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地区的风俗习惯

作者&投稿:慈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宝应有哪些古老的习俗~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宝应也是如此。宝应人把过春节叫做“过年”。春节前家家要打扫卫生,人人要理发沐浴。宝应人过春节,是从“三十晚上”开始的。“三十晚上”这天,家家户户要贴上春联,还要把过年五天吃的菜全部烧好(按照传统习俗,过年五天中是不能动刀的)。晚上全家人共饮守岁洒,这顿洒席是最丰盛的。开席之前要燃放鞭炮。
清晨,孩子们未起床,先摸枕头下的“压岁钱”,吃云片糕(“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升高”)。早上起床后,穿上新衣服,点烛焚香,燃簇鞭炮,敬天地。第一顿饭总是吃汤园,祝贺全家诸事圆满。然后出门,逛街,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说一些祝福的话。大年初二,宝应地区有“带女儿”的习俗,即把出嫁的女儿一家人带回家吃饭、团聚。 初五,接财神,又称“小年”,零时一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鞭炮,迎接“财神爷”进门。过年的几天,宝应城乡街头上十分热闹,有舞狮子、舞龙的,也有踩高跷、打腰鼓、玩荡湖船的,锣鼓响处,人山人海。近年来,春节晚上放焰火的人家又多起来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称“天夕”或“上元节”。 自古以来,元宵节即是“

”的
日。宝应地区过去最流行的是粉红的荷花灯、白色的兔子灯、绿色的蛤蟆灯等。灯会还伴以精彩的文娱节目,有诗:“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隆隆踩高跷。”文化人则另有一番乐趣,这就是猜灯谜,又称“射灯虎”,讲究的是在宫灯、玻璃灯上书写谜面,简单些的则把谜面写在彩笺上用线悬挂起来,供人猜射。月上柳梢,
,猜谜者
,必欲觅得其底而后快。此节始于汉初,盛于隋唐,灯俗历朝不衰,沿袭至今。近年来,传统的纸扎花灯已逐步滞销,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塑料花灯。这一天,民间有吃“元宵”的习俗。
称帝后忌其音同“袁消”,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元宵”一律改称“
”。宝应地区灯节有六天,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食俗,即正月十三上灯,晚上吃
,表示合家团圆,十八落灯,晚上吃面条,意为顺顺畅畅。过去,姑娘出嫁尚未生育的,娘家要给婆家送“麒麟灯”或“莲子灯”,祝姑娘“早生贵子”。昔日宝应地区流行过这样一首戴起花来爱煞人。我问小姑娘到哪里去?辕门桥上去看灯。又是龙灯又是会,又是奶奶八十岁,又娶媳妇又圆房,又添孙子一大床。”这是过去的老话了,现在,提倡“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当然不能再祝愿生“一大床”了。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又称端阳。端午节这天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殉国的日子。虽有历史考证者认为端午节起源早于屈原年代,但后人仍把这个节日与纪念屈原紧紧联系在一起。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他是战国时代楚国人,起初很得楚怀王信任,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来,屈原遭到对外屈辱求荣、对内
的上官大夫等反动贵族的打击陷害,使楚怀王疏远了他。顷襄王继位后更为
,听信奸邪,竟把屈原免职,放逐到穷乡僻野, 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公元前 278年秦兵攻破楚国的京都
时,62 岁的屈原已经被流放22年,目睹国破家亡、
,在忧国忧民的悲愤绝望中,于这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沉入湖南的汨罗江。相传
后,荆楚百姓怕
吞食屈原尸体,便鸣锣击鼓驱赶
,驾龙舟于汨罗江上四处打涝屈原尸体,并制成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因此,端午节划龙舟、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便相沿成习。唐代以后,端午节又与
联系起来。传说,“唐玄宗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玄宗问之,自称名
,生前曾应
未中,死后托梦决心消灭天下
。玄宗醒后,命画工
绘成图像。”旧俗端午节多悬挂
之像,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唐宋以来,民间又有悬挂菖蒲、艾的习俗,以为艾是马鞭,菖蒲、艾本为药草,挂在室内确有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宝应地处水乡,盛产菖蒲、艾,每到端午佳节,插挂、放置菖蒲、艾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
。宝应一带,端午节期间,还有用五彩丝线结成“百索” (又名“百岁索”)系扎在小孩手腕上、结成小网兜内装煮熟的鸭蛋挂在小孩胸前的习俗。老人们认为,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做成的饰物可以驱邪降福、消灾延寿。

