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作者&投稿:圣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
1、江南丝竹
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锣鼓书
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锦细锣鼓
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4、上海道教音乐
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它伴随着上海道教浩繁的斋醮科仪的进行,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
5、上海龙华庙会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历史悠久并沿袭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是独特的海派庙会。它不仅对上海地区,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6、嘉定竹刻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徐行草编
徐行古镇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黄草草编是上海嘉定徐行的传统手工艺品,上海嘉定区劳动人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饮誉中外。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人民网:上海55项国家级“非遗”全名单公布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江南丝竹、昆曲、京剧、越剧、沪剧、锣鼓书、顾绣、竹刻(嘉定竹刻、宝庆竹刻)、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14种、传统音乐16种、传统舞蹈10种、传统戏曲10种、曲艺6种、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15种、传统美术34种、传统技艺84种、传统医药15种、民俗18种。

1、浙派古筝艺术

浙派古筝艺术广泛流行于我国的江浙地区,即长江以南的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地区。唐宋年间,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杭州地区。明清以后,古筝被保留在“杭州滩簧”的伴奏和“杭邦丝竹”的合奏中。

近40年的筝乐新作品的技法没离开过浙派筝艺传统与新创的技法,推进了全国古筝融入社会生活的进程,目前已吸引了500余万人学习古筝,以浙派古筝为基础的古筝人才已遍及了全国及世界各地。

2、腰鼓

亭林腰鼓是亭林地区民间文化活动中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特色活动项目,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健身、体操、秧歌和民俗文化。

3、宣卷

宣卷源于唐代的“信讲”和宋代的“谈经”,至清代出现以唱宣卷为职业的艺人。宣卷艺人以讲故事的形式,为民众说讲民间事物和民间传说,故宣卷艺人又被人们称之为“说讲人”。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更具特色。

4、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

周虎臣笔墨庄集湖笔、水笔、书画笔三大制笔技艺之大成,融会我国南方制笔技艺,创制了海派毛笔,使海派毛笔与海派书画相伴而生。制笔的兽毛常用山羊毛、黄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 

扩展资料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上海这座海派都市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汪上海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是上海的城市文脉。自开埠之日起,上海作为“通商码头”就成为了各种文化和文明交汇、交流与交融的天然平台。

频繁进出的商船,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资,也带来了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文化,于是“通商码头”衍生为“文化码头”。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逐步沉积发展起来的。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形态繁多,几乎涵盖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门类。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其巾不仪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以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形态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既有乡村特色浓郁的民间歌谣(如网山歌、长山歌、哭嫁歌)、民间故事(如郊县农民故事、市区新故事)、民间传说(如城隍庙传说、七宝传说),也有都市文化鲜明的戏剧曲艺(如沪剧、京剧、独脚戏)、手工技艺(如刺绣、编织、剪纸、木版水印)。

既有反映上海商业文化特色的民间商贸(如老字号、民间医药、小热昏),也有展现地方风情风貌的节庆庙会(如龙华庙会、三巡会、豫园灯会、端午赛龙舟)等。

参考资料来源:市级名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民间文学14种、传统音乐16种、传统舞蹈10种、传统戏曲10种、曲艺6种、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15种、传统美术34种、传统技艺84种、传统医药15种、民俗18种。

1、新浜山歌

松江新浜地区的耘稻山歌源远流长,早在清初,就已初具耘稻山歌的规模,因此历史上新浜被誉为“田山歌之乡”。

新浜的耘稻山歌均是清一色的男人唱,刚开始由一人或二人以上一起唱,后来发展到多人、甚至十多人一起唱,人人都有角色,为了消除劳动的疲劳,增添乐趣,山歌班主要演唱的是长篇叙事诗吴歌《庄大姐》、《姚小二官》、《刘二姐》、《严六姐》和《王姑娘》等等,山歌种类大体上有“阳照头”、“大头歌”、“落秧歌”三种。

2、浙派古筝艺术

浙派古筝艺术广泛流行于我国的江浙地区,即长江以南的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地区。唐宋年间,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杭州地区。明清以后,古筝被保留在“杭州滩簧”的伴奏和“杭邦丝竹”的合奏中。

近40年的筝乐新作品的技法没离开过浙派筝艺传统与新创的技法,推进了全国古筝融入社会生活的进程,目前已吸引了500余万人学习古筝,以浙派古筝为基础的古筝人才已遍及了全国及世界各地。

3、腰鼓

亭林腰鼓是亭林地区民间文化活动中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特色活动项目,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健身、体操、秧歌和民俗文化。

