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求助:佛说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相,只有我们的灵性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完全相...

作者&投稿:偶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生向老师请教: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请问(...~

元音老人(心经决隐):
观自在菩萨。
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行人的典范,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这部经为什么用‘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而不用‘观世音菩萨’呢?这是两位菩萨吗?不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德为名,观世音是以因地法行为名。因为观世音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岛上听涨潮落潮的声音,追问自己这听见声音的是谁?听不见声音的又是谁?这即是用耳根听海潮音而圆证菩提的修法。
讲到海潮音,整个佛法都可以说是海潮音。一因佛对众生说法是根据众生的机缘、众生的根基而说的,能深能浅、可高可低,就像海潮有涨落一样;二因佛法如大海,汪洋浩瀚,波澜壮阔,势不可当。涨潮时,雷霆万钧,闻者丧胆;落潮时,风平浪静,声息毫无。
人们往往认为听到了声音是有闻,没有声音的时候是无闻。其实,有声音时你听到了声音,没有声音时,你同样也听到了,你听到的是没有声音。如果你没有听到,你怎么会知道没有声音呢?就像我们的眼睛,看见东西了,就说是见到了。瞎子看不见东西,就说是看不见。其实,他不是不见,还是见了,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见到了黑暗也是见。这就是我们的见性和闻性的作用,它是永远不坏的。至于有光无光、有声无声,那是色尘和声尘,不关见性和闻性的事。尘有生灭而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能够见色是我们的眼根——眼球完好无缺、能起作用之故。眼球坏了,虽不能照见色尘,但见性还在。犹如电灯泡,灯丝断了,灯泡不亮,但还是有电,不能说没电,只是电灯泡坏了。如果换个好的灯泡,它还是亮的。所以,不能住在相上。见光是见,见黑还是见。听到声音是听,听到没有声音还是听。



观世音菩萨就从耳根听闻上悟了道。海水涨潮时,潮声生;落潮时,潮声灭。潮声是有生有灭的,但能听闻的自性无生灭。正因为它不灭,所以才听到有声和无声。能听声音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它是亘古常存的。反闻闻自性,不跟著声音跑,叫作回光返照,即观照。用观照世间的声音,参究听见声音者是谁?听不见声音者又是谁?就像禅宗所参的一句话头:‘念佛者是谁?’究竟是谁呢?就是自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一切处都是它的作用。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见性并不难,当下一觉悟。噢!原来这一切作用就是我们的灵明觉性!这就是佛性!然后就保护这个佛性,时时刻刻地观照,除尽习气,方能究竟成佛。观世音菩萨在因行之中,由反闻自性,从耳根下手用功,圆成了无上道。同时,在因中发大愿,凡有众生受苦时,闻其苦声,即以相应之法缘解脱其苦恼,即世间所谓‘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是由观照这个娑婆世界上的声音而命名的。



‘观自在菩萨’是以果号命名的。‘观’,我们刚刚说过,一切现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们明见了佛性,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自’,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们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认识它,真实不疑了,这就是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在’,见到性后,不迷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圆觉经》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时才算是真修。你时时刻刻绵密保护这个性体,时时刻刻观照这个本来,令它在本位上不动摇,不为客观环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牵引,不随环境转,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勤除习气。待习气消尽,我执、法执也都了了,分段、变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见性以后的修行主要是除习气。所谓习气主要是五盖,五种遮盖自性光明的乌云,即:财、色、名、食、睡。



财,就是要发财,要钞票,贪得无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小至投机取巧,贪占便宜。大到贪污受贿,牟取暴利,坑蒙拐骗,不择手段,无视法律,不惜牺牲别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以满足自己。



色,就是一切色相,不仅是男女之色,其他一切饮食起居,乃至声色犬马之好、穿著打扮等等,都包括在内了。



名,就是喜好名誉。人家拍你的马屁,给你说好听顺耳的话,你心里就美滋滋的,高兴欢喜,哈哈而笑。如若指出你某种缺点过错,说你某些做法不对,说法不妥,影响不好等等,你就不乐意了,就坐不住了,就光火、发脾气。有很多已成名的人,还是这个样子。更有沽名钓誉,假作伪善的恶劣行为,这都是习气。



