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入手,分析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以及失败原因

作者&投稿:贰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观念入手,分析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并谈谈你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为中体西用,它是贯穿于洋务运动始终的一个指导思想,按照当时洋务派的主流观念的认识,所谓的“中学为体”,简单说来就是要以中国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文化、以“伦常名教”作为思想基础,以向西方学习技艺为主,而对于封建君主的专制制度是不可动摇和变更的。而"西学为用"就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些饱览中国传统典籍、赞赏儒家道德礼仪、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并竭力维护专制社会秩序的官宦士大夫看来,拥有“长技”并不能改变“夷”的鄙陋类属,“师”的对象是“夷之长技”而非“夷”本身,目的是为了“制夷”而非从文物制度上“变夏为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封建统治者中的先进人物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认识、态度和行动纲领。“师夷长技”就是应该建立自己的造船造炮工厂,并以西人为师,学习西洋各国的造船造炮技术,以及在新式装备下的阵仗之法,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
从时间上讲,传统与现代是相对应的2个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过去的某一段时期(传统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建立了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相应的现代社会,传统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了解放生产力,此时的社会要么内部变革(对内改革)生产关系,要么有外部打破(被入侵)。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为中体西用,它是贯穿于洋务运动始终的一个指导思想,按照当时洋务派的主流观念的认识,所谓的“中学为体”,简单说来就是要以中国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文化、以“伦常名教”作为思想基础,以向西方学习技艺为主,而对于封建君主的专制制度是不可动摇和变更的。
2、而"西学为用"就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些饱览中国传统典籍、赞赏儒家道德礼仪、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并竭力维护专制社会秩序的官宦士大夫看来,拥有“长技”并不能改变“夷”的鄙陋类属,“师”的对象是“夷之长技”而非“夷”本身,目的是为了“制夷”而非从文物制度上“变夏为夷”。
3、“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封建统治者中的先进人物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认识、态度和行动纲领。“师夷长技”就是应该建立自己的造船造炮工厂,并以西人为师,学习西洋各国的造船造炮技术,以及在新式装备下的阵仗之法,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晚清思想家和文史学家魏源(1794-1857年)就是从思想层面为洋务运动及其工业教育打下基石的启蒙者。魏源根据林则徐的实践和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对外方针和指导思想。1842年,魏源在林则徐译成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他在该书的《叙》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4]“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封建统治者中的先进人物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认识、态度和行动纲领。它的前提是从技术层面承认西方国家已经长于中国,而且认识到列强正在依恃这种“长技”,使朝野上下沾沾自喜、虚骄自大的“天朝上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依靠中国固有的技术手段已无法“制御”。要想有效地抵抗列强,摆脱深重的社会危机,必须学习列强的先进技术。

然而,在这些饱览中国传统典籍、赞赏儒家道德礼仪、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并竭力维护专制社会秩序的官宦士大夫看来,拥有“长技”并不能改变“夷”的鄙陋类属,“师”的对象是“夷之长技”而非“夷”本身,目的是为了“制夷”而非从文物制度上“变夏为夷”。虽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提出来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并无多少人热烈响应,但它终成为洋务派开展洋务活动并兴办以军事制造、机械工艺学堂为核心的工业专门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后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文教方针和指导思想的雏形。

