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分析郁达夫的《沉沦》

作者&投稿:东野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结合《沉沦》分析郁达夫小说艺术特色~

积极意义:
①爱国思想。主人公“他”精神忧郁甚至变态,却不忘自己的祖国,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
②继承五四精神。《沉沦》表现出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③反映出了苦闷彷徨的时代病,引起青年人的共鸣。

郁达夫的忧郁感伤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他那根纤弱的神经上鸣奏出的压抑的调子,无论在他前期或后期的作品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回响。
1921年5月,郁达夫以他惊世骇俗的《沉沦》为标志,走上了艰难曲折的创作道路。小说塑造了一个处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留日青年。“他”在“五四”狂飙和西方新思潮的感召下业已觉醒,热切地渴望恢复刚刚意识到失去的自身价值,向往异化于己的真正的性爱。然而,在这文明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他这样一个身处异邦的弱国子民,他的所有追求都“已成为一种观念”,成了他的理想。他内心的情火正在燃烧,但黑暗社会给他的却是残酷的压抑。他热爱祖国,却眼看着祖国日益“陆沉”;他才华横溢,却反受社会歧视;他渴求爱情,却终于找不到安慰体谅他的心。他在孤独与忧郁中挣扎,以至于进妓院麻醉自己苦寂的精神。他的清醒终究成为他愈加苦恼、愈加悔恨的深渊。终于,伴着个人理想的彻底幻灭,他走向投海自尽的绝路。
小说中这拼命挣扎的生灵被黑暗势力张开的魔网所吞噬。然而,他的精神又是耗尽于无尽的忧郁和感伤之中。在那社会为他张开的吃人的魔网里,他也用自己的忧郁感伤束缚了自己的意志,在无法摆脱的苦闷中了结了年轻的生命。
且不谈这样的作品对社会揭露的深刻性和积极性的一面,我们直接触及的就是作品中的忧郁感伤的基调。它同主人公的呼吸一样,都好象充满了凝重的血泪。这种“灰暗”的阴影,形成了笼罩他的全部小说作品的风格特征。他四十余部小说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精神世界。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为生活而奔波,总是负荷着悲哀和痛苦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零余者”。
因此,有人说“作者心灵深处对爱情的呼唤,使他听不到革命的金戈铁马声。面对黑暗社会,只能发牢骚、泄私愤,通篇弥漫着因国辱权丧引起的哀愁……”(《试论郁达夫创作中的消极思想》宋聚轩)然而,我们是不是在这个层面上去认识郁达夫呢?



郁达夫小说作品中忧郁感伤基调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我们必须先看看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依靠其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操纵了中国军政大权和经济命脉,使中国丧失了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自卫能力,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满清统治,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新政权很快又落入反动派袁世凯手中,进一步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虽然曾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向和会提出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应予取消的条件,要求废除卖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收回大战期间被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但均遭到拒绝。这充分暴露出帝国主义争夺和牺牲中国利益的本质。这一民族的耻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也激起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深刻不满。当时的国家是:丧失了自立能力的政体,完全腐朽的经济支柱,但两千年来沉积的封建传统礼教却如同顽石一样坚固。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罕见的”(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郁达夫正是成长在这苦难动乱的时代,他所走过的,也正是这样一条困苦和屈辱的生活道路。
郁达夫1896年出生在浙江富阳县城内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悲剧的出生”(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的时候,正是中国被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战败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的,是恐怖狂,是神经质的”(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郁达夫的“书香人家”也就此破落。他出生的第三年,父亲去世,卖光了田地,祖孙六人全靠母亲缝补洗衣,节俭度日。才九岁的姐姐,也被迫当童养媳。“只有孤儿寡妇的人家,受邻居亲戚的共欺凌,是免不了的” (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社会的腐败和时代的黑暗所造成的具体的痛苦和辛酸,自然给郁达夫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忧郁、苦闷的伤痕。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所有爱国知识分子增添了新的忧郁和苦闷。这时期的郁达夫正求学于嘉兴、杭州。少年离乡,一方面得不到母爱的温暖,另一方面还受到“锦衣肉食的乡宦人家子弟”的歧视,使他处在极度的忧郁苦闷之中,成为一个“孤独者”(郁达夫《孤独者-自传之六》)。郁达夫忧郁感伤的个人气质在这时候已经形成。