食,就是饮食。嘴巴馋,贪求美味佳肴。猪、牛、羊肉吃够了,还要吃海鲜;家禽味吃腻了,还要吃野味。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食欲,不惜杀生害命,造业受报。



睡,就是睡眠,其实这是昏迷。一个人如果每天睡眠八小时,一天时间就睡去了三分之一。有人还午睡,又睡去了两小时,合起来是十小时。若一个人能活一百岁,四、五十年就被睡过去了。所以说,睡眠也是一道障碍。但我们做功夫的人,要想除去睡眠这个障碍,是不能蛮干硬来的。如果你功夫还没到,定功还不深邃,若不睡眠,身体就会吃不消、支援不住的。我们做功夫,要随著定功的增长,于无形之中将睡眠逐渐抵消,这叫做此长彼消。随著定功的增长,精神逐渐充足,睡眠自然就减少了。慢慢地,定功越来越深,睡眠则会越来越少,乃至睡著的时候也是入定。



说到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四祖道信禅师度懒融禅师。懒融禅师是练‘不倒单’的,夜里在石凳上打座,不睡眠。而道信禅师是睡觉的。天亮后,懒融对道信禅师说:‘昨夜你睡得很好,呼呼酣声大震,吵得我坐也坐不稳。’道信禅师说:‘你还说我睡得好呢,我一夜都没睡著。’‘啊!你打妄语。酣声那么大,呼呼响,怎么说没睡著呢?’‘假如我睡著了,我怎么会听到你身上有两个跳蚤打架呢?其中一个跌在地上,大腿都断了,喊“痛呀!痛呀!”吵得我睡不成觉。’懒融禅师说:‘哪里有这种事!我坐在这里一点都没听到,你睡得呼呼响还听到了?’‘不信你看嘛!’果然,懒融禅师在石凳下面捡起一只跳蚤,大腿也果真是断的。你们看,一个是坐著不睡,一个是躺在那里呼呼大睡。可是,睡著的竟听到了跳蚤打架,跳蚤大腿跌断,跳蚤喊痛,而没睡觉的却什么也没听到。所以定功和睡眠并不在外相上。有些人执著在外相上,通夜打坐,不睡觉,不倒单。实际上,他并不是没睡觉,他坐著睡,还是睡著了。有的人功夫很好,虽然睡在那儿,外相上是睡眠,但是深入禅定了,了了分明,清楚得很,连跳蚤打架都能听得见。真功夫并不是在外相上好看,而在于心地上是否清净。



因此,我们修行不要住相,而要在心地上真正用功夫。我们要真正认清楚这个能起作用的万能体就是佛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的主人翁。唯有它是真实不虚的,是永恒不变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其他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假的。身体犹如一间房子、一件家具。好的时候用用它,一旦坏了,就要舍弃它。真假认清了,就须时时刻刻保护这个真实不虚的性,在这个本位上不动,对境不迷惑,对境不动摇,对境能起用,这个功夫就是观照。



我们时时用观照功夫,除掉我们住相的习气(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五盖)。睡觉是习气,吃饭也是习气,但除习气不能硬除,要善除,就是用方便的方法转移,深入定境,时时常摄在定。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会错了意,以为坐在那里不动就是定,于是拼命打座。岂不知坐在那里不动是死定。死定有出有入,即是有生有灭,有生灭就不能‘常摄’。所谓‘常摄在定’者,是对境不迷惑、不动摇,这是没有出没有入的大定。若功夫未到这一步,那就还须时时观照,使自性安住本位,不随念转,不随境迁,这就叫做‘观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圆熟了,这‘观’也不要了,须舍弃掉。有个禅师说过:‘无觉无照固是生死,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如果你痴迷糊涂,随境迁移、流浪造业,当然是生死。为什么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呢?因为执著在法见、法用上,还有法在,所以还有生死。不过这个生死进一步了,是变易生死。因此,功夫圆熟了,法也要舍掉。即使不观照,也能牢牢地在本位上不动,这就是‘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自’也不要了。自性天真,本来如此,无须常常顾念它。比如,我叫什么名字,并不需自己常常提醒,不提醒也不会忘掉。这时,自也不要了,佛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时处处都在,这就是‘在’。



更进一步,究竟到家,‘在’也不要了,无在无不在。触目遇缘,无非真心显现;举手投足,皆是佛性妙用。这样就完全圆熟了。我们就是要这样一步步地、时时刻刻地做功夫。所以,观自在菩萨的‘观自在’三个字,实实在在是我们修行人用功夫的典范。



现在有些人功夫做不上去,就是因为他们用功的方法有问题。



第一,在做功夫的时候,他们不晓得观照。无论是念佛、参禅,还是修密,都是有口无心。口里念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却是妄想纷飞。嘴里叨念著:‘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但心里提不起疑情。咒不停地持著「嗡嘛呢呗弥吽、嗡嘛呢呗弥吽……’但有口无心,不能心念耳闻、时时观照。这样用功是不行的!



