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宗夔《新世说》卷七《排调篇》云: 翻译

作者&投稿:员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将军肚与马绊筋 文言文 翻译成现代文 拜托 急用~

易宗夔《新世说》卷七《排调篇》云:

左季高体胖腹大,尝于饭后茶馀自捧其腹曰:“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一日,顾左右曰:“汝等知我腹中所贮何物乎?”或曰:“满腹文章”,或曰:“满腹经纶”,或曰:“腹中有十万甲兵”,或曰:“腹中包罗万象”。左皆曰:“否!否!”忽有小校出而大声曰:“将军之腹,满贮马绊筋耳!”左乃拍案大赞曰:“是!是!”因拔擢之。盖湘人呼牛所食之草为“马绊筋”。左素以牛能任重致远,尝以己为牵牛星降世。曾于后园凿池,左右列石人各一,肖牛女状,并立石牛于旁,隐寓自负之意。及闻小校言,适夙志符合,故大赏之也。



南朝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名著,古代读书人读到一定层次,一定会要读这部书,这部书真可算得中国古代的一部必读书和畅销书。于是有很多人受其感染,纷纷效仿,续作叠出,构成了中国古籍史上特殊的“世说体”系列。不过,不知是《世说新语》记载的那种“魏晋风度”一去不再,还是后人的见识和文笔赶不上二位刘氏,总之后作没有一部能够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比肩。后作的“世说”便常被人讥诃为“假世说”。易宗夔的这部《新世说》,也属于“假世说”之一。仅上面所引的一段,就足见一斑。稍一考察,易氏所记左季高(宗棠)的事,原来只是一段流传已久的轶事的改版。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侍儿对东坡条》:

东坡一日退朝,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对照一下,就发现易宗夔不过是在照抄这段苏东坡的逸事,只是把苏东坡换成了左季高,把侍女朝云换成小校(侍官)而已。苏东坡的那段故事很著名,易氏这样拙劣地摹仿,不待明眼人即可看出。用一句《世说新语》中的人物王衍的话来形容易氏,可谓“眼光未出牛背上”(语出《晋书·王衍传》)。其为“假世说”,正不待言矣。
当然,易氏讲的故事,还算有一点可靠,那就是左宗棠是一个大肚皮。现在我们常见到一些大腹便便的男同胞,俗名为“将军肚”,也许就是从左宗棠开始的。当然,更早的“将军肚”也还有例可查。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安禄山。这位北方胡人出身的将军身材魁梧,其肚子也大得令人啧舌。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说安禄山:

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秤得三百五十斤。……禄山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

又说,安禄山从卢龙乘马到长安,每个驿站都要筑一个石台,以便他换马,称为“大夫换马台”。驿站为他准备乘马,必须先用五石重的石袋试马,马如果能驮得动,才算合格。他的马上有两个马鞍,一个供他的屁股坐,一个供他放置那个硕大无朋的肚子。
据上面所引的资料,安禄山虽然有这样的大肚子,但跳起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胡旋舞来,却“其疾如风”,旋转自如,据说还曾与同样擅长胡旋舞的杨贵妃一起跳过“双人舞”。真是难得这位大肚将军如此灵活!常言道:“脑满肠肥”。难得的是安禄山虽然“肠肥”而不“脑满”,他的头脑还是异常灵活,在玄宗面前,安禄山曾借这个大肚子做文章,以取悦于“当今圣上”。《旧唐书·安禄山传》有一节,采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

