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孔子对《易经》的注解。。不要其他乱七八糟的!有懂得的朋友请帮忙!

作者&投稿:谈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跪求孔子对《易经》的注解。。不要其他乱七八糟的!有懂得的朋友请帮忙!~

孔子对《易经》的解读
孔子学习过《易经》,并且以《易经》教育学生.。这是有案可查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到了晚年,特别喜欢《易经》;二是,不是一般的喜好,而是反复学习、把玩,以至简册的绳子断了三次。进一层的问题则是,孔子为什么如此喜欢《易经》?他对《易经》又是如何解释的?
关于这个问题,从《论语》中的两条资料可以找到一些信息。《述而篇第十七章》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为什么要到五十岁才学易呢?联系到他在总结自己一生修养过程时所说的话,“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第四章》),就会知道,五十岁是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即“知天命”之年。这两句话是在不同时期说的。前一句话是五十岁以前说的,后一句话是五十岁以后说的,但两句话都以五十岁为一个重要时期。古人活到五十岁,就算是老年了,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这说明一个人活到五十岁很不容易。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显然将学习《周易》看成是一种很严肃的事情,认为只有到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学习和解读《周易》。“五十”只取其整数,代表一个阶段,并不是只有等到五十岁这一年才开始“学易”。他在总结其一生修养过程时所说的话也应如此理解。
问题是,这两句话都提到“五十”,而前一句话是讲“学易”,后一句话是讲“知天命”,二者究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这正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事实上,二者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其关键便是“知天命”的问题。所谓“学易”而后“无大过”,其实际意义就是“知天命”之后可以“无大过”,因此,“知天命”才是关键。在孔子看来,《周易》正是讲“天命”与“知天命”之学,也就是“天人之际”的学问。
《周易》本是占筮之书,其中便有天人关系问题。原始易经中的天人关系,主要是人神关系,人类的吉凶祸福,由天神决定,筮者起沟通人神的作用。但是,经过孔子的解读,天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他的言论中,虽然还保留着宗教神学的内容,但在更重要的问题上,已经将天解释成有生命的自然界,而不是至上神。这同当时天道观的演变有密切关系。孔子便是这一变革中的重要人物。
《论语•述而》记载:“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三十五章)古人遇到各种事情,都要祈祷,的ao 这是很寻常的事。孔子病重,学生子路请求祈祷,这也是很平常的。但是,孔子竟然问道:“有这回事吗?”这就有些不寻常了。这是以一种怀疑的口气问话,实际上正是对传统宗教观的怀疑。当子路回答说,有这回事,并引用诔文“祷尔于上下神祗”来证明时,孔子又说:“我祈祷已经很久了。”这究竟是相信有神还是不相信有神?从这句话很难找出直接的结论。如果说有神,为什么不通过正式的仪式去祈祷呢?如果说无神,为什么又说“我祈祷已经很久了”呢?但是在这两句话中,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孔子并不主张举行祈祷仪式,而仪式是宗教神学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如果说孔子真的祈祷过了,那也只是在心中祈祷罢了。心中祈祷和正式祈祷是大不相同的,不仅别人看不见,就是天神(如果相信有天神的话)能不能接受,也是有问题的,如果再联系到孔子开始的问话“有诸?”,问题就更大了。
