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法(文言文)的意思

作者&投稿:彭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书之法(文言文)的意思~

原文:
读书之法
(宋)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
皆若处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
则亦虚心静虑,勿遽仓促取舍于其间。
字词注释:
1 读书之法:选自《读书之要》。
2 大抵:大概、大都。
3 皆:都。
4 以:用。
5 亦:也。
6 勿:不要。
7 遽:匆忙。
古文大意:
平时看书要先熟读,使得书上的话都像我自己说出来的一样。接着,就要用精读的方法,认真思考,使得书中的意思就像我自己想出来的一样,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如若书中的意思有疑难的地方,或者解释有不同,就要虚心冷静的思考,不要匆忙地解释,决定取舍。

各个字的意思多了…………
自己去查古文词典的注释,依照不同的原文按照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法去判断应该符合其中的哪一条注释,代入原文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2.怎么样。3.哪里。4.多么。:5.为什么。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2.才,这才。3.却。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2.将,将要。3.而且,并且。4.况且,再说。5.尚且,还。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12.因为。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5、相当于“之”。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2、依照,根据。3、依靠,凭借。4、趁着,趁此。5、通过,经由。6、因为。7、缘由,机缘。8、沿袭。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2.在。3.与,跟,同。

4.到。5.从,自。6.在......方面。7.比。

8.被。9.受。10.向。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2.那么,就。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6.原来是。7.同“辄”,总是,常常。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2、的。3、往,到......去。4、这,此。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6、我。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9、向。

更详细的用法及其意义请参见“百科知识吧”:
http://post.baidu.com/f?kz=90811043

原文:
读书之法
(宋)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
皆若处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
则亦虚心静虑,勿遽仓促取舍于其间。
字词注释:
1 读书之法:选自《读书之要》。
2 大抵:大概、大都。
3 皆:都。
4 以:用。
5 亦:也。
6 勿:不要。
7 遽:匆忙。
古文大意:
平时看书要先熟读,使得书上的话都像我自己说出来的一样。接着,就要用精读的方法,认真思考,使得书中的意思就像我自己想出来的一样,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如若书中的意思有疑难的地方,或者解释有不同,就要虚心冷静的思考,不要匆忙地解释,决定取舍。

各个字的意思多了…………

自己去查古文词典的注释,依照不同的原文按照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法去判断应该符合其中的哪一条注释,代入原文理解。

吾是我 遽是匆忙

其: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或“他,她,它”。2,指示代词,“那,那些”。3,语气副词,可作商量,反问,期望,命令等语境。4,连词,“如果,假使”。5,形容词词头。
吾:我(们),我(们)的。
以:1,以为。2,用。3,原因。4,介词。因为。5,介词。用。6,介词。凭借……身份,按照。7,介词,在……时候。8,连词相当于“而”。通“以”。
亦:1,也,也是。2,不过,只是。3,语气加强。
勿:1,别,不要。2,不。
遽:1,送信的快马好或快车。2,急速。3,就,竟。4,恐惧。

汗~~~~~~~~~~~~~~~~~~~~~~~~~~··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3、读书...

关于读书的名人文言文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

讲读书方法的文言文
1 读书之法:选自《读书之要》。 2 大抵:大概、大都。 3 皆:都。 4 以:用。 5 亦:也。 6 勿:不要。 7 遽:匆忙。 古文大意: 平时看书要先熟读,使得书上的话都像我自己说出来的一样。接着,就要用精读的方法,认真思考,使得书中的意思就像我自己想出来的一样,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如若书中的意思有疑...

关于去朋友家中读书的文言文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

曾国藩读书之法文言文阅读题
3. 闲谈读书法阅读题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 1.(因为)(无论)(都)2.鲁迅 跳读法\/爱因斯坦 总分总三步读书法\/毛姆 乐趣读书法\/3.只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看书.4.正如老师所言:“读书切不可囫囵吞枣!”5.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万不可为某种...

文言文朱熹翻译
5. 文言文《读书之法》朱熹 求翻译 朱熹读书法由后人总结的朱熹读书的总原则:“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会使书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为一体;才会读有所得,“记了无去处”。朱熹谈其读书经验时曾指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

省俭之法文言文
皆若处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 则亦虚心静虑,勿遽仓促取舍于其间。 字词注释: 1 读书之法:选自《读书之要》。 2 大抵:大概、大都。 3 皆:都。 4 以:用。 5 亦:也。 6 勿:不要。 7 遽:匆忙。 古文大意: 平时看书要先熟读,使得书上的话都像我自己说出来的一样。接着...

说读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

陈晋之读书法的全文翻译
(33)为得法云:是得法的。云,句末语气词。(34)实:也 译文 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书一百二十多字, 但是没有什么书不读。 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现在谁不读书, 每天将要读几千字, 开始很高兴,然而读过之后随即就...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翻译
原文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青“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轻”“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

稻城县15732752352: 读书之法(文言文)的意思 -
圭狐清脑: 各个字的意思多了………… 自己去查古文词典的注释,依照不同的原文按照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法去判断应该符合其中的哪一条注释,代入原文理解.

稻城县15732752352: 《读书之法》文言文的翻译.急需!
圭狐清脑: 大鳖.

稻城县15732752352: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的意思? -
圭狐清脑:[答案]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

稻城县15732752352: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翻译 -
圭狐清脑: 原文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青“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轻”“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

稻城县15732752352: 文言文《读书之法》朱熹 求翻译 -
圭狐清脑: 朱熹读书法由后人总结的朱熹读书的总原则:“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会使书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为一体;才会读有所得,“记了无去处”.朱熹谈其读书经...

稻城县15732752352: 翻译朱熹的读书之法
圭狐清脑: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

稻城县15732752352: 文言文观书之法的翻译 -
圭狐清脑: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

稻城县15732752352: 省俭之法文言文 -
圭狐清脑: 1. 省俭之法文言文翻译省俭之法:节省勤俭的方法.贫士起居服食以及器皿房舍,宜省俭而雅洁.省俭之法,曰“就事论事”.余爱小饮,不喜多菜.芸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

稻城县15732752352: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的意思? -
圭狐清脑: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

稻城县15732752352: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原文翻译 -
圭狐清脑: 读书的方法,没有比依循顺序而达到精妙的地步更可贵的了.旨在言读书需循序渐进,终可达精妙的境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