下面,就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作一些分析,来看看郁达夫创作中的独特性。记得鲁迅说过:“即使所讲的,只是个人的事,有些固然只看见个人,有些却也看见背景和环境”。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步作家郁达夫,时代的闪光也必然在其作品中得到折射和体现。众所周知,“五四”精神就是反帝反封建。而这一特点,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独特的、强烈的表现。
小说《沉沦》是郁达夫前期创作的代表作。它是把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精神积于一个深受着时代压迫,染着当时忧郁伤感的“时代病”的留日中国学生身上。小说深刻地剖析这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他酷爱自由,热望着真正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他那多愁善感的性格使他终日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他把自己的精神寄予虚幻之中。他那孤冷的性格,忍受着残酷的现实。他将自己所有的精神寄托都倾注在爱情的追求上: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作品中是以强烈的激情要求这种爱,而他这精神上的饥渴,实际是要求对自己这颗被侮辱的心给予抚慰和同情:“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心肠里产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然而,一个贫弱国家的留学生,他那卑贱的地位,在军国主义日渐高涨的日本是求不到的。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他只有绝望:“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唉,这干燥的生涯,这干燥的生涯,世上的人又都在那里仇视我,欺侮我……”
如果我们仅仅以郁达夫的文艺主张,凭着对作品直觉的认识,只停留在作品表面的忧郁感伤、自轻自贱,以至自戕的灰暗色彩上,那么《沉沦》的价值也将同作品中“我”的死亡而一同消失。问题在于,作品中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变态的性格,《沉沦》的出现,为什么在当时社会会引起巨大的反响。
首先,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内容,并且包含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小说以悲惨的结局,控诉了青年一代的不幸遭遇。由于祖国的贫弱,他们处处被人歧视;揭示了民族的灾难给青年们的心灵上负荷了沉重的屈辱感,当人们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时,他总觉得象站在“断头台”上一样难受。“原来日本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使他那一颗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心挣扎在忧郁和苦难的深渊。他恨日本,“他们都是我的仇敌”,表现了郁达夫对帝国主义军阀专权的憎恶。郁达夫是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我何以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把这沉重的苦闷与祖国、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难怪与郁达夫同时代的黎锦明谈到《沉沦》时说:“今日青年在革命上所生的巨大的反抗性,可以说是从《沉沦》中那苦闷到了极端的反应所生的。虽然一部《沉沦》并不是记述关于性的问题、革命心理的文字,然而那真情实感的启示,比《呐喊》那较鲜明的激动,尤其来的深远”(黎锦明《郁达夫的三时期》)。
在这一时期,郁达夫以其忧郁感伤的的笔调,塑造了患有“时代病”的青年形象,表现了他们青春期性的苦闷,大胆暴露社会的丑恶,剖白“自我”对祖国深沉的爱的作品还有《南迁》、《银灰色的死》、《风铃》、《胃病》、《中途》和《怀乡病者》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能忽视通过恋爱和性的苦闷而表现出来的感伤。如《银灰色的死》,它的感伤和悲惨可以说是《沉沦》的进一步发展。作品描写留日学生Y君,在国内原有一位爱妻,他们曾以牛郎织女相比。当他出国不久,传来了爱妻吐血病亡的噩耗,他精神上受到极大地创伤。他常常躲进酒馆妓院,发泄自己心中压抑和苦闷,麻醉自己的精神。在酒馆里,心理变态的Y君曾遇到同情者静儿,在他苦涩的眼里,常把静儿与亡妻的容貌混到一块。可是不久,他知道静儿“要嫁人去了”,这消息把他幻觉中的偶象打得粉碎,深重地陷入孤独失望的境地。他无休止地酗酒,惨死在阴冷的月光下。


