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姓的来源

作者&投稿:牛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池姓的由来?~

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王族后代,以祖字为氏。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出自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古代称护城河为池,而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便以“池”为姓,世代沿袭,称为池氏。 3、在蒙古、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以池为姓的。 池姓始祖:公子池。不知道回答的好不好?

我姓池,为闽东宁德漳湾鸟屿人,祖上世代青囊,与作者之祖也许同为一脉,有兴趣请联系yfnd@163.com

1、出自嬴姓

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为姓

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有世居于护城河畔的人,便以池为姓。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就是用护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鱼因此遭殃。

3、源于氐族

出自东汉末期西北地区古仇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仇池国,指由魏、晋之际由氐族杨茂搜创立的前仇池政权和杨定建立的后仇池政权的统称。

4、源于朝鲜族

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福建长乐东湖西平池氏族谱,(明)吴航、王子正撰修,明永乐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2000年重修。现收藏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旧池村纂修池氏族谱常务理事会。

5、源于满族

满族持佳氏,亦称持嘉氏、迟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盏氏,在金国时期称女真赤盏氏,以姓为氏,满语为C’ygiya Hala,世居哈达,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持佳氏多冠汉姓为池氏、迟氏、张氏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池姓



池姓起源参考之一
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汉语中,城是指城墙,而池是护城河的意思,所以城池都是一个城邑的防卫系统,后来就用来泛指城邑。古代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有的以“池”作为姓氏,称为池氏,是今天池姓的起源。池姓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另一支池姓。

http://www.hackchi.com/chi/originup.htm

据目前最新信息,池氏得姓来源有三种:一是池姓出自赢秦司马公子池,其裔孙以祖父池字为姓,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开封市辖范围)公。望出西平、西河二郡,配行属火,池氏属徵音,堂号有安乐堂、西平堂等;二是出自殷姓讳民,因扶助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辖范围),遂以地为姓,其后转居西河,繁衍昌盛;三是改为池姓,一如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有池姓氏族;二如明洪武十一年闽省尤溪陈代澄因避乱,随母改池姓;三如晋公以婿池质于郑,而池之为姓:周程休父之后,改程为池,因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

现在中华最常见百家姓中,池姓排名211位,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人口不多、分布极广泛的族姓。池姓氏族主要分布在闽、浙、粤、赣、皖、鲁、冀、滇、陕、豫,及湖北、台湾等省以及朝鲜、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一)西平池氏探源

考我平阳池氏源出赢秦司马公子池,原居咸阳京都,后裔子孙以祖父字为池姓,渊源始此。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东部陈留地方,现为开封市辖范围)公。秦末天下大乱,池氏自京迁西平,得建宗焉,此乃西平郡池氏之所肇基也。

(二)赢姓溯源

池氏追根溯源实系赢姓。据《史记·五帝本纪》称:皋陶和伯益父子俩同时辅助舜帝。皋陶为少皞的曾孙、女修之孙、大业之子。他曾任舜帝大理之职,制定了五刑之法律,使天下无冤狱,为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舜帝封他于皋,叫皋陶。他还发明了耒耜,为黄河流域(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皋陶长子名伯益,为秦赵之祖,继承了少皞氏的赢。《史记·秦本纪》说:“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据考证:柏翳即伯益,伯益辅助大禹治水,建立了不朽功勋,舜帝赐他为赢姓,命他为赢姓部落的首领。赢姓并非自伯益时才开始有,故而说少皞氏应是赢姓的始祖。少皞的后裔伯益,因对社会发展立了大功,禹准备让伯益当他的继承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禹之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伯益没有当上首领,于是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中国历史由此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伯益后裔有蜚廉者善走,有飞行之誉。蜚廉有子二人:长子恶来,十分勇敢,力大如牛,为纣王贴身护卫统领。周武王伐纣时,未能走脱,尽职而殉身。恶来其后有非子,善养马,得幸于周孝王,王封非子于秦地,即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即祁连山下清水、后车河畔边)。这次西迁陇西秦亭,为其后裔奠定秦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次子名季胜,其后为赵。前之宗谱与《辞源》及《史记·五帝本纪》中认为少皞是黄帝之子青阳(即玄嚣),这是一种误记。《史记·索隐》已经补正注明:“青阳非少昊(皞)。”《路史·发挥》指出:“玄嚣、青阳、少昊,三人也。”可见《史记》将三人认为是一个三名,是完全错了。《史记·五帝本纪》认为:少皞是黄帝之子,姬姓。《辞源》认为:少皞是己姓。这都不合史实。据司马贞《补史记》记:太皞与少皞都是华胥氏的儿子。炎帝与黄帝则是少典氏的儿子。《汉书·地理志注》及《说文解字》都说少昊(皞)为赢姓。少皞以燕为图腾,燕是玄鸟,并由此而演化为凤凰图腾。在古语中,赢即燕,两字相通,说少皞为赢姓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三)图腾崇拜