帝(玄宗)视其腹曰:“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

安禄山的回答,自然使玄宗高兴。如果安禄山也象苏东坡那样,宣称自己“一肚皮不合时宜”或左宗棠那样,说自己“一肚皮马绊筋”,那就惨了!
易氏这段故事,有一个应该纠正的地方,那就是“马绊筋”一语。易氏所说,“湘中人呼牛食草为‘马绊筋’”,似乎没有任何根据。笔者就是湖南人,在乡村生活过十七年,从小放过牛,湘中地区也算跑得比较多,“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却从未听到过有一种叫“马绊筋”的草。湘中耕牛平日常吃的草,有丝芒草、狗尾草,还有一种“霸根草”(因为到处长根(其实是茎),所以称为“霸根草”,意思是说它到处“霸占领土”)。总之,没有叫做“马绊筋”的草。那么,这位小校所说的“马绊筋”,到底是指什么呢?
“马绊筋”者,“蛮绊筋”之误也。湖南人讲“蛮”字,有“野蛮”、“执拗”、“顽固”等多种意思。这是一个中性词,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含贬义。所谓“绊”,是指乱绕瞎缠,“筋”则是指绳索或类似绳索的东西。“蛮绊筋”合起来讲,就是不讲秩序、不守规矩、不可理喻、任性胡来。这句话至今还活在湘中土语之中,使用频率非常高,湖南人一听便懂的。左宗棠对“蛮绊筋”这句话表示欣赏,其实也就含有苏东坡“不合时宜”同样的意思。而且,他对自己的这种个性是很自负的。有人概括湖湘文化的特色,也曾注意过这个“蛮”字。如果对湖南近代的著名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稍微进行一些研究,都不难看出,他们的身上确实体现了“蛮”的特色。
易宗夔是湖南人,为什么会把“蛮绊筋”这句家乡的土话误为“马绊筋”呢?易氏的家乡是湘潭,湘潭方言中,“马”与“蛮”在韵母上都是“a”,不加区别。这是其一;其二是易氏想把左宗棠自比为牛这一迷信观念加进来,所以牵强附会,把“蛮”强说成“马”,又虚构“湘中呼牛所食草为马绊筋”这样的谎话,来欺骗不懂湖南话的外乡人,实在不足为训。
易氏这样捏造湘中俗语,还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湘中有一句骂人愚蠢的话,说“一肚子草”,意思与“草包”差不多。这句话原是由“满腹才学”这句赞扬话衍生出来的。“才”与“柴”同音,而“柴”与“草”又相连。说人愚蠢,就是没有“才”,谐音变成没有“柴”,没有“柴”,自然就只有“草”了。现代还有一句同样的骂语,叫做“一肚子煤炭”,也是由“柴”与“煤炭”同类而衍生出来的。如果照易氏的解释,那位小校说左公“一肚皮马绊筋”,等于是在骂左公“一肚子草”。就算这位小校有赵子龙的“包身大胆”,敢这样骂人,左公即使不见气,也不致于“大赏”他吧!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002742.html

  我只知道这个
  易宗夔《新世说》卷七《排调篇》云:

  左季高体胖腹大,尝于饭后茶馀自捧其腹曰:“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一日,顾左右曰:“汝等知我腹中所贮何物乎?”或曰:“满腹文章”,或曰:“满腹经纶”,或曰:“腹中有十万甲兵”,或曰:“腹中包罗万象”。左皆曰:“否!否!”忽有小校出而大声曰:“将军之腹,满贮马绊筋耳!”左乃拍案大赞曰:“是!是!”因拔擢之。盖湘人呼牛所食之草为“马绊筋”。左素以牛能任重致远,尝以己为牵牛星降世。曾于后园凿池,左右列石人各一,肖牛女状,并立石牛于旁,隐寓自负之意。及闻小校言,适夙志符合,故大赏之也。


  南朝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名著,古代读书人读到一定层次,一定会要读这部书,这部书真可算得中国古代的一部必读书和畅销书。于是有很多人受其感染,纷纷效仿,续作叠出,构成了中国古籍史上特殊的“世说体”系列。不过,不知是《世说新语》记载的那种“魏晋风度”一去不再,还是后人的见识和文笔赶不上二位刘氏,总之后作没有一部能够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比肩。后作的“世说”便常被人讥诃为“假世说”。易宗夔的这部《新世说》,也属于“假世说”之一。仅上面所引的一段,就足见一斑。稍一考察,易氏所记左季高(宗棠)的事,原来只是一段流传已久的轶事的改版。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侍儿对东坡条》:

  东坡一日退朝,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对照一下,就发现易宗夔不过是在照抄这段苏东坡的逸事,只是把苏东坡换成了左季高,把侍女朝云换成小校(侍官)而已。苏东坡的那段故事很著名,易氏这样拙劣地摹仿,不待明眼人即可看出。用一句《世说新语》中的人物王衍的话来形容易氏,可谓“眼光未出牛背上”(语出《晋书·王衍传》)。其为“假世说”,正不待言矣。
  当然,易氏讲的故事,还算有一点可靠,那就是左宗棠是一个大肚皮。现在我们常见到一些大腹便便的男同胞,俗名为“将军肚”,也许就是从左宗棠开始的。当然,更早的“将军肚”也还有例可查。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安禄山。这位北方胡人出身的将军身材魁梧,其肚子也大得令人啧舌。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说安禄山:

  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秤得三百五十斤。……禄山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

  又说,安禄山从卢龙乘马到长安,每个驿站都要筑一个石台,以便他换马,称为“大夫换马台”。驿站为他准备乘马,必须先用五石重的石袋试马,马如果能驮得动,才算合格。他的马上有两个马鞍,一个供他的屁股坐,一个供他放置那个硕大无朋的肚子。
  据上面所引的资料,安禄山虽然有这样的大肚子,但跳起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胡旋舞来,却“其疾如风”,旋转自如,据说还曾与同样擅长胡旋舞的杨贵妃一起跳过“双人舞”。真是难得这位大肚将军如此灵活!常言道:“脑满肠肥”。难得的是安禄山虽然“肠肥”而不“脑满”,他的头脑还是异常灵活,在玄宗面前,安禄山曾借这个大肚子做文章,以取悦于“当今圣上”。《旧唐书·安禄山传》有一节,采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

  帝(玄宗)视其腹曰:“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

  安禄山的回答,自然使玄宗高兴。如果安禄山也象苏东坡那样,宣称自己“一肚皮不合时宜”或左宗棠那样,说自己“一肚皮马绊筋”,那就惨了!
  易氏这段故事,有一个应该纠正的地方,那就是“马绊筋”一语。易氏所说,“湘中人呼牛食草为‘马绊筋’”,似乎没有任何根据。笔者就是湖南人,在乡村生活过十七年,从小放过牛,湘中地区也算跑得比较多,“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却从未听到过有一种叫“马绊筋”的草。湘中耕牛平日常吃的草,有丝芒草、狗尾草,还有一种“霸根草”(因为到处长根(其实是茎),所以称为“霸根草”,意思是说它到处“霸占领土”)。总之,没有叫做“马绊筋”的草。那么,这位小校所说的“马绊筋”,到底是指什么呢?
  “马绊筋”者,“蛮绊筋”之误也。湖南人讲“蛮”字,有“野蛮”、“执拗”、“顽固”等多种意思。这是一个中性词,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含贬义。所谓“绊”,是指乱绕瞎缠,“筋”则是指绳索或类似绳索的东西。“蛮绊筋”合起来讲,就是不讲秩序、不守规矩、不可理喻、任性胡来。这句话至今还活在湘中土语之中,使用频率非常高,湖南人一听便懂的。左宗棠对“蛮绊筋”这句话表示欣赏,其实也就含有苏东坡“不合时宜”同样的意思。而且,他对自己的这种个性是很自负的。有人概括湖湘文化的特色,也曾注意过这个“蛮”字。如果对湖南近代的著名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稍微进行一些研究,都不难看出,他们的身上确实体现了“蛮”的特色。
  易宗夔是湖南人,为什么会把“蛮绊筋”这句家乡的土话误为“马绊筋”呢?易氏的家乡是湘潭,湘潭方言中,“马”与“蛮”在韵母上都是“a”,不加区别。这是其一;其二是易氏想把左宗棠自比为牛这一迷信观念加进来,所以牵强附会,把“蛮”强说成“马”,又虚构“湘中呼牛所食草为马绊筋”这样的谎话,来欺骗不懂湖南话的外乡人,实在不足为训。
  易氏这样捏造湘中俗语,还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湘中有一句骂人愚蠢的话,说“一肚子草”,意思与“草包”差不多。这句话原是由“满腹才学”这句赞扬话衍生出来的。“才”与“柴”同音,而“柴”与“草”又相连。说人愚蠢,就是没有“才”,谐音变成没有“柴”,没有“柴”,自然就只有“草”了。现代还有一句同样的骂语,叫做“一肚子煤炭”,也是由“柴”与“煤炭”同类而衍生出来的。如果照易氏的解释,那位小校说左公“一肚皮马绊筋”,等于是在骂左公“一肚子草”。就算这位小校有赵子龙的“包身大胆”,敢这样骂人,左公即使不见气,也不致于“大赏”他吧!

