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说七佛通偈是佛法的全部

作者&投稿:莘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偈语~

缘起偈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无常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香偈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

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


三谛偈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涅盘经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

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诞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黄昏偈

此日已过,命即衰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初夜偈

白众等听说,初夜无常偈;

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

度苦船未立,云何乐睡眠?

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


四第一偈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涅盘第一乐。


施舍得道偈

虽得积珍宝,嵩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爱而似无爱。

以苦为乐像,狂夫之听厌。


菩萨行偈

常当摄身行,而不杀盗淫,

不两舌恶口,不妄言绮语,

心不贪邪欲,无恚不毒想,

舍离诸邪见,是为菩萨行。


慈悲心偈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

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

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

拥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


目连说方便偈

当速求方便,于此佛法众,

当除生死患,如象食竹叶,

若于此佛法,修诸无欲业,

已除诸尘劳,亦尽若源本。


法身舍利偈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祖开示婆罗门偈

所行非常,谓法兴衰;

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药师佛谈粥偈

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施粥。

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

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


妙色王求法偈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善宿王感化魔王偈

作福不作恶,皆由宿行法,

终不畏死经,如船截流渡。


世亲止欲偈

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

诸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


莫贪淫欲偈

勇者入定观,身心所与尘,

见已生秽恶,如彼彩画瓶。


水中捞月偈

此诸痴猕猴,为彼愚导师。

悉堕于井中,救月而溺死!


神秀悟禅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悟禅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论禅不在坐偈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庭前柏树子偈

出入云闲满太虚,元来真相一尘无。

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一柏树。


释迦牟尼说倒惑偈

未香以涂身,并熏衣缨络。

倒惑心亦尔,谓从已身出。

如彼丑陋婢,见影谓已有。


庞蕴举家修行偈

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

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王安石论戏场偈

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

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苏轼地狱变相偈

我闻吴道子,初作丰都变;

都人惧罪业,两月罢屠宰。

此画实无相,笔墨假和成;

譬如说食饱,何处生怖汗?

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了此言,地狱自破碎。


苏辙呈顺禅师偈

中年悟道觉前非,邂逅相逢老顺师。

搐鼻经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锥。

枯藤破衲师何事,白酒青盐我是谁。

惭愧东轩残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饴。


黄庭坚自赞偈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

作梦中梦,见身外身。


宋濂赞永明延寿偈

我与导师有宿因,般若光中无去来。

今观遗像重作礼,忽悟三世了如幻。

灵山一会犹俨然,愿证如如大圆智。


张拙随顺世缘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爱欲缠绵偈

如火盖干薪,增长火炽然;

如是受乐者,爱火转增长。

薪火虽炽然,人皆能舍弃;

爱火烧世间,缠绵不可舍。

六祖得法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六祖>中说顿悟法门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宁执有如须弥山,莫执空如芥子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带角兔”。无论任何法门都必须从心地起修,什么是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自己的言行,也就是修正我们宿世以来的习气和毛病.断除一切错误观念.从自身本有的佛性上下功夫.积极去参悟探究生命的真相.暸解因果业报的缘由.继而去提示智慧.去观照内心念头的起伏及外在环境的缘起缘灭.暸知生命的无常.万事本空的道理.从而平息烦恼.当下随缘自在。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使学佛的总纲领。
享福即消福,吃苦即了苦,福越大,随之造业也越大,纵使升天,福报尽后便直堕三涂,虽然一切行门均可了生死,脱离六道,但是于今此世道,世人根基浅薄不堪,妄想纷飞,若想脱离六道需靠自力修到业尽情空,否则有一丝一毫均仍在三界内,而此世道最易修行成就即使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资粮,往生净土,即出三界,证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乃成佛作祖之捷径,一切修行法门及所作所有功德若不回向往生净土,全部都作为来生人天福报,若福报大则升天,享受诸乐,不思进取,则与佛法相隔,佛法难闻,人身难得,释迦牟尼曾抓一把土问阿难,我手中土多还是世界上的土多?阿难答,当然是世界土多,佛陀说,得人身者土我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若求福报则随之善业越多,福报也越大,则造业越重,种下地狱种子,或许现世享福,死后受苦,堕入地狱或旁生,纵来生为人,能接触佛法机会多少?能相信机会有多少?能够再次接触到净土顿超法门机会有多少?修净土门者经文明确说明,不可少福德因缘,具体参看观经中修三福,但一切功德善举均需回向往生,不可做求人天福报想,否则出轮回无望!祝您好运!阿弥陀佛!