总之,从这两句看起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谈话中,能够看出孔子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对天神从怀疑到否定的转变。这个转变与他对《易经》的解读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孔子何以将“五十读易”与“知天命”联系起来,并以“无大过”为其诉求的真正原因。《易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正是讲“天人之际”的问题,而“天人之际”正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原问题。只有在这个终极性的问题上得到根本解答,才能避免犯重大错误。孔子在五十岁之前,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而在五十岁之后,特别是到了晚年,才体会到人生自由的乐趣。
这不是说,孔子五十岁以前没有接触和学习过《易经》。像孔子这样很早就博学多识的人,如果说《易经》不在其学习之列,是说不过去的。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对“五十以学易”产生了怀疑,有人将这句话改为“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冯友兰先生语)认为“易”字为“亦”字之音误。我认为,孔子的这句话似乎有更深的意义。对《易经》可以有不同层面的学习,有从占筮、数术层面的学习,有从人生意义和终极关怀层面的学习。孔子所说,很可能是后一个层面的学习。这实际上是人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次超越,意义非常重大,因此不能等闲视之。
孔子的“知天命”,不是解决一般的吉凶祸福一类的问题,而是寻求人生的真谛,解决人生终极意义的问题。他要为人的德性建立超越性的形上基础,但又要依靠人自身的修养去完成、去实现,这就关系到天人关系的问题。所谓超越性的形上基础,已不是指主宰一切的天神,而是创造生命和价值的自然界。这就是孔子的天人之学,也是孔子的“知天命”的意义所在。孔子对于人的实际命运是关心的,但命运是不可改变的。面对不可改变的实际命运,人是不是无所作为呢?或者还有更重要更伟大的使命呢?孔子认为,后者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在此而不在彼。这样,“命”在孔子的学说中便有两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命定之命,如“富贵在天,生死有命”之类。还有君子所行之“道”能不能实现的问题,也归于这一类,因为这也是人力无法改变也,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不行也与?命也!”之类。第二层含义则是“天道性命”之命或与“性与天道”相关连的命,也就是“知天命”之命。这是与人的德性及其修养有关的,也是人能够自我把握的。君子所行之“道”即便在实际上不能实现,但仍要坚持,因为这是人的生命所负有的神圣使命,这个使命就是“天命”。当两种命发生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要选择后者,这就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的真实含义,也是他提倡“义以为上”的意义所在。从命定、命运的层面上说,义与命是分离的,不从命而从义;从“性与天道”的层面上说,义与命是合一的,从命便是从义。
这是不是一种矛盾呢?人生本来就处在矛盾之中,看人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的。孔子和儒家将物理层面的因果必然性一类的问题归于命定论,而将价值层面的自由问题归之于天命论,这是一次重大的哲学突破。但是,孔子不像西方哲学家那样,由此建立二元对立的两个世界,他始终承认只有一个世界,人的生命也在一个世界之中,只是分出不同层面,在解决人生问题上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有人如芬格莱特等学者认为,孔子和儒家学说中没有“选择”理论,我认为是不够确切的)他将这种选择看作是生命的终极关怀,并且以求得二者的统一(德福一致)为最终理想,即最终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当历来被崇拜为神圣主宰的天发生了动摇,并且被还原为创造生命的自然界之后,《易经》中的占筮之学就被孔子理解为物理层面上的生活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比起更高层面的“性与天道”的问题,就降到次要地位了。