亭林腰鼓源于民间,早期用于震妖驱疫,鼓动和声响驱逐妖魔和瘟疫,祈求安康;春秋战国时期,则用于鸣警、示威、鼓舞士气、传递信息等,以鼓告急,击鼓欢庆;后来逢佛事庙会年会,民众自发以歌舞载之,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4、越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越剧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并在全国戏曲剧种中率先形成集编、导、演、音、美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机制。越剧长于抒情,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堪称流传最广的地方戏曲剧种。

5、宣卷

宣卷源于唐代的“信讲”和宋代的“谈经”,至清代出现以唱宣卷为职业的艺人。宣卷艺人以讲故事的形式,为民众说讲民间事物和民间传说,故宣卷艺人又被人们称之为“说讲人”。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更具特色。

据传,当时的宣卷艺人表演的宣卷没有脚本,故事情节都是艺人们从平时观看的古装戏中照搬过来,然后写上自编的唱词,卷成纸卷,表演时摊在桌上,用通俗的语言宣讲卷中故事,并加入了应景的即兴演唱。

6、益智图

“益智图”是清代光绪年间崇明人童叶庚以太极两仪八卦的易理做依据,发明的一种拼图、拼字智力游戏。“益智图”的拼图、拼字是汲取前人“七巧板”的技艺,而改变为尖斜、曲直、方圆,刻木制作而成,共分十五片。

童叶庚在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七月开始研究创制益智图,到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完成《益智图》(上下两册),共拼成山水、人物、博古器具等二百一十六幅图,于1878年正式刻印出版

7、棕榈叶编织

棕榈叶编织是民间流传的一项手工传统工艺,旧时许多民间艺人截取刚长成而尚未展开的棕榈嫩叶为原料,通常以一根叶茎为筋架,运用编扣、打结、互相穿插等技法编制成小动物,插在草把上在街头巷尾游走,现编现卖,深受孩子们青睐。

棕榈叶编织历史久远,主要综合运用草编、竹编等编织技巧,经撕、缠、拉、绕、刺、编扣、打结、穿插、收边等手法进行创作。

传统棕榈叶编织多以鲜叶制作,只能保存二、三天,题材以蜻蜓、青蛙、蚱蜢等动物为主,局限较大,而现代棕榈叶编织艺术题材丰富,将昆虫鱼虾、飞禽走兽以及人物都纳入了创作范围,并成功地创作干叶制品,解决鲜叶制品不易长期保存的难题,极大地发展和丰富棕榈叶编织艺术。

8、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周虎臣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庄,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笔墨庄由苏州迁移到上海兴圣街68号。1958年和1964年,周虎臣笔墨庄前后合并了上海近十家笔墨庄,成立了周虎臣笔墨庄。

周虎臣笔墨庄集湖笔、水笔、书画笔三大制笔技艺之大成,融会我国南方制笔技艺,创制了海派毛笔,使海派毛笔与海派书画相伴而生。制笔的兽毛常用山羊毛、黄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

9、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

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由我国现代中医推拿创始人、“一指禅”推拿一代宗师朱春霆先生创立。“一指禅”原系佛教禅宗派的用语,意为“万法归一”,“一指禅”三字合而言之,就是医患双方共同将散乱的心念集定于一处,医者调匀气息,意念守一,凝全身功力内劲于拇指之端,潜心探究患者的疾病所在,然后循经按穴,扶正祛邪。

朱春霆先生在继承其家传二百余年的深厚中医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流传江南近一百七十余年的一指禅推拿流派的核心思想创立了该疗法。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有推、拿、按、摩等十二种手法,一指禅推法为其精华,即以拇指每分钟摆动120次的频率持续作用于所施治的穴位处,以指代针,调和阴阳、疏通经络。

10、珠算

珠算以算盘为工具,以算理算法为理论体系,运用口诀通过手指拨珠进行数学运算,是历代中国人有关数的知识和实践。算盘一般为长方形,上一下四或上二下五珠,有梁穿档的竹木制品。

梁上一珠代表5,梁下一珠代表1,一般为13至19档。算盘具有累数制、五升制、十进制和位置制,是我国发明的独一无二的进制。珠算可以完成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解高次方程等数学运算,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

参考资料: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市级名录



江南丝竹、昆曲、京剧、越剧、沪剧、锣鼓书、顾绣、竹刻(嘉定竹刻、宝庆竹刻)、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上海有5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体如下:

点击看大图



沪剧、婚丧经文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14种、传统音乐16种、传统舞蹈10种、传统戏曲10种、曲艺6种、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15种、传统美术34种、传统技艺84种、传统医药15种、民俗18种。1、浙派古筝艺术 浙派古筝艺术广泛流行于我国的江浙地区,即长江以南的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地区。唐宋年间,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

精卫填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14—17世纪)。其唱腔艺术性强,对川剧、京剧等近代所有戏剧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昆曲表演包含唱、念、做、打、舞等元素,这些也是培养京剧演员的基础科目。2、铁画,又称铁花,是安徽芜湖的特色工艺品。铁画以低炭钢为原料,通过锻打和焊接铁片、铁线制...