东夷族和西羌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凤文化和龙文化的两个源头。东夷族的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和少皞金天氏;西羌族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东夷族与西羌族在频繁交往和通婚中,不断进行融合,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和壮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系。在迁徙过程中,东夷族分成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其中鸟夷是赢氏池姓的先祖氏族。所以浙、闽等省的池氏宗祠屋脊上有凤鸟的图腾,并由此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

前年,从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台湾等回乡探亲的华侨、台胞都要带回(一本)《池氏宗谱》,都要寻根拜祖到宗祠,他们一致认为:中华民族,乔木同根。特别是《平阳池氏》确系源远流长。

少皞以金德而居五帝之一,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及金属制器与使用的创始人,并且是上古古乐的发明者,还是华夏第一位天文历法家。这是据罗泌《路史·后记七》所记:他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

少皞氏即是池姓家族的血缘始祖。据《平邑·池氏宗谱》载:相传五帝之首的少皞有一位女儿叫女修,其貌似天仙,其性近花鸟,长大后能识鸟语。一日,她吞食了玄鸟之蛋,其腹渐渐凸了起来,后生子大业。《池氏宗谱》这一记载是与《史记·秦本纪》所记相吻合的:“玄鸟陨蛋,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即凤凰之子,是凤文化的传人。从女修吞玄鸟蛋这个美丽的传说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池姓的远祖是以凤凰图腾的氏族部落。所以各地池氏宗祠屋脊上的凤鸟图腾是有历史渊源的。

《西平池氏宗祠》中还有一方古匾“泽衍中牟”,又是什么意思?有何来历呢?

(四)池氏入闽

汉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池瑗公官授中牟令,洁己爱民,颇著政绩,生二子,长居西平,次迁西河。

西平郡瑗公(长子世昌之后)子孙甚夥,分散甚广。至隋开皇中,一派移居光州,历十一世至池可祖公。唐乾符初,随军入闽平黄巢乱,观察使陈巗表为泉州刺史,由于光州可祖公年力精壮,善骑射,谙兵法,同王朝统兵,因军功官领都统使。梁开平三年,王审知受封为闽王,可祖公随入武威军(今福州)。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池公可祖年六十余,因见延翰(审知子)无道,遂告病退老,全家乔迁同安县永安乡,择地覆鼎山下安居。闽有池氏自此起云。同安池氏可祖公生孝、悌、忠、信四子,分四大房派。孝公子孙有移居泉州、永春、汀州、漳州等地;悌公子孙有移居兴化、莆田、仙游等地;忠公子孙有一支后移延平府尤溪等县,发族甚盛,分迁亦多;信公支派有池公兴者,于宋真宗成平年间移居长溪(今霞浦县)赤岸桥地方。公兴公生子注公,注公生三子,分三房:长房住赤岸,三房移江西,次即吾祖养龙公。公习青囊,知地理,于宋仁宗四十一年,择地闽东彩凤山相土开基安居,因其山形似彩凤朝阳,枕山面海,故名彩岙。此乃西平郡彩岙池氏支派肇基始祖也。西平郡池涌源公后裔玑公住后溪,其后分迁桥洋、小留等地,此即西平郡后溪支派之肇基祖也。

瑗公次子居西河,历晋而唐,后裔南迁。宋咸淳甲戍(公元1274年)年间,池梦鲤才学冠世,特赐恩科状元,卓卓表彰,西平堂添辉,史册流芳。其后裔发族甚盛,有徙居霞浦者,此亦西河郡池氏之所由来也。

只因时久地隔,宗念渐疏,从而西平、西河各叙宗谱,不相顾问,确系人为鸿沟也。考我池氏西平、西河二郡,本是一脉相承,实无可置议也。闽浙之西平、西河池氏祠堂中“泽衍中牟”匾额,意味着怀祖之意也。

(五)联谱之谊

时值盛世(1993年5月),旅美华侨池云祥堂兄(祖籍平阳青街,是海外著名实业家)一行驾机飞回祖国,追根寻源。回乡后,首倡联谱之谊,要笔者定下具体时间、地点,要把浙东南、闽东西平、西河二郡池氏共同联谱(后因黄岩池氏宗谱年久失修,居住分散,而暂无法联成)。经众首事梯山航海,不辞艰辛,再三协商,一致赞同;终于在1993年5月20日,由温州平阳、瑞安、福安各宗亲代表32人聚集在平阳山门小龙里共议联谱大事,会议取得完满成功。笔者撰文赋诗为证:“畴溪小龙乐悠悠,天涯海角壮志酬;一堂欢会凯歌起,绘就蓝图功千秋。”瑞安前浙江省文官池体淼为联谱祝福七律一章:“群贤咸入此堂中,少长同尊华太公。久仰青街多大德,不忘万里事宗兄。欣逢联谱开大庆,更有归侨第一功。老叟附骥生晚福,平河两岸百花荣。”会议强调:联谱意在连心。凡我池氏矢志不渝,志在敬宗睦族,同心同德,展望前程,要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大开宏图。这才不愧为始祖子华公的好儿孙,这就是数万池氏裔孙共同之心愿也!