第二,修法打坐的时候,座上能够心口相应,用心观照。但下座之后,就和普通世俗人一样,随境流浪,放野马了,在境界上颠颠倒倒。座下不观照,这是个大错误!座上做功夫,随便你怎么认真,都是助行而不是正行,都是助修而不是正修。正修还是要靠座下用功。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时间上来看,你一天能修几座?能修几个钟头?就算能连续坐四个钟头,或者多一点,六个钟头吧,和一天的时间比起来,所占的比例也太少了,只占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时间放野马、糊涂、著相,那怎么能成就呢?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修法就是转换你的心,把你的痴迷之心转换成觉悟之心,把妄心转换成佛心。上座的时候,不接触外境,没有人考验你,这是最方便的时候。而下座是接触外境,是考验你的时候,看你能否不随境转。下座用功才是真正的用功。上座犹如磨刀,这把刀钝了,就要磨磨它。下座是用刀,要切切东西,看看这把刀快不快,能否透得过境界。你若不用它,怎么能知道这把刀快不快呢?怎么能知道座上修法得力不得力呢?只有用了它,发现在境界上还透不过,‘哎呀!我这把刀还是不快,还要再好好地用心磨磨!’这样才能够更促进你用功。



我们修行,就是要了生死、成佛。所谓生死者,就是著境生心。你著了境,跟著境界跑,就有了生死。若在任何境界面前不动摇,不入这个境,就没有生死。你不在境界中锻炼,又在什么地方锻炼呢?在空无所有的地方锻炼是不行的,必须在事境上锻炼。《华严经》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个法界,是修行的四个阶段。功夫要做到最后一步——事事无碍法界,任何境界、样样事情都透得过,毫无挂碍,才算得上成佛。光是懂点理,理上说得到,事上做不到,那是空口说大话,毫无效果。如果只在座上用功夫,下座不在事上磨练,就不能成就。我们如果真会用功夫,就须在事上锻炼,要时时刻刻观照,观照我们自己的本命元辰,在本位上不动摇,做功夫要时时刻刻这样做。这就是观自在。所以说,‘观自在’三个字,是千经万论之总纲也。



第三,我们作功夫首先是为了明心见性。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又重复讲。一是因为它非常重要。二是修行人往往对它认识不清。所以,有必要再强调一下: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这个作用处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听了之后,确信无疑、真实肯定,一点不走作,这就是见性!不是除此之外,另有性可见。见性并不神秘、玄妙。



有些人总是把见性和发神通联系在一起,可叹啊!他实在不知道什么叫性,他自己不明白,自以为性是另外一个神奇的东西,而这个实实在在能起作用的太普通、太一般了,他不以为是性,自己胡弄自己,还去胡弄别人,这叫自欺欺人。自己上了当,也叫别人上当。这种人几时才能出头,几时才能了生死呵?!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明心见性和发神通的关系,是先后关系、根本与枝末的关系。先见性,见性之后不迷了,真假认清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虚假不可得。时时刻刻观照、保护这个唯一真实不虚的本性,在本位上不动摇,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功夫做到习气都消尽了,神通便不求而自得。所以说,但得本,不愁末。明心见性是根本,在修法中最关键、最要紧的。有些人错把发神通作为明心见性的标准,从而追求神通,正是本末倒置。他们不晓得什么是根本,只追求枝末,无有是处呵!这些人就是佛说的最可怜悯者。所以,我们修行做功夫,首先就是要明心见性,不要妄求神通。



