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的局面始于

作者&投稿:仲孙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澶渊之盟的影响,分析题目中的“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确答案是B。点评:本题考察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的安定局面,解题的关键是要对材料语句进行分析,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所学知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认识打仗的武器了
字面翻译的
就是说 和平 促进发展。。。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过程:】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盟约订立时间及代表:】
  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负责与萧太后谈判。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影响与意义:】

  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贡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万万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始于“澶洲之盟”或称‘澶渊之盟’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闰九月,辽军再度大举南下,直趋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东京(今开封)。宋朝慌乱无措,大臣多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以避其锋,宋真宗赵恒,本欲迁都金陵南逃,但被宰相寇准等主战派力荐其御驾亲征。真宗勉强到了澶州北城,(宋真宗本无抵抗的决心,故在到达澶州之前,已派曹利用去辽营谈和)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辽军则因大将萧挞览刚到澶州境内即中宋军的伏弩而死,辽军士气大挫。辽军陷入进退两难,于是派人求和。
12月,辽派使臣到宋营议和,宋真宗便再派曹利用去辽营谈判,应允每年向辽方输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以白沟河为界分治,并约定在1005年1月28日(宋景德元年十二月十七日)与辽方在澶州议和订约。
澶州(在今河南濮阳)亦名澶渊郡,因而称“澶洲之盟”,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优点
  富弼以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二,“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结束了战争状态,节省了大量军费,已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缺点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战去兵”,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始于“檀渊之盟”啊,正是檀渊之盟使得辽宋之间有了100多年的和平,也正是有了檀渊之盟,北宋的经济才能迅速发展。

澶渊之盟后。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宋辽之间的友好相处,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于。出现这种和平的局面是因为辽宋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黄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

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的局面始于
始于澶渊之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

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的局面始于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

牛羊被野的被怎从渎
牛羊被野的“被”在这里应该读[pi(平声)],音同“披”,义指“覆盖”的意思。供参考,望采纳。

...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是我嫁...
蕃息是指滋生众多;繁殖增多)都没办法生长繁衍了;我那要嫁人的新妇都没办法施粉黛,漂漂亮亮出嫁了(因为据说胭脂是此山产一种花草,名家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诗话·稗史汇编》:“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故旧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

焉支山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失去焉支山匈奴会悲鸣不已?
两千多年前,北方匈奴曾经大军压境 ,将建立不久的大汉王朝压得抬不起头,但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匈奴人发出了"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千古被悲唱。为什么失去祁连山和焉支山的匈奴会发出如此悲鸣,对于他们来说,这两个地方究竟有多重要?01...

谁知道中国古代出现的所有盛世
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注释译文
(46)安逸蕃息:休养生息。蕃:繁殖。(47)效:结果。(48)贵戚:皇亲国戚。(49)左右近习:指皇帝周围亲近的人。(50)甚于闾巷之人:比平民百姓更加谨慎畏法。(51)骁(xiāo)雄横猾:指勇猛强暴而奸诈的人。(52)御:统率,管理。(53)谋变者辄败:凡有阴谋哗变者,很快就被平定。(54)文籍:账册。(55)府史:衙门...

跪请有关苏武的文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带来了转机。到汉武帝时,国势渐盛,对待匈奴的方略才从守势转为攻势。公元前127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命骁勇善战的青年将领卫青,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千余里,匈奴损失惨重。有民谣云:“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此后,匈奴虽拥有劲旅但...

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的局面始于
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3470055655: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遍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什么? -
倪佩盐酸:[选项] A. 北宋的军事力遭到极大的削弱. 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3470055655: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识打仗的武器了)这说明() -
倪佩盐酸:[选项] 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3470055655: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界“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于戈”.以上材料说明()①宋辽边境出现长期的和平局面②宋辽社会经济都得到了发展③造... -
倪佩盐酸:[选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3470055655: 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不识干戈.”这最能说明澶渊之盟() -
倪佩盐酸:[选项] A. 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 促进了宋辽人口急剧增长 C. 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D. 维持了宋辽间长久的和平关系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3470055655: 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的局面始于 -
倪佩盐酸: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3470055655: 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了() -
倪佩盐酸:[选项] A. 辽统治更加腐朽 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相对和平局面 C. 澶渊之盟后北宋力量的削弱 D. 北方畜牧业得到发展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3470055655: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 -
倪佩盐酸: D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宋辽之间的友好相处,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于.出现这种和平的局面是因为辽宋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黄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符合题意,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澶渊之盟的订立虽然带来和平的局面,但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盟约.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3470055655: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 -
倪佩盐酸: B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澶渊之盟的影响,分析题目中的“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确答案是B. 点评:本题考察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的安定局面,解题的关键是要对材料语句进行分析,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所学知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3470055655: 历史:有关澶渊之盟宋辽边境生息蕃衍,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倪佩盐酸: 选B 戴白之人是指白发年迈的人,从不识干戈一句就可看出主要是说取得了和平,跟畜牧业没什么关系 公元l004年(宋景德元年)闰九月,辽军再度大举南下,直趋澶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