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啊

作者&投稿:秦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急急急!~

是由赵普而来。
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后梁龙德二年(922)生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河南省洛阳)。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善吏道,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显德七年(960)正月,普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普受封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是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议宋太祖亲征。宋得胜还师后,升普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宋太祖依普计,于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诸将兵权;建隆四年(963),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财权;乾德五年(967),加强中央禁军建设;开宝二年(969),削夺节度使兵权;统一全国,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乾德五年(967)春,普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普入相后,坚于职守,对宋太祖忠贞不二。有当用者,普荐其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有立功应升迁者,太祖不予升迁,普为其力请,直至宋太祖从其请。开宝六年(973),普接受吴越王钱镠所送10瓶瓜子金,又违法从秦陇买来木材营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枉法,宋太祖大怒。普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继迁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普升为司徒、梁国公,二次入相。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依普计,不再传位于皇弟赵廷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普再次免相职,出任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县)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普上疏力谏收兵息战。雍熙四年(987),普移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改封许国公。
  端拱元年(988),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员,直至戳其身。宋太宗按普建议,对党项人采取糜政策。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淳化三年(992)春,普又三次上表,请求辞归故里,宋太宗不准,拜普为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俸禄。是年七月,普卒。太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赠普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罗大经说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扩展资料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 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

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就是由此发端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元代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

二、故事实际起源于:

公元960年,赵普辅佐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宝座。赵普也由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开国名相,后来,宋太宗继位,赵普又两次出任宰相。当时人们纷纷传言赵普读书甚少,仅仅一部《论语》而已。宋太宗便问赵普,是不是这么回事?

赵普从容回答说:“我平生的学问哪有那么多?只有半部而已。当初我用半部《论语》辅佐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现在打算仍用这半部辅佐陛下达到天下太平”。

三、此说在元朝真正流传开。元朝时期,儒生地位非常低。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那句台词,让儒生们借以自慰。儒生们充当着教书匠传播能力季广,夸张了这句话。便流传开来。

扩展资料

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只有《论语》。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二、罗大经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记载的话,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还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并且说明了具体时间,是“赵普再相”后,听到人们说赵普所读的书就只有《论语》,于是宋太宗就此问赵普,赵普毫不隐瞒,并说出上面的话。

三、这句话后借助杂剧这一大众化的文艺形式,硬是广泛流传开来,以至于使得当今迷信《论语》的人们,竞相对此津津乐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部论语治天下



高文秀。

据相关专家宋定国教授考证,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 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

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就是由此发端的。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由于儒生们毕竟充当着私塾的教书匠,占据着社会教育的广大舞台,加上戏剧又很容易流传,所以这句刻意夸张《论语》功能和儒生作用的台词,便得到儒生尤其是那些能将《论语》倒背如流者的欢迎,并借以自我标榜,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广泛散播。

扩展资料: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并没有可信的史实和相关史料来佐证。

至于这一说法为何广为流传,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宋代继承并大兴儒学,出现了一大批颇负盛名的儒者。比如程颐,程灏,及至朱熹。宋代的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影响巨大,尤其是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更是宋代以后科举考试的教材。

由此,在儒家学派的精心杜撰和极力宣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被炮制出来并不胫而走,也就不足为怪了;其次,《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再次,赵普贵为宰相,位高权重,但读书不多。所能炫耀,能够拿得出手的也仅是一部《论语》而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半部论语治天下



是北宋的宰相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扩展资料: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儒家经典,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从古至今更有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定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典故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史料记载,赵匡胤虽然行伍出身,但他或许是历代帝王里最喜读书的一位。无论是以前行军打仗,还是当了皇帝,一有空即手不释卷,勤读不缀。

在后周为将时,每攻下一座城池,别人忙着抢夺金银财宝,子女玉帛,他却不辞辛苦扛回一箱一箱的书籍,这不合时宜的嗜好连柴荣也觉得诧异。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有些霸气的名言就出自这位赳赳武夫之口,这等见识,全靠他博览群书、勤于思考所得。

亲历了五代十国那些惊心动魄的岁月,亲眼目睹一个个王朝频繁更替,十五个大小国家,八姓十四帝,在位超过十年的一个没有,有七人死于非命。

赵普虽然足智多谋,天生聪睿,也读了一些书,毕竟是半路出家的“半吊子”儒士,算不得饱读诗书、科场出身的正牌学者。

他的智慧和远见,来自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对世态人情的洞烛幽微,在战争年代,这能力还足以应对各种危局,身处风云激荡的大变局时代,暗流汹涌,玄机重重,光有聪明不够,还需有高瞻远瞩、先人一步的大智慧,这智慧或许只有从书本里可以获取。