复次,我们须明白:性不在别处,就在当下,不要向别处去求。因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性时时刻刻都在当人六根门头放光。我们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一瞬间,回光返照,认取这离念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则当下亲见阿爹,何须再向外追求?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今天大家听到这个说法,能够深信不疑,就是无上大福报呵!假如还是咬不定,还是信不真,那就要从头修起。‘观自在’三个字,我们就解释到这里。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取了其中的两个字。‘菩提萨埵’是梵文的音译,中文意思是‘觉有情’。



众生都有感情、有情见。感情、情见都是私情,不是大情。比如,父母都爱子女,但是他只爱自己生的子女,别人生的子女他一般就没有什么感情了。最近,发生了一桩这样的事情。一个托儿所的阿姨嫌一个小孩爱哭,于是把他的手脚绑起来,并用个被子压在他身上,结果,孩子活活给闷死了。如果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她会忍心这样做吗?所以感情、情见都是私情,都是坏东西。



‘觉’就是觉悟,要觉破这个私情。情见破除了,私情觉破了,就成为‘大情’。私情是有情,大情是无情。觉破私情就是‘觉有情’,就是‘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把世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他的子女,就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慈悲,闻声救苦。



菩萨除‘自觉’外,还须‘觉他’——令他人也觉破迷情,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大乘’。乘是量词,也含骑坐之意。大乘就像公共汽车、火车、飞机一样,能载很多人。菩萨于觉破自己的私情之后,进一步帮助他人,使他人也觉破世间一切妄情,而超越世间、共证大道。‘小乘’就是小坐骑,只能乘他一个人。如声闻、缘觉,他只愿自度,不愿度人。不过,等证成四果罗汉,或证成辟支佛时,他也就自惭羞愧,转小为大,发心救度他人了。犹如我们现在在单位里工作,自己总是自私懒惰,遇事总是退到后面,不肯出力做事。眼看别人竭力在前面做,为大家服务,自己却不动,难道不感到惭愧、不觉得难为情吗?所以,小乘修到了四果的时候,自己觉得不对头,也会向菩萨学习,也会发大乘心,即非但自度,还要度他了。



这里我们要强调指出:菩萨和大乘行者,在初发心时,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度众生才学佛修道的。比如,我们看见有人落在海里或江里,一心想救他上来,但是自己却不会游泳,不懂救生术。即使你跳入水中,也不能把落水者救上来,而且自身难保。所以,只有自己学会游泳术、救生术之后,才能去救人。菩萨和大乘行者在初发心时,就是以发菩提心为务,修大乘法,行菩萨道,以‘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为准则,而不是以自了为目的。‘菩萨’二字并非指小乘罗汉、辟支佛。天神、鬼道、外道更沾不上边。



‘观自在菩萨’五个字连起来,是说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法门,返闻闻自性,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闻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证成了涅槃妙果。《楞严经》把这个修道的过程说得很清楚:先是‘入流亡所’,次是‘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最后‘空、所空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就证得大自在了。所谓大自在者,就是了脱了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这两种生死,在前面讲‘有余涅槃’时已经讲过,现在就不再多说了。



观自在菩萨的‘观’是果地圆成的观,是没有能观、没有所观的妙观,是大自在的观。亦即了脱了分段、变易二死后,真正得大自在了。所以,佛用‘观自在菩萨’这个果号来启迪、教育我们:要想真正修成佛,既不能向小乘(声闻、缘觉)学习,也不是向小菩萨(权乘菩萨)学习。菩萨有很多阶位:十信位菩萨、十住位菩萨、十行位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菩萨等等,有这么多层次的菩萨,而观自在菩萨是已经证成妙果的大菩萨。佛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时时刻刻用观照功夫,以此下手用功修行。



为此,我们先要了悟。了悟什么呢?了悟能起一切作用的万能体就是我们的自性,一切法相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我们要透过这些法相,透过这些作用,而见到我们的性体,这就是明心见性!所谓明心者,明了心不可得,明了心是法体的妙用;所谓见性者,明悟并确信性是一切妙用的主人,性是一切法相生起的万能体。然后,我们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这个妙体,在本位上不动摇,不被物境所转换。《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说的就是理悟后保任除习的修行次第。



古代禅宗大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心随万物转’,意思是说,我们的心随著万物生起种种的妙用,这就是应缘接物。事情来了怎么解决,工作来了怎么完成,我们心里都明白,丝毫也不糊涂。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这句话误解了,这里不是指心有所住。