宝应民风民俗
宝应境域置县已有2200余年。始名“东阳”,后称“安宜”,“平安”。唐上元三年,县境获定国之宝,肃宗诏书,将“安宜”更名为“宝应”,沿用至今。
宝应县地处江苏腹部,扬州市北缘。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观北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呈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境内物产丰富,尤产荷藕,素有荷藕之乡的美誉。历史上人才辈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丹青大师陶成,撰《山带阁集》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才子朱曰藩等。这里的水土养育着一代代宝应人,也孕育了此地的风土人情。
【生活习俗】。
衣着:清末,男子一般上着对襟服,下穿大腰裤。色调以蓝灰黑白为主。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大襟长衫。商人,塾师,绅士等外着大襟长褂,大腰裤。青少年女子常在褂边袖口镶嵌花边。婴儿多着“和尚领”(系带而不口钮)衣衫。开裆连脚蹬裤子,胸前围兜兜。腰际及臀部围包被。民国时期,职员,教员,学生和商人中的一些男子穿中山装,少数着西装。女子时兴旗袍,除老年人外,很少穿折腰裤。贫苦劳动人民的服装大多如旧。
建国后,服装款式有较大变化。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期,男子普遍穿蓝色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女子亦穿列宁装,灰色春秋衫。“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穿黄色军装以为时髦。七十年代后,服装款式不断翻新,尤以青年及妇女服装式样为最。男子着西装,夹克衫,T恤,香港衫,运动衫,滑雪衫,羽绒服,牛仔服,喇叭裤等。女子穿春秋衫,卡曲衫,蝙蝠衫,滑雪衫,羽绒服,连衣裙,百褶裙等。儿童穿娃娃衫,海军衫,背带裙,牛仔裤。衣料从土棉布到咔叽,毛涤,全毛,皮革等。色彩时有变化。当代服饰更是日新月异,步行街,商业广场里的服装品牌比比皆是,色彩斑斓,满足各个年龄层和消费层的需求。
饮食:境内以大米为主食,辅以大卖,面粉,糯米及其他谷物。民国期间,生活水平中等以上的家庭一日三餐,两粥一饭。夏秋之交还掺以面食(面条,面疙瘩,干面饼,饺子等)。每到农历年底,很多人家蒸干糕,炒炒米,做糟面饼,黏食饼,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和岁末年初的早餐。贫苦人家则三餐不周,多吃粗粮,夏季吃大卖粥,饭,连麸倒的“水糊子”,或吃面疙瘩。冬腊月,改吃两餐,早上胡萝卜粥,晚上慈姑烂菜饭。水荡地区则以煮藕饭,藕粥为主。建国后,生活日益改善,改为一日三餐。
副食:主要副食有青菜,菠菜,慈姑,茄子,豇豆,冬瓜,芋头,水芹,藕,鱼,虾,猪肉,鸡,鸭,鹅,禽蛋及豆制品。解放前,城区市民日常菜一般有荤有素,一干一汤,荤素搭配。亲朋上门冷盘热炒,较为丰盛。六七十年代,农村过节,办喜宴多为“八大碗”荤素皆有。八十年代以后,喜庆节日,宴席多为六碗四盘,或四冷四热六大菜,甚至有八冷八热六大菜。如有嘉宾贵客,还要办蜜饯捶藕,妃色水虾,白炖鳜鱼,清蒸甲鱼菊香肥蟹,八宝童鸡,卤汁野鸭等维扬菜肴。现在,一般中高档的宴席炒,烧,煨,炖,蒸俱全。
饮料:茶酒为境内主要饮料。解放后城乡居民历来用绿茶,白酒招待宾客。八十年代以后,啤酒,葡萄酒,汽酒及其他果酒等饮料已经成为酒席必备,视饮者不同爱好所需。纯白藕粉,藕粉晶等地方特产为县内普通馈赠饮料。桂圆精,麦乳精,蜂皇浆,全脂奶粉等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八十年代末。咖啡在部分青年人中流行,引之以为高雅。现在各式茶餐厅,咖啡厅已经是最普通的风景了。奶茶,奶昔,果汁,牛奶,酸奶等各种饮料在小吃店,冷饮店,快餐店,超市都可以买到。