哪个地方的祭海活动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青岛田横 祭海活动是我国沿海居民感恩自然的一种祭祀方式。其中,“田横祭海节”是北方规模最大的祭海活动之一。这一传统活动源自青岛即墨田横镇周戈庄村的祭海习俗,拥有数百年的历史。2008年,它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每年公历3月18日举办,为期3天。在镇...

祭海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青岛的祭海活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 祭海活动是青岛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3. 祭海活动通常在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渔民祈求丰收和平安,举行盛大仪式。4. 活动中,人们身着传统渔民服装,划龙舟出海,向海神祈求保佑。5. 庆祝活动包括舞狮、放烟火等,吸引众多游客观看...

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 万里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它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阻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3、儋州调声,是海南省儋州市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儋州调声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4、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2006年5月20...

哪个地方的传统祭海活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田横祭海节是源自中国青岛即墨田横镇周戈庄村的一个传统祭海活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一活动是沿海居民感恩大海、祈求丰收和平安的一种传统祭祀方式。田横祭海节的举办通常包括祭祀仪式、民俗表演、传统游艺等多个环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2008年,田横祭海节成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有多少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
中国拥有39项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它们分别是:1. 昆曲:一种融合了元末明初南戏与昆山当地音乐、歌舞、语言的剧种,以其独特的声腔和剧目如《琵琶记》、《牡丹亭》而闻名。2. 中国古琴艺术:代表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高雅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3. 蒙古族长调民歌:...

祭海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岛的祭海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海洋文化,也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因此,青岛的祭海活动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青岛祭海活动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海洋...

卫辉市18346578857: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搜索表,各项举例一个,只要名称就好 -
有媛润津: 传统音乐:江南丝竹、南汇青浦田山歌、上海港码头号子、月浦锣鼓 传统舞蹈:奉贤区滚灯、闵行区手狮舞、 松江区花篮马灯舞、 浦东新区花篮灯舞 传统戏剧:昆曲(上海昆剧团)、沪剧(上海沪剧院)、奉贤山歌剧、滑稽戏(上海滑稽剧团...

卫辉市18346578857: 上海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有哪些2个 -
有媛润津: 上海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有:金山农民画,江南丝竹,昆曲,京剧,越剧,沪剧,锣鼓书,顾绣,竹刻(嘉定竹刻、宝庆竹刻),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卫辉市18346578857: 上海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的有什么
有媛润津: 应该是金山农民画和旗袍吧.还有崇明灶花

卫辉市18346578857: 目前,上海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的有什么和什么 -
有媛润津: 金山农民画和崇明的灶花

卫辉市18346578857: 上海有什么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有媛润津: 上海话

卫辉市18346578857: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
有媛润津: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有:白杨村山歌,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陈行谣谚,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上海花样经,杂技与竞技,舞龙竞技,鸟哨,耍石担石锁,摇快船.

卫辉市18346578857: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是 -
有媛润津: 请及时采纳 民间文学部分包括以下:青浦田山歌是上海市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江浙沪交界地区劳作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形式.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市级) 王龙仙(王学红) 出生年份: 1939 性 别: 女 民 族: ...

卫辉市18346578857: 上海的海派杂技是什么? 关于它的具体历史 由来等等 -
有媛润津: 有着40年历史的上海魔术团虽为区级团体,却继承和发扬了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逐步发展成为艺术力量雄厚、综合能力完善的艺术团体.近年来,该团在体制改革、市场运作等方面更是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新路,成为第一家在美...

卫辉市18346578857: 崇明的灶花 -
有媛润津: 崇明的灶花①灶花,农家灶头上的画,几百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直到液化气来了,灶头几乎废弃不用,灶花逐渐淡出农民的生活,人们才猛然惊觉:这是一门难得的民间艺术,应该抢救.于是,灶花——这一尘封已久的美丽,又在崇明县大...

卫辉市18346578857: 嘉定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嘉定哪里好玩 -
有媛润津: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南翔寺砖塔、“吴中第一”的嘉定孔庙、“上海五大古典名园”之一的秋霞圃、黄淳耀墓.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地点、保护地点(共计34处),包括:尊胜陀罗尼经幢、鹤槎山、法华塔(金沙塔)、普同塔、万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