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魏源提出了建立中国现代军工企业和国防军队的初步设想。“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师夷长技”就应该建立自己的造船造炮工厂,并以西人为师,学习西洋各国的造船造炮技术,以及在新式装备下的阵仗之法。他建议朝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不仅如此,还要“延西洋柁师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4]。中国人自己一旦学会以后,就可“不必仰赖于外夷”了。后来洋务派的早期事业基本上就是这一构想的忠实实践。魏源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人应该学习西方近代制造技术,可谓是中国近代工业教育思想的先驱。
魏源主要以学者的角色担当社会责任,作为思想家为社会寻找出路。因此,他很自然地将视野投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思和检省,开始产生教育走向现实、服务社会的实践思想萌芽,这一点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他把西方近代工业技术与科举考试联系起来的设想上。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三·议战》中,魏源提出:“今宜于闽粤二省,武试增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的者,为行伍出身。”[4]虽然这里直接提到的是将科举选拔制度与近代工业技能挂钩,但在教育已成为科举附庸的时代里,如果科举选拔中加入近代工业技能元素,其对传统教育的改造与突破意义及其深刻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在国门完全被打破初期,很多人只感受到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军事威力,还没有意识到西方廉价的民用工业产品更大的杀伤力,所以这里也仅涉及到军事工业知识和技能。实际上,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之初,人们也还是单纯从解决军需入手近代工业的。洋务派开始意识到民用工业生产和相应技术人才在与列强竞争中的重要性,已经是19世纪70年代末的事情了。
失败原因:第一,洋务派欲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第二,洋务派所建立的近代工业,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最后导致破产。第三,企业中近代的生产力与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适应,使之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评述
  一、洋务运动的思想支撑: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为中体西用,它是贯穿于洋务运动始终的一个指导思想,按照当时洋务派的主流观念的认识,所谓的“中体西用”,简单说来就是要以中国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文化、以“伦常名教”作为思想基础,以向西方学习技艺为主,而对于封建君主的专制制度是不可动摇和变更的。最初,洋务派是于西学的认识仅仅是局限于西方的军事技术。在这一时期的引进西学,主要是洋务派借法自强活动,从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建立军事工业开始。进入19世纪70年代,逐渐认识到向西方习的不仅是军事技术,在其后面是西方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后,洋务派就是由此“求强”的军事工业,而发展到“求富”的民用工业,对西学的翻译也从介绍军事技术领域扩展到自然科学的以及史地、政治、教育、商务等社会科学方面。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旨在西学独特的文化观念形态,尽管作为一个并不成熟的且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文化观念,“中体西用”的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作为冲破中国封建专制思想禁锢下的一种新兴观念和气息,它在洋务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的、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可以说“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是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但是因为中国的漫长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者是把“中学”中的那些经典的东西,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而继承和发扬的,所以洋务派企图只是期望用西方的“技”,移植、嫁接到中国“学”上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做法,实际上从开始就宣告了它的必然命运。

  二、洋务运动的实质:十分不彻底的改革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政治上的内部落后性和对外依附性,决定了洋务运动只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无法进入政治层面与思想层面,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物质技术,但排斥与拒绝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作为保证,这些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物质技术,他们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力已经开始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藩篱,萌芽了中国新式的资产阶级。但由于洋务运动创办者们严重的封建政治特性,他们顽固的拒绝除生产技术以外其他任何的社会改革。因此他们牢牢的将洋务运动限制在封建生产关系内。这样,洋务运动一开始事实上已走入了历史的死胡同。

  实际上在19世纪的80到9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要求改革的动态,并且浮现出一批系统改革内政的方案设计。“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中国不是被动地学习西方,只有从中国内部经世脉络里产生的问题和思路,与西方的理解发生了联系时,才会产生模仿某种体制的直接动力。在这个意义上,单从洋务运动的演变和反思,来解释晚清改革,显然是不够的。”“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之后,受到西方影响的一些改革思路,不是从洋务运动本身的思想脉络中产生的,而是在京城清议和地方士绅政治化的场域里浮现。它表明,在19世纪不断发展的经世论述,由于其对体制问题的关注,倒是更容易超越西方经济发展的魅力,对西方的内部体制产生感应。”[3]不过没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那么国人的这些思想也许是不会建立起来的,因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中日甲午之战之后,人们好象对于纯粹的用什么实业救国,技术救国的思想以及作用,不再依赖或是崇拜了。

  人们基本是比较同意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一个竭力鼓吹和推行了这么多年“洋务运动”国家,最终的结局依然是被自己的近邻日本所打败,所以这次失败震动了晚清朝廷。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中国向何处去,的确为人所关注,因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列强对中国觊觎的局面,让感到中华的民族的存亡,仅仅是用所谓纯粹发展经济的方式是不能真正强国的。但是,向西方学习这毕竟是有积极的思想意义的。有人曾把中国所谓的“洋务运动”也称之为“自强运动”,自强的思想其实在中国人面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建立起来之初,一些有为之士就有了这样的认识,但是中国的朝廷对于洋务运动与清朝命运的认识并非深刻。因为当时所谓的“洋务”在中国,不过是一些朝廷重臣和一些外省督抚,以他们个人的能力和眼光,在看到了中国时局的一些弊端,以及睁眼看世界之后提出的主张,但是作为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阶级,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是不会放弃自己“家天下”的,这种专制主义,其实正是中国近代化不能真正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