据目前最新信息,池氏得姓来源有三种:一是池姓出自赢秦司马公子池,其裔孙以祖父池字为姓,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开封市辖范围)公。望出西平、西河二郡,配行属火,池氏属徵音,堂号有安乐堂、西平堂等;二是出自殷姓讳民,因扶助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辖范围),遂以地为姓,其后转居西河,繁衍昌盛;三是改为池姓,一如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有池姓氏族;二如明洪武十一年闽省尤溪陈代澄因避乱,随母改池姓;三如晋公以婿池质于郑,而池之为姓:周程休父之后,改程为池,因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

现在中华最常见百家姓中,池姓排名211位,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人口不多、分布极广泛的族姓。池姓氏族主要分布在闽、浙、粤、赣、皖、鲁、冀、滇、陕、豫,及湖北、台湾等省以及朝鲜、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一)西平池氏探源

考我平阳池氏源出赢秦司马公子池,原居咸阳京都,后裔子孙以祖父字为池姓,渊源始此。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东部陈留地方,现为开封市辖范围)公。秦末天下大乱,池氏自京迁西平,得建宗焉,此乃西平郡池氏之所肇基也。

(二)赢姓溯源

池氏追根溯源实系赢姓。据《史记·五帝本纪》称:皋陶和伯益父子俩同时辅助舜帝。皋陶为少皞的曾孙、女修之孙、大业之子。他曾任舜帝大理之职,制定了五刑之法律,使天下无冤狱,为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舜帝封他于皋,叫皋陶。他还发明了耒耜,为黄河流域(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皋陶长子名伯益,为秦赵之祖,继承了少皞氏的赢。《史记·秦本纪》说:“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据考证:柏翳即伯益,伯益辅助大禹治水,建立了不朽功勋,舜帝赐他为赢姓,命他为赢姓部落的首领。赢姓并非自伯益时才开始有,故而说少皞氏应是赢姓的始祖。少皞的后裔伯益,因对社会发展立了大功,禹准备让伯益当他的继承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禹之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伯益没有当上首领,于是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中国历史由此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伯益后裔有蜚廉者善走,有飞行之誉。蜚廉有子二人:长子恶来,十分勇敢,力大如牛,为纣王贴身护卫统领。周武王伐纣时,未能走脱,尽职而殉身。恶来其后有非子,善养马,得幸于周孝王,王封非子于秦地,即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即祁连山下清水、后车河畔边)。这次西迁陇西秦亭,为其后裔奠定秦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次子名季胜,其后为赵。前之宗谱与《辞源》及《史记·五帝本纪》中认为少皞是黄帝之子青阳(即玄嚣),这是一种误记。《史记·索隐》已经补正注明:“青阳非少昊(皞)。”《路史·发挥》指出:“玄嚣、青阳、少昊,三人也。”可见《史记》将三人认为是一个三名,是完全错了。《史记·五帝本纪》认为:少皞是黄帝之子,姬姓。《辞源》认为:少皞是己姓。这都不合史实。据司马贞《补史记》记:太皞与少皞都是华胥氏的儿子。炎帝与黄帝则是少典氏的儿子。《汉书·地理志注》及《说文解字》都说少昊(皞)为赢姓。少皞以燕为图腾,燕是玄鸟,并由此而演化为凤凰图腾。在古语中,赢即燕,两字相通,说少皞为赢姓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三)图腾崇拜

东夷族和西羌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凤文化和龙文化的两个源头。东夷族的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和少皞金天氏;西羌族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东夷族与西羌族在频繁交往和通婚中,不断进行融合,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和壮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系。在迁徙过程中,东夷族分成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其中鸟夷是赢氏池姓的先祖氏族。所以浙、闽等省的池氏宗祠屋脊上有凤鸟的图腾,并由此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

前年,从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台湾等回乡探亲的华侨、台胞都要带回(一本)《池氏宗谱》,都要寻根拜祖到宗祠,他们一致认为:中华民族,乔木同根。特别是《平阳池氏》确系源远流长。

少皞以金德而居五帝之一,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及金属制器与使用的创始人,并且是上古古乐的发明者,还是华夏第一位天文历法家。这是据罗泌《路史·后记七》所记:他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

少皞氏即是池姓家族的血缘始祖。据《平邑·池氏宗谱》载:相传五帝之首的少皞有一位女儿叫女修,其貌似天仙,其性近花鸟,长大后能识鸟语。一日,她吞食了玄鸟之蛋,其腹渐渐凸了起来,后生子大业。《池氏宗谱》这一记载是与《史记·秦本纪》所记相吻合的:“玄鸟陨蛋,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即凤凰之子,是凤文化的传人。从女修吞玄鸟蛋这个美丽的传说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池姓的远祖是以凤凰图腾的氏族部落。所以各地池氏宗祠屋脊上的凤鸟图腾是有历史渊源的。

《西平池氏宗祠》中还有一方古匾“泽衍中牟”,又是什么意思?有何来历呢?

