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苏轼的旷达

作者&投稿:金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苏轼旷达诗中学到的人身哲理的文章(800)~

苏轼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自然奔放

挥洒自如

诗中比喻生动新


用典稳妥浑成

对仗工整而不失活泼

他突破了词为

艳科


传统格局

拓展了词的题材内容

而且将柔情词变成性情词

使词
像诗一样可以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

甚至寄寓理性的思考

从而提
高了词的品格境界和地位

他的作品是

以诗为词



与同时期

以文字为诗
”、“
以才学
为诗
”、“
以议论为诗

是不同的

而是由景至情

再由情促理

理是
词作情绪流程的自然终结

人类有生命

有意识

有思想

有智慧

那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呢

苏轼的诗词并在回答这个问题

1
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融合
在苏轼的诗词中

人与自然之融合无所不在

作为人类亲密伙
伴的花





竹等自然意象常出现在他的诗词中



惠崇
<
春江
晚景
>



苏轼写到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的画以鲜明的形象

使人有具体的的视觉感受

但它只能
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

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


却能用形象的语言

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
成的美的意境

以弥补其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苏轼根据画


妙笔生花

寥寥几笔

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在这首题画诗中既保留画面的形象美

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人用他饶有风味

虚实相间的笔墨

将原画所描写的春色展现得那
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

苏轼又有了新的构思

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

更富有诗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中谈到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

也不是从天上掉下
来的

而是从实践中
产生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

的初春之时


什么春江之暖

不是人先知道

而是鸭子先知道

因为鸭子长期生
活在水中

直接接触江水

每天江水温度的变化

它都能够通过实
践接触到



浣溪沙
》(
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观察到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

1082

三月

作者采用写景纯用白描


新淡雅

抒情别出心裁

富有哲理

体制虽小

却意味悠长

诗人从
优美的山川景色着笔

即景抒情

富有哲理

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
爱和超越人生苦难的乐观积极进取

不但情景交融

情理结合


然一体

词的下片苏轼由

溪水西流

生发感慨和议论

古人云



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时


江水东流不


就像时间一去不回

人的青春年华也只有一次

可是苏轼笔下


溪水

却无视自然的规律

径直向西流去

作者赋予溪水以人的
意志

且受到深深地激励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一种自
我解脱

也是一首乐观的呼唤着青春的人生之歌

表现其洒脱旷达
的胸怀

积极进取的精神

千载之下

读来犹令人感奋

苏轼对自然物崇敬的心态随处可见

他常常把自然与人融为
一体

使读者分不清哪里是人

哪里是自然

他的诗词让人们看到
了自然物的高贵

同时也意识到人类自身作为物种的平凡品格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颠覆了目空一切


高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

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
融合

2
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冲突
苏轼笔下

自然物与人类并不总是和谐的

而是时常充满对立
和冲突



题西林壁

中这样写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

1084

五月

是公认描写庐山的佳篇杰


诗中既无描写瑰丽的景色

也无抒发强烈的激情感人

它之所
能成为名篇

是因为在浅显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启人深思

耐人寻味

从而博得万口争诵

千古流传

为什么人们看
到的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们观察同一
个事物

由于立足点的不同

立场的不同

知识结构的不同

感性情
感的不同等等会看到不同的东西

得到不同的结论

诗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谈游山的体会

即景说理

有着丰富的内涵

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问题的
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清事物
的真相与全貌

必然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与其相比

另一首

和子由安魂池怀旧

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
写到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文俊沣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1