“性与天道”和“知天命”的问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关于子贡所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问题,我另有文章讨论,我认为,孔子是有“性与天道”思想的)。但是在孔子看来,这个问题就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灵超越之中,在人文教化与生活实践之中,因而又不是纯粹形而上的问题,不能用纯粹形而上的语言去说明。这样,如何理解“道”与“艺”的问题,就成为孔子一生为之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了。“五十以学易”与“五十知天命”的问题的提出,与此有直接关系。
关于占筮与德性的问题,从《论语•子路篇二十二章》有如下的记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这是现有文献中关于孔子直接读到占筮问题的唯一的一条材料,涉及到《周易》中的恒卦。孔子先引用南方人的一句话,“人而没有恒心,是不能作巫医的”,接着说道,“这话说得好啊!”最后,他又引用恒卦九三爻辞的话,“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即不能保持恒久的德性,则可能受到羞辱,接着断然作出结论说,这样的人,是用不着占筮就能知其结果的。这虽然是仅有的一条材料,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德”的,他认为,有些事情不用去占筮,只要看看一个人的“德”如何,就能够知道结果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具体事例,但从孔子的论述能够看出他对《易经》的态度和解读方式。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第六章》)实际上就是讲天人关系问题的。有人将孔子所说的“道”仅仅理解成“人道”而与“天道”无关,认为孔子只重视“人道”,而不重视或关心“天道”。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在 孔子是不是重视“天道”,而在于孔子是怎样理解“天道”的,在这个问题上今人有很多理解是有偏差的。
真正说来,孔子所说的“道”,既包括“天道”,又包括“人道”,是天人合一之“道”。但就其本源而言,首先是指“天道”。只有这样理解,“据于德”与“依于仁”才能有所依据,这是从“天道”到“人道”的贯通。至于“游于艺”,则主要是讲“人道”即人文修养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是从“人道”到“天道”的贯通。其中,又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之教即“六艺”(何晏《论语集解》该章注);一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之教,亦称之为“六艺”(见司马迁《孔子世家》,后来称为“六经”)。“六艺”之说起于汉代,但是它所包含的内容,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有了。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相当于后来所说的“大学”与“小学”(只是“相当”),有初级,高级之分。这也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教材。在“六艺”中,有“易”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中的“数”可能包括象数,象数就是指《周易》而言的。但孔子虽然吸收了《周易》中的象数,并以此教育学生,却并不止于此。他将象数原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从中发展出数学计算的方法,运用在“料量平”、“会计当”等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六艺”(即“六经”)中的《易》,是孔子最重视的。孔子通过对《周易》的解读,建立了最早的“天人合一”之学,这就是“道、德、仁、艺”之说,也就是子贡所说的“文章”与“性与天道”之学。其实现“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根本方法就是“下学而上达”。

