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经验与理性认识是什么关系?

作者&投稿:通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区别:直接经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经验,如我们通过接触知道石头是坚硬的,棉花是柔软的,通过观察,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间接经验是指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特别是前人通过总结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理论知识,如:从书上知道水的化学分子构成是氢和氧,从报刊上、电视上得到的经验也都是间接经验。
(2)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人的认识从整体上都起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他的认识大量来源于间接经验,不过即使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例如,我们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而课本上的知识又是其他人通过实践总结而来的,所以,知识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直接经验。

康德对莱布尼茨——伏而夫“形而上学”体系的批判,是康德继提出天体演化假说之后作出的又一个贡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批判实质上是对封建神学的批判,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康德从认识论着手批判莱布尼茨——伏而夫“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基本缺陷是武断,就是说,在它没有对人类的认识能力做仔细考察之前,便预先断定人们无须经验的帮助,但凭理性就能对宇宙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作出理论上的绝对无误的证明。因此,康德把“形而上学”称之为“独断论”。康德力图对人的认识能力做一番考察,其结论是,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限于经验范围,不能超出经验,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因此,“形而上学”对上帝、灵魂和意志自由等超感性的对象所作的一切理论论证都是站不住脚的,应予推倒。
康德把他的认识论的总问题概括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知识在逻辑上表现为判断:主词和宾词的联结。判断一般可以为分析的和综合的两种。分析判断(如“物体皆有广延”)的特点是,宾词隐含地包含在主词中,无需通过经验即可先天地从主词中推出宾词,这种判断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但不能增加知识。综合判断(如“物体有重量”)的特点是,宾词不包括在主词中,但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康德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又能增加知识,就是说,既是分析判的(先天的)又是综合的判断呢?他认为,这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存在的,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一种判断。认识论就是要研究这种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在认识论上,康德同样是调和论者。他既肯定经验论的原则:认识开始于经验‘又肯定唯理论的原则: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不会来自经验,只为人脑先天地所固有。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一个科学知识乃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感官提供的后天感觉经验材料;一是人脑先天地固有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认识能力。、
康德断言,人心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感性”、“知性”和“理性”。与此对应,人们有三门学问、三种先天综合判断:“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物理学”的先天综合判断和“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感性”这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和经验相结合,使数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知性”这种先天认识能力和经验相结合,使物理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数学和物理学这两门学问,作为科学知识是可以成立的,两者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理性”则和“感性”、“知性”不同,它想撇开经验,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其结果是徒劳的。因此,作为“理性”学问的“形而上学”完全是假学问,关于它的先天综合判断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科学知识是不能成立的。
关于“感性”的学说:
康德所谓的“感性”,是一种借助于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的认识能力或感性直观形式(如2+2=4),是由后天的感觉质料和先天的直观形式构成的。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感觉,只是一团混乱的心理状态,只有经过先天的直观形式的整理,才能形成一定的感性对象,构成感性直观知识。
康德断定人心中有两种先天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不是来自经验,而是人脑先天地固有的,并且是经验之所以可能的条件。
但是,康德认为先天的直观形式离不开经验。没有经验材料,它们就是空形式。同时,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也只适用于整理经验材料,只在现象世界有效,和自在之物无关,不反映自在之物的任何性质。
康德用他的时空观来解释数学,认为数学是关于现象世界的学问,是感觉材料和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先天直观形式的结合。因此,有关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是能够成立的。
康德关于“感性”的学说具有调和的特征,总的倾向是唯心主义的。就它承认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感觉的自在之物,肯定认识开始于经验,承认时间、空间直观形式离不开经验这些方面说,包含着在一定条件下引向唯物主义的成分。而这些方面,对于康德最后否定“形而上学”无疑是很重要的。
关于“知性”的学说:
康德所谓的“知性”,是一种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相互间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联结成为有规律性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的认识能力。
康德认为,“知性”是一种综合能力,在逻辑中则表现判断的能力,即把主词和宾词联结起来的能力。他从形式逻辑关于判断的分类中,引出了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以作为“知性”对感性对象进行综合联结的基本概念或基本的思维形式。
康德的范畴表:

单一性 实体性

量 多数性 关系 因果性

总体性 共存性


实在性 可能性

质 否定性 样式 存在性

限制性 必然性


康德认为,范畴排列具有三一式的特点,即每一组范畴中的第三个范畴是前两个范畴的综合。康德的这个思想后来为费希特、谢林,特别是黑格尔所发挥。
康德把范畴叫做纯概念,意思是说范畴不是来自感性对象,不包含任何经验成分。和时间、空间直观形式一样,范畴也是为人心所先天固有的。
康德认为,范畴不是来自感性对象,但是却能为感性对象确定规律,即所谓“人给自然界立法”。在他看来,经验对象之间本来是没有关系的,只是由于人运用先天的思维形式范畴去规范经验对象,自然界的事物才有了规律性。按照康德的这个观点,人的认识过程不是在实践中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过程,反倒是向客观事物强加规律的过程。显然,这是先验唯心主义,是和法国唯物论的反映论路线根本对立的。不过,也应当看到,康德的这个思想确实触及到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反映论的消极直观的缺点。在康德看来,自然科学实验表明,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一个消极的直观者,而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们通过科学实验受教于自然界,但是科学实验是理性预先依据一定的原理经过周密设计而进行的能动的活动。在这里,人主动地提出问题,强迫自然界回答。和只能提供或然性知识的日常经验观察不同,科学实验这种能动的活动能够提供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可以看出,康德的这个思想中包含着合理的成分。
康德认为,和时间、空间直观形式一样,范畴要起作用也离不开经验。范畴只是联结、整理感性对象的能力,离开了经验,它们就只是空架子,形不成任何知识。同时,范畴也只能应用于规定自在之物。
康德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关于现象界的学问,是经验材料和先天思维形式的结合。因此,关于自然科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是能够成立的。
可以看出,康德的“知性”学说同样具有调和性质。当他肯定因果性等范畴是先天的时候,他是唯心论者。当他承认形成自然科学的知识缺少不了经验的时候,包含了在一定条件下导向唯物主义的成分。在这里,康德再一次为他否定“形而上学”埋下了伏笔。
关于“理性”的学说:
康德所谓的“理性”,是人心中具有的一种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即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的自然倾向。
康德认为,人们通过“感性”和“知性”所获得的知识是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人心中存在着一种要把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综合为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自然倾向,这就是所谓“理性”。理性的概念——“理念”,如同柏拉图的“理念”一样,是经验事物的范型,但经验中却没有任何事物能同它完全符合。康德认为,莱布尼茨——伏而夫“形而上学”所研究的三个东西(上帝、灵魂和自由)也正是人的“理性”所追求的三个最高的“理念”。
康德认为,“理性”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努力,是徒劳的。这是因为,“理性”要这样做实际上意味着要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理性”要去把握自在之物,本身没有别的工具,只能借助于“知性”范畴。可是,如果硬要只能适用于现象世界的“知性”范畴去负担它所不能担负的任务,超越现象世界去规定自在之物,从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出发去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那就必然要陷入谬误推理或自相矛盾之中。康德要证明,莱布尼茨——伏而夫“形而上学”关于“灵魂”、“上帝”、“自由”的种种理论论证都是毫无根据的,“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是不可能成立的。
关于灵魂问题,“形而上学”的理性心理学认为灵魂是不灭的,基本的理论根据是灵魂是“实体”。康德认为,“实体”是知性范畴,只适用于现象世界,而灵魂则是超感性的东西,并不出现在时空之中,因此,人们决不能用“实体”范畴去规定“灵魂”。
关于“上帝”问题,康德驳斥了“形而上学”理性神学关于上帝存在的种种证明。他认为,本体论的证明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事物的存在和一个事物的概念是两回事,不能从关于事物的概念中就推出一个事物的的存在。“存在”是一个‘知性“的范畴,只适用于现象,不适用于规定超感性的绝对完满的“上帝”。因此,上帝是否存在,这是不可知的。
关于世界问题,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一旦运用“知性”范畴去规定“世界”,便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二律背反”)之中。他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
(一) 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
(二)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
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三) 正题:世界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四) 正题:在世界中有某中必然的存在物。
反题;在世界中没有必然的东西,一切都是偶然的。
康德认为,正反双方各有各的道理,谁也驳不倒谁,致使“理性”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问题在于混淆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界限,超验地使用“知性”范畴。在他看来,“世界”作为“现象”既非有限,亦非无限;“世界”作为“现象”,一切为因果必然性所制约,没有自由;“世界”作为“自在之物”,则可假定自由的存在。康德认为 ,在“世界”理念上,“理性”陷于“二律背反”,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世界”本身究竟如何,是不可知的。因此,“形而上学”的理性宇宙论同样是欺人而无根据的。
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具有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性质。
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成分。它在客观上暴露了十七、十八世纪流行的孤立、静止和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的缺陷,不自觉地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当人们一旦要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时候,思想上就必然会出现矛盾。但是,康德把矛盾看作是主观的“幻想”,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没有看到矛盾双方的联系和转化,并且认为思想上发生了矛盾表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这都说明康德基本上还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片面观点的狭隘眼界。
总的说来,康德的认识论具有调和折中的特征。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包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康德借此推翻了莱布尼茨——伏而夫“形而上学”,打击了封建神学,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康德的认识论的总的倾向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这是康德哲学中的消极的保守的东西,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他推翻了莱布尼茨——伏而夫“形而上学”,但他的批判上很不彻底的。在他宣称“形而上学”的对象——上帝是不可知的同时,他又肯定上帝仍然可以是信仰的对象。这就突出地表现了十八世纪末德国小市民的强烈的保守性和妥协性。

