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取信中引号的作用

作者&投稿:韶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鞅立木取信对我么有什么启示?~

人无信不立。
在我国的传统伦理中,诚实守信被看作“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甚至把诚信摆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认为国家的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站不住脚的。《礼记》中也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认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的关系,对实现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赞美诚信,并把它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交往中人们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在经济生活中,人们把“童叟无欺”、“市不二价”、“货真价实”作为经商道德,形成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买卖公平、保质保量的商业伦理和信用原则。尽管世代更替,但是中华民族讲究信用的精神始终延续不断。
所以,自觉思考自己行为的结果如果做事情讲信用,你就会得到信任,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立足;如果不守信用,你就会失去信任,甚至受到惩罚,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摒弃,没有立足的资本。

想要变法成功,先要取信于民,想要人民信任,就要说到做到。如果不能得到大家信任,何谈变法。

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


商鞅立木取信文言文
3.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商鞅立木取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 译文: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倍半...

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商鞅南门立木》教学设计
课文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全篇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商...

商鞅立木的第二段原文的拼音?
商(shāng)鞅(yāng)令(lìng)既(jì)具(jù),未(wèi)布(bù),恐(kǒng)民(mín)之(zhī)不(bù)信(xìn)己(jǐ),乃(nǎi)立(lì)三(sān)丈(zhàng)之(zhī)木(mù)于(yú)国(guó)都(dōu)之(zhī)市(shì)南(nán)门(mén),募(mù)民(mín)有(yǒu)能(...

商鞅立木取信原文及翻译
商鞅立木取信原文及翻译如下: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译
《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译: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两金子。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金子。”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

立木取信的故事立木取信什么意思
立木取信什么意思?立木取信出自于《资治通鉴》,是指商鞅通过利用让百姓搬一块木杆从南门到北门,就给赏银50两黄金的方式取得百姓的信任,最后顺利颁布变法法令的历史典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

立木取信是什么意思
“立木取信”的意思是: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立木取信”出自于《资治通鉴》,是指商鞅通过利用让百姓搬一块木杆从南门到北门,就给赏银50两黄金的方式取得百姓的信任,最后顺利颁布变法法令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

商鞅立木取信下联?
上联:商鞅立木取信 下联:王翦横刃留名

古文--<<立木取信>>翻译是什么?
立木取信 - Standing timber wins other's trust.??? He..

什么是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
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就是商鞅立木取信。立木取信这个故事与商鞅变法有关,商鞅为了获取百姓的信赖,在施行变法前,发起了一个小活动。秦孝公想效仿其它诸侯国在秦国开展变法运动,便想在全社会寻求一位仁人志士,让他带领秦国走上富强之路。秦孝公这一做法,吸引了很多有志之人,他们纷纷来到秦国,想通...

岗巴县14792869201: 引号的用法?急! -
苏艳盐酸: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分别标志为“”和''. 引号应用 一般用双引号,引文内还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双引号和单引号反复使用.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连续引用几个文段...

岗巴县1479286920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立木取信   商鞅是我国战国中期的改革家.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当时,商鞅要在... -
苏艳盐酸:[答案] 1.秦国 泰山 颁布 领导 宫廷 家庭 欣赏 衣裳 富饶 围绕 2.公布 形容人多口杂. 3.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4.商鞅为了国家富强,主张变革旧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岗巴县14792869201: 引号表示什么 -
苏艳盐酸: 双引号的作用: ⒈表示直接引用;(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 ⒉表示特定称谓;(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 ⒊表示讽刺和否定;(又称“反语讽刺...

岗巴县14792869201: 商鞅立木取信达到了什么效果 对他的变法有何作用 -
苏艳盐酸:[答案] 徙木为信最终取信于民,使民众相信了变法,

岗巴县14792869201: 徙木立信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苏艳盐酸: 作用:表明政府改革的决心,树立政府有信用的形象.从而减轻变法阻力. 这个典故又称作“徙木立信”,讲的是商鞅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设法取信于民的一则事例.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摘自《史记·卷六十八》

岗巴县14792869201: 《史记.商鞅立木取信》的恐民之不信已的信是什么意思 -
苏艳盐酸:[答案] 徙木立信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这个信当相信讲.

岗巴县14792869201: 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
苏艳盐酸: 引号的作用解析 ①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例如: 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整赴刑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② 表示突出强调. 例如: 包身工没有\"做\...

岗巴县14792869201: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商鞅立木取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 -
苏艳盐酸:[答案] 译文: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倍半...

岗巴县1479286920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练习题1.《商鞅立木取信》中“民怪之,莫敢徒”的意思是:( )2.仿照下列句式写一个句子例句:书是桥,两岸伸;连中外,通... -
苏艳盐酸:[答案] 人们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移动木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