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地方官员任用有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藩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有怎样的特点,~

特点:
一、选拨方式的多样性。
秦代选拔官吏,主要依据军功大小。对于地方基层官吏的选拨,主要用试吏法,即通过目测口试选拨地方有一定威望和能力的人。汉代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有察举、征辟、考试、任予、纳资与卖官、上书求官、以技为官。
二、选材方式更加完善周密、科学,并制度化。
汉高祖刘邦从秦王朝迅速灭亡中认识到,武力能得到天下却不能安定天下,便于公元前196年下诏求贤,要求各地郡国推荐治国之才,这实际上是汉代察举制的先声。到汉武帝时,察举制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定常科。规定郡国每年必须举孝、廉各一人。这使得察举制制度化。第二,定察举制的标准,规定不用主张申不害、商鞅、韩非子、苏秦等学说的人。第三、察举对象扩大。之前察举只限于现任官员,后来扩大到平民阶层。第四、察举科目增加,武帝时期,增加了秀才,贤良文学。第五、明确奖惩办法,规定,如果不举荐,以大不敬论罪,所举荐人不合格,举荐人被免职。
三、选拨时多侧重于知识分子。
汉代,还在学校学生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还专门对博士的考试,以成绩优劣,分别受官。

经学是汉代兴起的学问.
经学作为阴阳五行化的儒学,其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借助于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框架,构筑了经学“天人”之学的规模.汉代经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天人”之学的理论体系.邹衍善言“天人”之学,号称“谈天衍”.他将“阴阳说”和“五行说”融为一体,以“阴阳消息”论宇宙的变化原因,以“五德终始”为宇宙的变化模式,旨在论证“天象”与“人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囊括天人、无所不包的宏大体系.董仲舒吸纳这了一理论成果,以阴阳五行为其理论体系的框架,将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主张填充其中,如以阴阳比况三纲,以五行比况五常,完成了汉代经学的理论奠基和改造.
其次,利用阴阳五行说的推论模式,建立了经学的方法论.汉代经学的方法论具有经验论和感应论的特征,这些显然深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论述邹衍思想时说:“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中所谓 “先验小物,推而大之”的模式,演化为董仲舒“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的经验论思维.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它深刻地影响到汉代经学.如今文经学的代表作《春秋公羊传》就“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古文经学也不例外.
  再次,齐学的部分内容进入儒学,经学的内容杂糅化了.阴阳五行说即具有杂糅化的特征,综合“阴阳”说和“五行”说,兼及“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等.阴阳五行说这种杂糅化是齐文化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反映.汉代经学显然受到影响,如董仲舒以“阴阳”喻“刑德”,法家思想进入经学在其中占得一席之地,又讲“强干弱枝”,“赏善诛恶”,“责名考质,以参其实”,表现出“霸王道杂之”的特征.而董仲舒讲“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无声,静而无形,执一无端,为国源泉”,则显然是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的思想.

察举制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 196 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 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制凡满 20 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 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 10 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 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举孝廉,考察孝道和廉洁。


各个朝代的用人制度是什么?
在尧舜禹时期,主要是通过推举的方式禅让权力,在夏之始,禹的儿子启杀了继位的人,从“公天下”开始了“家天下“,这时的用人制度主要是通过在贵族中挑选人才。由于在秦之前,分封制在我国的权力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任用的人有一大部分是领主的家臣,这种用人方式不可避免有其缺陷,比如作为战国时期开始...

汉代任用官吏需要哪些“证书”?
在古代有很多的朝代人们想做官,就需要通过参加科举。科举是大多数人能够做官的一个重要途径。科举是在隋唐的时候发展的,到了宋朝发展的才比较完善。在汉代的时候,朝廷任用官员需要哪些证书吗?其实是不需要的。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汉代的时候,科举制度还没有兴起,朝廷上选拔官员不像后来那样需要太多...

你了解古代的一些官吏制度吗?
中国古代官吏的铨选和管理制度。铨选主要解决官吏的来源,职官的管理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铨选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历史知识(有关官职的)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6、元朝:行省制度。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7、明朝:僧官制度。8、后金和清...