我只知道这个
易宗夔《新世说》卷七《排调篇》云:

左季高体胖腹大,尝于饭后茶馀自捧其腹曰:“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一日,顾左右曰:“汝等知我腹中所贮何物乎?”或曰:“满腹文章”,或曰:“满腹经纶”,或曰:“腹中有十万甲兵”,或曰:“腹中包罗万象”。左皆曰:“否!否!”忽有小校出而大声曰:“将军之腹,满贮马绊筋耳!”左乃拍案大赞曰:“是!是!”因拔擢之。盖湘人呼牛所食之草为“马绊筋”。左素以牛能任重致远,尝以己为牵牛星降世。曾于后园凿池,左右列石人各一,肖牛女状,并立石牛于旁,隐寓自负之意。及闻小校言,适夙志符合,故大赏之也。

南朝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名著,古代读书人读到一定层次,一定会要读这部书,这部书真可算得中国古代的一部必读书和畅销书。于是有很多人受其感染,纷纷效仿,续作叠出,构成了中国古籍史上特殊的“世说体”系列。不过,不知是《世说新语》记载的那种“魏晋风度”一去不再,还是后人的见识和文笔赶不上二位刘氏,总之后作没有一部能够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比肩。后作的“世说”便常被人讥诃为“假世说”。易宗夔的这部《新世说》,也属于“假世说”之一。仅上面所引的一段,就足见一斑。稍一考察,易氏所记左季高(宗棠)的事,原来只是一段流传已久的轶事的改版。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侍儿对东坡条》:

东坡一日退朝,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对照一下,就发现易宗夔不过是在照抄这段苏东坡的逸事,只是把苏东坡换成了左季高,把侍女朝云换成小校(侍官)而已。苏东坡的那段故事很著名,易氏这样拙劣地摹仿,不待明眼人即可看出。用一句《世说新语》中的人物王衍的话来形容易氏,可谓“眼光未出牛背上”(语出《晋书·王衍传》)。其为“假世说”,正不待言矣。
当然,易氏讲的故事,还算有一点可靠,那就是左宗棠是一个大肚皮。现在我们常见到一些大腹便便的男同胞,俗名为“将军肚”,也许就是从左宗棠开始的。当然,更早的“将军肚”也还有例可查。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安禄山。这位北方胡人出身的将军身材魁梧,其肚子也大得令人啧舌。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说安禄山:

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秤得三百五十斤。……禄山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

又说,安禄山从卢龙乘马到长安,每个驿站都要筑一个石台,以便他换马,称为“大夫换马台”。驿站为他准备乘马,必须先用五石重的石袋试马,马如果能驮得动,才算合格。他的马上有两个马鞍,一个供他的屁股坐,一个供他放置那个硕大无朋的肚子。
据上面所引的资料,安禄山虽然有这样的大肚子,但跳起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胡旋舞来,却“其疾如风”,旋转自如,据说还曾与同样擅长胡旋舞的杨贵妃一起跳过“双人舞”。真是难得这位大肚将军如此灵活!常言道:“脑满肠肥”。难得的是安禄山虽然“肠肥”而不“脑满”,他的头脑还是异常灵活,在玄宗面前,安禄山曾借这个大肚子做文章,以取悦于“当今圣上”。《旧唐书·安禄山传》有一节,采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