‘转处实能幽’,幽者,幽静不动也。转虽转了,虽然起念应付种种的事情,但内心却是不动的——心里并没放著这个事情,就像不是自己在应付,而是别人在应付一样。孔老夫子讲:‘废心劳形。’意思是,虽然形体在劳动,但心并没著在上面。这句话非常重要,真要做到,非精勤观照不可。如果没有观照,这个心就会随著物境转,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牵制住了。我们修行就是要不为物境所转,相反,还要转物。我们有了某个东西,就利用它,而不要为它所用。譬如,有杯子就用来喝水,有热水瓶即用来保暖,但不为它的得失所转,不因它而生喜、爱、忧、恼之情。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也不要费尽心力去追逐搏取,更或为了取得这些东西而损害他人或是犯法,那就是为物所用了。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么能不生心呢?而是要生‘无所住’心,这个心不要停留在什么事物上。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可起,起念之后,如鸟过长空,毫无痕迹。尽管在做事,尽管应缘接物,内心一无所住,毫无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本应如斯尽责地做,有什么骄傲夸耀的;失败了,也不忧恼,因为自己并没有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而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了,以后只要改正错误即是。做事不可能都很顺利地圆满成就,总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也不要烦恼忧愁。应该仔细、耐心地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接受教训,改正错误,争取下一次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心里总是坦坦荡荡、清净无染,这就是‘转处实能幽’的精义。



‘随缘识得性’,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随缘,随缘则起妙用,反之则会起种种烦恼。比如,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一时得不到适当的工作,不能发挥其才能,此时也毋须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了。日久,他的才能自会被大家赏识,而迁任更适当的工作,发挥其才能。假如因不满本职工作而烦恼,则乌云遮住了光明,真性就显现不出来了。又譬如,工作职位升高,就高兴欢喜;职位下降,就忧伤烦恼,这都是凡夫俗子的见地与心态。我们学佛的佛子就不应该有这样的见解,一切都要随缘,因为升、降都是为大众服务,不可为个人的利益考虑。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假相,都不可得。只有性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只有随缘起用,无所执著,才得真实受用。



前面已反覆讲述,性不在别处,即在当下作用处。它没有隐蔽,没有遮藏,也没有隔断。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平时妄念纷飞,固不识它,即当无念的千钧一发之机,也往往被滑过去了。在你随缘做事起作用之时,如能回光一瞥,‘这起妙用的是谁?’当下猛著精彩,一把抓住,则参学事毕了。因为性无间隔、断续,而事有间隔,念有断续。学人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不是当人的佛性又是什么?!一旦认识了本性,不再著相,随缘起用,则大事毕矣。这就是‘随缘识得性’。刚才解释第二句时,我们说了心无所住。大家当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随前念、物境跑,才谈得上无念功夫。倘若你果真能够念起而不住,就可大放光明了。但是,学者往往是念起就住,就停留,就在物境上盘旋不停,住在上面了。这是修行的一个大障碍。怎么办呢?那就须时时刻刻观照,在事境中锻炼,随缘起种种妙用,将住境、著相的恶习渐渐除光,才能使本性安住本位不动,而究竟成佛。



第四句是‘无喜亦无忧’。就是说,如果因缘很顺,事情做得很圆满,我们也不喜;如果因缘不合,事情没做好,我们也不忧。因为一切事情都是假相,本来无有得失。而且所做之事都是随缘起用、恒顺众生、利益群伦的,非为私利。复次,我们作事已竭尽全力,没有丝毫马虎,成不居功,败也于心无愧,坦坦荡荡,大机大用,不喜不忧,不取不舍。观照功夫做到这种地步,观照就不要了,从而更上一层楼,进入无功之用,到达无为之地了。这时真性时时刻刻现前。《六祖坛经》云:‘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抡刀上阵之时,性命在呼吸之间,也无丝毫慌乱,但明见真性在起作用;纵或为国捐躯,杀身成仁,亦无所谓,因真性是不生不灭的。小乘圣人则不理解这一点,他们认为:哎呀!这不又进入生死轮回了吗?他们不晓得,要成佛,须到六道中度众生。你不入生死,六道里的众生怎么度啊?而且,入六道实无六道可入,身相有生灭,而性无生灭。所以,我们无须妄念纷纷,烦恼重重,只要胸怀坦荡,随缘任运,逍遥自在就是了。我们若能照这四句诗做去,就得大受用、得大自在了。