易经需卦原文及白话文注解

孔子对《易经》的解读
孔子学习过《易经》,并且以《易经》教育学生.。这是有案可查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到了晚年,特别喜欢《易经》;二是,不是一般的喜好,而是反复学习、把玩,以至简册的绳子断了三次。进一层的问题则是,孔子为什么如此喜欢《易经》?他对《易经》又是如何解释的?
关于这个问题,从《论语》中的两条资料可以找到一些信息。《述而篇第十七章》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为什么要到五十岁才学易呢?联系到他在总结自己一生修养过程时所说的话,“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第四章》),就会知道,五十岁是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即“知天命”之年。这两句话是在不同时期说的。前一句话是五十岁以前说的,后一句话是五十岁以后说的,但两句话都以五十岁为一个重要时期。古人活到五十岁,就算是老年了,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这说明一个人活到五十岁很不容易。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显然将学习《周易》看成是一种很严肃的事情,认为只有到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学习和解读《周易》。“五十”只取其整数,代表一个阶段,并不是只有等到五十岁这一年才开始“学易”。他在总结其一生修养过程时所说的话也应如此理解。
问题是,这两句话都提到“五十”,而前一句话是讲“学易”,后一句话是讲“知天命”,二者究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这正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事实上,二者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其关键便是“知天命”的问题。所谓“学易”而后“无大过”,其实际意义就是“知天命”之后可以“无大过”,因此,“知天命”才是关键。在孔子看来,《周易》正是讲“天命”与“知天命”之学,也就是“天人之际”的学问。
《周易》本是占筮之书,其中便有天人关系问题。原始易经中的天人关系,主要是人神关系,人类的吉凶祸福,由天神决定,筮者起沟通人神的作用。但是,经过孔子的解读,天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他的言论中,虽然还保留着宗教神学的内容,但在更重要的问题上,已经将天解释成有生命的自然界,而不是至上神。这同当时天道观的演变有密切关系。孔子便是这一变革中的重要人物。
《论语•述而》记载:“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三十五章)古人遇到各种事情,都要祈祷,的ao 这是很寻常的事。孔子病重,学生子路请求祈祷,这也是很平常的。但是,孔子竟然问道:“有这回事吗?”这就有些不寻常了。这是以一种怀疑的口气问话,实际上正是对传统宗教观的怀疑。当子路回答说,有这回事,并引用诔文“祷尔于上下神祗”来证明时,孔子又说:“我祈祷已经很久了。”这究竟是相信有神还是不相信有神?从这句话很难找出直接的结论。如果说有神,为什么不通过正式的仪式去祈祷呢?如果说无神,为什么又说“我祈祷已经很久了”呢?但是在这两句话中,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孔子并不主张举行祈祷仪式,而仪式是宗教神学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如果说孔子真的祈祷过了,那也只是在心中祈祷罢了。心中祈祷和正式祈祷是大不相同的,不仅别人看不见,就是天神(如果相信有天神的话)能不能接受,也是有问题的,如果再联系到孔子开始的问话“有诸?”,问题就更大了。
总之,从这两句看起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谈话中,能够看出孔子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对天神从怀疑到否定的转变。这个转变与他对《易经》的解读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孔子何以将“五十读易”与“知天命”联系起来,并以“无大过”为其诉求的真正原因。《易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正是讲“天人之际”的问题,而“天人之际”正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原问题。只有在这个终极性的问题上得到根本解答,才能避免犯重大错误。孔子在五十岁之前,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而在五十岁之后,特别是到了晚年,才体会到人生自由的乐趣。
这不是说,孔子五十岁以前没有接触和学习过《易经》。像孔子这样很早就博学多识的人,如果说《易经》不在其学习之列,是说不过去的。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对“五十以学易”产生了怀疑,有人将这句话改为“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冯友兰先生语)认为“易”字为“亦”字之音误。我认为,孔子的这句话似乎有更深的意义。对《易经》可以有不同层面的学习,有从占筮、数术层面的学习,有从人生意义和终极关怀层面的学习。孔子所说,很可能是后一个层面的学习。这实际上是人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次超越,意义非常重大,因此不能等闲视之。