【 岁时习俗】。
过年:正月初一。亦称大年初一。古人教正旦,元旦,元日。民国元年(1912年)规定为春节。凌晨,点烛焚香,鸣放鞭炮,烧黄元,用三碗汤圆,锅巴元宝插松枝,敬奉神灵,以示迎新。俗称接天地。全家人穿戴一新,吃云片糕,糖果等。早餐吃元宵或饺子(意即团圆,顺心),然后亲友互相串门贺喜,俗称拜年。拜年的客人上门,各家皆用糖果,大糕,花生,瓜子和烟茶招待。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
元宵节:从正月十三日开始(上灯),十八日结束(落灯),十五日是高潮,也称元宵节。上灯日起,家家张灯结彩,猜谜,放烟花,悬挂彩灯,有兔子灯,蛤蟆灯,荷花灯,鲤鱼灯,走马灯,荷藕灯,西瓜灯等。民间有十三,十五日晚上吃圆子,是把日晚上吃面的习俗。俚语谓“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
二月二:二月初二,天气渐暖,春意萌动,即将开始新春,出嫁的女儿单身或带子女会娘家小憩,俗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此习俗农村尚流行。
清明节:冬至过后106天。是时春和日丽,人们结伴而行,去郊游野外踏青,放风筝,编柳圈。民间有门前插柳,扫墓祭祖之俗。建国后,清明节,各机关,团体,学校组织集体祭扫烈士陵园,参观烈士纪念馆,缅怀革命烈士的业绩。
立夏:公历五月五日前后,民间有给小孩披单衣的习俗,谓“穿单衣”,意即夏天开始了。此外还有称体重,吃青蚕豆,咸鸭蛋等习俗。蚕豆穿成串,鸭蛋用彩线织成的网兜挂于脖间。是日人们不午休,不坐门槛,表示永不疲倦,此习俗至今尚存。
端午: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民间有裹粽子,撒雄黄酒,驱五度,赛龙舟,祭屈原等习俗。是日门前挂菖蒲,艾草,堂屋或门上贴钟馗画像。中午饮雄黄酒,食红萝卜,炒蔊菜,虾子等红色菜肴。小孩额上用雄黄酒写“王”字,脖子上挂“龙虎符”或彩线结的鸭蛋网,脚上穿虎头鞋,手足腕系上彩色丝线结的“百索”,以示辟邪驱毒,长命百岁。今除赛龙舟外,其余习俗尚存。
腊八:腊月初八。一般人家用糯米,红豆,黄豆,青菜等八样食品煮粥,俗称“腊八粥”。相传吃了腊八粥,得神佛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今虽以示淡化,但吃腊八粥的习俗尚存。
送灶:腊月二十四日。民间有“送灶”的习俗。古代官宦人家为二十三日送灶,民家为二十四日,俗称“官三民四”。是日晚。人们用灶糖,灶饭供灶神,点香烛,鸣鞭炮,焚纸钱,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日家家大扫除,俗称“掸尘”。今“掸尘”之俗尚在,余俗不存。
除夕:腊月最后一晚,俗称“三十晚上”。家家贴春联,焚香点烛,拜祭祖宗,合家吃“团圆饭”,饮“守岁酒”。今年来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了除夕夜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至深夜零时,家家鞭炮齐鸣,辞旧迎新。近年来,鞭炮烟花的燃放有所限制。

1、淮剧

在所有的江苏地方剧种中,是演出区域最大、观众面最广的剧种,在江苏省的十三个省辖市中,就有盐城、淮安、泰州、扬州及镇江、苏锡常的部分地区都属于淮剧的演出范围,省外扩及安徽东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区,总人口达到2500万左右。

2、春节

旧时新年初一子时一过,便有人带上猪头三牲、香烛、鞭炮,赶到土地庙去烧头香。烧完香回家不再睡觉,等待天亮。天刚一放亮便天“财门”(大门),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接年”。接着晚辈起床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吃桔子和云片糕,叫“走大局”、“步步高”。然后吃早饭“汤圆和面条。

3、清明节

这天早晨,不少人家吃自制的烧饼,有的烧饼还和嫩柳叶和面做,说是吃了不生灾,此俗现今仍然可见。不少家庭还有清明上坟祭扫和踏青(野外郊游)的习惯。

4、观音山香会

观音山香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清代。据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得道之日,这天观音山香火最为旺。亦为扬州最盛的庙香会。 