郁达夫的作品有一定的消极性,他作品中的忧郁感伤基调也有着一定的消极性。
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那么这个时代的特点就不能不影响着他。首先,在郁达夫作品中表现出了那一时代所特有的矛盾:“追求幸福”与享乐主义,“性的解放”与纵欲放诞。象郁达夫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曾以“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为武器猛攻旧道德、旧传统,并热烈地幻想拯救民族,复兴祖国。可是当“五四”退潮之后,封建社会的旧道德、旧思想变本加厉地窒息着中国大地,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勾结在一起,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而这些业已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正是由于他们清醒了,正是他们曾有过好梦,所以就更加痛苦。正如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所以走。”然而,郁达夫过分的忧郁感伤,过分的性的描写,都是具有消极作用的,可以说是糟粕。
其次,是他的个人因素。我们知道,忧郁气质的郁达夫十分推崇清代诗人黄仲则,他的格律诗也师承黄仲则。正因为郁达夫“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鲁迅《写在坟后面》),因而他那忧郁感伤的基调有时显得太沉郁、太自卑,这些都是郁达夫作品严重的缺陷。
然而郁达夫对现代文学史的独特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始终忠实于“五四”,没有背叛过“五四”,尽管他的作品是忧郁感伤的,但他那大胆破坏的精神却是主旋律,尽管他从“自我”来触及那个时代,但他却体验着那个时代里受苦受难者的疾苦,尽管他的作品有着一些缺陷,但他始终是前进着的。他是具有“特异的人格”的人。同时,郁达夫创作还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不坚持和群众结合在一起而投身到实际斗争中去,他将永远苦恼、永远忧郁,因为他无法踏上真正解放的道路。

内容上,,主要是讲一个不甘沉沦却又一步步沉沦的中国人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些事情。。。

艺术上,,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某些方面,特别是对性爱的描写惹起了很多非议,,,但郁达夫自己说他并不是为色情而写色情,重在唤起人们的正义。

文章是一部自叙性的小说,有作者的影子在其中。。。

浅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千里月明
02-15 ·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既真实大胆,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令人心折的独特艺术魅力,是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早期小说《沉沦》的艺术手法更具有作家突出的个性特征,更能体现其创作的艺术成就,更能使读者情有独钟。其小说的艺术手法着重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的表现手法,行文的结构特色,优美诗句的运用以及小说意境的设置等多方面。

  一、人物形象着重塑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首先,郁达夫的《沉沦》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渗透着作者本人的影子。法朗仕曾经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郁达夫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推广了这一观点,作品中基本上渗透着作者本人的影子。他在作品中直接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使我们毫不犹豫地联想到作者本人,增强了读者的真实感。如《沉沦》中的“我”为中国的国事和自己的家事“愁闷极了”。当然,作者小说中塑造的自我的人物与作者本人的某种程度的叠合,交融,我们并不能就此断定这是作者在自我回忆,为自己写传,郁达夫这时塑造的人物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沾染了“时代病”而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其次,郁达夫的《沉沦》注重变态心境的人物塑造。其塑造的主人公属一种变态心境的人物,一是历史的经验,二是对知识进化论或者说文化进化论的确信。郁达夫留过学,他接受了近代变态心理学理论,明确肯定人的潜意识本能,向一切阻碍人性的社会原则提出抗议,他进一步确证变态创作心境在现代中国文坛的合理性,由此塑造了一大批变态心境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沉沦》中“他”的自读、窥浴。他们是作者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求之而不得的必然结果,却被道德家们冠之为“黄色大师”。

  再次,郁达夫的《沉沦》塑造的人物都倾注着爱国的情感。如《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在自杀前长叹:“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他”的这一呼喊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渴望祖国强盛的强烈愿望,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极为愤懑,这也是郁达夫从自身的经历中体会的。

  二、小说重在感情,并视为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

  旧中国积贫积弱,郁达夫的小说始终扣紧时代的脉搏,体现的是一个弱国子民的辛酸和悲哀,所以作者以抒情为艺术中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凉的情怀。他在《沉沦》中写道:“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他谈《沉沦》创作经过时说过:“我的这抒情时代,是在那荒淫惨酷,军阀专政的岛国过的,眼看到的故国的陆沉,身受到的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失主的少妇一般,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悲鸣出来的,就是那一卷当时很惹起许多非难的《沉沦》。”总之,郁达夫重视情感的抒发,悲苦的宣泄,迷恋自然,以感伤的喟叹和悲愤的控诉表现对压抑的不满,这就成就了他创作《沉沦》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三、不注重行文结构