古典文学
198
文学界
.
.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借怀旧之题

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

作者善于把自己的
身世际遇

悲愁感兴

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

从而揭示出
某种哲理

给人启迪

尾联针对苏轼原诗

遥想独游佳味少

无言骓
马但鸣嘶

而引发的往事追溯

虽然逝者如斯

但毕竟是人生的一
种历练

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

于人的精神也是一种激励

这首是
作者的早期作品

苏轼以强大的内心

达观的人生底蕴向我们展示
了现实与理想的对立

此诗中虽然关于人生渺小

短促之类的感慨

有消极意味


是被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眷顾人生的深情冲淡

体现作者独特
的性格

情趣及精神面貌

苏轼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


用雪泥

鸿爪比喻

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漂泊不定

匆匆
无常要形象

蕴藉得多

根据清人查慎行

苏诗补注

记载

这个比喻
是化用

景德传灯录

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


雁过长空

影沉寒水

雁无遗迹之意

水无留影之心


苏轼的比喻生动

深刻

在宋代即被
人称道

并被作为诗人

长于譬喻

的例证之一

事实上

苏轼诗词中
自然物与人生哲理冲突常常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出来

3
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和谐
纵观唐宋诗词发展的历史

我们看到自然物一直都受到创作
者的关注

然而这种关注往往是为了利用自然

而大文豪苏轼的关
注与此不同

苏轼观察自然物

给其全身心的关注

往往融入其中

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达到

忘我

的和谐状态

苏轼在

水调歌


这首词中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
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
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


的中秋节

苏轼任密州知


中秋

皓月当空

银光泻地

作者想起分别多年的苏辙

举杯望


心中无限感慨

前人说

此词一出

其余中秋词尽废


词中以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起句

代表自屈原

天问

以来的中国人
对人生意义

价值的不断追寻

苏轼超越现实功利的局限

用一颗
自由之心来贴近自然和宇宙

但是

在苏轼的时代又不可能构建新
的价值理念

必须回到现实


高处不胜寒

就是询问后得不到答案
的无奈处境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是苏轼在追寻后得到的
现实答案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中

深刻的哲学思想似乎已跃然纸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

包含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

对于人来说

有欢喜必然有悲伤

有悲伤必然有欢喜

有分离必然会有聚会


聚会必然会有分离

永远的晴或者永远的阴

永远的圆或者永远的
缺都不存在

苏轼的这首

水调歌头

有助于我们学会一分为二地
看问题

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

苏轼在

琴诗



这样写到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唐朝韦应物的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里面这样写道





池奔湍

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

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


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

类专控山景

贻之道门归

了此物我情


韦应物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的领悟

亦同于苏轼之琴指


琴诗

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成它有若
干部分

包括指头



演奏者的思想情感和演奏技巧等等

苏轼在
这里不仅为读者展现了如此美妙的场景

更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了
这些客观事物与诗人主观情感相互和谐促进的特点

又如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行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行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近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首即是抒怀之作

作者借途中遇雨的日常小景

抒写自
己淡定自若的胸怀

寄寓深邃的人生思考


穿林打叶

勾画出雨骤
风狂的情景

通过小序可知

这场风雨是突如其来的

同行的人仓
皇奔走

急急避雨

而东坡却毫不在意

放慢脚步

俨然闲庭信步


定风波

是苏轼的哲理词的代表作

尤以其展示的性情和气
度胸怀取胜

从偶然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和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


以智者的眼光看待世界

使世间万事万物无不蕴含深意

有人称其


简朴中见深意

寻常处生波澜


近代郑文卓

首批东坡乐府




此足征是翁坦荡之作

任天而动

琢句亦瘦逸

能道眼前景


曲笔直写胸臆

倚声能事尽之矣


总而言之

苏轼在面对自然物时流露出敬畏和喜爱之情

同时
又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关怀

体现了一个大文豪强大的责
任感

苏轼通过他的诗词试图寻找人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


在当今时代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胸中有块垒之人.焉能写出大江东去!
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道:“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轼是一个生命的哲人,生活的智者;是一个诗、文、赋、书画皆工的旷世奇才;是中国古代才能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多年文化沉淀的民族的一种期盼。然而,这些才能既为他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灾难。终其一生,他在仕途上虽曾官至礼部尚书,但先后几次因诗而获罪。“乌台诗案”甚至使他差点丢失了性命。在沉浮不定,梦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其诗文中,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山林之念相交织,就淋漓而尽致反映了他随遇而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代文豪被放逐黄州时的困顿处境,消极、痛苦的矛盾心理急切地转化为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然而旷达的胸襟使他随缘自适,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之心,使他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以《定风波》《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看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个人认为一句话足以概括“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旷达促进了“词”的变革和发展,并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曹操陶渊明李白苏轼遇到的困境和突围方式是什么?
苏东坡更多地表现出豁达旷观的处事态度。其作品也多体现出豪放、旷达的风格。这种风格的一个基础就是不局限于某一个点去思考问题,而是从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思考问题。 如他的《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

关于诗歌赏析的论文
但的心境却越来越旷达,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他没有像许多文人那样,在抑郁中苦捱时日,而是随遇而安,很快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并自得其乐。他一次...