我们还要强调说明一下:从观照而证到自己本来面目后,还要常常保护它,即宗下所谓‘牧牛’的功夫,把其野性去掉,直至调养得温驯,毫无走作了,就不再看住它,而放任其自由了。保任功夫是两个阶段,保是保守,任是放任。保守功夫圆熟之后,才能放任。功夫不圆熟,还是要保,还不能放。我们要弄清楚,保和任是两回事。



综上所述,佛教无论任何宗、任何法门的修持,都离不开观照。可以说,观照是学佛成道的唯一途径,是能否明心见性、能否修持成就的关键。但是,初修者往往理解不了观照,不知从何下手,往往是以肉眼观看一切,以妄想分别一切。结果是认妄为真,被境所迷,随境而转,堕于烦恼流中而不得自在。观世音菩萨由于修耳根返闻功夫,照破物、我、法皆空,了悟了本来面目,亲证了实相,断除了我执、法执,了却了分段、变易二死,从而得大自在。故《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种用耳根入观的方法是修道最易成就的妙法。佛在《楞严经》上也说,观世音菩萨由耳根修起,观于闻性,启观照般若之用的修行方法,是最适合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修行的法门。我们若能明白观世音菩萨修行方法的义理,依之实行,是极容易收效的。所以,我们在讲‘观自在菩萨’这句经文时,对观世音菩萨的修证方法,特别是观照功夫讲得比较详细。大家若能把‘观自在菩萨’这句话的义理弄清楚,就等于明白了《心经》的真正意旨所在,就真正得到《心经》的胜义,从而受持《心经》,得大受用、大利益了。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行,读作heng(恨)音,这里是作名词用,意思为功行,道行。深,不是深浅的深,因为深浅是相对的,是有限量、有边际、有分别的。这里的深,是甚深广大之意,连深也不可得,因遍果满,一切无碍。‘行深’意思是说,观自在菩萨道行甚深广大、圆满无碍。‘般若波罗蜜多’,在讲解经题时已讲过了,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启用众生皆具有的无上般若妙智,照破了无明,以通世法、出世法圆融无碍的真智与真理契合,消尽我执、法执,了却分段、变易二死,到达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真正大自在了。小乘圣人虽然有智慧,但不是究竟的大智慧,般若不圆,他们只了了分段生死,而未了变易生死,不能说是般若波罗蜜多。

各位说的都正确,关键是没有搞清“欲望”和“放下”的概念,欲望,在我们世俗人眼里,是一种本能的,无法控制的生理本能,而佛家认为这种本能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初级的、妄念的,一是心之本性,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们至所以这么多的烦恼,甚至心想事不成,就是我们的妄念占主导地位。佛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佛,为什么有聪明愚笨之别,就是我们的妄念程度不同造成的,妄念越重佛性就越低,甚至没有佛性,要想获得智慧健康,就得放下妄念、分别和执着。
放下,指的是放下分别执着,放下贪嗔痴慢疑,是理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照做,理上不能有分别执着妄想,事随缘去做,也就是顺其自然。这样就没有冲突了。
愿望和欲望是不同的,愿望是心之本性,是真正的“我”,也就是佛性,是不加任何妄念的。欲望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妄念,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想一想”、“研究一下”、“思考一下”等,所产生的分别、执着和妄念。只要我们能够在事实面前放下分别、执着和妄念,就可以戒除或减少“财色名食睡”的诱惑,看破是一种智慧,放下是一种能力,只要我们依佛法修行,这种智慧和能力就会逐渐增长。

这个答案在佛经中,简单几句讲不清。

可以用现代物理学简单解释一下“假相”。我们人类眼睛只能看到七种频率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都看不见,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眼睛看到的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亿万个频率光的其中七个而已。。同理,人类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只能听到世界中很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也就是说,我们耳朵听到的世界,是假相。。同理,我们鼻子、我们舌头感知的世界也是极其有限的,不是真实的。……由此可知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的外境都是假相。这只是用现代物理学简单介绍,佛经中讲的更加博大精深。