5、重阳节

扬州人爱在重阳节登高祛邪。这天,不少人爬上平山堂、观音堂或文峰塔等高处,欣赏秋景,不出门登高的便在家以吃重阳糕象征登高。旧时每逢重阳节,作坊老板都要办酒请工人,席间每人最少两只螃蟹。工人们吃了重阳酒,更加劲地做工。旧有“吃了重阳酒,日夜不停手”之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州

百度百科—淮扬



宝应地区的风俗习惯

春节
宝应人过春节,是从“三十晚上”开始的。“三十晚上”这天,家家户户要贴上春联,还要把过年五天吃的菜全部烧好(按照传统习俗,过年五天中是不能动刀的)。晚上全家人共饮守岁洒,这顿洒席是最丰盛的。开席之前要燃放鞭炮。大年初一清晨,孩子们未起床,先摸枕头下的“压岁钱”,吃云片糕(“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升高”)。早上起床后,穿上新衣服,点烛焚香,燃簇鞭炮,敬天地。第一顿饭总是吃汤园,祝贺全家诸事圆满。然后出门,逛街,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说一些祝福的话。大年初二,宝应地区有“带女儿”的习俗,即把出嫁的女儿一家人带回家吃饭、团聚。 初五,接财神,又称“小年”,零时一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鞭炮,迎接“财神爷”进门。过年的几天,宝应城乡街头上十分热闹,有舞狮子、舞龙的,也有踩高跷、打腰鼓、玩荡湖船的,锣鼓响处,人山人海。近年来,春节晚上放焰火的人家又多起来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称“天夕”或“上元节”。 自古以来,元宵节即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狂欢节日。宝应地区过去最流行的是粉红的荷花灯、白色的兔子灯、绿色的蛤蟆灯等。灯会还伴以精彩的文娱节目,有诗:“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隆隆踩高跷。”文化人则另有一番乐趣,这就是猜灯谜,又称“射灯虎”,讲究的是在宫灯、玻璃灯上书写谜面,简单些的则把谜面写在彩笺上用线悬挂起来,供人猜射。月上柳梢,华灯初上,猜谜者乐此不疲,必欲觅得其底而后快。此节始于汉初,盛于隋唐,灯俗历朝不衰,沿袭至今。近年来,传统的纸扎花灯已逐步滞销,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塑料花灯。这一天,民间有吃“元宵”的习俗。袁世凯称帝后忌其音同“袁消”,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元宵”一律改称“汤圆”。宝应地区灯节有六天,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食俗,即正月十三上灯,晚上吃汤圆,表示合家团圆,十八落灯,晚上吃面条,意为顺顺畅畅。过去,姑娘出嫁尚未生育的,娘家要给婆家送“麒麟灯”或“莲子灯”,祝姑娘“早生贵子”。昔日宝应地区流行过这样一首戴起花来爱煞人。我问小姑娘到哪里去?辕门桥上去看灯。又是龙灯又是会,又是奶奶八十岁,又娶媳妇又圆房,又添孙子一大床。”这是过去的老话了,现在,提倡“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当然不能再祝愿生“一大床”了。

端午节
宝应地区会悬挂菖蒲、艾的习俗,以为艾是马鞭,菖蒲、艾本为药草,挂在室内确有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宝应地处水乡,盛产菖蒲、艾,每到端午佳节,插挂、放置菖蒲、艾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宝应一带,端午节期间,还有用五彩丝线结成“百索” (又名“百岁索”)系扎在小孩手腕上、结成小网兜内装煮熟的鸭蛋挂在小孩胸前的习俗。老人们认为,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做成的饰物可以驱邪降福、消灾延寿。