  有人认为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只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片段,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注重结构,很随意,其实不然,巴金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技巧”,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注重以自传体的形式重现生活的原貌,追求的是那种质朴自然,而少有刻意的斧凿之痕,这也难免让人误会。

  四 、注重古代的文化气息

  郁达夫在写《沉沦》时写出了大量的诗歌或引用别人的诗歌作为小说的有效组成部分。如“他”用铅笔写了一首诗寄给“他”东京的朋友:
  峨眉月上柳梢初,又向天涯别故居。
  四壁旗亭争赌酒,六街灯火远随车。
  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空凭只旧书。
  夜夜芦根秋水长,凭君南浦觅双鱼。

  《沉沦》中还引用了渭迟渥斯的两节诗《孤寂的高原刘稻者》,海涅的诗以及“他”放大嗓子唱著带有诗意的日本歌。

  五、重视小说的意境

  郁达夫小说《沉沦》的一个突出的语言特色就是语言的诗化和散文化,所以他的小说就是一首感情真挚的诗,形式优美的散文,它同普通的诗歌和散文等抒情性作品一样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如《沉沦》中主人公“他”在自杀前“他向西面一看,那灯台的光,一霎变了红,一霎变了绿的,在那里尽它的本质。那绿的光射到海面上的时候,海面就现出一条淡青的路来”。“他”此时所见到的景物体现了“他”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祖国的怀恋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小说中景为情设,情于景动,景美情更浓,同时语言也更美。

  总而言之,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在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在社会上深受读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与郁达夫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全篇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这种中外文化相碰撞的结晶,显示出了独特性,而使其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盏闪亮的明灯。


结合具体创作,从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谈谈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答案】: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1)自我的写真。具有“自叙传”的色彩。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这个具有连贯性的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2)感伤的抒情。以感伤的抒情为中心的郁达夫小说,轻视情节的营构,...

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分析郁达夫的《沉沦》
内容上,,主要是讲一个不甘沉沦却又一步步沉沦的中国人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些事情。。。艺术上,,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某些方面,特别是对性爱的描写惹起了很多非议,,,但郁达夫自己说他并不是为色情而写色情,重在唤起人们的正义。文章是一部自叙性的小说,有作者的影子在其中。。。

从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赏析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艺术风格:1、诗中始终贯注的豪迈慷慨的情怀。即使在抒写愤懑的心绪时也可见其倔强、不合流俗的性格。2、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由开篇直抒郁悒胸臆转而到长空飞雁、一片开阔,紧而跌至烦恼的深渊,篇末愤而言道不如归隐而去。3、 语言风格自然豪放,这也是李白诗歌一贯的特色。

“《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比兴手法的运用 《离骚》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其具体表现为:在广度上,它较多地应用比喻,构成庞大的比兴系统;在深度上,较之《诗经》更为注意比兴中“此物”与“彼物”的内在联系,用作比喻的事物与全篇所表达的内容统一,富有象征性。如诗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

兰亭集序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
1、艺术价值:《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展现了王羲之书法的高超造诣。作品用笔潇洒,结构自然,点画流畅,转折处多用顿挫,方折劲健,方肩硬朗。笔画粗细匀称,运笔沉稳,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而非刻板单调。2、历史价值:《兰亭集序》不仅是一部书法艺术作品,也是一部记录历史...

结合《雷雨》的一片剧评,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戏剧语言...
我认为该剧刻画人物形象较为细腻,可以从人物语言、思想感情的变化、用词的语气、表情神态、衣着服饰看出。人物台词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引出外部动作。人物语言耐人寻味。本剧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

西游记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1、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举几个例子,比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但...

分析关汉卿《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1、作品通过窦娥一生的遭遇,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窦娥在短短的一生中,遭到种种不幸和灾难,吞噬了她的青春和生命,交织成了“惊天动地”、悲惨无比的大悲剧。2、窦娥的悲剧有着双重结构。

鲁迅小说故乡的主要内容概括和艺术特色
《故乡》通篇采用了对比艺术, 但并不简单的生硬拼凑,而是把人物刻画同景物描写巧妙的穿插、溶汇在一起,使整个作品构成一幅色调十分和谐、鲜明的图画,蕴含深沉,意味隽永。小说的对比艺术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故乡》的对比是用纯一色的白描手法来体现的。作者的语言精确朴素, 不加任何雕琢, 运用...

