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者&投稿:旗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请速来解答~

战国时期商鞅首次提出重农抑商,在此前农业生产力提高,铁农具的普及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相传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籍田百亩。帝王于春耕前亲耕于籍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其实是对力役田租征收做个榜样。但是召公、周公共和之后公田制就难以维持了,周宣王就没有“修籍于千亩”,实际改为较进步的物品田租。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春秋:前770----前476 奴隶制瓦解时期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是什么?
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前475——前221年,封建制形成时期
诸侯称“王”
为富国强兵,各国变法,欲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时代背景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改革变法出现
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思想: 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的改革

名称
内容含义
本质
成效

齐国
管仲改革
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
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
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速了齐国井田制瓦解
②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鲁国
初税亩
按亩收税
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认识
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增加收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公元前445年
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2)推行“平籴法”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楚国吴起变法: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
2)强令旧贵族迁居
3)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
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
小结:各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思考: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经济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3)内在动力
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
商鞅变法
商鞅简介
1.战国中期政治家,原名公孙鞅,出身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从小好学,热衷于法家学说(是李悝的学生),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起初,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未受魏惠王重用。
3.秦孝公求贤,商鞅投奔秦国,建议改革变法,富国强兵,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4.因变法功勋卓著 ,被赐封于商,故称商鞅或商君
5.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其言论主张被后人整理为《商君书》。
商鞅变法之前,面临着哪些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历史机遇:
(1)晋国分裂,力量大大削弱;
(2)“士”阶层兴起,四处游说,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变法的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
(1)开阡陌,废井田
“为田开阡陌封疆”的含义
“开”:重新设置;“阡陌”:纵阡横陌,是井田中间的灌溉渠和道路;“封疆”:是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实质: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
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作用: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实力
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积极: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统一度量衡
作用:便利赋税征收;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消除封建割据;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军事方面:
措施: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加强了中央集权。
3.政治方面:
(1)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作用: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但也招致其怨恨
(2)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又什伍连坐制)
作用:
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 ;保证了兵源,强化了专制统治
(3)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削弱了奴隶主贵族在地方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4)根据李悝《法经》,制定秦律
作用: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4.文化方面:燔诗书
目的:排除复古思想干扰,统一人们的思想
内容:烧毁儒家和不符合地主阶级利益的书籍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了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商鞅变法具有什么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成效最明显: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5)强调法治,以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6)强调农业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商鞅之死
1.经过:
孝公时,旧贵族不甘心失败,为抵制变法,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因为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于是就严惩了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贵族.
公元前338年,太子即位,即是惠文王,这时,秦惠文王身边以前曾遭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下令发兵捉拿商鞅。商鞅在封邑被迫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咸阳,车裂示众.
2.原因:
(1)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根本原因)
(2)严刑重法加深了旧贵族对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直接原因)
3.结果:
商鞅虽死,但其改革措施得以保留
思 考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
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如“南门徙木”)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如: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什伍连坐法等)
(2)经济上,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如:开阡陌、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
(3)军事上,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不断取得重大胜利
总的来说: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以后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发展;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6)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
为什么商鞅变法具有局限性?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异同比较
(1)相同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
(2)不同
改革内容不断深化: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
公元前221年,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铜制农具改进为铁农具,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由于中国的地理原因(与世隔绝,有几大山脉和富饶土地),使中国成为农耕大陆国家,所以,不论是上层还是下层阶级,都以土地分配与利用为中心。
春秋时期,读书人一般出身上层阶级,作为土地的主人,农业收成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家族的繁荣。因此,它们的价值与人生观一般反应了重农思想。于是,读书人将这种思想延续下来,变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农思想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理论形成阶段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色彩鲜亮的时代。重农抑商的理论形成与这个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对商人和商业的态度是很苛刻的,荀况“工商重,则国贫”,[6]主张“省工贾,众农夫”。[7]韩非把商工之民列为“五蠹”之一,把“商贾外积”和“耕战...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相传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籍田百亩。帝王于春耕前亲耕于籍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其实是对力役田租征收做个榜样。但是召公、周公共和之后公田制就难以维持了,周宣王就没有“修籍于千亩”,实际改为较进步的物品田租。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春秋:前770---前476 奴隶制瓦解时期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中,有哪些朝代重农抑商?
1、春秋战国时期 重农抑商的理论形成,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不是特别好。加上常年累月的征战,农业发达成了国家富有的象征。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商鞅有个城门立木的故事,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上位的。当商鞅有了一定的权利之后,就开始推崇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个政策让当时的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重农抑商开始时间及表现
重农抑商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什么时候开始的 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战国时期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奖耕战”、“抑商贾”就是当时提出的“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漫漫两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