(四)池氏入闽

汉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池瑗公官授中牟令,洁己爱民,颇著政绩,生二子,长居西平,次迁西河。

西平郡瑗公(长子世昌之后)子孙甚夥,分散甚广。至隋开皇中,一派移居光州,历十一世至池可祖公。唐乾符初,随军入闽平黄巢乱,观察使陈巗表为泉州刺史,由于光州可祖公年力精壮,善骑射,谙兵法,同王朝统兵,因军功官领都统使。梁开平三年,王审知受封为闽王,可祖公随入武威军(今福州)。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池公可祖年六十余,因见延翰(审知子)无道,遂告病退老,全家乔迁同安县永安乡,择地覆鼎山下安居。闽有池氏自此起云。同安池氏可祖公生孝、悌、忠、信四子,分四大房派。孝公子孙有移居泉州、永春、汀州、漳州等地;悌公子孙有移居兴化、莆田、仙游等地;忠公子孙有一支后移延平府尤溪等县,发族甚盛,分迁亦多;信公支派有池公兴者,于宋真宗成平年间移居长溪(今霞浦县)赤岸桥地方。公兴公生子注公,注公生三子,分三房:长房住赤岸,三房移江西,次即吾祖养龙公。公习青囊,知地理,于宋仁宗四十一年,择地闽东彩凤山相土开基安居,因其山形似彩凤朝阳,枕山面海,故名彩岙。此乃西平郡彩岙池氏支派肇基始祖也。西平郡池涌源公后裔玑公住后溪,其后分迁桥洋、小留等地,此即西平郡后溪支派之肇基祖也。

瑗公次子居西河,历晋而唐,后裔南迁。宋咸淳甲戍(公元1274年)年间,池梦鲤才学冠世,特赐恩科状元,卓卓表彰,西平堂添辉,史册流芳。其后裔发族甚盛,有徙居霞浦者,此亦西河郡池氏之所由来也。

只因时久地隔,宗念渐疏,从而西平、西河各叙宗谱,不相顾问,确系人为鸿沟也。考我池氏西平、西河二郡,本是一脉相承,实无可置议也。闽浙之西平、西河池氏祠堂中“泽衍中牟”匾额,意味着怀祖之意也。

(五)联谱之谊

时值盛世(1993年5月),旅美华侨池云祥堂兄(祖籍平阳青街,是海外著名实业家)一行驾机飞回祖国,追根寻源。回乡后,首倡联谱之谊,要笔者定下具体时间、地点,要把浙东南、闽东西平、西河二郡池氏共同联谱(后因黄岩池氏宗谱年久失修,居住分散,而暂无法联成)。经众首事梯山航海,不辞艰辛,再三协商,一致赞同;终于在1993年5月20日,由温州平阳、瑞安、福安各宗亲代表32人聚集在平阳山门小龙里共议联谱大事,会议取得完满成功。笔者撰文赋诗为证:“畴溪小龙乐悠悠,天涯海角壮志酬;一堂欢会凯歌起,绘就蓝图功千秋。”瑞安前浙江省文官池体淼为联谱祝福七律一章:“群贤咸入此堂中,少长同尊华太公。久仰青街多大德,不忘万里事宗兄。欣逢联谱开大庆,更有归侨第一功。老叟附骥生晚福,平河两岸百花荣。”会议强调:联谱意在连心。凡我池氏矢志不渝,志在敬宗睦族,同心同德,展望前程,要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大开宏图。这才不愧为始祖子华公的好儿孙,这就是数万池氏裔孙共同之心愿也!

池姓起源参考之一
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汉语中,城是指城墙,而池是护城河的意思,所以城池都是一个城邑的防卫系统,后来就用来泛指城邑。古代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有的以“池”作为姓氏,称为池氏,是今天池姓的起源。池姓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另一支池姓。

http://www.hackchi.com/chi/originup.htm

据目前最新信息,池氏得姓来源有三种:一是池姓出自赢秦司马公子池,其裔孙以祖父池字为姓,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开封市辖范围)公。望出西平、西河二郡,配行属火,池氏属徵音,堂号有安乐堂、西平堂等;二是出自殷姓讳民,因扶助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辖范围),遂以地为姓,其后转居西河,繁衍昌盛;三是改为池姓,一如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有池姓氏族;二如明洪武十一年闽省尤溪陈代澄因避乱,随母改池姓;三如晋公以婿池质于郑,而池之为姓:周程休父之后,改程为池,因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

现在中华最常见百家姓中,池姓排名211位,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人口不多、分布极广泛的族姓。池姓氏族主要分布在闽、浙、粤、赣、皖、鲁、冀、滇、陕、豫,及湖北、台湾等省以及朝鲜、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一)西平池氏探源