孔子的“知天命”,不是解决一般的吉凶祸福一类的问题,而是寻求人生的真谛,解决人生终极意义的问题。他要为人的德性建立超越性的形上基础,但又要依靠人自身的修养去完成、去实现,这就关系到天人关系的问题。所谓超越性的形上基础,已不是指主宰一切的天神,而是创造生命和价值的自然界。这就是孔子的天人之学,也是孔子的“知天命”的意义所在。孔子对于人的实际命运是关心的,但命运是不可改变的。面对不可改变的实际命运,人是不是无所作为呢?或者还有更重要更伟大的使命呢?孔子认为,后者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在此而不在彼。这样,“命”在孔子的学说中便有两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命定之命,如“富贵在天,生死有命”之类。还有君子所行之“道”能不能实现的问题,也归于这一类,因为这也是人力无法改变也,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不行也与?命也!”之类。第二层含义则是“天道性命”之命或与“性与天道”相关连的命,也就是“知天命”之命。这是与人的德性及其修养有关的,也是人能够自我把握的。君子所行之“道”即便在实际上不能实现,但仍要坚持,因为这是人的生命所负有的神圣使命,这个使命就是“天命”。当两种命发生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要选择后者,这就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的真实含义,也是他提倡“义以为上”的意义所在。从命定、命运的层面上说,义与命是分离的,不从命而从义;从“性与天道”的层面上说,义与命是合一的,从命便是从义。
这是不是一种矛盾呢?人生本来就处在矛盾之中,看人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的。孔子和儒家将物理层面的因果必然性一类的问题归于命定论,而将价值层面的自由问题归之于天命论,这是一次重大的哲学突破。但是,孔子不像西方哲学家那样,由此建立二元对立的两个世界,他始终承认只有一个世界,人的生命也在一个世界之中,只是分出不同层面,在解决人生问题上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有人如芬格莱特等学者认为,孔子和儒家学说中没有“选择”理论,我认为是不够确切的)他将这种选择看作是生命的终极关怀,并且以求得二者的统一(德福一致)为最终理想,即最终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当历来被崇拜为神圣主宰的天发生了动摇,并且被还原为创造生命的自然界之后,《易经》中的占筮之学就被孔子理解为物理层面上的生活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比起更高层面的“性与天道”的问题,就降到次要地位了。“性与天道”和“知天命”的问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关于子贡所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问题,我另有文章讨论,我认为,孔子是有“性与天道”思想的)。但是在孔子看来,这个问题就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灵超越之中,在人文教化与生活实践之中,因而又不是纯粹形而上的问题,不能用纯粹形而上的语言去说明。这样,如何理解“道”与“艺”的问题,就成为孔子一生为之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了。“五十以学易”与“五十知天命”的问题的提出,与此有直接关系。
关于占筮与德性的问题,从《论语•子路篇二十二章》有如下的记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这是现有文献中关于孔子直接读到占筮问题的唯一的一条材料,涉及到《周易》中的恒卦。孔子先引用南方人的一句话,“人而没有恒心,是不能作巫医的”,接着说道,“这话说得好啊!”最后,他又引用恒卦九三爻辞的话,“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即不能保持恒久的德性,则可能受到羞辱,接着断然作出结论说,这样的人,是用不着占筮就能知其结果的。这虽然是仅有的一条材料,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德”的,他认为,有些事情不用去占筮,只要看看一个人的“德”如何,就能够知道结果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具体事例,但从孔子的论述能够看出他对《易经》的态度和解读方式。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第六章》)实际上就是讲天人关系问题的。有人将孔子所说的“道”仅仅理解成“人道”而与“天道”无关,认为孔子只重视“人道”,而不重视或关心“天道”。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在 孔子是不是重视“天道”,而在于孔子是怎样理解“天道”的,在这个问题上今人有很多理解是有偏差的。
真正说来,孔子所说的“道”,既包括“天道”,又包括“人道”,是天人合一之“道”。但就其本源而言,首先是指“天道”。只有这样理解,“据于德”与“依于仁”才能有所依据,这是从“天道”到“人道”的贯通。至于“游于艺”,则主要是讲“人道”即人文修养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是从“人道”到“天道”的贯通。其中,又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之教即“六艺”(何晏《论语集解》该章注);一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之教,亦称之为“六艺”(见司马迁《孔子世家》,后来称为“六经”)。“六艺”之说起于汉代,但是它所包含的内容,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有了。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相当于后来所说的“大学”与“小学”(只是“相当”),有初级,高级之分。这也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教材。在“六艺”中,有“易”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中的“数”可能包括象数,象数就是指《周易》而言的。但孔子虽然吸收了《周易》中的象数,并以此教育学生,却并不止于此。他将象数原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从中发展出数学计算的方法,运用在“料量平”、“会计当”等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六艺”(即“六经”)中的《易》,是孔子最重视的。孔子通过对《周易》的解读,建立了最早的“天人合一”之学,这就是“道、德、仁、艺”之说,也就是子贡所说的“文章”与“性与天道”之学。其实现“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根本方法就是“下学而上达”。