至于佛经上讲的不生不灭,是很高的境界。念佛修行求生净土,”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讲证悟不生不灭的境界,那是阿惟越致菩萨,才能有的境界。对我们凡夫而言,当然很难懂。

《楞严经》中记载,关于这个不生不灭的”灵性“,怎么才能证明它存在呢?有人也这样问佛,佛是这样问答的: 比如一个人10岁的时候,看见恒河,后来60岁再次看到恒河。这两次看到恒河的”见性“(能看的性能)是没有变化的。10岁的时候,年轻,皮肤光洁,而到60岁,年老体衰,皮肤褶皱,可是这个能看的性能(见性)没有老,没有变化,由此可知,将来人死了,这个”见性“也不会死。……《楞严经》讲的”见性“也就是指”灵性“、”自性“。这里是简单介绍,请学习法师讲《楞严经》具体了解。



灵性指的是灵魂不灭,躯体会消失,世间万物皆过往云烟。佛门在我看来是定灵性之地,凡人多半神形俱灭,修炼者聚集灵性,死后灵魂不散,长存天地。

相信真实世界时最好的人生状态,好好保持。
人家求来求去也不过是求一个真。
悟来悟去也不过是悟一个真。

刹那生灭 无实相,无我相,无众生相


紧急求助:佛说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相,只有我们的灵性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答案在佛经中,简单几句讲不清。可以用现代物理学简单解释一下“假相”。我们人类眼睛只能看到七种频率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都看不见,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眼睛看到的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亿万个频率光的其中七个而已。。同理,人类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只能听到世界中...

佛说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假象,那么真实的是什么?
佛说的一切都是假的,是因为人和事物都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就像人从年轻到老死,树叶从生长到凋零。而这些都是不可控制的不违逆的。在时间上从有到无可能有长短,在佛教上称为 统称为“一刹那”.

佛说看山是山整句
人生三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是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

为什么我们看的的山河大地,佛教的唯识学却说是虚假的呢?
因为你在虚假中,当然看着是真的。好比梦中,一般滴说,是不知道自己在梦中的,会着急、害怕等等,但是醒来就知道,一切是虚妄的。五蕴皆空,我们看山河大地是真,这是色蕴。早在释迦佛诞生前,古印度就有修行人,虽然没有破除五蕴,但是破除色蕴的却大有人在,在禅定中,当心静下来后,就发现世界是...

佛说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 一切都是天意 请问佛是啥 说的能信...
再比如,同样是水,我们人类看是透明的,但是鬼道众生看却是红色的。所以,不同境界的生命看到的佛的样子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不同生命的别业不同造成的。一切虽然有天意,但是佛也说万法由心生。识生种种形,心生种种相。所以只要改变心,就能改变你的未来。而心掌握在你手中。。。

佛说佛语经典语录
29、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尘一劫,仿佛我们每一次重逢和离别,如同三生石上刺破手指滴落的血。千里暗香拂过,铭刻着你我的生死契。 30、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31、佛说: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

佛说如何看待执念
佛说如何看待执念 现在的生活是高节奏的,有时你会觉得自己都跟不上节奏。都市的喧嚣需要心灵的慰藉。佛说:“我是一切根源,一切根源在我。”佛的世界是心灵寄居的家园,是诗意的栖居,是忍让与超脱,是领悟万法自然,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读完该书你会明白本性来自自我修佛,超凡来自励志成佛,...

佛说:万物皆空,我们为什么还要把金钱,得失,生死看得那么重?
一般人看的重,修行人根据修的程度不同看到比较轻,也有根本不在意这些的。追求外在的名利富贵等只能让自己越走越迷失,向内求法就对了。

摘抄——佛说
77、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78、佛说: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79、佛说: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80、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

佛说感悟人生哲理句子
这个年代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急着往前赶。似乎,谁跑得最快,谁就会离幸福最近。佛陀说,黑暗中,你要成为自己的光。流年老去,我们终会发现,无论身处何地,那道照亮内心的光芒,其实就在心底最温暖的地方。不管我们怎么跑,跑的有多快,或多慢,它一直就在那里。 3、同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佛,一半做成台阶。台阶不服...