考我平阳池氏源出赢秦司马公子池,原居咸阳京都,后裔子孙以祖父字为池姓,渊源始此。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东部陈留地方,现为开封市辖范围)公。秦末天下大乱,池氏自京迁西平,得建宗焉,此乃西平郡池氏之所肇基也。

(二)赢姓溯源

池氏追根溯源实系赢姓。据《史记·五帝本纪》称:皋陶和伯益父子俩同时辅助舜帝。皋陶为少皞的曾孙、女修之孙、大业之子。他曾任舜帝大理之职,制定了五刑之法律,使天下无冤狱,为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舜帝封他于皋,叫皋陶。他还发明了耒耜,为黄河流域(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皋陶长子名伯益,为秦赵之祖,继承了少皞氏的赢。《史记·秦本纪》说:“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据考证:柏翳即伯益,伯益辅助大禹治水,建立了不朽功勋,舜帝赐他为赢姓,命他为赢姓部落的首领。赢姓并非自伯益时才开始有,故而说少皞氏应是赢姓的始祖。少皞的后裔伯益,因对社会发展立了大功,禹准备让伯益当他的继承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禹之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伯益没有当上首领,于是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中国历史由此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伯益后裔有蜚廉者善走,有飞行之誉。蜚廉有子二人:长子恶来,十分勇敢,力大如牛,为纣王贴身护卫统领。周武王伐纣时,未能走脱,尽职而殉身。恶来其后有非子,善养马,得幸于周孝王,王封非子于秦地,即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即祁连山下清水、后车河畔边)。这次西迁陇西秦亭,为其后裔奠定秦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次子名季胜,其后为赵。前之宗谱与《辞源》及《史记·五帝本纪》中认为少皞是黄帝之子青阳(即玄嚣),这是一种误记。《史记·索隐》已经补正注明:“青阳非少昊(皞)。”《路史·发挥》指出:“玄嚣、青阳、少昊,三人也。”可见《史记》将三人认为是一个三名,是完全错了。《史记·五帝本纪》认为:少皞是黄帝之子,姬姓。《辞源》认为:少皞是己姓。这都不合史实。据司马贞《补史记》记:太皞与少皞都是华胥氏的儿子。炎帝与黄帝则是少典氏的儿子。《汉书·地理志注》及《说文解字》都说少昊(皞)为赢姓。少皞以燕为图腾,燕是玄鸟,并由此而演化为凤凰图腾。在古语中,赢即燕,两字相通,说少皞为赢姓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三)图腾崇拜

东夷族和西羌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凤文化和龙文化的两个源头。东夷族的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和少皞金天氏;西羌族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东夷族与西羌族在频繁交往和通婚中,不断进行融合,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和壮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系。在迁徙过程中,东夷族分成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其中鸟夷是赢氏池姓的先祖氏族。所以浙、闽等省的池氏宗祠屋脊上有凤鸟的图腾,并由此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

前年,从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台湾等回乡探亲的华侨、台胞都要带回(一本)《池氏宗谱》,都要寻根拜祖到宗祠,他们一致认为:中华民族,乔木同根。特别是《平阳池氏》确系源远流长。

少皞以金德而居五帝之一,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及金属制器与使用的创始人,并且是上古古乐的发明者,还是华夏第一位天文历法家。这是据罗泌《路史·后记七》所记:他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

少皞氏即是池姓家族的血缘始祖。据《平邑·池氏宗谱》载:相传五帝之首的少皞有一位女儿叫女修,其貌似天仙,其性近花鸟,长大后能识鸟语。一日,她吞食了玄鸟之蛋,其腹渐渐凸了起来,后生子大业。《池氏宗谱》这一记载是与《史记·秦本纪》所记相吻合的:“玄鸟陨蛋,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即凤凰之子,是凤文化的传人。从女修吞玄鸟蛋这个美丽的传说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池姓的远祖是以凤凰图腾的氏族部落。所以各地池氏宗祠屋脊上的凤鸟图腾是有历史渊源的。

《西平池氏宗祠》中还有一方古匾“泽衍中牟”,又是什么意思?有何来历呢?