重农抑商出现的历史背景?
重农抑商思想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以商鞅变化最为著名。这个问题分成两块说,第一,为什么重农?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国争霸频繁,这就是说,这一时期的主题是争霸,那争霸靠什么争呢?打仗,打仗打什么呢?打仗打的就是人和...

说明青秋时期农业生产中有什么现象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中的现象 1、重农思想,以农立国与重农学派产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纷起,,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当时的思想家都对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的传统开始形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粮食单位面积...

重农抑商政策在历朝都有什么表现
①商周时期 :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于是出现重农抑商思想。②春秋战国时期:李悝是重农抑商的最早提出者。李悝重农是毫无问题的。李悝在魏国治国有两项重农的措施:第一项是"尽地力之教"。所谓"尽地力之...

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请速来解答
战国时期商鞅首次提出重农抑商,在此前农业生产力提高,铁农具的普及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重农抑商到底开始于战国时期还是秦汉时期?
重农抑商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正式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在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

衡阳县15572095851: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施水欣弗: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

衡阳县15572095851: 重农抑商形成于什么时候 -
施水欣弗: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与中国古代历史与生俱来的,而是有一个从思想到政策的产生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产物.自春秋时期,民间私营工商业开始出现与发展,“工商食官”格局被逐步打破,就是在官府继续经营国有工商业的同时,民间私营私...

衡阳县15572095851: 简述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历程 -
施水欣弗: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史记·秦始皇本...

衡阳县15572095851: 说明青秋时期农业生产中有什么现象 -
施水欣弗: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中的现象1、重农思想,以农立国与重农学派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纷起,,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当时的思想家都对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衡阳县15572095851: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施水欣弗: 首先主要是战国时期,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代表,礼崩乐坏,有德者,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可以为诸侯,而并非周天子分封的诸侯,魏文侯为代表,率先使魏国富裕起来,李悝变法,致使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主旋律,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齐国在威王,宣王时期也有改革,赵国胡服骑射,燕国燕昭王时期变法,孟子恰恰诞生在战国中期,魏惠王时期,秦国秦孝公时期,在这样的时候奴隶制已经不适应历史潮流,民本思想顺应历史潮流.

衡阳县15572095851: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
施水欣弗:[答案]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不仅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也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勤劳的中国人民曾经创造过令世界瞩目的文明,也产生过许多浸透血泪和辛酸的事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悠久而漫长.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个...

衡阳县15572095851: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影响 -
施水欣弗: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开端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转型的本质是所有制的变革,而决定这一变革的,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生产工具改进.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来.通过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逐步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但其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朝产生了消极影响.

衡阳县15572095851: 谁能帮我查查古代春秋战国时间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利与弊../? -
施水欣弗: 在研究中国封建时代的商业政策时,大多数论者总以“重农抑商”或“崇本抑末”概而论之,并认为这是封建统治者们奉行不逾的“固定国策”.笔者认为...

衡阳县15572095851: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
施水欣弗: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个混战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争相称霸,群雄割据,是个战乱的时代. 诸子百家、百家齐鸣. 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家思想跃进的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其鸣,分别服务于各诸侯国,法家、儒家思想更是影响后世,可以说,春秋又是一个思潮解放的时代.

衡阳县15572095851: 怎样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所体现的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
施水欣弗: 有三点.首先是最重要的.经济的变革.从奴隶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其次是和之紧密相关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从分封制变为封建君主专制.最后是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变革.就是这样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