  法师开示: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说这四句话看似普通,其实它是佛法的全部,过去七佛都说这个偈语来开示大众。
  这个七佛通偈,“诸恶莫作”这一点,它具足了一切的戒。你说一切戒的根本是不是诸恶莫作?能真正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清净做到诸恶莫作了,那么你就具备了最圆满的戒体。由戒就能生出定,就是禅定的境界。你能诸恶莫作了,所有的欲望逐渐的就能淡下去了。你越沉淀,欲望越少;你欲望越少,其实就已经趋入了禅定的境界。趋入禅定的境界,由定可以开发出智慧出来。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好,你已经有了一份资粮摆在这里,这一条路,你已经有了智慧的资粮。
  另一条路,“众善奉行”,干嘛,践行菩萨道。什么人能众善奉行啊?只有菩萨才能众善奉行,我们凡夫做不到。但是,从我们现在的境界努力去做,从小处着手。我们中国有句俗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虽然小,我们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做起,比起那个发菩提心发在口头上要好。你践行菩萨道,去实践它,去做。从内外就能达到一种相应,心里发菩提心,行动上我要去做。这样子的话,你众善奉行了,福德就圆满了。佛陀圆满,怎么圆满呢?我们佛教有那么一句话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捧空钵”。没错呀,你如果只修慧命,不修福报的话,来世即使你成了阿罗汉,你也抱空饭碗,没有人布施你一分钱、没有人布施你一口饭,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积累下那份福报。你如果光修福报,不修智慧的话,来世就是变个大象,身上披满了金银财宝又能怎么样,你享受不了,是不是?这些东西不能替代你了脱生死,而且你还堕入畜生道了。这个就圆满了福报的资粮。
  前边那个是智慧,这边是福德,福德和智慧这两份资粮你都圆满了。其实七佛通偈说的这两个,我觉得已经把佛法最重要、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告诉你了。
  后面,“自净其意”。我觉得“自净其意”不要从表面去理解。清净自己的意思,没错!你能清净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要你把握你的自性。你能见性了,然后把握自己的自性,然后你真正的掌握自己了,那个时候也就具备了了脱生死的最根本的资粮。这三份放在一起,既能明心见性,又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的解脱道肯定没有问题。其实诸佛所说的一切的法都离不开这三样,我们大家为什么不从这入手呢?


问:为什么说七佛通偈是佛法的全部
法师开示: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说这四句话看似普通,其实它是佛法的全部,过去七佛都说这个偈语来开示大众。这个七佛通偈,“诸恶莫作”这一点,它具足了一切的戒。你说一切戒的根本是不是诸恶莫作?能真正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清净做到诸恶莫作了,那么你就...

七佛通戒偈的意趣解说
例如〈大本经〉所说的三偈,作毗婆尸佛说;或如‘七佛偈’中,作为三佛所说。又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偈,〈大本经〉作毗婆尸佛说;《根有戒经》作释迦牟尼佛说;其余的‘戒本’,都作迦叶佛说;这到底是那一位佛说的呢?由于文义通一切佛,所以《出曜经》解...

七佛通戒偈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术语)谓之通戒或略戒。诸佛出世之初,因弟子清净,不须别制戒禁,但以一偈通为禁戒,故曰通戒或略戒。即七佛各有一通戒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十不善品,谓第一毘婆尸佛偈(百岁中但说一偈):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第二式诘佛偈(八十年中但说一偈):若...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谁能解释,谁能说说心得呢,谢了...
这是七佛通偈,是为了告诫众生断恶修善,净心修行

释迦牟尼说在他之前有七个佛现世说法
这个可以看看《五灯会元》这本书,释迦牟尼说在他之前有七个佛现世,这句话应该不对,应该是包含他在内过去共七佛,成为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指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又称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俗名悉达多),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

七佛的简介
小乘经典只说四佛或七佛,并认为有未来成道的弥勒菩萨,而《增一阿含经》更述及师子、承柔顺、光焰、无垢、宝光等诸佛。释迦牟尼佛之化相,乃比照过去诸佛,而八相成道之始末,也与诸佛类似。如‘诸恶莫作’等偈颂,乃众所周知之七佛通诫偈;依《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以及《四分》、《十...