宝应地区的风俗习惯
春节
宝应人过春节,是从“三十晚上”开始的。“三十晚上”这天,家家户户要贴上春联,还要把过年五天吃的菜全部烧好(按照传统习俗,过年五天中是不能动刀的)。晚上全家人共饮守岁洒,这顿洒席是最丰盛的。开席之前要燃放鞭炮。大年初一清晨,孩子们未起床,先摸枕头下的“压岁钱”,吃云片糕(“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升高”)。早上起床后,穿上新衣服,点烛焚香,燃簇鞭炮,敬天地。第一顿饭总是吃汤园,祝贺全家诸事圆满。然后出门,逛街,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说一些祝福的话。大年初二,宝应地区有“带女儿”的习俗,即把出嫁的女儿一家人带回家吃饭、团聚。 初五,接财神,又称“小年”,零时一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鞭炮,迎接“财神爷”进门。过年的几天,宝应城乡街头上十分热闹,有舞狮子、舞龙的,也有踩高跷、打腰鼓、玩荡湖船的,锣鼓响处,人山人海。近年来,春节晚上放焰火的人家又多起来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称“天夕”或“上元节”。 自古以来,元宵节即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狂欢节日。宝应地区过去最流行的是粉红的荷花灯、白色的兔子灯、绿色的蛤蟆灯等。灯会还伴以精彩的文娱节目,有诗:“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隆隆踩高跷。”文化人则另有一番乐趣,这就是猜灯谜,又称“射灯虎”,讲究的是在宫灯、玻璃灯上书写谜面,简单些的则把谜面写在彩笺上用线悬挂起来,供人猜射。月上柳梢,华灯初上,猜谜者乐此不疲,必欲觅得其底而后快。此节始于汉初,盛于隋唐,灯俗历朝不衰,沿袭至今。近年来,传统的纸扎花灯已逐步滞销,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塑料花灯。这一天,民间有吃“元宵”的习俗。袁世凯称帝后忌其音同“袁消”,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元宵”一律改称“汤圆”。宝应地区灯节有六天,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食俗,即正月十三上灯,晚上吃汤圆,表示合家团圆,十八落灯,晚上吃面条,意为顺顺畅畅。过去,姑娘出嫁尚未生育的,娘家要给婆家送“麒麟灯”或“莲子灯”,祝姑娘“早生贵子”。昔日宝应地区流行过这样一首戴起花来爱煞人。我问小姑娘到哪里去?辕门桥上去看灯。又是龙灯又是会,又是奶奶八十岁,又娶媳妇又圆房,又添孙子一大床。”这是过去的老话了,现在,提倡“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当然不能再祝愿生“一大床”了。
端午节
宝应地区会悬挂菖蒲、艾的习俗,以为艾是马鞭,菖蒲、艾本为药草,挂在室内确有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宝应地处水乡,盛产菖蒲、艾,每到端午佳节,插挂、放置菖蒲、艾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宝应一带,端午节期间,还有用五彩丝线结成“百索” (又名“百岁索”)系扎在小孩手腕上、结成小网兜内装煮熟的鸭蛋挂在小孩胸前的习俗。老人们认为,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做成的饰物可以驱邪降福、消灾延寿。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宝应也是如此。宝应人把过春节叫做“过年”。春节前家家要打扫卫生,人人要理发沐浴。宝应人过春节,是从“三十晚上”开始的。“三十晚上”这天,家家户户要贴上春联,还要把过年五天吃的菜全部烧好(按照传统习俗,过年五天中是不能动刀的)。晚上全家人共饮守岁洒,这顿洒席是最丰盛的。开席之前要燃放鞭炮。大年初一清晨,孩子们未起床,先摸枕头下的“压岁钱”,吃云片糕(“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升高”)。早上起床后,穿上新衣服,点烛焚香,燃簇鞭炮,敬天地。第一顿饭总是吃汤园,祝贺全家诸事圆满。然后出门,逛街,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说一些祝福的话。大年初二,宝应地区有“带女儿”的习俗,即把出嫁的女儿一家人带回家吃饭、团聚。 初五,接财神,又称“小年”,零时一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鞭炮,迎接“财神爷”进门。过年的几天,宝应城乡街头上十分热闹,有舞狮子、舞龙的,也有踩高跷、打腰鼓、玩荡湖船的,锣鼓响处,人山人海。近年来,春节晚上放焰火的人家又多起来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称“天夕”或“上元节”。 自古以来,元宵节即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狂欢节日。宝应地区过去最流行的是粉红的荷花灯、白色的兔子灯、绿色的蛤蟆灯等。灯会还伴以精彩的文娱节目,有诗:“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隆隆踩高跷。”文化人则另有一番乐趣,这就是猜灯谜,又称“射灯虎”,讲究的是在宫灯、玻璃灯上书写谜面,简单些的则把谜面写在彩笺上用线悬挂起来,供人猜射。月上柳梢,华灯初上,猜谜者乐此不疲,必欲觅得其底而后快。此节始于汉初,盛于隋唐,灯俗历朝不衰,沿袭至今。近年来,传统的纸扎花灯已逐步滞销,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塑料花灯。这一天,民间有吃“元宵”的习俗。袁世凯称帝后忌其音同“袁消”,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元宵”一律改称“汤圆”。宝应地区灯节有六天,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食俗,即正月十三上灯,晚上吃汤圆,表示合家团圆,十八落灯,晚上吃面条,意为顺顺畅畅。过去,姑娘出嫁尚未生育的,娘家要给婆家送“麒麟灯”或“莲子灯”,祝姑娘“早生贵子”。昔日宝应地区流行过这样一首戴起花来爱煞人。我问小姑娘到哪里去?辕门桥上去看灯。又是龙灯又是会,又是奶奶八十岁,又娶媳妇又圆房,又添孙子一大床。”这是过去的老话了,现在,提倡“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当然不能再祝愿生“一大床”了。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又称端阳。端午节这天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虽有历史考证者认为端午节起源早于屈原年代,但后人仍把这个节日与纪念屈原紧紧联系在一起。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他是战国时代楚国人,起初很得楚怀王信任,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来,屈原遭到对外屈辱求荣、对内倒行逆施的上官大夫等反动贵族的打击陷害,使楚怀王疏远了他。顷襄王继位后更为昏庸无道,听信奸邪,竟把屈原免职,放逐到穷乡僻野, 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公元前 278年秦兵攻破楚国的京都郢都时,62 岁的屈原已经被流放22年,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在忧国忧民的悲愤绝望中,于这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沉入湖南的汨罗江。相传屈原投江后,荆楚百姓怕蛟龙吞食屈原尸体,便鸣锣击鼓驱赶蛟龙,驾龙舟于汨罗江上四处打涝屈原尸体,并制成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因此,端午节划龙舟、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便相沿成习。唐代以后,端午节又与钟馗联系起来。传说,“唐玄宗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玄宗问之,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托梦决心消灭天下妖孽。玄宗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像。”旧俗端午节多悬挂钟馗之像,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唐宋以来,民间又有悬挂菖蒲、艾的习俗,以为艾是马鞭,菖蒲、艾本为药草,挂在室内确有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宝应地处水乡,盛产菖蒲、艾,每到端午佳节,插挂、放置菖蒲、艾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宝应一带,端午节期间,还有用五彩丝线结成“百索” (又名“百岁索”)系扎在小孩手腕上、结成小网兜内装煮熟的鸭蛋挂在小孩胸前的习俗。老人们认为,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做成的饰物可以驱邪降福、消灾延寿。