帝(玄宗)视其腹曰:“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

安禄山的回答,自然使玄宗高兴。如果安禄山也象苏东坡那样,宣称自己“一肚皮不合时宜”或左宗棠那样,说自己“一肚皮马绊筋”,那就惨了!
易氏这段故事,有一个应该纠正的地方,那就是“马绊筋”一语。易氏所说,“湘中人呼牛食草为‘马绊筋’”,似乎没有任何根据。笔者就是湖南人,在乡村生活过十七年,从小放过牛,湘中地区也算跑得比较多,“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却从未听到过有一种叫“马绊筋”的草。湘中耕牛平日常吃的草,有丝芒草、狗尾草,还有一种“霸根草”(因为到处长根(其实是茎),所以称为“霸根草”,意思是说它到处“霸占领土”)。总之,没有叫做“马绊筋”的草。那么,这位小校所说的“马绊筋”,到底是指什么呢?
“马绊筋”者,“蛮绊筋”之误也。湖南人讲“蛮”字,有“野蛮”、“执拗”、“顽固”等多种意思。这是一个中性词,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含贬义。所谓“绊”,是指乱绕瞎缠,“筋”则是指绳索或类似绳索的东西。“蛮绊筋”合起来讲,就是不讲秩序、不守规矩、不可理喻、任性胡来。这句话至今还活在湘中土语之中,使用频率非常高,湖南人一听便懂的。左宗棠对“蛮绊筋”这句话表示欣赏,其实也就含有苏东坡“不合时宜”同样的意思。而且,他对自己的这种个性是很自负的。有人概括湖湘文化的特色,也曾注意过这个“蛮”字。如果对湖南近代的著名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稍微进行一些研究,都不难看出,他们的身上确实体现了“蛮”的特色。
易宗夔是湖南人,为什么会把“蛮绊筋”这句家乡的土话误为“马绊筋”呢?易氏的家乡是湘潭,湘潭方言中,“马”与“蛮”在韵母上都是“a”,不加区别。这是其一;其二是易氏想把左宗棠自比为牛这一迷信观念加进来,所以牵强附会,把“蛮”强说成“马”,又虚构“湘中呼牛所食草为马绊筋”这样的谎话,来欺骗不懂湖南话的外乡人,实在不足为训。
易氏这样捏造湘中俗语,还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湘中有一句骂人愚蠢的话,说“一肚子草”,意思与“草包”差不多。这句话原是由“满腹才学”这句赞扬话衍生出来的。“才”与“柴”同音,而“柴”与“草”又相连。说人愚蠢,就是没有“才”,谐音变成没有“柴”,没有“柴”,自然就只有“草”了。现代还有一句同样的骂语,叫做“一肚子煤炭”,也是由“柴”与“煤炭”同类而衍生出来的。如果照易氏的解释,那位小校说左公“一肚皮马绊筋”,等于是在骂左公“一肚子草”。就算这位小校有赵子龙的“包身大胆”,敢这样骂人,左公即使不见气,也不致于“大赏”他吧


<将军肚与马绊筋>的译文
易宗夔《新世说》卷七《排调篇》云:左季高体胖腹大,尝于饭后茶馀自捧其腹曰:“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一日,顾左右曰:“汝等知我腹中所贮何物乎?”或曰:“满腹文章”,或曰:“满腹经纶”,或曰:“腹中有十万甲兵”,或曰:“腹中包罗万象”。左皆曰:“否!否!”忽有小校出...

易宗夔《新世说》卷七《排调篇》云: 翻译
易宗夔的这部《新世说》,也属于“假世说”之一。仅上面所引的一段,就足见一斑。稍一考察,易氏所记左季高(宗棠)的事,原来只是一段流传已久的轶事的改版。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侍儿对东坡条》:东坡一日退朝,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

将军肚与马绊筋
俗名为“将军肚”,也许就是从左宗棠开始的。当然,更早的“将军肚”也还有例可查。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安禄山。这位北方胡人出身的将军身材魁梧,其肚子也大得令人啧舌。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说安禄山:

新世说文言文
:易宗夔《新世说》卷七《排调篇》云: 左季高体胖腹大,尝于饭后茶馀自捧其腹曰:“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一日,顾左右曰:“汝等知我腹中所贮何物乎?”或曰:“满腹文章”,或曰:“满腹经纶”,或曰:“腹中有十万甲兵”,或曰:“腹中包罗万象”。左皆曰:“否!否!”忽有小校出而大声曰:“将军之腹...

