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已经集荣华于一生,为何没有检举胡惟庸的谋反呢?

作者&投稿:雀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390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奔赴刑场,他的妻女侄弟等全家七十余人一起陪葬。这位曾经位极人臣,声名显赫的开国第一功臣的人生就此落幕。
一年之后,虞部郎中王国用上疏为他喊冤,认为于情于理李善长都没有参与谋反的理由。朱元璋并虽然没有采纳但是也没有怪罪他。很多人据此认为李善长没有参与谋反,是冤假错案,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李善长没有以实际行动参与谋反,并不代表他就没有罪,作为朝廷重臣,明明知道胡惟庸谋反,没有揭发检举,即是罪不可恕。
那么,已经集荣华富贵于一身的他,到底为什么要做此选择呢?我们先从他的性格说起。
性格忮刻
关于李善长的性格,《明史》有明确记载:“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这是说他表里不一,外表看似宽和,但是实际上,他睚眦必较。他常常依靠乡土关系,拉帮结派,并对冒犯他的人极力排挤打压。据《明史》记载: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
这里是说当时的参议李饮冰和杨希圣,因为稍微侵犯了李善长的权力,李善长就把他俩以罪罢免。如果说李冰饮和杨希圣官小没权威,那么时任中书右丞的杨宪就不能这么说了。
1367年“上适以事责丞相李善长”,杨宪便联合检校凌说、高见贤、夏煜攻击李善长“无宰相才”。李善长心生嫉恨,后来抓住他犯错的机会,“奏宪排挤大臣,放肆为奸”。导致杨宪遭到朱元璋的杀害。
还有人可能会说,杨宪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刘基。同年不久,朱元璋就丞相一事征求刘基意见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
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
由此可见,李善长睚眦必较的性格以及之前对刘基的数次陷害,朱元璋早已心知肚明。
李善长一直就想要陷害刘基,尽管没有得逞,但是刘基对李善长也是心有顾忌,一次“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
但是,即便如此,李善长及其心腹胡惟庸也没有就此罢休,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最终还是被胡惟庸毒死。
综上来看,李善长是一个表面上很宽和,内心睚眦必较的人,又是一个心有怨恨就必然除之而后快的人。那么,他对朱元璋是否也有积怨呢?且看下文。
积怨太深
1354年朱元璋在去攻打滁州的路上,李善长前来迎谒,两人相见恨晚,李善长拿刘邦的例子激励朱元璋,朱元璋甚喜。自此之后他就跟着朱元璋征战南北,忠心耿耿,多有劳功。
我们知道,之前(1367年)朱元璋曾因事责怪李善长,对李善长不满,并有换相的想法。尽管后来朱元璋还是让他担任了丞相。
但是,尽管如此,毕竟之前有“换相”一说,李善长对朱元璋尽管心里稍有平衡,但是还是有所芥蒂。
等到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获罪之后,李善长“贵富极,意稍骄”,引起朱元璋的不满。李善长因病致仕,朱元璋让他在濠州监督中都的建造,这一呆就是好几年。
虽然朱元璋赐给他了很多赏赐作为补偿,但是以李善长的性格,他肯定还是心有不满。
朱元璋可能也比较懂他,为了缓和这种尴尬的气氛,1374年,提升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他的儿子的官制。1376年,朱元璋又把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长子。
可是,即使这样似乎也平复不了李善长的怨气。因为就在临安公主大婚不久。《明史》又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
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疏言:“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几及旬,不问候。驸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
朱元璋病了将近十日的时间,李善长连一句问候也没有,他的儿子李祺经六日不上朝,也没有告罪,这是对朱元璋的大不敬,也是对朱元璋不满的表现。结果,朱元璋就消减了李善长1800石的年俸。
从以上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李善长与朱元璋的关系其实已经大不如以前,他们之间的交往总是磕磕绊绊,不够融洽,朱元璋的几次不满和对他的“敲打”肯定让他心中积怨不少。
这从他的性格以及他对待其他大臣的态度就可以推测出来。只不过,他面对的是皇帝朱元璋,因此,只能选择隐忍。但是,一但遇到好的时机,他可能就会露出自己的真面目。是否如此,还得且看下文。
自酿苦酒
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坐党论死的人很多,虽然当时就有人揭发李善长与此案有关,朱元璋依然看在勋旧的面子上没有深究。
1385年,当时有人告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参与胡惟庸案,但是朱元璋还是下诏免死。但是“善长不谢,帝衔之。”不管怎样,朱元璋尽管嗜杀成性也还是念旧情的。
1390年,李善长已经到了七十有七的年纪,仍然“耄不检下”,还从汤和那儿接卫卒建营第。同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法,李善长又数次为他求情。
结果,朱元璋大怒,对丁斌严加审讯,得知他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并供出了李存义勾结胡惟庸的事实。朱元璋又下令逮捕李存义,李存义又供出了当时替胡惟庸劝说李善长参加谋反的经过。《明史》记载了胡惟庸总共对李善长劝说了四次:
1、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叱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2、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3、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4、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这些证据足以明证,李善长和胡惟庸案密切相关。朱元璋忍无可忍,才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的一段内容。后来,王国用冒死呈上奏疏,为他鸣冤。朱元璋“虽不能用,亦不罪也。”
很多人据此认为,朱元璋承认了李善长没有参与胡惟庸案。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要清楚:我们虽然承认李善长确实没有参与胡惟庸案,但是,作为一个朝廷重臣却没有对这种谋逆之事进行检举揭发,这早已是罪不可恕。
那么,话到此处,我们就可以明白李善长做此选择的原因了。在四木看来,尽管之前李善长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是随着朱元璋时不时地对他“敲打”,他早已心生积怨,对朱元璋早已不满,虽然他睚眦必较,但是苦于是没有办法。
胡惟庸谋反,他不加荐举告发,而是任由其发展,想要坐收渔翁之利,这是他对朱元璋积怨已深,早已不满的表达,也是他做的最冒险的一场人生赌注。
这样看来,心有积怨而又睚眦必较的性格才是他最终选择铤而走险,选择不去检举揭发胡惟庸的真正原因。这也正验证了那句至理名言:“性格决定命运!”
其实,从上面他和朱元璋的交往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他手下留情可不止一次,如果他没有积怨太深,又不是睚眦必较,而是去主动选择揭发检举胡惟庸的谋反阴谋,那么他的最终命运可能就得另说了。
所以,诚如陈梧桐所说:“李善长之被诛杀,固然是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产物,但是也是李善长自酿的一杯苦酒。”