噢,买我新的you。一要来一场比赛都是真的吗、不会的是真的没有尹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俄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我想说你不


中国各地风俗习惯
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

各个地方的饮食民风民俗[详细]
1、江南一带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2、寒食节-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各地节日风俗
1、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游神、做年例,也有踩高跷、跑旱船。南方沿海一带岭南地区人们沿袭...

宝应地区的风俗习惯
3、清明节 这天早晨,不少人家吃自制的烧饼,有的烧饼还和嫩柳叶和面做,说是吃了不生灾,此俗现今仍然可见。不少家庭还有清明上坟祭扫和踏青(野外郊游)的习惯。4、观音山香会 观音山香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清代。据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得道之日,这天观音山香火最为旺。亦为扬州最盛的庙香会...

河南女方压箱钱多少合适 应尊重地区风俗习惯
重要的是,双方要以平等、公正的心态来商议压娘价,避免因贪婪或吝啬而引起矛盾。另外,考虑到即将步入婚姻生活的女方,压娘价的数额也不能过于高昂,以免对双方的未来造成负担。尊重地区风俗习惯 由于河南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也存在一些差异。在确定压娘价时,需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一些农村...

你知道中国各地中元节的习俗吗?
5. 传承文化: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通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人们通过参与中元节的庆祝活动,增进了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也促进了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总结:习俗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让人们通过庆祝中元节向祖先表达敬意,并祈求平安和...