求李清照,苏轼,陆游等小传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以 为心灵减压 为主题写一篇作文800字 越快越好!急用!
我觉得自己的心里积压了太多的不快,好像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可是在身边我又找不到能让自己一吐不快的人,只好写信给你,我的这些苦恼你能理解吗?我又要怎么做才能摆脱这些,从心灵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一位心理学今家曾说,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

虽然不舍但不得不放手诗句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 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

古代文人积极入世的事例
1、孔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求苏轼材料作文《前赤壁赋》中以明月竟水做比喻,如果在生活中换个角度...
苏大胡子一起旷达乐观的解述征服了“伤心客”。但你却料不到什么是苏东坡高深抽象的理论变得那么直白而易于接受,仍然是水与月,以毒攻毒,客既然伤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哀愁。苏子的药方便是:月光一剂,水色一剂,苏子之言一剂,且把苏子言溶于月光水色中冲服便可。而今也...

《大学》和《论语》中的这两段话矛盾吗?如果不矛盾,为什么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

以得与失为题的议论文
得与失 人生在世,需要珍惜别人,同时也需珍爱自己。人生在世,会有许许多多的希冀、期盼与梦想……然而,有许多的时候,不会成为令人陶醉的现实。希望大路平坦笔直,却常有蜿蜒和崎岖。希望播种后能五谷丰登,却常有虫灾、有冰雹、有暴雨……人生恰似一载重的大卡车,由如意和失意两个车轮支撑,只有一...

诗词|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但是苏轼又何曾绕过岁月,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定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只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何愁岁月老去,何愁境遇不公?做一个旷达的人,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才能看透生活,认清生活,热爱生活。其实生活究竟如何过,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是苦是甜,是...

蒲县14726679629: 怎样理解苏轼其人其词的旷达 -
陀帘葛根: 苏词咏物,不但重形似,而且重神似,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高远寄托和旷达情怀.苏轼词中常咏月、咏梅、咏鸿,用这些寓意高远的自然物象来表现自己傲世独立的旷达之情.

蒲县14726679629: 苏轼的旷达态度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
陀帘葛根: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蒲县14726679629: 结合《前赤壁赋》的写作背景、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你对苏轼在文中流露的旷达乐观情绪的认识、理解 -
陀帘葛根: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

蒲县14726679629: 怎样看待苏轼的人生观 -
陀帘葛根:[答案]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

蒲县14726679629: 苏轼的个性是什么?
陀帘葛根: 苏轼的文化性格一向被认为是旷达. 实际上他的旷达来自于他的真率.苏轼的性格核心是真率.他的真率是与生俱来的.苏轼一生仕途蹭蹬,就是他真率性格的结果.苏轼...

蒲县14726679629: 解析苏轼的人格 不合时宜 正直旷达 -
陀帘葛根: 苏轼的不合时宜可以说是很著名的.最早王安石推行改革的时候,苏轼认为改革太过猛烈,所以和司马光一起反对改革,被认为是守旧派的代表,直接导致自己被外放离开朝廷.后来守旧派掌权,苏轼作为守旧派代表被调回中央.但是此时他发...

蒲县14726679629: 苏轼笑看人生的故事 -
陀帘葛根: 苏轼笑看人生的故事: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

蒲县14726679629: 你怎样看待苏轼的豁达人生观? -
陀帘葛根: 向他那样,我们就别奋斗了,乌台诗案被贬,他放弃了,我们不能放弃

蒲县14726679629: 苏轼的旷达胸襟给你怎样的启发?用几句赞美的话来回答 -
陀帘葛根: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颠沛流离.究其原因,是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个性.他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敢于坚持,敢于争辩,敢于反对一切有损国计民生的言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