间接经验是从别人口中,书本上,网上,电视上,得来的经验,因为不是自己经历过而获得的,所以叫间接经验。
理性认识是相对与感性认识而言的,是通过推理、判断得出的认识,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与经验不可同放在一起比。


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对吗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不是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必须正确,间接经验不一定正确:直接经验是个人参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指实践知识,间接经验是人从别人获得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本知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既包括感官理解,也包括理性理...

直接经验和心理意识一样吗
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在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属于(),马哲的单选,有的人答案...
1、本题答案应该选C。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因为: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认识的3种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
所谓理性是指:人们面对问题时进行的价值判断与筹措解决方案的一种能力素质。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它是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的特征。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概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是什么?
而理性认识是指通过思维、推理、比较等把握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方式,是间接从经验中获取的认识方式。理性认识是以客体为基础,用语言来表述人对世界的认识,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和分析的逻辑性。感性认识的特点 1.直观性和体验性 感性认识主要基于个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这种认识更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感受,...

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错在哪里
首先,太绝对哦。其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不是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希望采纳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中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凭借感官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的、片面的、外部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正确答案: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于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理性认识具有什么特点
1、间接性:理性认识不是直接来源于感官经验,而是通过对感性认识的思考、分析和推理而得到的。它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入认识,因此不具有感性认识的直接性。理性认识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它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共性和规律,形成概念、范畴和原理。2、客观性: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

从江县19178283636: 辨析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个来源 -
莱嵇康迪: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人类总体而言.在个人知识结构中,则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间接经验. 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的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并用诸实践之中.

从江县19178283636: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
莱嵇康迪: 直接经验是你自己亲自通过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是别人告诉你的,比如看书得到的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可能是感性认识也可能都是理性认识.

从江县19178283636: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莱嵇康迪:[选项] A. 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B.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从江县19178283636: 辨析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个来源 -
莱嵇康迪:[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人类总体而言.在个人知识结构中,则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间接经验. 没有间接经验,我们...

从江县19178283636: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什么关系 -
莱嵇康迪: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区别:直接经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经验,如我们通过接触知道石头是坚硬的,棉花是柔软的,通过观察,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间接经验是指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特别是前人通过总结实...

从江县19178283636: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莱嵇康迪: 一定是客观性,因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前提和基础就是唯物论,而唯物论讲究的就是这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一定是客观性. 敬请参考.

从江县19178283636: 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错在哪里 -
莱嵇康迪: 首先,太绝对哦.其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不是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希望采纳

从江县19178283636: 真理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是 -
莱嵇康迪: 选:B.认识中的“源”和“流”的关系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区别:直接经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经验,如我们通过接触知道石头是坚硬的,棉花是柔软的,通过观察,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间接经验是指从他人那...

从江县19178283636: 认识论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如何转化? -
莱嵇康迪: 通过实践,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将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提高,逐渐获取正确理念或经验,其从书本上或传说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也是从此路径转化为直接经验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