赵普当上宰相后,肚里的墨水稍显不足,治理国家,上书言事,就有点勉为其难、捉襟见肘的窘态了。

北宋府库充盈,工商业、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人民安居乐业,温饱小康有余,成为富甲天下的国度。赵普的一些主张和举措,有利有弊,但明显利大于弊,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其中一些理念至今还在沿袭使用,起到了利国利民的作用,堪称正能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普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学问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

赵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乡村教师。公元956年,为了争
夺淮南江北地区,后周大将赵匡胤率领大军与南唐守军在滁州打了一场恶仗。由于得到了赵普的帮助,赵匡胤大获全胜,为他日后的帝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从此以后,赵普便被视作心腹,如影随形地追随赵匡胤建功立业。宋朝建立后,赵普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又辅助宋太祖统一了南中国。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赵普一生先后三次做宰相,这在宋代并不多见。按理说,赵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颇受倚重的开国元勋,只须照章办事即可功德圆满、善始善终,可是,赵普的仕途却一波三折,并不顺利。概言之,赵普的后半生是:因专横跋扈而受制约、因贪图钱财而受猜忌、因不学无术而受轻蔑、因结党徇私而遭罢黜。就其秉性来说,来自大臣的不满,来自皇帝的约束、猜忌,甚至是罢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对他的轻视。而“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一句牢骚不平之语。

宋初君臣认为,鉴于五代时期“大者称帝,小者称王”、“群犬交吠”般纷乱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镇拥有重兵,不受中央节制。而要避免宋朝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就必须“兴文教,抑武事”。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还迅速恢复和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加紧选拔文人充实各级官僚队伍。宋太宗更是明确提出,要“与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风。

相形之下,赵普的学力已明显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传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太祖曾多次向赵普问及前朝制度,他都无以对答。最使赵普难堪的一件事发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经过是:“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卢(多逊)曰:‘王衍在蜀,曾有此号。’太祖大惊,以笔涂韩王面曰:‘尔怎得及他!’韩王经宿不敢洗”。这段话出自赵绍祖《读书偶记》,《宋史》卷三《太祖本纪》也记载此事,却多有不同,言太祖还说了一句话:作相须读书人。分明是说,你赵普并不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读书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来,赵普后来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这是他自当年滁州之战结识赵匡胤以来,第一次远离政治中心。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赵普由野入朝,几年间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赵普昔日不学无术的劣势也就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君臣们也越发认为赵普的学养不够了。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原生态”。从赵普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其强烈的情绪化色彩,这完全是一种牢骚不平之语:言外之意是说,我读书范围是不出《论语》一书,可我当年能够靠它帮太祖平定天下,现在仍然能够靠它辅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现今满腹经纶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哪个又能有我的功劳大、能力强呢?——恐怕这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那么,赵普的一句牢骚话何以会如此引人共鸣、传之久远?依笔者浅见,一为《论语》一书影响之广,一为“治天下”之意识深得士子之心。《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自战国初年成书以后,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学“五经”;到了东汉因倡导孝道,在“五经”之外又加上《孝经》和《论语》,变成了“七经”,这是《论语》第一次跻身于“经”;到唐代变化较大,除了《诗》、《书》、《易》不作变动,将《礼》分作《周礼》、《仪礼》和《礼记》,另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称作“九经”,《论语》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间,在“九经”的基础上增加了《论语》、《孝经》和《尔雅》,称“十二经”;到了北宋年间,又加《孟子》称“十三经”,《论语》得以保留。——从汉代到宋代,《论语》几次作为儒家典籍跻身“经书”之列。但是,即使同样是“经书”,也要依照篇幅长短划分等级,《论语》因其篇幅过短,只被看作是“小经”,所谓“小经”就是“大经”的辅助读物,而更多的时候,《论语》是被当作“经”之下的“传”或“记”来看待的。所以,《论语》一书长期作为妇女儿童启蒙课本使用,唐代墓志记载不少妇女居家“常读《论语》”,杜甫在其《最能行》一诗中写道:“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诗中讲的就是这种情况。直到五代后期,赵普在滁州乡下对村童教书,授课范围想必不出《论语》,自己只知道《论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语》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连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详作“集注”,影响深远,《论语》历史性地提升到“大经”的地位。到元明清三代,“四书”完全取代了“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论语》也成了士子必学之书,所以赵普这句话备受学子关注。