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

罗庄区15783072541: 试述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粱王联环: 郁达夫的创作在文学体式方面有独特的创造,体现在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上,①他的小说显示出一种自叙传的体式,最大限度地把小说写成自叙传,他的作品与他本人的距离是所有小说作家中最近的②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突出的散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淡化情节、淡化故事,突出感情、突出情绪.③他的散文的日记体突出,这并非是指他以日记体作为散文形式,而是将日记直接发表,他是中国第一个发表日记的作家.郁达夫写下了大量的纪行体散文,即以自己某一阶段的经历和感受为题材而创作的散文,例如《一个人在途上》,这种散文,故事性较强,人物较突出,有鲜明的小说倾向,以上构成郁达夫小说、散文创作的互化现象.

罗庄区15783072541: 郁达夫作品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特色? -
粱王联环: 一、时代内涵: (1)、 在内容方面,郁达夫小说鲜明的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2)、在人物素造方面,郁达夫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在艺术表现方面,其时代内涵要从郁达夫所特有的赶伤美、病态美中去把握. 二、艺术特色作品主要基调是颓废,颓废的产生,实际上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抗精神. 特色主要是私小说形态,多以第一人称结构小说,文白掺杂文辞优美,心理描写细腻,敢于自剖和揭露性变态心理

罗庄区15783072541: 郁达夫早期小说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
粱王联环: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

罗庄区15783072541: 如何说明《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艺术特色 -
粱王联环: 作品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色是结构严谨,整个故事发展写得完整自然.郁达夫早期小说有不重视情节,结构松散的特点,然而这篇作品的结构却异常精美.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步步设伏,层层推进,前后勾连,适时解“扣”,而且这种安排又不露痕迹,十分自然.比如,由于房屋狭窄,陈二妹每次回来,“我”都要站起身来让路,这样,陈二妹自然感到很不过意,于是有了赠食物情节的出现;由于“我”神经衰弱,夜里出外散步,这就使陈二妹产生误会,故事由此生出波澜,推出了后来的“规劝”、“解释”等一连串的情节;当误会消除后,两人的友谊进一步发展,故事也由此推向了高潮.

罗庄区15783072541: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点 -
粱王联环: 由于郁达夫的特有性格经历及对艺术审美的感受,使其作品有强烈的抒情性.他也曾多次谈到抒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在他的小说里,情感支配一切,这是郁达夫对艺术的自觉追求.可以说抒情是郁达夫小说...

罗庄区15783072541: 如何赏析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 -
粱王联环: 【赏析1】 《西溪的晴雨》不仅写出了西湖边的西溪景色的野趣,而且捕捉到了这里晴雨变化中的美的特点.这篇散文的特色,是作者善于从天气的变化中抓住山水景物一刹那间出现的神...

罗庄区15783072541: 有关郁达夫 可以介绍一下郁达夫的作品和文风吗/
粱王联环: 郁达夫在小说和散文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的散文功力深厚,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个性.文章清新秀美,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

罗庄区15783072541: 郁达夫的作品有何特色呢? -
粱王联环: 郁达夫以文风干脆、爽利著称 代表作:《沉沦》、《茑萝集》、《小说论》,《日记九种》、《空虚》、《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闲书》

罗庄区15783072541: 十,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 -
粱王联环: 十、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 其代表作《沉沦》如何体现了他的基本风格?谈谈你对郁达夫小说的看法.(与孙犁的抒情作比较) 在现代文学史上大部分小说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强调客观反映生...

罗庄区15783072541: 结合具体文本分析郁达夫的创作?拒绝复制 -
粱王联环: 郁达夫的忧郁伤感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 就《沉沦》来看: 1、爱国主义内容:控诉了民族和祖国的贫弱给青年心灵上负荷了沉重的屈辱感.“日本轻视中国,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 2、才华横溢和不被承认的苦痛. 3、对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