李善长已经集荣华于一生,为何没有检举胡惟庸的谋反呢?
那么,已经集荣华富贵于一身的他,到底为什么要做此选择呢?我们先从他的性格说起。性格忮刻 关于李善长的性格,《明史》有明确记载:“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这是说他表里不一,外表看似宽和,但是实际上,他睚眦必较。他常常依靠乡土关系,拉帮结派,并对冒犯他的人极力排挤打压。据《明史》记...

李善长被灭族后,此人上书朱元璋为其伸冤,朱元璋看后沉默不语
大明江山建立之后,朱元璋也没有亏待李善长,他先后担任了光禄大夫,左柱国和丞相,统领整个中书省,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尽荣华富贵。 既然如此,那么李善长为何最后又被朱元璋灭九族了?其实李善长成也朱元璋,败也朱元璋,大臣再厉害,也只不过是皇帝的一个棋子,不需要的时候就会被抛弃。 在大明...

揭秘:为何明朝前期的功臣大多都死于非命?
洪武三年,随着明朝政权已经稳固,朱元璋开始封赏开国功臣,其中有6人被封为国公,28人被封为侯爵。在这些开国功臣中,位列第一的居然是个文官,他就是丞相、韩国公李善长!“时封公者,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按照免死铁券的...

关于请夫入瓮:古越跟荣华是一个人吗?我在刚刚看这个,跟大概讲讲吧_百度...
是兄弟,应该是姑表亲,古越的体内有容华的一脉魂,容华假死后储了容华的六脉魂魄,故事还没写完在继续连载,不知是兄弟俩一起娶还是古越去世,不过果子善长NP应该一起的。我跟果子文很久了,很喜欢果子,大家一起看文吧。

和珅的简历
和刘墉、纪晓岚是一个时期的人物。他比刘墉小二十五岁,比纪晓岚小二十岁。和珅 和珅(乾隆十五年(1750年) -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纽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宠臣,以巨贪而出名。他生于乾隆十五年,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他祖上是今辽宁清原县人,清初随清帝入关,住在...

明朝时期朱元璋封赏的六个国公是哪些人
他们分别是: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常遇春子常茂郑国公(常遇春病逝于洪武二年)。备注:朱元璋后期又封了三个国公:信国公汤和、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 这六位开国国公的家族,经过了开国之初的政治斗争后,延续到明末,还保持着爵位(有的降了爵)的有四姓五家(徐达家出了...