佛教修行为什么提倡要修出世,而不修人天福?
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使学佛的总纲领。享福即消福,吃苦即了苦,福越大,随之造业也越大,纵使升天,福报尽后便直堕三涂,虽然一切行门均可了生死,脱离六道,但是于今此世道,世人根基浅薄不堪,妄想纷飞,若想脱离六道需靠自力修到业尽情空,否则有一丝一毫均仍在三界...

在有佛陀出现以前还有佛吗?有的话叫什么
如‘诸恶莫作’等偈颂,乃众所周知之七佛通诫偈;依《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以及《四分》、《十诵》、《僧只》、《五分律》等诸戒本所说,过去诸佛皆说此偈,并以此为略本之别解脱戒经。而‘诸恶莫作’之偈,或以为是迦叶佛所说,或以为是释迦佛所说。 《增一阿含经》所载七偈如下∶ (1)忍辱为第一...

【第七佛略教偈】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后因重过,佛止不说,即以广略 二教付弟子说也。 」 (含注戒本卷下‧二 二‧二) ,戒本疏‧七佛略戒:「第七段,明调三业门,以化于时。偈分为二,初一行明三业行净,后明行成会正也。 是大仙人道 者,佛为世导,任物施名;仙为俗网所欣,故佛因之立教。小...

白居易与鸟棵禅师吹毛布什么故事
‘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这首七佛通偈看起来虽然稀松平常,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如果人人能够消极的不为恶,并且积极地行善,人间那里还有邪恶?社会那里不充满爱心和乐呢?也因此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无棣县18388221906: 问:为什么说七佛通偈是佛法的全部 -
子丰沸双参: 法师开示: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说这四句话看似普通,其实它是佛法的全部,过去七佛都说这个偈语来开示大众.这个七佛通偈,“诸恶莫作”这一点,它具足了一切的戒.你说一切戒的根本是不是...

无棣县18388221906: 请问佛经对于人生和人生命的意义,有没有合理解释,是什么?能不能提?
子丰沸双参: 先声明,我的解说在佛法的角度来说,并不是究竟说.因为这问题只能依我所学的佛法去尝试探讨.首先,佛法认为人(包括所有生命体,佛学称六道众生),是因为迷了...

无棣县18388221906: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的含义 -
子丰沸双参: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一四一句偈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海,摄尽于此一偈.大小乘八万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也.增一阿含一曰:'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

无棣县18388221906: 应该怎样修佛 -
子丰沸双参: 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的不能不作.总括起来,那就是“七佛通戒偈”的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础,所谓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内...

无棣县18388221906: 佛家有云 佛曰: -
子丰沸双参: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

无棣县18388221906: 关于佛教的揭语 -
子丰沸双参: 偈语:偈是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所以偈语,又叫偈颂,是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无棣县18388221906: 白居易《鸟》的写作背景 -
子丰沸双参: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 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

无棣县18388221906: 佛教中的“七佛” -
子丰沸双参: 【七佛】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三佛,现在贤劫中四佛.(劫,梵语 kalpa,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庄严劫者,谓此劫中,多所庄严.贤劫者,谓此劫中,皆为贤人.只是名称而已,不必执著.)〔一〕、毗婆尸佛,巴利语 Vipassi, 梵...

无棣县18388221906: 能让心静下来的佛教诗词 -
子丰沸双参: 能让心静下来的,看佛教诗词是无用的. 就是看了也不过是在心外而已,要静心就要从内心开始. 去禅修吧,20-30分钟,心就是慢慢的平静下来了.

无棣县18388221906: 经典的禅语有那些? -
子丰沸双参: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