其次,儒家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要学以致用;要为帝王师,主张“格君心之非”。南宋时期的事功学派坚守了这一点,赞赏“勃然有以拯民于涂炭之心”,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后世对这种天下意识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这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优点。所以,赵普的“治天下说”能够引起士人的强烈共鸣。

综观赵普个人的“功名事业”,可谓隆隆其始而未能克终,而他“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牢骚不平之语,反倒成了“千古名言”!其中奥妙,耐人玩味。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1、“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赵普说的。据《宋史·赵普传》上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意思是他钻研的是处理事务的技巧,擅营谋、工心计,不喜欢啃书本、掉书袋。这么来看,赵普还真没怎么读过什么书。2、“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赵普。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后徙居河南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
罗大经。根据查询文学网得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罗大经说的,出自其第七卷“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意思是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得天下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啊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罗大经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最早出自林駧所撰写的《古今源流至论》,在前集卷八《儒吏》中这样写道:“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意为,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下面还有一句说:““赵普曰:《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哪个人说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人,指的是宋朝宰相赵普。但这一说法真正流传开来却是在元代,然而其实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当时有着“九儒十丐”的说法,什么意思?就是说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而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则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所以这极有可能是被...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元代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起源:在元代社会,人们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就是由此发端的。由于儒生们毕竟充当着...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什么治天下的名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学问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赵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乡村教师。公元956年,为了争夺淮南江北地区,后周大将赵匡胤率领大军与南唐守军在滁州打了一场恶仗。由于得到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啊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

省直辖行政单位17854073017: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
历容润肺:[答案]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省直辖行政单位17854073017: 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 -
历容润肺:[答案] 北宋初期宰相赵普. “半部论语打天下”,赵普帮助宋太祖赵匡胤打下了江山;“半部论语治天下”,他帮助宋太宗赵光义治理好天下.历来,很多人就质疑这句话.有的人认为,赵普凭借半部《论语》治理天下,未免把天下事看得太简单了.有的人认为...

省直辖行政单位17854073017: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 -
历容润肺:[答案]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在儒家学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家对于《论语》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那么?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典故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

省直辖行政单位17854073017: “半部《论语》治天下”传说是关于谁的故事 -
历容润肺: 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披露这句话的是南宋文人罗大经.他在《鹤林玉露》卷七中说: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赵普,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父赵迥,避后唐赵德钧兵戈乱,迁居洛阳.赵普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智谋过人,曾帮助北宋开国两世皇帝治国平天下.后来宋太宗赵光义问他的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从哪儿来的?他说: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论语》帮助太宗您治天下,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由此可见,这个北宋初年的两朝宰相赵普无疑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始作俑者.

省直辖行政单位17854073017: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那这句话之说由谁而来? -
历容润肺:[答案] 宋初的宰相赵普.赵普从在年追随太祖赵匡胤,可以说劳苦功高.但是这个人的学问很一般.到了太宗时期,太宗认为他才疏学...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句话.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对皇帝...

省直辖行政单位17854073017: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 -
历容润肺: 半部论语说的是宋初宰相赵普, 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

省直辖行政单位17854073017: 半部论语治天下只说出自于A赵普 B王安石 C房玄龄 D魏征 -
历容润肺:[答案] A 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用来强调学习儒...

省直辖行政单位17854073017: 最早提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应该是汉武帝时期的宰相董仲舒. -
历容润肺: 历史上,董仲舒确实提出过“天人三策”.里面也曾有过摒弃杂说,推崇儒术的言论.但是,你的言论有很多毛病.第一,董仲舒是汉代的大儒,虽然不富裕,论语还是买的起全本的.到了宋代初期,整本的论语,除了国家和儒生以外,其他人...

省直辖行政单位17854073017: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
历容润肺: 宋朝开国丞相赵普 一次太宗赵匡义与赵普探讨问题,赵普说了如下一段话:“《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广为流传.

省直辖行政单位17854073017: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什么目的? -
历容润肺:[答案]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 : 被称作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可谓宋朝的第一文臣.但那没有学历的出身和以吏道治世的方法,日益与赵氏天子所热衷的道德文章潮流格格不入.赵匡胤是在马上得天下的,也深知不能以马上治天下的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