高中课本中离骚书下注释
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固①时俗②之工巧③兮,偭④规矩⑤而改错⑥。(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恣意胡为。①固:本来。②时俗:世俗。③工巧:善长于...

晋书,列传第十九稽康传翻译
夏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出来做官,是为了成全他的节操;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掩饰子夏的缺点;近时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位子,以上这些人才可以说始终如一,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我已经考虑明确,如果无路可走也就算了。您不要来委屈我,使我陷于走投无路的绝境。我刚失去母亲和哥哥...

跪求臧氏族谱
一: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 春秋时, 鲁孝公的儿子彄受封于臧邑(在今山东省境内), 其后有臧氏。二: 以王父字为氏. 鲁惠公之子名欣, 字子臧, 其支孙以祖父的字为氏, 见于《姓苑》所载.家族名人 臧获: 相传为春秋时代鲁国人,不善于驾马。《韩非子...

文言文作者刘密
1、《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 孔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2、《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字...

土默特左旗15585221750: 七十多岁的李善长退休在家养老,为什么朱元璋还是将他满门抄斩? -
敛知止泻: 李善长被杀,很大的原因是他当过丞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能量,虽已退位,势力还是很大,而明初五个丞相只有徐达得以善终,其余的都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在胡惟庸之前,李善长还是很小心谨慎的,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

土默特左旗15585221750: 朱元璋为什么不重要刘伯温 -
敛知止泻: 以《明史》来论之,1建国后,后来刘伯温老婆病重刘伯温告老还乡,后来太祖皇帝多次给他封爵他都没有接受.2李善长辞去宰相职位后,朱元璋曾先后问他杨宪、汪广、故惟慵是否可以做宰相,而刘伯温全都否认了,后来太祖让他做宰相他推辞了,说自己疾恶如仇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后来推辞了.3刘伯温有先见之明,明白能与朱元璋同苦不能共甘,所以屡屡隐藏自己的能力、或推辞,后来的历史也证实了朱元璋确实不能共甘.

土默特左旗15585221750: 请问朱元璋为什么要处死李善长? 据我所知,如果朱元璋明知李善长不会背叛自己,而且在胡惟庸案之前朱元璋应该就有想杀李善长的想法,但我不明白目的和利益在哪儿? 请勿长篇大论,谢谢回答. -
敛知止泻: 兔死狗烹的现象本来就是我国历史的老传统.

土默特左旗15585221750: 刘伯温为什么没有当上开国宰相 -
敛知止泻: 刘伯温为何与宰相无缘?第一,刘伯温出山时,朱元璋已经在南京站稳了脚跟了,他的政权里已经有个“大能人”李善长,每当朱元璋忙于前线军事战务时,李善长十分称职地担当起后方总指挥的角色.不可否认,李善长的才能也是一流的,...

土默特左旗15585221750: 汤和退休后整天花天酒地,为何朱元璋没有降罪他? -
敛知止泻: 作为老乡和革命战友,汤和和明太祖朱元璋之间有一种非常奇妙又不好言说的关系,在职业发展方向上,汤和算是朱元璋的引路人.汤和在当时的红巾军中做到了千户一职,于是想要儿时的玩伴朱元璋一起来享福.于是写信给从事宗教事业的朱...

土默特左旗15585221750: 朱元璋靠什么建立明朝 -
敛知止泻: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不喜勿喷. 1. 朱元璋作为一名贫苦农民出身的放牛郎,早年当过和尚,四处乞讨,尝遍明见疾苦,对日后的飞黄腾达越发珍惜,从而能够稳固政权,不被胜利冲昏头脑.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权利极度的渴望.这也能应...

土默特左旗15585221750: 明朝的宰相刘基生平? -
敛知止泻: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丞相,所以明朝只有两位丞相.李善长胡惟庸.刘基当过御史中丞,1382改左都御史,相当于最高人民检查院院长,他没当过宰相

土默特左旗15585221750: 朱元璋26子,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
敛知止泻: 作为地道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做皇帝,和其他皇帝不同,他更像一个家庭的大家长,对子孙后代爱护有加,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储君就该他来做,名正言顺.为了确保朱标顺利荣登大统,朱元璋给他扫除了所有障碍.朱元璋在自己春秋鼎盛...

土默特左旗15585221750: 阅读改变人生事例 -
敛知止泻: 有一个奇异的小村庄,村庄里除了雨水没有任何水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的长者决定对外签订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里,有两个人愿意接受这份工作,于是村里的长者把这份合同同时给了这两个人.得到合同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