将军之腹 译文
易宗夔的这部《新世说》,也属于“假世说”之一。仅上面所引的一段,就足见一斑。稍一考察,易氏所记左季高(宗棠)的事,原来只是一段流传已久的轶事的改版。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侍儿对东坡条》:东坡一日退朝,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

古代关于ufo的诗句
久之奋跃,从门旁东角冲拳而去,不知所向 ——郑仲夔《耳新》卷七《志怪》 去西部一十里,分香铺塘南有大香樟树,高可数寻,里民张氏居其下。 崇祯十七年七月十六午刻,忽树颠现一大红龙纹旋转不息,一食顷望西北冉冉而云,远近成睹。里人胡少崇山峻岭为预言者,后树亦凋落。 ——王逋《蚓庵琐语》 仇...

世上可真又张三封之人?
又有明武宗朝人李性之,据称于正德间(1506-1521),入武当山遇张古丰而得诀,其时张三丰当已二百五六十岁,似不可能在世。北京白云观抄《诸真宗派总簿》所列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有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三丰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等凡十七支。张三丰身后,实形成新道派,这些新道派可看做全真道的分支...

从《世说新语》到《南北史续世说》
(《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编者刘义庆本人的另外两部小说《幽明录》和《宣验记》,也是以抄纂的方法撰成。除抄书之外,《世说新语》还将这些搜集来的一千余则故事分为三十六门,呈现出一种类书的体式。至于《幽明录》和《宣验记》,原书久佚,在鲁迅《古小说钩沉》的辑佚本中看不出原来的面貌,但从《搜神记》有分...

谁知道《世说新语*言语》的主要内容! "急”
侍中刘劭曰:「柏梁云构,工匠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锺、夔先听其音。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后闻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54何骠骑亡后,征褚公入。既至石头,王长史、刘尹同诣褚。褚曰:「真长何以处我?」真长顾王曰:「此子能言。」褚因视王,王曰:「国自有周公。」 55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

《世说新语》的解释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

茂名市19885498734: 论王羲之《兰亭序》书法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
植芬齐铭: 背景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

茂名市19885498734: 《新世说》汤郭甫善待卖菜翁文言文翻译 -
植芬齐铭: 《 汤敦甫善待卖菜翁》原文: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翁捽(zuó)其御者,詈且殴,索偿菜值.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

茂名市19885498734: 描写美男的诗句 -
植芬齐铭: 龙章凤姿嵇中散,孤松独立长遗叹——《晋书》和《世说新语》中的风流嵇康,历史上最帅的男子. 历史上记载嵇康的文献很多,如唐房玄龄《晋书•嵇康传》、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东晋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等;后世以嵇康风流...

茂名市19885498734: 何谓“赋”? -
植芬齐铭: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历来受到文人的重视,特别是汉赋,从题材、体裁、表现方式、审美形式上,都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所以,从《文选》开始,赋的创作常常被放在文人文集之首.但是,什么是赋,即哪...

茂名市19885498734: 世说新语出自哪 -
植芬齐铭: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

茂名市19885498734: 竹林七贤的酒诗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植芬齐铭: 饮酒之风的盛行,始于汉末.到竹林名士,酒几 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成为生活中...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世说新语排调篇》又云,嵇...

茂名市19885498734: 《世说新语》中倒吃甘蔗的主人公是谁 -
植芬齐铭: 顾恺之!!!排调第二十五之五十九、渐至佳境 (原文)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译)顾长康(顾恺之)吃甘蔗,先从根部吃起.有人问他怎么这样吃,他说:“渐至佳境.”

茂名市19885498734: 滕王阁序共用了多少典故按年代归?滕王阁序共用了多少典故按年代归类
植芬齐铭: 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

茂名市19885498734: 憨涩在山中杂记的意思是什么 -
植芬齐铭: 憨涩:呆滞冰心 《山中杂记》十:“早起母亲教给他们歌唱,母亲的声音极婉转,他们的声音却很憨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