各地的民风民俗
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说就是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日子之王来临。按照古俗,这天要“赶摆”,放高升,划龙船庆祝新年的来临。傣历新年(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

送礼需要讲数量吗
在选择送礼的数量时,应考虑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在一些文化中,送双数被视为吉祥,代表着好事成双的祝福。然而,在其他地区,送礼的数量可能不受限制,单数或双数均可接受。当送礼给他人时,了解对方的喜好和忌讳至关重要。如果对方所在的文化或个人偏好倾向于特定的数量,应遵循这一传统。例如,如果对方...

农村习俗有哪些?
1、祈寿祝福习俗。起乳名、挂长寿锁。一些农村地区的婴儿还有乳名,大多意思就是说代表着长寿,比如“银锁”等等。每当孩子出生满月的时候,外婆家就会赠送给孩子银质的长寿锁,项圈、手镯、脚镯,并且给孩子佩戴上。长寿锁的反面刻有寿字,正面刻有“长命百岁”四字,再搭配银项链。手镯和脚镯上也都有...

端午节每个地方的风俗是什么?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所以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看看全国不同地区的端午风俗吧~1、河北——吃樱桃桑葚,五毒饼,馈赠礼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

册亨县19289689603: 宝应的习俗与特产有哪些 -
种厕茵芪: 宝应特产有黑桃乌,一种青菜,色乌青,叶厚,多皱叠,耐寒,是冬春季的绿叶蔬菜,仅产于宝应,周边邻县皆无纯正黑桃乌,亦为一奇事也

册亨县19289689603: 描写宝应风景、习俗的作文400字 -
种厕茵芪: 宝应是闻名遐迩的“荷藕之乡”,那儿的许多特产都是和藕有关,有:莲藕、藕汁、蜜饯捶藕等.今天我要带着大家一起看看这个以藕出名的乡镇.“荷藕之乡”又为什么叫宝应呢?是因为这里流传着一个神话,神话大意是说一个叫真如的尼姑...

册亨县19289689603: 扬州宝应的结婚习俗 -
种厕茵芪: 呵呵,好像是有什么zuozhao的,字我不知道是怎么写啊,早上去带新娘,吃3遍茶,然后会丈母娘家,当天丈母娘家由亲戚组织的一个zuozhao团去你家,你去丈母娘家时,要跟zuozhao的在路上相遇,但不能打招呼,新婚夫妻才可以回娘家的.还有就是回夫家时,要电话约好了的.反正规矩是多啊.呵呵

册亨县19289689603: 扬州的风俗有哪些啊??? -
种厕茵芪: 扬州菜属于淮扬菜系,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扬州厨师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淮扬菜与京、川、粤菜齐名,有“东南...

册亨县19289689603: 滁州有哪些古老的习俗 -
种厕茵芪: 在安徽滁洲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

册亨县19289689603: 怎样做家乡美食的 -
种厕茵芪: 舌尖上的家乡 都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就像在介绍地方历史的书籍中,一定少不了介绍该地的饮食文化.因为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参照物.我们小组成员分别来自扬州和盐城两个不同的地区,对彼此...

册亨县19289689603: 闽北地区的风俗习俗(越多越好啊) -
种厕茵芪: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册亨县19289689603: 宜春民风民俗故事(节日习俗)400字左右 -
种厕茵芪: 宜春节日风俗“口吃粽子撑竹排”端午佳节记铜鼓客家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江西省铜鼓县位...

册亨县19289689603: 晋南的风俗都有哪些? -
种厕茵芪: 有一些各地都有的风俗,但晋南的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点 初一是本家的所有亲人吃饭,合影等.对于刚入门的新媳妇,新媳妇要给长辈家带一些特殊的礼物,做长辈的要给她很贵重的礼物. 初二去姥姥家. 初三走其他亲戚. 期间,在吃饭上比较讲究,尤其是馒头,家里会蒸各种各样的馒头,在网上有图片展示.还有要煮油馒头,很好吃.其他菜谱上以素的为主,但各种肉都有,只是不会多吃. 屋子里装扮上要有窗花,这是晋南的特色,剪纸非常漂亮的. 本人粗略地列了几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册亨县19289689603: 吴江的风俗有哪些? -
种厕茵芪: 吴江传统风俗: 过三桥 太平、吉利、长庆,俗称“三桥”,是同里的桥中之宝,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旧时每逢婚娶时要在鼓乐声中抬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