现在书店里买的易经几乎都包含了孔子的注解,什么 彖曰……象曰……只要不是每一爻的爻辞,都是孔子写的
另:就算是孔子的注解,现代人也很难读得懂,建议去看看曾仕强教授的讲座,百度一下“百家讲坛 曾仕强解读易经”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7555924.html

这个好办。《周易》分成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
《易经》相传是周文王所作,把原来的八卦推衍成64卦,每卦有卦名,卦象(六爻),卦辞,每爻有爻辞,而《乾》和《坤》两卦,各有一个特殊的变爻(用九和用六)。一般的版本是把《易经》分成两部分:上经和下经。
《易传》有如下部分:《彖传》(分上下两部分),主要是解释整卦。《象传》(分上下两个部分),对爻的解释比较多。《文言》,只讨论乾坤两卦。《系辞》(分上下两个部分)通论《易经》的义理。《序卦》讨论六十四卦的顺序。《杂卦》讨论各卦代表的物象等。加在一起,一共有十个部分,称作“十翼”。按照传统说法,这十部分都是孔子写的。但是据我的研究,只有《文言》是孔子所撰。
所以,《文言》就代表孔子对易经的注解。

我是来打酱油的

没有,对不起


一代“圣人”孔子为何说自己后悔学《易》晚了:若五十岁开始学就好了...
一代圣人孔子,之所以说自己学《易》晚了,因为他50岁才开始学的周易,所以他这样说,他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学习要趁早的道理!孔子其人 其实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我们在春秋时期所知道的儒家学派的最经典的代表人物,他的学习理念很重要,比如说有教无类的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大家在学习的人...

易经卦辞
各位可以到《周易原文与注解》查阅你所占得卦象的卦辞。 另一部份叫「爻辞」,爻辞其实是由孔子进行注解的「易传」,是孔子对六十四卦里,每一卦中每一个爻的专门讨论与解释。当我们求得变卦后,可以参考该爻辞来辅助分析卦象。 例如「火水未济」卦,求得第六爻为「变爻」,一方面可以参考由「火水未济」变为「...

孔子读易经的故事?
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孔子一生中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请问孔子为何在五十岁左右才专心研究《易经》
以孔子来说,孔子在五十岁左右,就专心研究《易经》。他是五十岁才读《易经》这本书的吗?像孔子这么用功的人,小时候不可能没读过《易经》,他年轻的时候几乎什么书都读。当时的书不多,最主要的是五本,《诗》、《书》、《礼》、《乐》、《易》,五本肯定都读了。但是有的书你当时可以读懂...

易传是孔子写的吗
《易传》是孔子写的。《周易》这本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易经》,一部分叫《易传》。《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两者合起来叫《周易》。按照史书的记载,《易经》是周文王姬昌写的,《易传》是孔子写的。但是《张其成讲易经》中说过,《易经》很有可能是周文王姬昌和周公姬旦一起创作的。

易经是孔子著的,为什么又和道家联系在一起?
易经是伏羲所著 经历时代变迁发展为三个不同类型即《连山》、《归藏》和《周易》孔子对易经起到的是推广传承的作用《易经》编码的阴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以下详解《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

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关于孔子对《易》的热爱和渴求,我们可能要知道两件事情。第一件事,要知道“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典故的来历。按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就是说,孔子晚年特别喜欢读《周易》,以至于“韦编三绝”。“韦”就是熟牛皮...

《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易经》究竟有没有一个核心思想或内在精髓?清代易学大师惠栋认为是“时中”。他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子思作《中庸》,述孔子之意而曰‘君子而时中’。……知时中之义,其于《易》也,思过半矣。” 什么是“时中”? “时”,一般指天时...

已经50岁的孔子,为何还要从头学《周易》?
以上两段话加在一起,结论是这样的:1、孔子51岁在做高官,55岁开始流浪,并没有接触到《易经》,而且当时行政弄权不亦乐乎,当然也不存在学习《易经》的可能。2、流浪过程中,孔子59岁在殷商遗民的聚居地宋国得到《坤乾》(很有可能是老子留给孔子的),就是殷朝的易经。是本来就叫这个名字,还是...

古文献丛论图书目录
古文献丛论图书目录,涵盖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内容。首先,对于《周易》的探讨,帛书《易传》与《易经》的作者身份历来备受关注,研究者试图揭示其背后的作者背景与创作历程。孔子与《周易》的关系是另一个重要议题,学者们深入研究孔子对《周易》的解读和传承,以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帛书《周易》的研究...