(四)池氏入闽

汉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池瑗公官授中牟令,洁己爱民,颇著政绩,生二子,长居西平,次迁西河。

西平郡瑗公(长子世昌之后)子孙甚夥,分散甚广。至隋开皇中,一派移居光州,历十一世至池可祖公。唐乾符初,随军入闽平黄巢乱,观察使陈巗表为泉州刺史,由于光州可祖公年力精壮,善骑射,谙兵法,同王朝统兵,因军功官领都统使。梁开平三年,王审知受封为闽王,可祖公随入武威军(今福州)。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池公可祖年六十余,因见延翰(审知子)无道,遂告病退老,全家乔迁同安县永安乡,择地覆鼎山下安居。闽有池氏自此起云。同安池氏可祖公生孝、悌、忠、信四子,分四大房派。孝公子孙有移居泉州、永春、汀州、漳州等地;悌公子孙有移居兴化、莆田、仙游等地;忠公子孙有一支后移延平府尤溪等县,发族甚盛,分迁亦多;信公支派有池公兴者,于宋真宗成平年间移居长溪(今霞浦县)赤岸桥地方。公兴公生子注公,注公生三子,分三房:长房住赤岸,三房移江西,次即吾祖养龙公。公习青囊,知地理,于宋仁宗四十一年,择地闽东彩凤山相土开基安居,因其山形似彩凤朝阳,枕山面海,故名彩岙。此乃西平郡彩岙池氏支派肇基始祖也。西平郡池涌源公后裔玑公住后溪,其后分迁桥洋、小留等地,此即西平郡后溪支派之肇基祖也。

瑗公次子居西河,历晋而唐,后裔南迁。宋咸淳甲戍(公元1274年)年间,池梦鲤才学冠世,特赐恩科状元,卓卓表彰,西平堂添辉,史册流芳。其后裔发族甚盛,有徙居霞浦者,此亦西河郡池氏之所由来也。

只因时久地隔,宗念渐疏,从而西平、西河各叙宗谱,不相顾问,确系人为鸿沟也。考我池氏西平、西河二郡,本是一脉相承,实无可置议也。闽浙之西平、西河池氏祠堂中“泽衍中牟”匾额,意味着怀祖之意也。

(五)联谱之谊

时值盛世(1993年5月),旅美华侨池云祥堂兄(祖籍平阳青街,是海外著名实业家)一行驾机飞回祖国,追根寻源。回乡后,首倡联谱之谊,要笔者定下具体时间、地点,要把浙东南、闽东西平、西河二郡池氏共同联谱(后因黄岩池氏宗谱年久失修,居住分散,而暂无法联成)。经众首事梯山航海,不辞艰辛,再三协商,一致赞同;终于在1993年5月20日,由温州平阳、瑞安、福安各宗亲代表32人聚集在平阳山门小龙里共议联谱大事,会议取得完满成功。笔者撰文赋诗为证:“畴溪小龙乐悠悠,天涯海角壮志酬;一堂欢会凯歌起,绘就蓝图功千秋。”瑞安前浙江省文官池体淼为联谱祝福七律一章:“群贤咸入此堂中,少长同尊华太公。久仰青街多大德,不忘万里事宗兄。欣逢联谱开大庆,更有归侨第一功。老叟附骥生晚福,平河两岸百花荣。”会议强调:联谱意在连心。凡我池氏矢志不渝,志在敬宗睦族,同心同德,展望前程,要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大开宏图。这才不愧为始祖子华公的好儿孙,这就是数万池氏裔孙共同之心愿也!

池姓探源

(征询稿第二稿)

池传錞 作

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共同的祖先,都拥有共同的血脉。寻根问祖,探索自己族姓的起源,寻找自己的同姓同宗,不仅为实现血浓于水的寻根情结。同时,对于研究和宣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振兴中华,推动社会进步,也大有裨益。

池姓是一个族不繁,人不多,但分布极为广泛的族姓。初步得到的信息,在我国的闽、粤、赣、皖、晋、冀、京、豫、陕、湘、滇、台等省,以及在美国、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小不等的池姓氏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在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姓氏族。在现用的百家姓中,池姓排名第二百一十一位,得姓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渑 池 肇 姓

黄帝之胄,殷商之后的一支池氏,发源于黄土高原之东,黄河中下游洛水之北,熊耳山之际的渑(音敏)池。据载:黄帝有一子叫玄嚣,嚣生峤极,极生帝喾。帝喾的三女儿名简狄,有一天,她到河边玩,捡到一粒燕子蛋,她好奇地把燕子蛋含在嘴上,不小心吞下肚里,因此而怀孕,生下一子取名“契”。契传至第十五世“汤”,起兵灭夏,遂得天下,建都于亳(音薄,今河南商丘),国号商。汤传至第十世商之第二十位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以西),国号殷。又传到第十七世即商之第三十位国王纣,为周所灭。汤从建立商朝开始到殷商灭亡,历时六百余年。

西周时期,黄帝之胄第四十一世,殷商后裔第二十三世殷姓讳民,因扶佐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遂以池为姓。这是池姓起源最早的一位先祖,至今已有二千九百多年历史。

先祖在渑池居住有三百多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三年(公元前655年),转居西河(今山西省西南部离石县以南,临汾河以西,临汾市以内),繁衍昌盛。后裔有一支从西河迁徙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东汉建安年间分置西平郡)。西河、西平两地先祖,一代又一代向外迁徙播蕃,但他们都以西平、西河做为自己的郡望。无论望出西平或是望出西河的池姓后裔,都以渑池肇姓的殷民公为鼻祖。