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县之上为州,州的长官是朝廷委派文职京官前来“知某州事”的,所以又简称知州。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由朝廷派通判到各州,名义上是知州的副手,实际上一切州事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方才有效。通判位秩低于知州,但可以监督知州,并且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县尉和县令的区别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二、乡镇级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

铨选制度其他朝代
秦始皇统一后,实行中央集权,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通过征辟或举荐选拔人才,连带责任制度被严格执行。汉代任官途径主要有察举和征辟,察举侧重孝廉等品德,而征辟则由公卿和地方官员推荐,考试出身的官员也开始出现,如郎选和任子制。中央和地方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统一发放,且有各种任用方式,如试署、摄理等...

中央决定与中央批准的区别有哪些?
虽然官员获任省级党委常委,在程序上需要由中央层面进行决策。但是在副省级干部的人事调整上,省委有一定的人事建议权。中央决定指的是未经省委研究,中央直接作出任免决定;或者中央最终决策的结果和省委提出的建议并不完全一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里明确提出:属于上级党委(党组)管理的,本级...

另有任用什么意思
问题一:官员不再担任原职另有任用是什么意思 官员不再担任原职另有任用,肯定不是被 X 。 如果是被 X ,则无另有任用之说。 其去向为: 一是原来是正职,以后也另任正职;原来是副职,以后也另任副职。属于既没升、也没降。 二是原来是正职,以后另任副职,仍享受原来的正职待遇,属于降职不降级。 问题...

布尔津县13038762414: 中国传统的官吏选拔方式有哪些? -
岳堂阿德: 古代官吏任用方式种类繁多,大体如下 汉朝察举和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察举就是各地公卿郡守以及王侯每年向中()央推荐“贤良方正”、“孝廉”和“直言极谏”之士.被选荐的“贤良”经过皇帝亲自“策试”之后,即可被任命为官.征辟是皇帝或高级官吏直接聘任士人为官的一种方法.皇帝直接聘任士人为官叫征召;大臣聘任士人为官叫辟召.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开端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唐代的科举考试着重考核儒家经典,进士考试则重点在于诗赋.平常人和现任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以后,原为官吏的可立即升迁,不是官吏的由吏部授予官职.考生通过科举考试还须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为官.

布尔津县13038762414: 汉武帝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
岳堂阿德: 特点:崇尚儒学教育;选用儒生做官;推荐与考核相结合(方式多元化);任人唯才.积极作用: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提高了官员素质,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人才基础;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布尔津县13038762414: 在汉代与魏晋时期 我国的用人制度是怎么样的 -
岳堂阿德: 汉代有“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察举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布尔津县13038762414: 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分几个阶段?个阶段又有什么特点?发展又有什么规律?
岳堂阿德: 中国古代官吏的铨选和管理制度.铨选主要解决官吏的来源,职官的管理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铨选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

布尔津县13038762414: 汉至元我国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和选拔方式的演变特点? -
岳堂阿德: 1、汉朝主要实行: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

布尔津县13038762414: 汉朝选官制度是什么? -
岳堂阿德:[答案] 察举制 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最制度化的是察举,即由地方(也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

布尔津县13038762414: 汉朝时如何选拔人才做官 -
岳堂阿德: 汉朝建立以后,皇帝有时会征召有才能的人出来做官.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征召人才为 官的方法作为一种制度被确立下来,称为“征辟”.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

布尔津县13038762414: 中国古代官制和地方官制有哪些 -
岳堂阿德: 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连续性,即历朝官制总是前后沿袭,先后继承.二是可变性,即不同时期的官制又有所不同.每当一个新王朝出现,总要对前朝官制进行总结,斟酌损益,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本朝情况,加...

布尔津县13038762414: 汉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
岳堂阿德: 汉朝的选管制度主要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参考资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

布尔津县13038762414: 汉朝的用官特征中,回避本籍是什么意思?
岳堂阿德: 官吏回避制度史从汉代以来开始的,严耕望先生《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有解释.大致上汉代初年还有一些例外,以后愈来愈严,东汉时期有“三互法”,即“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也”(后汉书·蔡邕传).这种掣肘的存在,造成有的州郡官吏得不到及时选用,误国殃民.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摆脱施政者个人关系对政治的干扰,推动政治上的清明.之后的朝代大都遵行不替,不过宽严程度可能不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