黄龙县1552492287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真实的是什么?是不是到了如来那个级别碰到的也都是虚的? -
徭定萘普: 您好善友,有这个疑惑很正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以迷之心度侧觉之境界,所以不能体会,好比从未见过苹果的人,您给他讲吃过苹果的味道是如何如何,他又岂能知味,苹果尚未见到,味自然也未尝过,凭空妄想,一定只能增加疑惑.参悟佛理固然是好,但是正信学佛重在落实修行,悟一分,修一分,如是精进,慢慢自然能够体会.祝您六时吉祥!

黄龙县15524922872: 怎么理解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是幻相" -
徭定萘普: 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知识是从分别生的,智慧不是的,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只要把障碍除掉,智慧就现前.佛在《华严经.出现品》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难得.如来是自性,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没有差别....

黄龙县15524922872: 佛说一切皆虚幻,是说无常的事物算不得真实,但它自然是有过的,还是说人开悟了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没有任何事物存在或存在着? -
徭定萘普: 心相无二.若以心做相,相便是心..你一直不过是看见自己的心罢了..

黄龙县15524922872: 佛说一切都是空,真的是这样的吗? -
徭定萘普: 缘起性空你看到的世间万物,包括我我们自身,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常住不灭的.就算日月星辰也有破灭的一天,这就是缘灭而散.我们眼中看见的“有”,是缘起而有;因为是缘起才有的“有”,他的本性还是“空”的.

黄龙县15524922872: 佛说你看到的生未必是生,你看到的灭也未必是灭,那么为什么佛好强调人间感情 -
徭定萘普: 前句是否是佛说的,这个存疑. 如果要说最有佛特色的内容,那么无疑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无法理解,放在一边.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事物皆无常性,也即非永恒. 诸法无我是说一切法没有自性,...

黄龙县15524922872: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佛法跟宇宙的关系,时间空间都是虚假的?可信度高吗
徭定萘普: 这个问题很大.但也不是就是说虚假,在道教中,时空与境界是并列的,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看问题的角度,境界不同,产生了差异性,但这不是完全否认了什么都是假的,如果仅是这样理解,那是对佛教片面的理解.如此还要从佛教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角度来理解才比较恰当.也就是当你理解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才知道佛教说的是什么.因此也就不会产生一切都是虚假的结论.我这是简要的阐述一下了.如果只是阐述一切都是虚假的,那么人们又如何理解一切存在的事实呢?而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空即是色,难道这一个真理就这样给白白扔掉了?因此对于你说这个,我觉得你要用怎样的境界去衡量,而不是只是看到其中一个原因.在这里,我并不是否定了什么,而是角度不同的差异性可以使人误解.

黄龙县15524922872: 紧急求助!!!课前三分钟演讲 -
徭定萘普: 哇 我们老师也让课前演讲 呵呵 同学们,你们看,碧绿的大海里,鱼儿在自由自在地遨游;你们听,蔚蓝的天空下,鸟儿在欢快地鸣唱……哦!这个世界最生机盎然的就是生命!正是这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让我们的整个地球也鲜活起来. 我一...

黄龙县15524922872: 华为9X怎么开启SOS紧急求助 -
徭定萘普: 1、开启华为SOS紧急求助,需要在设置中开启.我们打开手机进入设置,然后选择页面的安全和隐私的选项进入. 2、点击进入后,可以看到最上方新增的SOS紧急求助的选项,我们点击该选项.emui版本9.0以下的暂时没有该选项. 3、点击进入后我们选择页面中自动发送求助信息的开关,将开关打开. 4、点击打开后,会出现使用的说明,我们点击下方的同意,即可打开该选项. 5、打开后,点击下方的紧急联系人.在通讯录内选择一个联系人设置为自己的紧急联系人. 6、设置后,我们在锁屏界面下,长按电源键5次,即可自动开启SOS紧急求助模式,页面会显示求助倒计时信息. 7、倒计时结束后,手机会自动向紧急联系人发送求助短信,同时会告知自己所在的位置.

黄龙县15524922872: 请问你知道《十二因缘》的内容吗? -
徭定萘普: 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

黄龙县15524922872: 如何有效地提问? -
徭定萘普: 在论坛里,当提出一个问题时,你能得到怎样的回答?这取决于挖出答案的难度,同样取决于你提问的方法.本指南旨在帮助你提高发问技巧,以获取你最想要的答案.首先你必须明白,许多泡菜只偏爱艰巨的任务,或者能激发他们思维的好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