广州石碑池氏《西河族谱》记载:周穆王封吾池姓太祖民公于池(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后代子孙以封地为姓。渑池,原属北虢(音隙),公元前665年,北虢为晋所灭,吾池氏先祖居于渑池约三百多年后,迁徙西河,在西河繁衍昌盛,其后裔繁衍在闽、粤、湘、赣等地。

西河衍派,泉石比宗

二、陈 留 得 姓

平阳 池云亮 先生在《池姓源流考》中说:上古五帝之一少暤之女名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在舜帝朝中任大理之职,创制有“五刑律法”,为社会做出贡献,舜帝封他于皋,叫皋陶。皋陶长子名伯益,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伯益为羸姓,授他为羸姓部落首领,少暤应是羸姓始祖。

伯益之后名蜚廉,善走,有飞行之誉。蜚廉生有二子,长名恶来,力大无比,是纣王贴身侍卫统领,在周武王伐纣时殉职。恶来之后非子,善养马,得幸于周孝王,王封非子于秦池(即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祁连山下清水、后车之河畔边),建立秦国,称羸秦。羸之后司马公子池之孙,便用其祖“池”字为姓。

秦末天下大乱,池姓自咸阳京兆迁往河南陈留。有池子华官居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陈留)。陈留是池姓的发祥地。

另有载:黄帝有一子叫昌意,意生颛顼,顼之后伯益,扶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伯益为羸姓。羸之后名非子,善养马,得幸于周孝王,王封非子于秦池,建立秦国,称羸秦。到了战国时期,赢姓后裔司马公子池居于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城池边,遂以池为姓。

山西定襄卫村池姓家谱载:先祖是秦伯益之后,有公子池,加封于池,遂以池为姓。

《百家姓探源》载:“池氏,是由于其祖居于池边而得姓。古代称城为垣,城周围的护城河称池,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就用居处即‘池’作为自己的姓氏。这个一向显得族不繁,人不多的姓氏,大致出现于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之际,最早发源地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发源于中原地区池氏,经过长期的辗转播迁,到了明清之际,大量出现在我国南方的福建、广东、云南等地。”《风俗通》载:“池氏于池者,城郭园池是也。陈留有池,秦丞相池子华是其地人。”

以上记载大同小异。对池姓出于羸姓之后的司马公子池,发祥地在河南开封陈留的记载是一致的,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共同之处。至于羸姓源于轩辕还是源于少暤,正是我国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所共同研究的一个问题。羸姓出于轩辕,在一些史书里都能查到。传统习惯的说法,“炎黄得姓”,中华儿女皆“炎黄子孙”,已被中华民族所普遍认同。羸姓源于少暤,也有史可查,而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曾有考证,羸姓是少暤的后裔。无论是炎黄子孙,还是少暤子孙,都是姓池,都是在池姓大氏族中的一支衍派,而且又都是来自中原西平、西河二郡,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今天追寻它,不仅在于慎终追远,缅怀祖先,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寻找共同的文化源泉和归宿。至于历史真相如何,留给历史学者们去研究吧!

三、避 祸 改 姓

起源于福建省尤溪县二十都云盖(今名珠峰村)的池姓,原陈姓,因避祸而改为池姓。其先祖陈代澄,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因避祸,改随母姓而姓池,改名池源澄。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尤溪知县牛义表赐其郡望为西平。

四、待 考 资 料

福建省尤溪县邹宦和中仙两地的《池氏族谱》均有记载:池姓肇自周宣王时,有程伯休父之后抵汉环公,官池州望中牟循吏,奉命忠征,凯还之日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遂改程为池。

春秋左传载:晋公以婿池质于郑(今陕西华县),而池之为姓。

以上 记载,留待进一步考究。


姓氏的来源是什么?
一、在母系氏族社 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这是母系氏族社 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

姓氏的起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郑...

我国姓氏的来历,大致分有几种
(一)以部落为姓,这是最早的姓氏来源,而且多数与母系有关,如姒(夏朝)、姬(周朝)、姜姓等,这是姓氏的源,也是姓氏中的贵族。(二)以封地为姓,如吴、陈、郑、卫等,都是周天子分封诸侯后,诸侯以所在封地的名称为姓。(三)以官职为姓,多为复姓,如上官、司马、司徒、司空等,这些都是...

姓氏来源 姓氏的来源是什么
1、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2、当时社会氏族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为姓,随着人口的增多,其他的姓氏也逐渐增多。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

百家姓的来源
1、最初的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许多古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均带有“女”字旁,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以国名为姓的诸侯国,如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成为常见的姓氏。3、部分姓氏源于图腾,...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
姓氏的历史: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说文》对于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因此,姬、姜、姚这些最古老的姓都与女性有关。在母系社会,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区别...