  百科一下就有了。
  给个辛苦分

你是中大的吗。。。。?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为中用可以看出那些方面的变化?
从最开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简单学习西方器物,到后来的“洋为中用”学习政治经济各方面,看出晚清政府在对西方的认识学习已经由表入里,但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哪本著作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夷之...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中国古代对于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一种方法。这个词语源自于《礼记·大学》中的“师夷之长,以制夷者,其为夷所长者也。”意思是说,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制服外国的弱点,以达到超越他们的目的。这个词语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经验之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1、“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是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2、“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自强是洋务派早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创建军事企业时的口号,意欲增强国力,...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师为动词,即以某某为师,向某某学习;夷,即蛮夷,古时候,中原的汉族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特指西方的洋人。长技,即先进...

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话都是洋务运动时提出的口号,目的都是为了强国。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枪炮武器技术、造船技术、军事管理等来强化自己从而达到对抗列强的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器材和人才,学习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教育模式从而使我国民族富强。

“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
1、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的技术,主要是军事科技方面,比如利用“坚兵利炮”来强大自己,然后利用它来对付西方列强。2、“师夷长技以自强”它的含义除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引进西方的机器技术人才,学习西师夷长技以制夷方教育模式和内容,还有经济方面的管理等等。3、思想体系的体现很...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出自清代魏源<海国图志>.夷是对敌人,外族人的蔑称.这一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对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式,几了积极 作用. 解释:古代,少数民族常被成为...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什么意思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

川汇区13930222749: 结合历史背景,评价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
鄹玉盐酸:[答案] 不能,在清政府落后守旧而又夜郎自大的社会背景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非常进步的,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但是魏源对“夷之长技”的认识之停留在科技层面上.在腐朽落后的旧中国,“师夷长技”是不可能“制夷”...

川汇区13930222749: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当时有何意义? -
鄹玉盐酸:[答案] 意义:它的提出,一方面是在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强国御侮之道而提出的;另一方面意味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西方之先河,也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进而向西方学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川汇区13930222749: 关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急”!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
鄹玉盐酸:[答案] 师夷长技难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失败最能说明这一点,在晚清洋务运动30年,清政府的洋务派官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军事和民用工业,希望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布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所以师夷长技难以制夷;

川汇区13930222749: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没深刻了解. -
鄹玉盐酸:[答案]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指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装备军队,打击外来侵略 想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强国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

川汇区13930222749: 魏源指出写作《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对这观点应作何评价 -
鄹玉盐酸: 魏源的思想具有正确性,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师夷长技以制夷方针在当时的时代下提出,是正确的,但是是狭隘的.因为中国正遭受着外国的欺压.中国需要进步需要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振兴,从而达到抵制外国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及谋求本国发展的空间. 从广义上讲,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路线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师夷长技以兴华,而不是盲目的制夷.

川汇区13930222749: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当时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
鄹玉盐酸: 不能,在清政府落后守旧而又夜郎自大的社会背景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非常进步的,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但是魏源对“夷之长技”的认...

川汇区13930222749: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海国图志》作者的思想? -
鄹玉盐酸: 魏源编著,思想:施以夷长技以制夷.他认为施夷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评价:明确了象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观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望采纳

川汇区13930222749: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鄹玉盐酸: 洋务运动的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那时候要以魏源算是最有眼光的一个人.但是魏源也提出了一个非常鲷诡的一个说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的东西再把西方打倒.这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谦卑学习的心.你怎么可以跟老师学习东西时,不断的学就不断地想把他打倒?这是不可以的.这样怎么可以学到真东西呢?这种矛盾鲷诡就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共业),共同的业、共同造成的状态,自己关在里面跑不出来.也可以说是共同的原罪,一种罪的状态在里面走不出来.以后中国发展都是这样一种《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为了打倒西方来学它的东西

川汇区13930222749: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质是什么 -
鄹玉盐酸:[答案]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质是什么?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质是“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理由: 思路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魏源说:“...

川汇区13930222749: 试比较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与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异同. -
鄹玉盐酸:[答案] 略关于两个派别主张的比较关键是找出比较点,应从主张提出的原因或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相同点:①原因:中国科技落后;阶级本能为维护清朝统治.②做法:都是“师夷长技”.不同点:①目的不完全相同.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