“是日”表示“这一天”;名词,与“事”相当,如“共商国是”。文言词语“是”的出现很常见,其用法主要有虚词、实词两大类,代词、助词、动词、形容词四小...

是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此、这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自《孟子·告子下》。2、赞同、认为正确,肯定;例如: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出自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3、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例如:君臣不合,则国...

文言文中的是什么意思?
“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1、动词,表判断,这个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如“同是天涯沦落人。”2、动词,表肯定。如“是古非今”。3、代词,相当于此,这。如“是日”表示“这一天”。4、形容词,略同于“凡是”、“只要是”。如:“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5、名词,与“事”...

文言文中是的意思
文言文中是的含义 读音:shì 1、<形>对;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又】<形意动>认为……正确;肯定。《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2、<代>这;这个;这样。《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3、<形>凡是;所有的。《游园》:“是...

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是“是”的字?
读音:yì 释义:亦,多用在副词,表示同样、也、又、不过的意思。也可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如"学而时习之,不~说乎?",在古文中经常见到亦字。造句:1 修竹叶间那一笔翠绿,是生命;远山上那一片黛色,亦是生命。听,林中、幼鸟的叫声昭示着生命的到来;花间小虫的嗡声诉说着生命的力量……2...

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快
1、表肯定的判断词,与今义相同。例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2、近指代词,意思是这、这样。例如: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在文言文中的多个意思.
①<形>对;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而昨非。”【又】<形意动>认为……正确;肯定。《问说》:“~己而非人,俗之同病。”②<代>这;这个;这样。《石钟山记》:“~说也,人常疑之。”③<形>凡是;所有的。《游园》:“~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④<动>表...

是在文言文中的解释
1、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关于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欢迎阅读 是在文言文中作为助词的用法和意思 1鲁颂;4指示代词,这荀子“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 矣”5判断词,相当于“是”史记...

是:1、代词,这;2、动词,表判断 这个词在文言文中的句子有哪些?并标明...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

紫金县15610559185: 中学课本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及举例? -
威狠美心: 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 ①代词.此;这;这个;这样.如《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形容词.对;正确.如《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③活用为动词.认为……正确;肯定.如《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④形容词表概括.凡是;任何;所有的.如《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⑤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如《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紫金县15610559185: 文言文中的“是”字的用法 -
威狠美心: 1、作代词:这,这个,这样 2、作判断动词

紫金县15610559185: 关于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
威狠美心: 文言“是”字是兼词,可以是代词兼动词,也可是名词兼动词.主要原因是“是”的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质原因是“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许多搞语言工作的人一直认为文言“是”字要么是代词要么是...

紫金县15610559185: 文言文中“是”的意思以及用法 -
威狠美心: ◎ 【是】 【shì】〈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

紫金县15610559185: “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
威狠美心: 是=这

紫金县15610559185: 文言文中“是”的不同用法 -
威狠美心: 是: 1.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月攘一鸡》) 2.助词-用在前置宾语与动词谓语之间,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惟读书是务”(《欧阳公事迹·欧阳修苦读) 3.“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史记·吴起列传·吴起吮疽》)

紫金县15610559185: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威狠美心: http://wenku.baidu.com/view/e369e718227916888486d7b7.html 文言文中的是

紫金县15610559185: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语的用法. -
威狠美心: 之1.的2.诸位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去、往 而1.表转折.但是2.表顺承(承接)3.表修饰 于1.在2.从3.向 区分加点词用法先看看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词相同用法 如果直译不通就想特殊用法名词作状语之类的. 看句子意思大体翻译就可以了 文言文课外课内想通还是要好好背诵的

紫金县15610559185: 如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威狠美心: 这是个文言文的用法. 如是:代词,相当于如copy此.是,在文言文里是指示代词,译作此或这. 也: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有四种用法,这儿的意思是:用于句末,在一般的陈述句或语气略轻的祈使句感叹句中表示认定,有时可以为“呢”、“呀”、“啊”等. “如是也zhidao”就是“如此啊”“如此呀”“像这样啊”这一类的意思. “如此”的近义词是“这样”、“如斯”、“如许”等.没有反义词.

紫金县15610559185: 初一到初二文言文(人教版)"之"字用法 -
威狠美心: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