姓氏的由来内容简单
姓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姓和氏是有区别的。氏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从汉代开始,姓和氏逐渐合并。中国人的姓大多数是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以母亲为姓。例如,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因此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

中国姓氏的来历都有哪些啊?
4、徐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5、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

中国人姓氏的14种常见来源~
1 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2 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

彬县15919635047: 池姓的由来? -
长孙宙冠心: 我看过 ,以为我就姓池的 ,我查过的,可靠(有两个故事的由来) 1西汉汉武帝的叔父,池央,汉武帝姓刘 ,池央最早也姓刘,但是在因为**事情,惹怒汉武帝,被破改姓,以为她的妻子叫池氏,之后他跟着妻子的姓氏 叫起了池 之后人家就叫他为池央2池 这一个姓 最早是在南北朝,一个富家豪,那人叫赵窑,因为这个姓让他烦恼,而之后因为一件事情,让他叫做池窑 池姓是他在 买了个池,要送给一位大官人,之后他突发起想,把自己的姓该了 叫起了池窑

彬县15919635047: 池姓氏起源是什么?
长孙宙冠心: 池姓源出有二: 1.出自臝姓,以先祖的名字为姓. 战国时期,秦国大司马有个儿子叫池子,其家族人丁兴旺,是典型的名门望族.在分族别氏之后,其 后世子孙便多以先祖名字中的“池”来命姓. 2.以居住地为姓. 古代的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为池.所以便有家族世代居在护城河畔的族人以居住地名来 命姓,称池姓.

彬县15919635047: 池姓在历史上的起源是什么?
长孙宙冠心: 池氏是由于其祖先居住于池边而得姓.《风俗 通》所说的:“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以及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述的:“以居为姓也,汉有 中牟令池瑗,魏有城门仲侯鱼”即为明证.

彬县15919635047: 池氏家族起源于哪? -
长孙宙冠心: “池、饰——它们因同音,故亦同义.宋代有人问赵德麟:'今以卧毡著里施缘者,何以呼为池毡?'答曰:'礼[《礼记》]云鱼跃拂池.池者,缘饰之名,谓其形象水池耳.左太冲娇女诗云:衣被皆重池.即其证也.今人被头别施帛为缘者,...

彬县15919635047: 有“池”姓吗,起源呢? -
长孙宙冠心: 池姓起源参考之一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汉语中,城是指城墙,而池是护城河的意思,所以城池都是一个城邑的防卫系统,后来就用来泛指城邑.古代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有的以“池”作为姓氏,称为池氏,是今天池姓的起源.池姓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另一支池姓.http://www.hackchi.com/chi/originup.htm

彬县15919635047: 百家姓中"池"其实是不是这个"迟" -
长孙宙冠心: 存在池这个姓.据1997年赣南池氏六修的《池氏族谱》收录南宋状元池梦鲤的裔孙已遍布于赣、闽、粤、浙、湘等五省二十多个县市,尤以赣州、会昌、兴国和福建的长汀、连城、上杭等地较多. 池氏开姓颇早,在公元前十世纪中叶,黄帝四...

彬县15919635047: 中国有多少姓"池"的人? -
长孙宙冠心: 《中国姓氏文化 》 另一支,是因为以居地为姓而形成的.古代护城河称为池.有一句成语说,“城门着火,殃及池鱼”就是指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中鱼儿遭殃.古时农田在城外而务农的百姓往往在城池边,一来生活用水方便,二来前往耕作近,而他们的称呼也往往带个池字,久而久之形成了池姓. 池姓先人 【池浴德】明朝的好官,举为进士而当“太常寺少卿”的官,他公正,为官廉明,通达事理,事情都办得出色.【池显方】池浴德的儿子,是以诗词、文章出名的文士.【池生春】清朝名士,他文章和书法都好,举为进士,有著作流传于世. 古时居住在城池边的人以地名为氏,称为池氏.

彬县15919635047: 古代哪些伟大人物姓池 -
长孙宙冠心: 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池姓历朝科甲仕宦名人还有战国时秦国丞相、大司马池子华,汉朝有中牟循吏池瑗,明朝嘉靖进士、太常寺少卿池浴德,诗人、学者池显方,清代道光癸未进士、国子监司业、广西学政池生春. 输入“池”,百度一下,就能获得很多信息.

彬县15919635047: 满族池姓的由来 -
长孙宙冠心: 楼上那位仁兄,满洲的确是有姓“野”的,但是那是老姓塔喇氏的人,请不要随便瞎说. 然后回答人家的问题: 在现代的满族汉姓中,“池”跟“迟”通用,一般老姓为迟佳氏或者持嘉氏. 引用某前辈的文章 【持佳氏】C'ygiy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持嘉、迟佳,满族稀姓,清初1户,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和金代姓氏“赤盏”(石盏),以姓为氏,世居哈达,后冠汉字姓迟、张、池.金朝著名人物有:尚书右丞赤盏尉忻,参知政事石盏女鲁欢. 呵呵 很稀少的姓氏呢

彬县15919635047: 有姓“池”的吗、
长孙宙冠心: 有啊!比如说池早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