都兰县15051381552: 跪求孔子对《易经》的注解..不要其他乱七八糟的!有懂得的朋友请帮忙!
愈石结核: 一、孔子对易学最大的贡献是孔子发现了《易经》的价值,并把它列入“六经”,使《易经》升华为经典著作,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二、孔子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包括《易经》在内,对《易经》的保存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孔子作《易传》,从此把《易经》由一部占筮之书变为一部哲学、社会科学巨著. 四、孔子把《易经》作为六经教材之一,为易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孔子倡举义理,对易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使《易经》成为儒学经典. 六、总之,因其对易学的贡献及其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孔子堪称中国古代十大易学家之一.

都兰县15051381552: 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是“洁【净】精微”还是“洁【静】精微”?不要百度哦,请列出原著出处.不需要解释其含义.非诚勿扰.为信采,请列出版本出版单位和“... -
愈石结核:[答案] 《礼记·经解》说:“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都兰县15051381552: 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是“洁【净】精微”还是“洁【静】精微”?不要百度哦,请列出原著出处. -
愈石结核: 《礼记·经解》说:“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都兰县15051381552: 孔子写过有关易经的作品吗? -
愈石结核: 孔子和他弟子们作《十翼》即《易传》,是对《易经》(《周易》)的注释,共有十篇,因此又称《十翼》.统称十翼 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彖辞”,《彖传》就是解释“卦辞”的话) 二、彖下传 三、象上传(又称“大象”) 四、象下传(又称“小象”) 五、系辞上传 六、系辞下传 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 八、序卦传 九、说卦传 十、杂卦传.

都兰县15051381552: 周易与易经的关系?《易经》出自西周,后来孔子为它做了注解,孔子的注解称为《易传》,后世为方便研究《易经》,把《易经》、《易传》合录为一本,... -
愈石结核:[答案] 周文王写的那本书叫《易》 孔子读了之后,写了一点心得注解上去,叫《易传》 后来2本加起来,叫《易经》

都兰县15051381552: 易经和周易是否有区别,及的作用… -
愈石结核: 《易经》出自西周,后来孔子为它做了注解,孔子的注解称为《易传》,后世为方便研究《易经》,把《易经》、《易传》合录为一本,就是《周易》了. 不过想提醒,《易经》不是玄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易经》原本不是为占卜而设计,只不过后来的术士,在占卜中引用了《易经》的架构而已.

都兰县15051381552: 谁对易经的注解最为准确 -
愈石结核: 我虽不是大师,但也算了解易经.易经十分深奥,听别人的讲来解得来的领悟十分有限,只有靠自自己领悟才能真正学到、学懂.当然对于入门者来说知,刚开始还是十分难以读懂的,但只有你能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学有所长.我能道传授你的经验只有这些,剩下的就靠自己了

都兰县15051381552: 孔子对潜龙勿用的解析的具体意思 请不要太深奥 -
愈石结核: 易经里的话是很晦涩难懂的,孔子对潜龙勿用的解释是“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翻译成白话文大概的是说修行高尚的人一般也是比较隐匿的人士.不因为外物的改变而改变,不追求功名利禄,不为混世、对错而烦恼,高兴则行之.现在用的更多的是引申出来的: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有发展的势头,但是比较弱小,须坚定信念,隐忍待机,如龙潜深渊,应藏锋守拙,待机而动.小时候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有套很深奥的功夫叫降龙十八掌,其中有一招就叫“潜龙勿用”.印象中对这一招并不深刻,好像“亢龙有悔”在关键的时候更好用一些.长大后知道这些话都出自易经.

都兰县15051381552: 孔子希望《易经》插上“十翼”何解? -
愈石结核: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又称《易十传》、《十翼》,是《易经》最古老、最权威的一批注解著作总称.传说《易传》是孔子所作,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不再肯定这种说法,更多的学者认为,《易传》应该是孔子...

都兰县15051381552: 孔子注释的周易书哪儿有 -
愈石结核: 孔子注易通常是指周易的《易传》,也叫《十翼》,包括《文言》、《象辞》上、下、《彖辞》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和《杂卦》,现在任何一本《周易》的书都会把这些与《周易》古经放在一起的.因此,只要是完整的《周易》都是有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